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方书、医案文献有这么一个现象:“理论临床若即若离,有效无效难解难分”,这是什么道理?如何破解? 先说其中的道理: 其一,理论中的“隐喻”魅影。中医核心理论多以“拟象”方式表述,具有“隐喻”意味,由于不作清晰定义,任何研究者都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加以联想创造新义,表达新的思想。此现象积极的一面是医疗实践得以极大丰富;消极的一面是随意性太强,“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误”。例如:“五行学说”便是隐喻体系。
其二,理论中的“多源”现象。《内经》、《伤寒论》等传统医家经典之外,《周易》、老庄、释典乃至生活经验均可援引入医,作为理论依据。例如:“百病生于痰”之说源自《大般若经》“身病有四,谓风、热、痰及诸杂病”。
上述二重影响相互叠加,更显错综复杂。例如:《名医类案·泻》“黄子厚治一富翁,病泄泻弥年,礼致子厚.诊疗浃旬不效。子厚曰:予未得其说,求归。一日读《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气运行不息,故阁得地在中间,如人弄碗珠,只运动不住,故在空中不坠,少有息则坠矣。’因悟向者富翁之病乃气不能举,为下脱也。又:作字持水滴吸水,初以大指按滴上窍,则水满筒,放之,则水下流无余。乃豁然悟曰:吾能治翁症矣。即往,至则为治艾,灸百会穴,未三四十壮而泄泻止矣。”其中“天之气不足则地坠”与“人生之气不足则泻”相通,是为“隐喻”魅影;“《易》、朱子之说、水滴吸水现象”是为“多源”现象。
再说如何破解:
········
········
《皕一选方治验实录》从10万首方剂中遴选出运用频率最高的581首看家老方子,类聚真实可信、切实有效5200余则古今验案,“看似平淡最奇崛”,历时六年,成就了一项奠基性工作。主编陶御风教授淡泊名利,潜心治学,为医中之隐者,读他的书,令人心静。我总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陶弘景,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贡献出这样的作品来。
(以上为书评节要,整篇书评将发表于《中医思想者丛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