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37条曰:“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过去了十日,由“脉浮”变为“脉浮细而嗜卧”,这是外证已解,因为正气与邪气在身体表部交争十日,正气受到一定的损伤,表部血气不足,故脉浮细。浮为在外,细为血虚,脉浮细者,是表部血虚了。脉浮细与脉浮弱不同,脉浮弱者并不细;脉浮细是表部血液虚少了,邪气才能乘虚越过表部侵入胸胁,导致胸满胁痛。
脉浮细,不一定是表证已解;脉浮细而嗜卧,则是表证已解。因为嗜卧,是外气入里的表现。假如表证未解,那么脉浮者,是正气向外抗邪,则不会嗜卧。外气入里,即为阳气入阴,阳气入阴则困倦嗜卧。欲卧寐者,是卫气入营,则血气才能从身体外围归入内脏。外为阳,内为阴,血气从外入内,就是阳气入阴。如《黄帝内经》曰:“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阳气入阴,则身体外围血气不足,脑部血气也就不足,人就没有精神,就会困倦欲寐,故脉浮细而嗜卧,是身体表部血气不足的表现。假如伤寒病未愈,出现脉浮细而嗜卧的表现,就是表邪乘虚入内。设胸满胁痛者,可与小柴胡汤。
伤寒邪气入内,出现胸满胁痛,是邪气与正气相搏,结于胸胁。如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胸满胁痛为柴胡证,故与小柴胡汤。脉浮细之浮,也反应了病机向外的趋势,所以小柴胡汤是发越半表半里之阳邪从外而解的方剂。柴胡证脉象有浮细,也有沉细,但是其共有症状就是胁下满或心下满,这是正气抗拒邪气入腹;脉沉细为阳微结者还有头汗出的外证,如148条;故小柴胡汤证不论脉象是浮细还是沉细,其病机趋势都是向外,小柴胡汤的作用就是顺应病机向外的趋势而解邪于外。
97条曰:“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是服柴胡汤,损伤了胃中津液,出现阳明胃热的变数。
356条曰:“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厥而心下悸,是有水饮停在心下,假如不先治水饮,却先治其阳郁之厥,就会影响胃气。胃气是后天之本,保护胃气是人体的本能。所以心下有水者,人体之气通常就会上冲,抗拒水饮入腹。水饮入腹,就是入肠,入肠就是入胃。《伤寒论》所谓“胃”包括胃脘、小肠和大肠。水饮入腹,就是入肠。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的器官,是后天生命之本。假如胃肠气虚,水饮必然乘虚下渍肠中,导致下利(腹泻),使小肠内的营养精微随着下利(腹泻)而排出体外,人体就会缺乏营养的补给,造成脏腑机能衰弱,甚者则危及生命。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饮,就是宜先防止水邪入腹。治心下水饮,应当和以温药,当服茯苓甘草汤。如《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这样治水饮,却治其阳郁之厥,与小柴胡汤清热,必作下利。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去黄芩,就是去黄芩清热,以免清热伤阳,影响茯苓利水。去黄芩而不去柴胡,是因为有胸胁苦满,胸胁苦满为肝阳郁滞。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条之“手足冷”是阳厥,此阳厥是由于“阳微结”;可与小柴胡汤,是根据阳微结之头汗出;假如没有头汗出,却与小柴胡汤治其阳厥之手足冷,就会损伤胃气,导致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临床所见,服柴胡汤,导致下利而不渴的情况,就是损伤了胃气,出现太阴脾寒的变数。
《伤寒论》原文,也有服桂枝汤之寒热变数。如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是服桂枝汤,损伤了津液,出现少阳内热的变数。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这是服桂枝汤,损伤了津液,出现少阴内寒的变数。应注意,烦躁吐逆者,不属太阴,太阴无烦躁。
服柴胡汤或桂枝汤,损伤了津液,出现了内热之变者,是其人体内动脉血偏多而静脉血偏少,故津液越亏就会越热,这是因为阳气多而阴气少,津液不能回入静脉以去阳热;出现了内寒之变者,是其人体内静脉血偏多而动脉血偏少,故津液越亏,就会越寒,这是因为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不能回入心脏以增阳热。这两者,都是因为阴阳不和,故阴阳气不能相顺接,其人则病。应用经方,调理阴阳,使阴阳气得以相顺接,则阴阳得和,其病则愈。
|
上一篇:致卫健委的一封公开信下一篇:病机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