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457|回复: 9

关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度量衡

[复制链接]

40

主题

1065

积分

1066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5
发表于 2010-12-24 14: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度量衡

  

    中国古代统一度量衡单位制度起于西汉末年,由律历学家刘歆总结战国、秦、西汉等计量单位制度,现经过整理后归纳如下:

长度单位系列︰长度10分1寸、10寸1尺、10尺1丈、10丈1引,十进制制。

容量单位系列︰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斛,十进制制。

衡量单位系列︰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非十进制制。

又依据刘歆发明利用音律校验律管的长度,以度审容,以黍的容重订衡重的方法,确定了度量衡三各单位的量值。今以科学实验方法反校验,求出当时1寸合现下的23.1 mm,1升合200 ml,1两合14.8~15.4 g,1斤合237~246 g,此一单位制度一直延用到隋唐时代。(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关于衡量

1西汉以官累权为代表,权上多标明自身重量。西汉权单位量值统一,每斤约重250克。新莽铜权均为环形,出土的铜权多刻有始建国元年(公元9)正月癸酉朔日制,有的还刻自身的重量,折合每斤在240~250克之间。东汉绝大多数为铁质权,每斤在200~270克之间,单位量值很不统一,已大大超出一般允许误差的范围。(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2『汉书︰食货志』曰︰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曰︰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重新计算新莽、东汉的1斤约等于237~246 g之间。(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3据高奴权实测,秦一石(一百二十斤)重为30.75 kg,一斤应为256.26 g。西汉的重量,以满城汉墓的『三钧』铁权测算,一斤应为249.9 g(此权钮部略有损缺,原重应稍增)。从各地出土有铭铜器测计,西汉单位重量的数值颇有出入,但以一斤合今250~254 g的为多。以嘉量计算,新莽的一斤为226.6 g;但据传世的天凤元年漯仓平斛及各种圜权的重量测算,一斤应为240~246.97 g。东汉的重量单位,据传世的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铜权测定,一斤为250 g。(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关于容量

1容量,根据商鞅量和传世的其他秦代方升测算,当时的一斗为2000 ml。西汉的一斗,据江苏省铜山崖墓出土的铜量及各地汉墓出土有铭铜器的容积计算,亦为2000 ml左右。依新莽嘉量经测定,一斗约为2000 ml不变。东汉的容量,据建武平斛和光和铜斛测算,一斗为2000±40 ml。(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2东汉量器以大司农颁发的为标准,有大司农平斛、铜斗、铜合等。这类器物上都有一凸出来的方框,框内可镶“检封”,单位量值每升约200毫升。(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附:【宋明清权

宋代出土了两枚大型铜砝码,一枚自铭铜则重一百斤,合今64000克,另一枚自铭铜砣重一百斤,合今62500克。明朝万历戥子是杆秤之精品,每秤有3个提钮,度值为分、钱、两。称量准确,使用方便。明朝已有全套砝码积装在一长方形盒内,铜盒本身也是一枚有标定重量的砝码,制作精巧。砝码每斤重约合今580克。清朝铜砝码亦多用积装式,以库平两为标准,每斤约合596克。(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如是以桂枝汤为例,折算成现代剂量为:

桂枝三两(46.875g 芍药三两46.875g 甘草二两(31.25g) 生姜三两46.875g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每服一升(200ml)。

每次服用量为:

桂枝一两(15.625g) 芍药一两(15.625g) 甘草三分之二两(10.42g) 生姜一两(15.625g) 大枣四枚



◎汉代和清代之剂量折算:

汉之一两=清之0.42两=4.2钱

清之一两=汉之2.384两










上一篇:请大家谈谈对134条的理解
下一篇:伤寒论第50条求解答

10

主题

6813

积分

7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813
QQ
发表于 2010-12-24 2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之一两,今之一钱,此说害人不浅。
很多时候,经方无效,往往是药量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3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我是中医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12-25 00: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查过相关资料,可在医院里,往往按照这个剂量开方,药房是不给称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0

积分

39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10-12-25 1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参考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的讲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12-28 08: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时一升,出土古物为180-190ml,根本没有达到200ml的。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
一两 = 24铢 = 0.58×24 = 13.92g ≈ 14g
一斤 = 14g×16 =224g

自然科学史家的考证
卢嘉锡主编,丘光明等著《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卷》对汉唐时期各代的衡量值考证结论如下⑤:
朝代       斤          升               两
新莽    245克         200毫升          15.3克
东汉    222克         200毫升          13.875克
曹魏    220克         200毫升          13.75克
晋      220克         200毫升          13.75克
隋      660克         600毫升      大:41.25克
小: 13.75克
唐     662~672克    600毫升      大: 41.4~42克
                           小: 13.8~14克
宋    661克                            41.3克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魏至隋唐时期一两的衡值,没有大的变化,与文献所记隋唐沿用旧制相符。西汉到唐,一两的平均值是 14.05克,新莽一两最大,为15.3克,与最小的13.75克相比,相差1.55克。考虑到经方出自东汉,则东汉与隋唐只有0.025克的细微差别,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汉唐时期的一两折为13.8克应符合实际。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12-28 17: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食货志』曰: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曰: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重新计算新莽、东汉的1斤约等于237~246 g之间。(引自台湾姜俊贤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系统之追溯》)

黄金比重19.32
黄金方寸:2.3 * 2.3 * 2.3 = 12.167 * 19.32 = 235.06644克(一斤) / 16 = 14.6916525克(一两)

升:14.6916525克(一两) * 13 =190.9914825毫升

用180毫升反推:
一两=13.84615385 克
一斤=221.5384615 克
汉黄金比重:18.20814182克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12-28 21: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秦统一天下后,首先做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统一度、量、衡。秦亡,汉基本沿用秦计量法,少有变化,至西汉又稍有改动,沿续到晋。东晋后至南北朝又处混乱分割局面。乱又波及至隋,直到唐才又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宋、元、明、清一直以唐计量为基础不断完善巩固。我们现在已采用统一的公制,与以前(唐以后)的市制换算不存在困难。为什么唐以前的计量变的不可琢磨,研究起来困难重重呢,这与频繁的改朝换代有直接关系。又与各个割据国税收直接挂钩。在那个年代税收多以实物收缴,计量器具显的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本国经济命脉,必须彻底销毁所有不符现行量具,从中国计量史看,当时统治者对计量器具的管制极为严格,发现有不毁或私藏格杀。今天我灭了你先查抄量具,明天他又灭了我,同样。从汉到隋八百多年,量具的销毁可想而知。因此唐以前量具实物几乎殆尽。目前北京故宫(有说台北故宫)存有王莽铜斛专用计量实物,日本奈良博物馆有几件实物,可惜数量太少不足以证明各时代准确计量数值。唐以后人们只能从各时代铸造的钱币推算。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中国计量学研究专家吴承洛所给出的答案可能是目前最有权威的,即13,92克(东汉)。又据有医家考证药秤小于市秤一半,汉量一两合二钱合6,1克,若按此计算也为13克左右,再以马王堆出土量器研究得数15克左右,可能13-15克是接近当时(东汉)实际量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12-30 15: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1、《伤寒论》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为汉未三国时期。此期的度量衡当为:一两等于13.75克。

“一两等于15.625克,一升等于200ml,一尺等23.1cm“这些度量衡,是依据王莽时期(公元23年),刘歆所制刘歆嘉量及文物推算出来的。

2、汉朝出土文物,王莽时期(公元23年)的度量衡与西汉其它时期的度量衡相比,王莽时期的是最大的。
史上有一说法:自刘歆变乱古法,置秠用秬,前明郑世于特觅秬黍,权以今平,每龠一千二百粒,重三钱,未足为训也。
计量时用了秬(黑黍),黑黍2400粒为一两,100粒为尺。古法以秠黍(一稃二米),用以量龠,取基圆滑而齐者2400粒为两,100粒为尺。

注:
黍: 千粒重3~10克。
黑黍:秬(黑黍),
注2:[引自吴慧《新编简明中国度量衡通史》]据笔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实测,包括山西在内几亇产地的黑黍,去掉太大太小者,多数为千粒重六克多(6.13克、6.32克、6.51克、6.54克、6.73克、6.78克),平均为6.52克。一千二百黍重7.82克。西周后期一斤重250克,一两重15.625克,半两重7.81克。据《汉志》:黄钟一龠容黍一千二百粒,重十二铢,正是半两。以文物论,东汉一分铜量容1.2毫升,实测实黍一百二十八粒,其十倍12毫升可容黍1280粒,数字十分接近。又,按刘宋之尺(长24.57厘米)所制之黄钟,容黍即有为一千二百的;北宋胡瑗以横黍百粒累尺(24.51厘米),其黄钟律管容黍正为一千二百。由此可证,黄钟一龠容积为12毫升,才能容黍一千二百。这样说正是切合实际的。

[以下引自淘宝]
秬黍,又称黑黍,是黍的一种。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以产于羊头山附近(今山西省长治市)所产的,中等大小的秬黍的种子为基准单位。唐代规定“ 凡权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升为大升,三斗为大斗,十大斗为斛。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
    中国之大,黍的产地多,品种也多。究竟以什么样的黍为度才科学准确呢?《隋书·律历志》载:“七党之黍,有异它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上党即今山西长冶晋城一带,高平位居其中,高平之黍有黄、红、白、青、黑多种,“秬黍”之“秬”谓黑色之黍。

    我国明代神宗时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音乐家叫朱载堉(伯勤),关于用羊头山之黍来定黄钟律管之长,他曾带上干粮三次到高平的羊头山进行考察,考察后写了一篇《秬黍说》,他认为,应选黑黍“中者”作为标准选取的方法是以纵累八十一颗或横累百颗,依次排在夏尺之上,若过八分,名为大黍,不满八寸为小黍,恰好八寸为中黍。又特别说明:“古所谓中者,此之谓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黍度黄钟”之说。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12-30 15: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时代
衡制
统一换算(克)
战国
楚: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赵: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魏:
1镒 = 10釿, 1釿 = 20两
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斤 = 250, 一两 = 15.6
1铢 = 0.65
1石 = 30000, 1斤 = 250
1两 = 15.6, 1铢 = 0.65
1镒 = 315
1釿 = 31.5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29760, 1钧 = 7440
1斤 =248, 1两 = 15.5, 1铢 = 0.65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三国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两晋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南北朝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梁、陈:1斤 = 220, 南齐:1斤 = 330,
北魏、北齐:1斤 = 440,北周:1斤 = 660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大:
1石 = 79320, 1钧 = 19830,
1斤 = 661, 1两 = 41.3
小: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79320, 1斤 = 661
1两 = 41.3, 1钱 = 4.13
1分 = 0.41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
1钱 = 4, 1分 = 0.4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
1钱 = 4, 1分 = 0.4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时代
量制
统一换算(毫升)
战国
齐:
1钟 = 10釜, 1釜 = 4区
1区 = 4豆, 1豆 = 4升
秦: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楚:
1筲 =5升
三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1斛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
1合 = 20.45
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 300
1合 = 30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开皇:
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合 = 60
大业: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 20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大:
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合 = 60
小: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 20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67000,1斛 =33500, 1斗 = 6700,
1 = 670,1合 = 67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 = 950,1合 = 95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 = 1000,1合 = 100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 = 1000,1合 = 100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
度制
统一换算(厘米)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31,1尺 = 23.1,1寸 =2.31
1分 = 0.231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
1尺 = 32, 1寸 = 3.2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12-30 15: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度量衡简表
明清里数与现代公里怎么换算?王志高说是公里数乘以1.8即是里数。
古尺发现纪录:刘宋骨尺一尺合0.247米;梁铜尺一尺合0.249米。《汉语大词典》附录:当时一丈=2.45米,则今天神道长1000米合408丈。

朝代
长度
(当时一尺合今公制厘米)
重量
(当时一斤合今公制克)
容量
(当时一升合今公制公升)

27.65
258.24
0.3425
西汉
27.65
258.24
0.3425
新莽
23.04
222.73
0.1981
东汉
23.04
222.73
0.1981
东汉
(章帝时溪景造尺)
23.75
 
 

24.12
222.73
0.2023
西晋
24.12
222.73
0.2023
西晋末
23.04
222.73
0.2023
东晋
24.45
222.73
0.2023
前赵
24.19
 
 
宋、齐、梁、陈
24.51
 
 
南齐
 
334.10
0.2972
梁、陈
 
222.73
0.1981
梁(民间尺)
24.66
 
 
梁(法定新尺)
23
 
 
梁(测影用尺)
23.55
 
 
北魏
27.81
222.73
 
北魏
29.51
 
 
北魏 东魏
(太和19年颁)
29.97
 
 
北魏 西魏
29.51
 
 
东魏 北齐
 
445.46
 
北魏 北齐
 
 
0.3962
北齐
29.97
 
 
北周
29.51
250.56
1.1522
北周
(“天和”时改用)
26.68
 
0.2105
北周
(调钟律均田度地用尺)
24.51
 
 
北周
(建德六年颁)
24.51
 
 

(“开皇”时用)
29.51
668.19
0.5944

(“开皇”时,调钟律用)
24.51
 
 

(万宝常造“律吕水尺”)
27.19
 
 

(“大业”时用)
 
222.73
0.1981

31.10
596.82
0.5944
五代
31.10
596.82
0.5944

30.72
596.82
0.6641

30.72
596.82
0.9488

31.10
596.82
1.0737

32.00
596.82
1.0355

宋:另一版本:

一尺合厘米数
历代尺度变迁简表①
年代
朝代
一尺合厘米数
 

1766-1123

16.95
 

1122-225

19.91
 

 

 

22.7(战国楚尺)
 

 

 

23.1
 

350-208

23
 

206-8
西汉
22.5
 

 

 

23
 

 

 

23.75
 

9-24
新莽
22.38
 

 

 

23.1
 

25-220
东汉
23
 

 

 

23.8
 

 

 

24.08
 

220-265

23
 

 

 

24.12
 

265-316
西晋
24.12
 

 

 

23.04
 

317-420
东晋
24.45
 

318-329
前赵
24.19
 

420-589
宋齐梁陈
24.51
 

502-557

24.66
 

 

 

23.6
 

557-589

23.55
 

386以后
北魏
27.81
 

 

 

27.90
 

386-557
北魏、西魏
29.51
 

495-550
北魏、东魏
29.97
 

550-577
北齐
29.97
 

557-581
北周
29.51
 

 

 

24.51
 

581-618

29.51(开皇官尺)
 

 

 

24.51
 

618-907
唐②
30.1
 

 

 

31.35
 

907-960
五代
31.1
 

960-1279

30.72
 

1279-1368

30.72
 

1368-1644

31.1
 

1644-1911

32
 

说明:①一个朝代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尺,说明古代度量衡还不够统一,下面量(重量)和衡(容器)的表也有同样的情况。
②唐尺有大小两种。大尺是社会上一般所用。小尺是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太史(掌管星历的官)、太医的特殊用尺。有的一尺长度为24.7厘米,有的一尺长度为24.75厘米,表中均未列入。
 
年代
朝代
一升合毫升数
1122-225

187
 

 

193.7
350-208

201(商鞅方升)
 

 

200(始皇方升)
206-8
西汉②
188.6
 

 

200
9-24
新莽
191.825(新莽嘉量升)
 

 

200.98(新莽嘉量斛折算)
 

 

201.25(新莽嘉量斗折算)
 

 

221.25(新莽嘉量合折算)
25-220
东汉
201.8(大司农平斛折算)
 

 

212.62(大司农斛折算)
 

 

240(长乐未央斗折算)
220-265

193.55
 

 

202.3
265-420

202.3
 

 

245
479-502
南齐
297.2
502-589
梁陈
198.1
495-577
北魏、北齐
396.3
557-589
北周
157.2
 

 

210.5
581-618
隋③
594.4
618-907

594.4
907-960
五代
594.4
960-1279

664.1
1279-1368

948.8
1368-1644

1073.7
1644-1911

1035.5
  说明:①古代容量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原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秦以后也作容量单位。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一斛为十斗;至建炎二年以后,五斗小斛就开始流行,直至元朝建国,五斗斛才成为定制。
 

  ②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容器(漆器),共一百三十一件,分别写明石、斗、升的数目。用量杯盛水实测,测得每升容量也很不一致,以一升合多少毫升计,有195208.3310等十种。除280310外,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其它各种,与其它地方出土的西汉部分容器大小折合毫升170.5200等三十多个数目相同或相近。从这几十个数目字平均计算,可以得出西汉一升,约合今200毫升。
 

  ③隋有大斗小斗。小斗有的合198.1毫升,有的合199.1毫升,表中均未列入。
 

 
年代
朝代
一两合克数
一斤合克数
1122-225

14.93
228.86
16.86(楚器)
269.8
 

 

350-208

16.02
256.25(高奴禾石铜权)
206-8
西汉
15.63
250
 

 

19.44
311
 

 

16.53
264.5
9-24
新莽
13.92
222.73
 

 

15.3
244.93
25-220
东汉
13.92
222.73
 

 

15.63
250
220-265

13.92
222.73
265-420

13.92
222.73
479-502
南齐
20.88
334.1
502-589
梁陈
13.92
222.73
386-534
北魏
13.92
222.73
334-571
东魏、北齐
27.84
445.46
566-581
北周
15.66
250.56
581-618

41.76
668.19
 

 

13.92
222.73
618-907

37.30
596.82
907-960
五代
37.30
596.82
960-1279

37.30
596.82
1279-1368

37.30
596.82
1368-1644

37.30
596.82
1644-1911

37.30
596.82
  说明:①古代以十六两为一斤,不是十进制。折合克数,较难计算,因此表中斤、两并列。
  ②西汉的文物出土较多,所以西汉斤两合克数的数目字较多。以一斤合克数而论,有200242.56311等几十个。平均计算,可以得出西汉一斤大约合今242.47,一两大约合今15.17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7:24 , Processed in 0.13809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