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37|回复: 2

[其他] 服柴胡汤的寒热变数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9-1-10 16: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37条曰:“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过去了十日,由“脉浮”变为“脉浮细而嗜卧”,这是外证已解,因为正气与邪气在身体表部交争十日,正气受到一定的损伤,表部血气不足,故脉浮细。浮为在外,细为血虚,脉浮细者,是表部血虚了。脉浮细与脉浮弱不同,脉浮弱者并不细;脉浮细是表部血液虚少了,邪气才能乘虚越过表部侵入胸胁,导致胸满胁痛。
脉浮细,不一定是表证已解;脉浮细而嗜卧,则是表证已解。因为嗜卧,是外气入里的表现。假如表证未解,那么脉浮者,是正气向外抗邪,则不会嗜卧。外气入里,即为阳气入阴,阳气入阴则困倦嗜卧。欲卧寐者,是卫气入营,则血气才能从身体外围归入内脏。外为阳,内为阴,血气从外入内,就是阳气入阴。如《黄帝内经》曰:“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阳气入阴,则身体外围血气不足,脑部血气也就不足,人就没有精神,就会困倦欲寐,故脉浮细而嗜卧,是身体表部血气不足的表现。假如伤寒病未愈,出现脉浮细而嗜卧的表现,就是表邪乘虚入内。设胸满胁痛者,可与小柴胡汤。
伤寒邪气入内,出现胸满胁痛,是邪气与正气相搏,结于胸胁。如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胸满胁痛为柴胡证,故与小柴胡汤。脉浮细之浮,也反应了病机向外的趋势,所以小柴胡汤是发越半表半里之阳邪从外而解的方剂。柴胡证脉象有浮细,也有沉细,但是其共有症状就是胁下满或心下满,这是正气抗拒邪气入腹;脉沉细为阳微结者还有头汗出的外证,如148条;故小柴胡汤证不论脉象是浮细还是沉细,其病机趋势都是向外,小柴胡汤的作用就是顺应病机向外的趋势而解邪于外。
97条曰:“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是服柴胡汤,损伤了胃中津液,出现阳明胃热的变数。
356条曰:“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厥而心下悸,是有水饮停在心下,假如不先治水饮,却先治其阳郁之厥,就会影响胃气。胃气是后天之本,保护胃气是人体的本能。所以心下有水者,人体之气通常就会上冲,抗拒水饮入腹。水饮入腹,就是入肠,入肠就是入胃。《伤寒论》所谓“胃”包括胃脘、小肠和大肠。水饮入腹,就是入肠。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的器官,是后天生命之本。假如胃肠气虚,水饮必然乘虚下渍肠中,导致下利(腹泻),使小肠内的营养精微随着下利(腹泻)而排出体外,人体就会缺乏营养的补给,造成脏腑机能衰弱,甚者则危及生命。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饮,就是宜先防止水邪入腹。治心下水饮,应当和以温药,当服茯苓甘草汤。如《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这样治水饮,却治其阳郁之厥,与小柴胡汤清热,必作下利。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去黄芩,就是去黄芩清热,以免清热伤阳,影响茯苓利水。去黄芩而不去柴胡,是因为有胸胁苦满,胸胁苦满为肝阳郁滞。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条之“手足冷”是阳厥,此阳厥是由于“阳微结”;可与小柴胡汤,是根据阳微结之头汗出;假如没有头汗出,却与小柴胡汤治其阳厥之手足冷,就会损伤胃气,导致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临床所见,服柴胡汤,导致下利而不渴的情况,就是损伤了胃气,出现太阴脾寒的变数。

《伤寒论》原文,也有服桂枝汤之寒热变数。如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是服桂枝汤,损伤了津液,出现少阳内热的变数。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这是服桂枝汤,损伤了津液,出现少阴内寒的变数。应注意,烦躁吐逆者,不属太阴,太阴无烦躁。

服柴胡汤或桂枝汤,损伤了津液,出现了内热之变者,是其人体内动脉血偏多而静脉血偏少,故津液越亏就会越热,这是因为阳气多而阴气少,津液不能回入静脉以去阳热;出现了内寒之变者,是其人体内静脉血偏多而动脉血偏少,故津液越亏,就会越寒,这是因为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不能回入心脏以增阳热。这两者,都是因为阴阳不和,故阴阳气不能相顺接,其人则病。应用经方,调理阴阳,使阴阳气得以相顺接,则阴阳得和,其病则愈。




上一篇:致卫健委的一封公开信
下一篇:病机是什么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9-1-11 14: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说服力。请先生继续阐发一下大柴胡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4: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大柴胡汤证原文有三条:

一、原文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证仍在,是“呕而发热”仍在。如原文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原文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先与小柴胡,呕不止,是心下仍有水气,生姜半夏药证;心下急,急是筋脉挛急,芍药药证;郁郁微烦之郁郁,是说心情闷闷不乐,如“嘿嘿不欲饮食”之“嘿嘿”,也是说心情沉闷,这是肝气郁热,故有“微烦”。已经先与小柴胡解外,柴胡证未解,故法当与大柴胡汤下之,因为柴胡证病位是在半表半里,既然不能从表解,就得从里解,总得给邪气出路。若邪气没有出路,留在体内仍然阻碍正气运行,正邪仍然会在体内相搏,病情就会拖延。例如感冒发烧合病细菌性感染(血象高),西医使用抗生素,鲜有一二日病愈的,一般都得三日以上,等到人体阴阳自和,邪气自然被排出体外而病愈。中医治疗感冒发烧,不论病毒感染或合病病菌感染,一二日病愈者不乏其人,就是因为给邪气出路,邪气出去的快,病就好得快。

二、原文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是里热往外发,为里外并病,法当里外并解,可与大柴胡汤,因为往来寒热是柴胡证。

三、原文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是表邪已入里。心中痞硬,痞是心中痞,硬是心下硬,心下硬可以按出来,如原文154:“心下痞按之濡”,是硬是濡可以由按得知,而心中硬,就不能由按得知,因为心中隔着胸骨。心下硬,是心下肌肉痉挛,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故出现呕吐而下利。呕而发热者,是柴胡证;此呕吐而下利,为上下并病,故与大柴胡汤主之。此下利为实,若下利为虚者,法当时腹自痛。

为什么要解经典原文?后世医案不能解吗?后世医案之严谨细密的程度很难和经典原文比肩,解经典原文能理解治疗法度,举一反三,打下坚实的中医学基础,便能做到“见病知源”,临床遇到经典上没有的病脉证,也有法治。

以上说法不一定正确,敬请斧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22:20 , Processed in 0.16884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