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91|回复: 3

我对学习中医药的思考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88

积分

12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88
发表于 2019-4-26 07:55:54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原创: 石春广  积善成德 聚缘修为  昨天
【学习中医的一段总结】
运用中医经典思维,使用中医药于临床以来,取得了一些疗效,以下三点总结:1、从事中医药以来的茫然与困惑。2、经过反复学习及运用中医经典思维以来的收获。3、针药膏并用取得的显著临床效果。
1、我自幼喜爱中医中药,而正式学习中医从30岁才开始,先后取得了中医学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刚开始学习接触中医时,主要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边学边干,摸索着往前走,各方面的书读了很多,例如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天天看天天学,其中也读了一些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温病条辨、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医宗金鉴、难经白话解、四圣心源、李东垣脾胃论、丹悉心法,近的有祝味菊五书评案、李克绍医学文集、李可的圆运动医学、姜春华论临证、秦伯未临证备要、赵绍琴医案、蒲辅周医案、施今墨医案、张存悌关东火神派医案、刘力红思考中医、唐云的走近中医、扶阳论坛123集等,还有日本汉方的大塚敬节、清水藤太郎的中医诊疗要览、中医临证处方入门等,看看这些书中分析的都有各自的理法方药,都很有理,但实际运用起来并不好用,就是说不大得心应手,治疗效果一般,这一时期有5、6年时间,总结这段时间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状态叫“一阵明白、一阵糊涂”,病人服药好了,自己就“飘飘然”,觉得掌握了中医的真谛了,病人服药无效时就"茫茫然",几次变方仍无效,这个时候就叫"一愁莫展",同时就又开始怀疑以前治好的病人,是吃我药好的还是自己好的,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自信全无!比如说一段时间从补肾上来着手,一段时间又从调脾胃上来,看到一段文字好断章取义的展开联想,什么万病源于肾虚,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万病不治源于后天脾胃,什么升降出入失调等等,一段时间自己创一个综合方子,有时咋想咋有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治不好吃不坏",现在想来自己就是个糊涂的中医,我一直在苦苦寻找中医的实用以临床有效方法,在哪呢?怎样才能做一个明白的医生?

2、跟师深入学习以来的收获。自从跟长达老师学习,看到老师的诊疗,效如桴鼓,立竿见影,长达老师常讲的一句话:治病要注重辩证思路,经典中的每一个字都要仔细推敲,一定要“活学活用,圆机活法”,自己从医十几年,老师画龙点晴的教导,开启了我对中医的迷惑之门,例如在伤寒的条文中的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了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金匮中也有论述,其加减方证论述则更多。对一个方证的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我们辨方证的重要性,在辨方证时,要深入分析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对每一条文的认真领会至关重要,通过重新对经典的熟读,慢慢对经方逐步应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一例说明,李某香,女,49岁。咳嗽、咳痰近一月,4月1日初诊,25天前因感冒发热,咳嗽,咳痰,先后两次输液,用过克林霉素、氨曲南、阿奇霉素、地塞米松针剂,发热退,但咳嗽,咳痰逐日加重,入夜加重,特别是凌晨3、4点左右,咳嗽频剧,常咳至上气不接下气。人民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多方治疗效不明显,现症见:精神差,乏力,面色萎黄略显浮肿,阵发性剧咳,咳白稀痰,咳剧时喘促气短,畏冷,无口苦、口干,无汗,二便可,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水滑,脉沉细数。四诊合参,证属太阳、太阴、少阴合病,阳虚寒盛,痰饮证,方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小青龙汤:制附子5g、炙麻黄6g、细辛5g、桂枝9g、白芍12g、五味子12g、陈皮15g,清半夏12g、茯苓、干姜各15g,肉桂3g,3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咳嗽次数减少,仍畏寒,将原方中肉桂加至9g,继服3剂,基本恢复正常,8日第三诊时我将原方用量减半,继用5剂巩固疗效。10号,她给我领来了3个新病号。
  我在学用经方的同时,更多注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从二点做好,第一,购进优质的中药饮片,绝不用劣质次品代用品,进的每一包中药逐个验收,以确保经方的疗效。第二,配合中成药巩固治疗效果,我一般用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中药丸,这也是经方啊!

3、经方与针灸并用,效果明显,在伤寒论原文中,也多次出现针刺的方法,如伤寒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运用腹针时,结合腹诊,采用引气归元、腹四针等方法,主要在摸索应用,有待更多的验证和老师的指点。我在运用经方时,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对照学习黄煌十大类方、经方沙龙、仲景50味药证等,细心体会领悟,才能使自己有所提高。
【师承与自修之思考】
千百年来中医就是口传身授的过程,当今社会文明在进步,中医人数很多,人才很少,不是乏人而是乏术,好的中医在隐失,实用的传统医学在逐步消失,中医药的传承与学习与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中医药是需要在自然中学习与观察,要有长时间的历练和实践中获知的。
学习中医辩证太难,现在很多中医根本就不会开中药,心里对中医药没有足够的把握,中医院校里的学生甚至不知学的是什么中医,基本变成了地道的西医,只要是人才,我觉的只要能承担起中医之重任,师徒相传才是正宗中医的传承方式,针对怎样学好,谈点看法:
一、学中医之人一定要具备学中医的天赋。天赋来自本能,先天具来的素质、灵感与悟性。天生的爱好与兴趣是发于内心的,当在某一环境,某一时机的触碰,开启了心中的执爱与专注,心生执着,一下子就能入门,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父亲是当地很好的中医,而其儿子却不愿学医,根本学不进去,对中医药一点兴趣也没有,心不在那里怎么可能学好呢?从古至今,中医能在一个家族一直保留下来的真不多,而有的人,其家族与中医药皆无关系,却因某些事,或某一机会,无意或有意地接触到中医药,突显才智、兴趣和感悟力,而成为了良医,所以好的中医选徒弟要先看其天赋,如没有这方面天赋很难成为中医人才,更难做承前启后的明医人。

二、无德难为医。一个人心不好不可能成为好医生的,心就是良心,为医不能专门以利为目的,不能有商人的投机心,不能以虚假之语来骗人,若是为医必要有为医之道德,心性光明,正直,诚信,为医有时在人生之旅途吃亏很多,有时不被人理解或有诽言,切记圣人之言:“他非,我不非”,心性正直光明不能变,永远这样为人,才会快乐,用法才会圆通,学医先学做好人,做人要做正直之人,要有平等之心,对病人一视同仁,但现实中老实人不多,医生的心要好,同样病人也要有良心。这是平等共存的基本道理。
学医之人,记性要好,理解力要强。对复杂病情迅速理清思路。不被病象所惑。心中沉稳,找出切入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中医的智慧和灵感那里来?1、源于先天。2、后天的长期历练,恭谦下行,不断实践感悟而得。3、净心的修行,或者是说心灵的修养。当为人看病时,思想要高度专注,头脑要有清晰的思惟。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时间的经历才有智慧的产生。只有“劳其筋骨,磨其志”才能有心智的开启,才有诸法的圆通。
人生是一个苦难过程,只有内心清静淡然才有灵性的升华,要有时间与切身经历体会,才能悟得一点道。用七十来感悟人生时间太长。用现代的方式,二,三十岁就提前感悟了人生,天下有几人做的到?孔子都没法做,能超越圣人的是什么人,这只是一种愿望,只是理论的样子,只是想出来的样子,没有真正的理论功底,心就会燥动不安。若求得人内心安宁与智慧,非一日之功,人生是现实的人生,从中医来说人三十趋于壮,经气血皆旺,故好志而立,有的事如没亲身经历是没有感悟的,只有经历过后才有感悟与提升。要做好一件事,不是说着好听的,“梅花香至寒中来”,寒于彻骨独压群芳。雪中开放,微微清香,只有亲临其境方能有真实的感受,中医是从古老的传承中来,从多少次的苦练中来,从诸多医家的经验中来。

三、反复学习经典方能悟道。这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多为圣贤之作。其中有太多的智慧与奥妙,《黄帝内经》,《金匮》,《伤寒论》是中医必学的。开始学经典不要先看注解,心不能太急。好象一下就要弄的明明白白,不可能的,先背熟一些,这些深奥的理论要在多少年后临床感触才会明白。更有甚者要发一生的时间才明白。学好经典对于以后的看病很有好处,特别是很难看的病,要潜下心来感悟一下经典的作用。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如何识病,如何辩证,如何在复杂的诸多病症中迅速理清思路,做出诊断与治疗方法。开始自学中医,遇到难题没地方问,常是把内经的某些话反复背诵,用心感悟,一分恭敬一分收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体验经典,在实践中一点一点验证,不能有虚妄的做法。例如《黄帝内经》中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解释这句话从文字上来理解是不行的,我认为要解释这话自己要先做,先实践,在自然中观察与感触。用务实之行来解答。1,要有较深的中医理论功底。2,要有临床经验。3,明白传统文化道理。4,对地理数术的理解。5,要有一定的修行,在高境界中感悟。只有学好中医经典,才能做强中医。这是基本,也是基础。

四、学习中医要先认识与学好中药。学习中医之人要从最基本的认识草药开始,草药是医学之母。也是植物学之母,也是气象学,地理学之母,如何认识草药?
要多看,当你到一陌生的地方,或不同的环境不同气候,会发现各种不同的植物,你会发现同一植物在不同地方生长会生长出不同的样子,对不同植物不同样子不同地理生长的草药迅速留下印象,虽然很多不认识,当下次见到或能迅速勾起回忆。到深山密林中去看,在深山密林里会见到各种原始的草药,要记下其生长的地理环境与切身感受,心身之感受来认识那里的草药。对大树古木更要观察,要对草药植物亲口品尝。学医之人对已知植物或末知植物有很多要自己亲口尝试,这样才会真实感受草药之真性。书中之说,要自己去证实,草药入口在舌上停留一下,感觉一下。很多药性就会明白,有什么作用心里也有数。尝药先从小量开始,量要少,不能盲目。
  医离不开药,医和药,如形与神之合。如果为医者只是理论之医。对药的认识只是在书本上。治病效果会大打折扣,因医对药的质量把握不大。存有诸多盲区。有良方无良药直接影响治病效果,中医之人必须先认得目前在用的几百味中药。在条件许可对中药产地,地道与否,药材质量,每批进来的药要亲自察看,这样开方才能做到心中有点数,如果医生把握不好药这一关,开的方常不能起到好的作用,有的方用对了而病不起色,常常是在药的质量上出了问题。这种令人痛心又无可奈何的事常有。
  现今医药分开的方法,表面上看医生不做医药生意。这种情况可能是让医生廉政,而对中医来说不行。中医不亲自识药,而往往很多病是治不好的,医生自己不能搞药,这样中医的能力会大大消退。中医也许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将军了。例如川贝好坏质量如何识别,川贝的品种多样,现在大多种植的,少数地方有野生的,不同品种产地差别太大,民间有个偏方治疗咽喉有痰出不来,特别是老人,痰阻在喉咙里喘气都难。此时有好川贝粉用水送下,多数人痰就化了。如果川贝质量不好。痰基本就化不动,这古代留下来的偏方在今天因药的不地道而失灵了,人工种的川贝个头会大点样子好看,野生的大小不一表面有时不怎么好看,但你拿来一点入口中吃药的质量好坏马上明白,要把这事说清实在不知道怎样写出来。作为一个中医要深入了解中药,再举个例子,花椒闻起来腥入口很麻的好,胡椒辣的好,苍术闻起来腥,断面朱砂根点多密的好,白芷要香的,我们常说中医是天人合一理论。是要亲身融入与感受的。

五、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不要与人对立。历代以来中医之书可谓之多如汗牛充栋。特别明医之作实为难得。要好好学习。不要把中医来分什么派,什么伤寒,温病,补土,攻下,经方,时方,火神派论等,这些都是表面说法,中医只有一派一一一天人合一派。中医如大海之水,不分彼此,不要说是长江水,黄河水,中医是百脉一宗,那些所谓之派之宗皆是枝节,不是根本,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要有融合广大之博怀,只要与经典之义同,又何必关其出于何人,大自然中之感触所得,皆是平等之法,大道之法。庄子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就是平等共存共生之大义,山川河流高低错落,树木花草,动静之物皆于自然,共存共生,各有不同,太阳月亮,自有升落,一切有序进行,生生灭灭如环无端。

六、现代医学有领导医学的优势。民间医药学要求现代人去承认他,还要求人家给点立足的地方,人家不给就自己找不到地方了吗?中医的传承在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个天天都在变新的时代,我们要明白这个现实,什么都不是尽美尽善的,总有其不足的地方。从古以来中医有着自己的传承方式。师徒传承就是中医延续的方式,亲眼所见民间有些特长的人,多已经不在,今后传承也许只是故事,中医的前身是在民间。民间医学与中医的传承有其特殊性,不一定人材都要从医学院来培养,“天生我材必有用”,现代人要给民间中医药一点历史的尊重,中医药学的点滴在阳光下只要有个空间,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现代中医多攻于书上理论,脱离自然较多,在实际中变了味。有名无实的事情普遍存在,有一些中医院连感冒这样的病,也完全用西医的打针吊瓶或激素来治病,小病大治,仪器生化看病,没大病的,被说的吓出有了心理毛病的,比比皆是。

总之,关于如何学好中医,我认为要先多经典开始,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药性汤头】起步,这些经典,对提升中医水平极有帮助,学习切记不要误入迷信之中,要老老实实方能真受,学习经典更不能急于求成,难理解的先放一边,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某一经历后才会明白的,以上谈了一些对中医药的看法,一定有诸多错误和不足的地方,恭请老师同道予以批评改正。
期望诸位老师同道有缘人转发,为我们的中医药繁荣振兴,掀起全民热爱中医药的高潮,人人学中医,人人爱中医,使古老的中医药真正让人人受益,为全民大健康做贡献!


A3A18C30-10BF-494F-B47E-9D11038B851B.jpeg

点评

学习了  发表于 2019-4-28 17:37




上一篇:临证偶悟
下一篇:麦门冬汤治疗咳嗽一例

0

主题

1056

积分

172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9-4-29 11: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体会,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道不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积分

11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2
发表于 2019-8-2 09: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0:20 , Processed in 0.06939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