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对三大哲学定理的具体应用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
主题词:三阴三阳、六证、六病
【概要】
1、“三才之道”——“一分为三”在病位划分中的应用
2、“一阴一阳之为道”——“一分为二”在病性分类中的应用
3、“三极六爻”——“三阴三阳”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4、“生生之为易”——“阴阳时位”在六病传变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以其各自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别奠定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体系。《伤寒论》所创立的汤方论治体系,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和后世医家的妄解,把《内经》经络观念强加于《伤寒论》,从而混淆了经络辨证和汤方辨证的界限,形成了以经解病的混乱局面。
1、《伤寒论》其指导思想源于《周易》而非《内经》
(1)《周易》的“一分为三”的三极时空结构的生成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周易•系辞上传》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云:“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是《周易》时空结构的宇宙观和生成论。这一思想在《老子•四十二章》也有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它不仅指出了万物的三极时空结构的划分,也指出了三极之中各有阴阳二性的对立统一思想和阴阳属性上的区别。结构是功能之本,无结构也就无功能。如《周易》所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离开了三极结构,阴阳将无有依托,不复存在,《伤寒论》把三极思想引入辨证论治后,即形成了“三部”的概念,如148条:“……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2)《周易》的“一分为二”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的辨证分型总纲。《周易•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这种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所谓:“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把这种阴阳属性论最先引入辨证论治过程是《伤寒论》。如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样就变哲学抽象的阴阳为医学辨证的阴阳。
(3)《周易》的“三极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证”的源渊。《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划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六爻是卦的基本单位,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伤寒论》把三极六爻思想引入辨证后,就形成了三部六证的辨证方法。三部:表、里、半表半里;六证:太阳证、厥阴证、阳明证、太阴证、少阳证、少阴证。“一阴一阳则为道”,三部之中各有阴阳二性,兼三部而两之,故成六证。
2、《内经》十二经脉和《伤寒论》的六病在命名和理论体系上完全不同
《灵枢•经脉篇》对手足十二经脉的起止循行及命名作了详细的叙述,并配有脏腑之属。《素问•血气形志篇》又对手足十二经脉表里关系作了进一步论述,这样就形成了十二经脉的框架结构。
《伤寒论》六证与《内经》十二经脉在命名上都借用了三阴三阳的名称,但其内涵殊异,不属一个概念范畴。六证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阴阳论述,表部一阴一阳,太阳主开,厥阴主合;里部一阴一阳,阳明主合,太阴主开;半表半里部一阴一阳,少阳主二之枢,少阴主二阴之枢,阳(天阳之清气)始于外而终于内,所以表阳为开,里阳为合,阴(地阴之水谷精微)起于里而达于表,故表阴为合,里阴为开,半表半里居中,横跨表里二部,故少阴、少阳为表里之枢,三部阴阳开阖失常,故而出现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可见《伤寒论》开创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即为“三部六证”。
3、十二经脉与“三部”的联系
十二经脉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络内外,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在表在外属阳,在里在内属阴,由络属脏腑之不同及循行部位的区别而决定。十二经脉发生病变其表现往往是线型分布,或表现于所络属的脏腑。在诊断上为循经辨证,治疗上为随经取穴,迎随补泻。
三部是对机体结构层次的划分,是以系统分布的;而六证则是三部之中所发生的病理性反应,其表现是全身的,其定位在三部之中,是划分症候类型的归类方法。六证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诊断上着眼于整体脉证,治疗上以方药学为基础,施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
经络在六证中只作为生理、病理等的参与者,而不是病邪所在,经络病证与六证有时也相互影响,如《伤寒论》中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即为经络病变影响到六证。第143条:“妇人中风,……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这是六证影响了经络功能而出现的经络病证。经络是病邪传变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如第124条“……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需要明确的是,六证的传变不是按六经的传变次序进行,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正治与误治,治疗的及时与否等。另外,六证与同名之六经没有任何关系,是两组本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六经指导非药物治疗,六病指导药物治疗。
4、“三阴三阳时位”在六病主时中的应用
(1)六时三阴三阳的内涵。三阴三阳是古天文历法的内容,六爻历把一天分为三阴三阳六时,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为初始之阳,生于日出,少阳为最盛之阳,应于日中,阳明为末了之阳,终于日入;太阴为初始之阴,生于合夜,少阴为最盛之阴,应于夜半,厥阴为末了之阴,终于平旦。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节,则太阳始于春分,少阳应于夏至,阳明止于秋分;太阴始于秋分,少阴应于冬至,厥阴止于春分。
(2)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关系。三阴三阳与八卦的这种关系,是构成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的哲学基础。(如图)
阳 卦 格阳 太阳 少阳 阳明
乾 艮 坎 震
阴 卦 关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坤 兑 离 巽
(3)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解读。《伤寒论•伤寒例》:“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冬至为离,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则变为巽,由少阴转化为厥阴;夏至为坎,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则变为震,由少阳进入阳明。所以说:“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也”。《周易•系辞》说:“时不离象,象不离时”,“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把“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解作少阳、厥阴开始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其排序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变太少为大小,完全歪曲了三阴三阳的始、中、末的原始含义。
(4)三阴三阳的开合枢。《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为开始,合为终了,枢为过渡,太阳为三阳之始,阳明为三阳之终,太阴为三阴之初,厥阴为三阴之末。厥阴、太阳在表阴阳相交,阳明、太阴在里阴阳相易,以应春秋二分;少阳、少阴各主阴阳之枢,以应冬夏二至。
(5)三阴三阳的气血多少。三阴三阳与三部。太阳主表,多血少气,阳明主里,多气多血,少阳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太阴主里,多血多气,厥阴主表,多血少气,少阴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
三阴三阳气血的多少依据《素问•血气形志》篇的论述,其中厥阴的多气少血据《灵枢•十二经水》改为多血少气,这样三阴三阳在三部中的关系如图所示:
太阳——多血少气——厥阴 表
少阳——少血多气——少阴 半表半里(枢)
阳明——多血多气——太阴 里
(6)三阴三阳的六时排序。太阳为开,主阳病之始,阳明为合,主阳病之终,少阳为枢,主阳病之变;太阴为开,主阴病之始,厥阴为合,主阴病之末,少阴为枢,主阴病之化。
(7)六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4),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15——20),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8),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2),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4),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6)。仲景的六病欲解时是在四时阴阳基础上改造而成,仍然留有太少阴阳的遗迹,三阳占去六时的四分之三,并且相互之间不相连接,三阴还相互重叠。
5、《伤寒论》中“六病”的含义
(1)六病是对伤寒病(急性热病)的热型一种时间分类方法。《伤寒论》编排体例是按六病分篇,每篇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病治”,条首也多冠以“某某病”。六病皆有发热,其热型和病痛的时间是有特点和规律的。“六病是和六病时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伤寒论》中未提六病时,仅有六条阐述了六病欲解时。那么,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又是什么关系呢?姚氏认为:“其欲解时必然不在本时区而在另一时区,欲解时也不会是其本时,…且均在下一时区。”这种观点在临床上不能兑现。臧氏认为“太阳病欲解(xie)时,从巳至未上。…其义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从巳至未上,实际上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把解(jie)改读解(xie)虽可通,但有欠缺。本人认为: “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反之,病时病情减轻则为病退,为欲解。这样六病欲解时就与临床实际一致了,也可使《伤寒论》的病时和欲解时得到合理解释。”正如尤在泾所言:“申酉戍时,日晡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晡;阳明病解,亦于日晡。则申酉戍为阳明之时,其病者,邪气于是发;其解者,正气于是复也。”因此,某某病就是在六时的某一时段发病、显现、病痛加重以及欲解,就称某某病。仲景把对伤寒病(外感热病)由传统的以季节命名法,如春温、夏暑、秋燥、冬寒,改变为以一天中的六时来命名是一种创举。这种用伤寒病的不同热型和发作的时间特点来分类外感热病的方法只存在于《伤寒论》当中,加之叙述太简,多被后人所误解,成为中医界千年谜案。
(2)六时是一动态的自然天时。《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三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戍。”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昼夜长短是不一样的,春分、秋分之时,白天和黑夜相等,漏壶(古代记时钟)的指针日落时正好处在西边的中点酉时这个刻度上,日出时正好指在东边的中点卯时这个刻度上;而到了冬至,指针到了辰时,太阳才出来,指针刚到申时,太阳就落山了;到了夏至,指针刚指寅时,太阳就出来了,指针到了戍时,太阳才落山。《内经》说:“临病之工宜需两审也。”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六时所主时段是有变化的。因此,《伤寒论》的六时是一动态天时。从寅至辰上,在不同季节和地点,均是一个起始时间,是在其“上”,而非在其间,从六时的不相连接上也可反证这一点。 |
上一篇:肝癌转移存活一年零三个月的民间药方下一篇:转载中国中医药报:重建中医理论体系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