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70|回复: 20

请你也来讨论脉诊

[复制链接]

884

主题

2万

积分

599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61
发表于 2010-11-22 14: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正确认识脉诊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陈清光(上海中医药大学费兆馥名师研究室)

       ●无论是神化脉诊,还是贬低脉诊,都是对脉诊的误解。准确地据脉断症并非评价中医师水平的标准,诊断水平高超不等同于医术高明。四诊合参,才是王道。
       ●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如何提高临床中医师诊脉水平和疗效,应当是目前脉诊研究的题中之义与最终目的。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上,笔者有幸聆听了多位脉诊专家的报告。他们为中医脉学的继承和发扬增添了新活力,将脉诊研究成果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新兴领域,带动更多人热爱中医、关注脉法,扩大了脉诊在民间的影响,他们对脉诊的艰辛探索令人敬佩和学习。
       对脉诊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受西医思维的影响,现实中,一些中医师西化,忽视甚至遗弃了中医四诊,反而借助西医诊断技术来处方用药:感冒发热用清热解毒,冠心病取活血化瘀……如此千篇一律,悖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疗效可想而知。真正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指导处方用药的中医师已不多见,能够诊脉述症的更是凤毛麟角。这造成中医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信誉下降,很多的患者从中医科走出来时会抱怨:这是什么中医,连脉都不把。临床实习中,学生也困惑:学到的诊断知识用不上,也不知如何使用,更别提开处方,造成对中医信心的丧失。中医西化,诊法遭弃,疗效打折,可谓当前“中医之病”。而近年来中医学术界和民间涌现出的这些脉诊高手,正体现出他们对当前中医存在问题的关切和所做的努力。
       《黄帝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当前百姓以及很多中医师对脉诊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是神化脉诊。很多患者看病时,认为中医很“神”,一摸脉就能知道所有病情来由,把脉不准的中医就不是好中医,所以他们一句话不说,直接伸手放在医生面前,考验医生的水平。很多中医师,特别是水平较高者,也刻意借助脉诊炫耀自己的才能,故弄玄虚,招揽病人,一诊脉,便叙述病人的症状,常常使病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这种情形,《韩氏医通》早有训言:“世俗讳疾试医,医复讳情妄臆,而豪贵妇女往往不得望、闻,岂不大错?”二是很多医生,主要是西化的中医贬低脉诊。他们认为把脉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看看强弱,数数心率,对诊治无关紧要,更有甚者假装把脉,为思考治疗方案争取时间,自然对病人说不出什么。
       何为脉诊
       《古今医案》指出:“脉为医之关键。”那么,何为脉诊呢?脉诊是中医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主要是根据脉象分析元气阴阳的偏盛,体察病邪之所在,探求五脏气血的寒热虚实,进而识病辨证,审证求机,指导处方用药,推断预后。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因而中医历代经典著作无不重视脉诊。《黄帝内经》中专门论脉的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篇》、《玉机真脏论》等六个篇章。《难经》论脉者占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脉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即依据脉之变化来确定证。证即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总和,治法依据病机而立,方药依据治法而出,形成完整的以脉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提出辨脉识病、脉证兼施的临证方法,使脉诊易于掌握,广为流传。由此,我们也可得知,中医脉诊,首先是为了探寻病机,而非症状。中医师是通过病机来推断症状。
       很多疾病的性质、吉凶顺逆皆以脉断。比如在临床见到尺脉虚的患者,我们可得知病机为肾精不足,病人应当出现腰酸耳鸣等症状,应当治以补肾益精;右关浮弦而大时,我们可得知病机为肝气犯胃,病人应当出现胃疼,嗳腐吞酸等症状,大致相当于西医“胃炎”的症状。某些特殊情况下,诊脉查病甚至可以做到西医望尘莫及的地步。比如,笔者在跟师的过程中,某次曾有一七旬老妪以“盆腔积液西医久治不愈”来诊,老师诊脉为涩而有力,细问得知患者发病以来有便秘严重等情况,遂神色凝重地让其转诊肿瘤科,并做相关西医肿瘤指标检查。患者走后,老师告诉我说,这例病人可能是大肠癌,我半信半疑。后来患者子女专程前来,称赞老师诊断准确。
       准确地据脉断症并非评价中医师水平的标准,诊断水平高超不等同于医术高明。比如,笔者今后遇到类似的老年患者,也可能据脉诊断某某癌症,但我的医术与老师却不可同日而语。在辨别脉象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与疗效的高低才是评价中医师的可靠依据。同时,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有其特殊性,并非普遍规律,无法对每个患者都实现。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
       脉诊无法替代四诊
       尽管脉诊是四诊中最为重要和可靠者,但作为四诊之一,终究无法替代四诊。它不可能诊知所有的症状,许多病症未必通过脉象反映出来,出现某种脉象也未必一定出现症状。比如,现在很多女性为涩脉,却没有任何症状。更何况还有舍脉从症之例,这时据脉断症往往不准确,甚至相反。我们应当遵循《黄帝内经》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探求病机原则,在结合其他诊法的基础上,思考原因,宁失其脉症,勿失其病机。诸如外感表证反见里证之脉,我们应当考虑到外邪化热入里;虚证之人反见实脉,我们应当考虑到因虚致实。
       从诊脉水平而言,中医师大概可分为三种:水平最高者,说出三到五个或然症状,至少有一两个符合,对于某些特定疾病(并非所有疾病),可以说出相符的西医病名;水平稍次者,说出的症状有可能不符合实际,但与中医病机证型相关;水平最次者,或者一言不发,或者滔滔不绝从头到脚说出症状,总会有一个症状包含其中,甚至采取心理暗示等手段。《黄帝内经》称脉诊为“切而知之谓之巧”,恐怕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四诊合参,才是王道。故《素问》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
       古代臻入化境的脉诊高手,他们不但诊脉神乎其神,更难能可贵的是处方用药效如桴鼓。陈寿《华佗传》载:广陵太守陈登患有怪病,胸中烦闷,面赤不食,久治不愈。华佗为之诊脉后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痈,食腥物所为也”。开方服药二剂,吐出虫子三升,“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太守病自此而愈。《奉贤县志》、《松江府志》载:明时松江(今上海)名医姚蒙,精太素脉,“言人生死每奇中”,时江南巡抚邹来学有病召姚医治,诊毕曰:“大人根器 (指阴茎)上别有一窍,常流污水,对否?”邹大惊:“此吾之隐疾,事甚秘,汝何以知?”姚曰:“以脉得之。”邹始露出笑容,谢而求方。姚蒙说:“不须药也,至南京即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若临床中医师,诊脉高明,疗效显著,可谓完美,这也应当是目前脉诊研究的题中之义与最终目的。




上一篇:对肺有保健作用的食物
下一篇:执简驭繁、以一当百——法胜于方

884

主题

2万

积分

599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6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14: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师必须擅长脉诊
—— 与陈清光先生商榷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胡心藻(湖北省监利县分盐镇渔场卫生室)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8月27日刊载的陈清光先生《正确认识脉诊》一文,有感于陈先生对中医脉诊的高度评价和认识脉诊的误区分析。但陈先生在文中说:“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对此观点,笔者却不能认同,特与陈先生商榷。
       重视脉诊的重要性
       脉诊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之一;“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是昔日人们对中医师擅长脉诊的描述。
       “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徐春甫《古今医统》)。由此可以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治中的重要性。然而,中医脉诊的现状,正如陈先生所言:“由于受西化思维的影响,现实中一些中医师西化,忽视甚至遗弃了中医四诊,反而借助西医诊断技术来处方用药,能够诊脉述症的更是凤毛麟角。造成中医在公众中的地位和信誉下降,很多患者从中医科走出来时会抱怨,“这是什么中医,连脉都不会把”。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中医师,不能继承中医的诊疗特色,不能掌握中医脉诊这一基本技能,而是问病处方,看化检报告处方,何以称之为中医师。孙思邈曰: “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能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备急千金要方》)徐春甫言:“医惟明脉,则诚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辩乎哉!”(《古今医统》)是的,不能诊脉述证,怎么能做到四诊合参,又怎么能保证方药对证,疗效确切呢?这样西化的中医师,丢掉了中医的传统特色与优势,怎么不令患者抱怨,怎么不令公众对中医失去信任,怎么不令中医出现服务阵地逐渐萎缩等尴尬局面。
       据脉断证是可求的
       中医切脉,历史悠久,理论丰富。正如陈先生所言:“《黄帝内经》中专门论脉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玉机真脉论》等六篇章,《难经》论脉者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脉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提出辨脉治病、脉证兼施的临证方法,使脉诊易于掌握,广为流传”。嗣后,历代名医对脉诊各有发明,脉学专著渐次增多。其中李时珍所著《濒湖脉学》,集历代脉论精华,以七言韵诗表述,文畅意明,易读好记,颇切实用。
       现在通行的二十八脉,虽然复杂,但只要从位、速、形、势、律这五个方面去理解各种脉象,就能够辨认特征,切而验之。
       脉学的原理,古人有言:“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名医费兆馥说:“从现代生理学研究,脉象亦是一项灵敏的、综合性的生理信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已成为当前无创性检测方法的开拓项目。”(《脉诊客观化研究概论介绍》)当代脉学专家寿小云教授今年六月份在贵报发表的《脉诊钩玄》云:“脉象生理研究认为:支配血管舒缩的血管运动神经纤维主要是交感神经,在神经的支配下,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内径发生明显变化,以致改变了寸口脉的形态、血流阻力,乃至组织的血流量,形成28病脉脉象形态的基础特征。……这种脏腑通过植物神经对寸口脉血管壁特定部位产生舒缩影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脉管特定部位出现形态学变化的形式,为传统中医‘寸口(脉)独为五脏主’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从上述脉学源流、脉学原理说明,脉象是经过历代医家检验客观存在的,脉象是被现代实验所证实的,脉象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现在研制出了一些脉诊仪器。由此可见,据脉断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可求的。
       据脉断证能够达到
       “脉理精微,其体难证……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王叔和《脉经》)。这虽然说明诊脉之难在于指下脉体难辨,但是历代医家均能做到切脉诊察疾病,辨别病证;当代也有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纯正中医亦能据脉断证,令人叹服不已!这说明脉诊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能掌握的。那么,如何学习脉诊,精通脉诊,从而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呢?
       首先,应做到多熟读脉学,先求心明了。不读王叔和,临证出差错,这句话提示中医人必须学习脉学理论,接受前人总结的经验,明了脉学的道理;熟读脉学的关键在于心中详求诸脉之特点,如浮为表脉,轻手可得;芤似着葱,等等。只有心中明了,才能指下亦明。
       其次,应做到平时多练习。熟而能生巧,脉诊技能要多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一要持脉有道,虚静凝神。正如吕郁哉所言:“诊脉的态度应和蔼严肃,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把一切专注于病人身上,耳不旁听,目不旁视,详察脉象,辨析真伪。”(《甘肃中医论文医案选》)二要掌握平脉,知常达变。《内经》、《伤寒论》都很重视平人的四时脉象,初学脉诊者可多为自己的同学、挚友、亲属诊脉,细心体验,以求有所得。三要“五字”入手,辨认特征。切脉手指触觉中,要注意鉴别位、速、形、势、律这五个方面,即掌握脉动部位的浅深、速度的快慢、显现的形状、有力与否和节律是否均匀一致等。如此反复揣摩,加深印象。四要抓住纲领,率先掌握: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临床常见,指下也容易辨认,且能反映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机,先从指下辨清六脉,再从六脉中细辨其他脉,这样提纲挈领,执简驭繁,而能事半功倍。
       再次,要做到跟师多请教,领悟其中妙。老师临床多年,通过成千上万次的临诊,对常见脉象辨认确切,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老师的诊脉技巧,认真学习老师的诊脉经验,虚心求教老师,默记老师所言,从中领悟其脉学之奥妙,这是学习脉诊的快捷途径。
       从上所述,脉象不是难于捉摸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刻苦磨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就能和历代医家、当代名医们一样,掌握脉诊技能,成为诊脉高手;因此,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是应当苛求达到,也完全可以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4

主题

2万

积分

599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6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14: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过度拔高“据脉断症”——与胡心藻先生商榷
中国中医药报  2010年11月1日

8月27日本版刊发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清光的《正确认识脉诊》一文,该文认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10月18日,湖北省监利县分盐镇渔场卫生室胡心藻医师在本版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据脉断症”不仅“可求”,而且“能够达到”。面对这样的反驳,陈清光投稿本报,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 陈清光 上海中医药大学

近日,胡心藻先生撰文《中医师必须擅长脉诊》(下称《中》文),批驳笔者《正确认识脉诊》(下称《正》文)一文中的观点。笔者很高兴自己能抛砖引玉,但仔细拜读该文后,认为有几点需要说明。

据脉断症与据脉断证不一样

首先,胡心藻反驳笔者的观点时将“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错引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证”与“症”,看起来可能差不多,在其《中》文里面,二字就是混用的。实际上,“证”,即证候,是对病变发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位的综合概括。“症”,即症状,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背离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证候由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症状组成,可以能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本质(病机),正是中医脉诊探求的对象。根据脉诊来辨析证候,探求病机,进而处方论治,是每个临床中医师应当掌握和必须擅长的。

胡心藻文章中还大量引用古人及当代脉学泰斗费兆馥先生的原话,让人误以为他们鼓励“据脉断症”。笔者查阅了从古到今历代诸家关于脉诊的论述,但未见一位医家有只言片语来肯定“据脉断症”。相反,历代各派医家一致斥责俗医“据脉断症”炫人耳目,蛊惑人心的行径。

其次,笔者为了说明上述观点,便举几例临证案例,案例未必完美,但力求翔实可靠。其中一例为吾师先于西医确诊大肠癌,笔者称之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同时,特意注明这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诊脉查病甚至可以做到西医望尘莫及的地步”。这种情况“有其特殊性,并非普遍规律,无法对每个患者都实现;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显然,“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无法苛求每一位临床中医师达到,如果胡先生坚持认为可以“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不仅自欺欺人,也不符合临证实践。

笔者欣赏的中医诊疗流程

通过《中》文“当代也有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纯正中医亦能据脉断证,令人叹服不已”可见,胡心藻的意思当是“据脉断症”,即通过把脉来推断症状。笔者本来就认为“据脉断症”对某些患者某些疾病某些症状,是可以做到,但不是对所有患者所有疾病及所有症状都能实现,更谈不上“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

吾师脉诊高超,常能据脉断症,处方用药也常常效如桴鼓。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稍有点滴心得,临证有时也能据脉断症,最初颇为自得,并刻意在老师面前表现据脉断症,原以为会受夸奖,不料老师异常严厉地教导:你把脉是为了什么!是啊,把脉不是为了“据脉断症”,而是为了探寻证候病机,而非症状。中医师应当通过脉诊探求证候和病机(可借此推断症状),指导处方用药。这是笔者在《正》文中反复申明的。

笔者在临床中,比较欣赏这样的中医诊疗流程:先对病人望诊、问诊,然后把脉,参研脉诊结果与其他诊法结果是否一致,分析元气阴阳的偏盛,体察病邪之所在,探求五脏气血的寒热虚实,进而识病辨证,审证求机,指导处方用药,推断预后。

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笔者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准确地据脉断症并非评价中医师水平的标准,诊断水平高超不等同于医术高明。据脉断症与疗效无直接关系。医生也许无法准确据脉断症,但却可以推测病机,并据病机用药取得疗效:临床常见消化科患者右关浮弦而大时,我们可知病机为肝气犯胃,病人应当出现胃疼,嗳腐吞酸等症状,但患者往往因服用西药而不表现症状,此时据脉断症是不准确的,但从脉象上却可得知其病机。

笔者始终认为,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提高临床中医师诊脉水平和疗效,应当是目前脉诊研究的题中之义与最终目的。如果能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精准地据脉断症,既能取得患者信任,又可以增进医患感情,可谓锦上添花,但如果疗效不佳,根据脉象描述的症状再准确,也显得苍白无力。

近年来,脉诊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在学术界,客观化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基于四诊综合的中医四诊仪参与世博,打开了中医走向世界的窗口;新型脉象仪问世,并作为最具特色的诊断仪器参与俄国“火星探测计划”,堪称全球华人的骄傲。今日脉诊之局面来之不易,值得每一位中医人珍惜,但过度拔高脉诊,有害无益。中医养生领域的“张悟本事件”、“李一事件”可作前车之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0-11-22 1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主高见, 脉诊是重要, 中医应努力掌握, 但脉诊不能代替四诊, 不应过分拔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0-11-23 1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诊合参!何为合参?四面参悟,合而谋之。脉诊之低手,勿以脉居四诊之末而搪塞推诿之,言高手又怎样,关键是看疗效!脉诊之高手,勿以断病之神奇而欲置脉诊于四诊之首,唯脉是瞻,言脉之不确何能为医。无论高低手,诊病只是手段,愈病才是目的。能愈病者,无论脉之高低手,皆可为敬。低手知己之不足,当思进取,高手知己之有余,当知周全。此而观之,任何高低手之论争,可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0-11-23 11: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槐杏于2010-11-23 11:16发表的  :
四诊合参!何为合参?四面参悟,合而谋之。脉诊之低手,勿以脉居四诊之末而搪塞推诿之,言高手又怎样,关键是看疗效!脉诊之高手,勿以断病之神奇而欲置脉诊于四诊之首,唯脉是瞻,言脉之不确何能为医。无论高低手,诊病只是手段,愈病才是目的。能愈病者,无论脉之高低手,皆可为敬。低手知己之不足,当思进取,高手知己之有余,当知周全。此而观之,任何高低手之论争,可息。
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3: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学的宝藏

                               萧熙  

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宝库,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都值得我们去发掘。拿脉学来说;这里面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脉学
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
们学习活的经验。  

    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
者,由扁鹊也”。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脉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
特的学问。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仓公在脉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
公传说:淳于意诊齐王太后病,一看脉,便说是风瘅客于胞。因为他切脉发
现太阴之口,现出湿然风气的脉形,于是他参照脉法所提示的:“沉之而大坚,
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而现在出现的这种近似的而实际有所不同的脉象,
是脉大而躁。大是膀胱气,躁是里面热,因此患者尿赤,因此知道他的风热
客于胞的病情,从而能够断定他的生死了。脉学在第七世纪时传到阿拉伯,
推进了阿拉伯的医学,医学史上已有明文记载。而我国脉学流传到了张仲景,
那已经更进一步。仲景的伤寒金匮,凡 是论病,几乎要先讲脉。而伤寒论区
别伤寒与中风的,主要还是根据脉象。晋人王叔和脉经,是论脉学的专书。宋人许叔微的本事方,完全依据脉象断定用药。古来许多大医生,没有不是 曾经在脉诊上做过功夫的。脉书很多,不暇列举。同时脉学也不是一种“一 蹴即就”的学问,所谓“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这是 形容脉学并非只凭浅尝就可以成功,必须深入体会才能逐步掌握其精神与实 质的以仓公为例,仓公说:“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 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当然一个人所能知道和掌握的,究竟是有限的。今天党领导我们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脉学遗产,通过集体研究,或把个人的点滴心得和经验,交流汇合起来 ,所谓集腋成裘,成效必然是可观的。  

    脉学的内容,虽然说是很深奥但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虚心地去钻研,
也可以说是易学易懂的。徐洄溪说得好:“夫证之不齐,莫可端倪而尽,欲以
三指洞其机,则戞戞乎难之矣。语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此深心体悉,
不肯自欺之言。然脉虽变化无定,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应于指下者,又自
有确乎不易之理。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耳”。所谓“鬼神将通之”是指的深
而且透的体会。所以徐氏在这篇脉论的尾端说“况有象可求,学者精勤,则
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随后又说:“夫脉理渊微,须心领神会,未
可以言求”。这都是他在讲脉学之中的“审象论”里的说话。可见真的对脉学
有造诣的,不但是胸中了了,指下也应该是了了的。  

二、看脉知病  因此,由于指下能够了了,那么脉诊也就成为一种辨识病
证的规尺了。许多病症,一经切脉,往往不必通过病人的自诉,而病人所有
的苦楚,医者是不待烦言而解的;然而这必是“学者精勤,熟能生巧”,才能
够达到这样的境域。现在先举一些看脉知病的例子:  

    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
人家讲,便知道十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蒋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
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大后方,当地有位名医听
见病家不断反映,说他看脉知病,觉得很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开业术”,
曾两次叫自己的染病的亲戚去他那里就诊,试试他的脉诊本领。结果,病情
症候都是未经自诉而被一一写在方笺的脉案上。这位名医于是备办了礼物亲
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礼回看,成了学术上的朋友。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
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症候,而疗效却很高。有的老先生连起
因和病的传变,都能给你全部说出,恍如他亲眼所见。我所见到的这几位老
先生,都已经死了。十余年来,群众们还传说着他们的神奇的技术。我来到
广东,也遇见过几位这样的老中医。记得在1955年的时候,我和蕉岭的一位
徐老先生会诊,他也不待病人讲病,而能叙述患者的症候如数家珍。我和他
往诊各种各样的病例,他所指述的,大致都很准确。某地有一位黄老先生,
看脉的经验非常丰富。由于这样,他倒不喜欢别人说病。据说,他比上述的
蒋老先生的脉理还要深奥。黄老先生遇有病人对他说:“医生,我头痛目花”
等,他便不高兴。今天我不是提倡这种作风,而是想通过这些我所曾耳闻目
见的生动的事例,来旁证祖国医学的脉诊学方面,它所存在的精蕴是完全肯
定的。西医张公让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有一次他和一位老中医同乘火车,
途中隔邻车厢有乘客患病,找医生往诊,于是张先生和那位老中医同去看他。
那位老中医把脉一摸,即说:“你这是喉咙痛”。张先生大为奇怪,因此在文
章里说:“中医的脉学确实是值得研究的”。据说张先生是五代祖传的中医,
同时是协和医学院肄业,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的西医。从这许多事实证明,所
谓把脉知病,绝不是什么臆测屡中,玄妙无稽的。凡是对脉诊有研究的人,
他们的言之凿凿的脉法,极大可能是说得出,做得到,兑得现的。有关体现
在脉诊的事例的一些奇迹,若非亲身历验,似亦难怪其不易置信。  

      

三、凭脉用药  对脉诊学能够掌握它运用它的好处,不只是在于会把脉知
                  

病。其更大的作用乃在于凭脉用药。而依凭脉来用药的效果也比较照症候用
药要快速和可靠的多。同时,那些顾虑偏寒偏热,太消太补的问题,也无非
庸人自扰,是十分多余的。有是证用是药,这不过仅是关于临床诊疗规律的
一般说法;很早的年代,仲景指出了平脉辨证的重要性。就因为外表见证,
常不可凭。为什么呢?原来外证常常是似是而非,甚至有外表的见证,与内
部实际的病变的情况,恰恰相反。惟有依靠平脉辨证,才易于抓住问题的实
质。许裔宗说:“古之名手,惟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今人不能别
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
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所以凭脉治病的道理,
主要是由是那一种病,在脉上见于那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它的“所苦”在于
那一脏那一腑,那真是所谓洞垣一方,尽见五脏症结了。这样,再根据经络
脏腑而选方用药,其取效也应该是会事半功倍的。已故精于脉理的王老先生
曾说过:“前人给我们指示着: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能参合行之,可以为上工。可见四诊之中,切脉颇为重要。脉诊学如果搞得
好的话,那任何疾病的真相和根由,都莫能逃于三个指头之下。如果这样,
而治病不见效的,是不会有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病有千变,脉终不
变,或者病的外形虽然相同,而病的内情则往往全然不同。所以根据那一个
脉位的虚实,用补用泻,则应无往不利。现以温病为例:比方说:学习了吴
又可、王孟英的皮毛,一见温病发热,竟一股脑儿概用银花、菊花、连翘、
豆卷、栀子、菖蒲等,这样的对症用药(其实这里所举的是对病用药),往往
不但不生效力,而且有时是会愈治愈坏的。其实吴王治温病,何尝是这样简
单的呢?喻嘉言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冬不藏精,而感受寒邪所形成的
温病,看见身热脉沉紧,身重嗜卧等症,应该知道它是风温。而照喻氏的主
张,则必须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经散邪。那么推寻喻氏的说法,如果
不是以脉象占重要的诊断部分,那如何敢用这类辛温的药剂?从这里,也可
知道赵养葵每每有用大剂六味地黄汤治温病的缘故了。去年台山用附桂八味
丸方治疗乙型脑炎的变例,脉诊的根据也应该是重要的一环。中医学院的一
位老师用干姜附子治疗一例流感高热,那人口干、舌苔干黄而厚,服了一包
药,第二天身热除尽,舌苔退了,口也润了这不是根据脉诊用药而取效的最
显著的例子吗?  

      据脉用药,不仅仅是那样像脉沉紧等什么什么之类,脉学的内容不是那
样简单的,它是非常复杂的高度的科学。同时,它也能够是用之而非常有效
的。据脉用药所体现的规律,往往是不在平常一般的规矩方圆之内的格套。
那意思是:依凭脉诊所用的方药,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处方中的药味完全与
症状不相干,或者甚至是相反的。比如说:汗出不止用麻黄(不是用麻黄根),
喉痛咽干用桂枝干姜等,这样的症候在服用这些方剂之后,效可立奏:汗出
不止的,即获汗止,喉痛咽干的,也不干不痛了。假如不是据脉来用药的话,
我看谁也不敢这样做的。而能够这样去做的,就一定是掌握了据脉用药。临
床上,脉理能够辨析入微,则其处方用药,便能超乎象外,得其环中。也正
所谓是“不在鼓上打,却下下打着鼓上”。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明代医学宗匠
周慎斋先生的高足陈嘉璴先生,他曾启示着:在他多年的摸索体验中,深深
的认识和领悟到脉学的重要性。他自从掌握了这把钥匙,便能够随手和放手
用药,而效验特著。他对于“自己一生的秘诀,不敢自私,和盘托出,举以
示人”,叙述了两条例证:(一)他说有一个疟疾病人,尺脉数而无伦,汗出
不止,他诊断是阴分将绝,于是给予黄柏知母,一剂药就好了。(二)有痢疾
病人,吃了很多消导分利的药,和升提的方剂,用过许多方法。等到延请陈
嘉璴先生去看时,已奄奄一息。陈先生切到肝脉紧实 ,知道是因动怒而起的
病,便开了三钱牡丹皮给他,病就好了。他提出问题说:“如果不从活法去诊
疗,请问从哪里看到过用黄柏知母去治疟疾并且能够治好它呢?又谁曾看见
过用牡丹皮治疗垂危的痢疾和治好它的事呢”?  

      四、关于脉学的反对论者  在前人的书籍里面,也有人持反对的论调
来非难脉学。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它呢?我看:唯脉学论者给予他以一
些适当的批判,是合乎“情理之常”的。但是对于无视和蔑视脉学的谰言,
则应有所区别。一些对脉学在诊断上的重要地位持一棍子打死态度的,这样
的人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之医,经验少,只晓得做文献资料整理和编辑
的工作。一种是不肯去细心体会,这种人在脉上摸来摸去,一辈子摸不到什
么东西。由于他个人摸不着,便说“切而知之”或据脉论症和据脉议药是靠
不住的,甚至反口诋之为江湖术。这种人除一般的几个显而易见的脉象外,
根本不承认什么叫脉学。他的毛病主要是既不虚心研索,又未曾得到师傅口
授,以致摸不着窍门。因而在治理奇难大症方面,往往把捉不定,或竟望望
然而去之。龙君由先生说:“学医者,每多药性不熟,脉理不精。果能心如明
镜,洞悉某药与某病相称,某脉与某症相应,则治病自不难矣”。可见“心必
精脉”,是和熟悉药性同样重要的。  

      好几位老先生和在座的几位前辈,对任应秋先生的脉学研究十讲有意见,
关于脉学方面的见仁见智,当然很难强人所同。但把祖国医学的精华部分之
一的脉诊,全盘否定;认为看脉知病是医生像煞有介事的故弄玄虚,属于欺
人之谈,从而对于医生在临床上聚精会神诊脉的工作态度,加以歪曲的夸张
和丑化,这一点对所著十讲一书的价值是十分叫人惋惜的。任先生是我的后
期同学,渊博精勤,也可能在脉学上有他的真知灼见,“则非余之所敢知”。
这里,纯然是就学术方面来谈脉诊,对事不对人。很希望通过今天“脉诊在
临床上的运用经验交流座谈会”和我会脉学小组的阶段工作小结,把脉学的
实用价值的大概轮廓部分的肯定下来。因为不了解脉学内容的精蕴的人并非
罕见,像最近(1月23日)有人在广州日报文化公园上发表“中医是否全靠
切脉诊病”一文,说是“但事实上在过去确曾有一些借医行骗的人,故意以
‘凭脉断症’为名,来显示自己的本领,欺骗群众”。把中医脉诊的神髓和某
些个别人的医疗作风混为一谈,因而根本推翻了“凭脉断症”,这是值得深入
检查的。洄溯在前人的书中,也间或有对脉诊之学,根据某种角度的看法而
提出非议的,但如果仔细的去翻阅他们的著作,就很可发现一些这样的情况:
那便是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而其对脉学也就愈来愈有体会,从而在医论医
案的叙述中关于描写三部九候的脉象方面也就更加详细。然而过去要做到这
一步是必需配合一定的条件和走着许多弯路的,那就是既要有极多的临床病
例供诊疗研究,又须有良师益友从旁讲授指点,还得要自己肯去虚心学习和
深入体会;才能像剥茧抽蕉那样,渐有所得。脉学在过去所以被视为深奥的
东西,就因为在那样的年代里,不可能有集体研究的这种良好条件的缘故。

五、我怎样开始重视脉学  我自己年青时也和那些“取消主义”论者
对脉学的轻薄态度一样,我早年拜过李和铃老师学习过脉法,后来进了学堂,
由于对脉学没有临床上的体会,于是在以为自己很“科学”的那种愚妄无知
的状况下,也不能例外的诬蔑那些在临床上讲脉学的是“江湖”。后来上了几
岁年纪,病看得多,比较有了一些经验,才逐渐认识到脉学是符合辩证唯物
主义的高度的诊断学的一种。也由此觉悟到自己对脉学的一些错误看法完全
是没有根据的。我由于在临床上碰过不少钉子,和多次受到群众的教育,这
样促使我不能不注意脉学。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和杨医生会诊他叔父的
痰火病,病势有增无减,后由杨越秋老医师诊治,一剂即平。有一例眼科病,
很久不愈,杨老先生诊断是肺热不宣,用重剂麻杏石甘汤而大为见效;这些,
都是从脉诊上寻取到诊疗的准绳。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女教师来我处门诊,
“妇人尤必问经期”,我问她:“月经有未来过”?你说她的回答是怎样的?
她说:“我月经来了你都不知道?你还看什么脉?我在湖南看病就没有用我讲
过”。她一气便走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从此再也不敢因“门庭如市”
而以响牌名医自居,深切的感到我对脉诊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的皮毛,根本
还谈不上什么入门哩。多年来我总是想:1某地的医生未必都如那位女教师
所说的“看脉知病”?但老医生一经切脉即知所患或抓住其重点,则实有其
事。2“凭脉知病”并不等于排除四诊合参,也不是要想借此显示本领,而
是说能够切脉而洞见病源,岂不很好?因此,我认为研究脉诊的目的和意义
是:1看脉知症,2即使不能一按脉即知所患所苦是哪些症候,也可以凭脉
断病——这是指凭脉而获知内脏相互间的盛衰情况。其实看脉知症的最高和
最终目的就是在此。3据脉用药——因为这比凭症状用药要精确和细致得多。
我自从有了这个初步的认识,便不再把看脉当作虚应故事了。我想起了龙绘
堂在他晚年的著作里说的话,他说他早期行医时,缺乏经验,“每当用药之时,
虽按症以诊脉,实不知脉理之为何?不过望风捕影,以乞灵于药王而已”。龙
氏后来和“医国名手”晏廷予相交,才懂得了脉理的诀窍。所以他在学医真
诠里说:“学了药性学脉理,学了脉理方有用;某经是真虚,某经是真实……
看得到时脉分明,任凭病来如明镜;有了明镜有把柄,一下笔时便入圣。不
靠汤头歌,不任人家命,病端虽夹杂,病脉总清净”。因此,我改变了以前对
待脉诊的态度,认真的在脉上做功夫,体会逐日有进展。正如王雨三先生说
的那样:“除了先学28脉的形象以外,还要学习各种兼脉。不仅知道浮脉是
代表外邪,还要知道浮濡、浮数、浮革、浮芤、浮虚等脉。不仅要知道沉为
在里,而且要知道寒邪深入少阴,脉必沉紧,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因之,
那它就不单纯标志的是里;还有湿热内阻,脉必沉迟,而于是也就不能轻率
的使用温药。同时在兼脉之外,还要知道部位;部位不同,病理病机各异,
而用药也就大不相同了。”  

     六、脉学座谈的形式  脉诊在临床应用上的经验交流,希望老前辈们根
据多年的体会和心得,有多少谈多少,不拘形式,像谈家常那样,油盐酱醋,
一点一滴都好。汕头老中医林维镛先生和我谈到脉学,他说:“我几谈几种”。
像右关脉芤弱,表征胃实质的缺损,是消化性溃疡病。像脉气不规则,为腹
瘤形成之征。像紫斑病而现浮芤之脉,其预后必然不良等。这些我都已写进
岭南医话里面。这样,各人所谈的即使很少,大家汇合起来,便可以蔚为壮
观。相信老前辈们的脉学经验是一时谈不尽说不完的。关于何种脉,一按即
知为何种病,或者什么病,服了许多药都无效,后来根据其脉象所见,投药
一两剂即获起死回生。或者有些病非常危险沉重,但因为脉象所标示的,而
断定它无关紧要。或者病势虽轻,却出现了某种脉征,因而断定其不能度过
冬至等,这些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说诊病只要专讲脉
便什么都可以不管,不是唯脉学论,而是说在讨论脉学的时候,则必须以脉
诊在临床诊断上有其重要的意义为重点突出。因此这里并不等于是在排除脉
诊以外的其它诊法,或破坏四诊合参的统一性。但是,说脉诊是诊法中的上
乘功夫,也并非全然没有理由的。经验证明,脉诊和色诊,两者同样居于等
量齐观的地位。内经不是有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3: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学看脉和脉诊的经验

                                  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蔡仰高
一、读脉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
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
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  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
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
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  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
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
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  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
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
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  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这在张
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
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  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 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
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
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例如人长
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 30岁。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
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看脉既可以知寿夭,那么脉象表征病情的顺逆,不是不可能测验的。
症实脉实为顺,症虚脉虚为顺;症实脉虚为逆,症虚脉实为逆。这固然是大
家所熟知的,不必赘述。  

      七、脉象所表示的病症  有好多种脉象,表现病症很明显。例如中央空
两旁有的芤脉,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见此。肺脉出现病脉而见此,则为肺出
血。如芤见于胃关,则为胃溃疡。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着中下焦有出
血,男子则为大肠出血(肠风),女子则为子宫出血;如这次未见出血,那次
定不免要出血的。  

        洪大数的脉象,见于寸部,其脉波的来势,有如铁锤的打击,血压太
高会有此脉。有的高血压其尺部却无力。我地钟XX的父亲就是如此。高血压
的脉象是多种多样的,但也可以察脉而知其病情。  

        风湿性关节炎,脉有多少弦硬。所谓弦硬,即是弦中带些紧象,因为
有风则脉状似乎拉紧了。不紧的也有,那便是出现弦濡;弦为风,濡为湿。  

        弦是疟脉,它的寒热往来有一定的时间。无弦则非正疟,其寒热的形
状因而也有不同。  
        弦濡只见于关部,而且寸尺无异状,关独濡而无力,必为胃病,而胃
口不好。又如脉搏重手按无力,而兼弦象,为肝木克土,主腹泻或五更泻。  

        还有脉浮沉如平,中见乍大乍小,主腹痛症。  

        尺部见紧脉,为腰痛症,由于感受寒邪。  

        上部之风,则寸脉浮大。关浮,主风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  

八、动脉和散脉的脉形及病候  有些脉的形状要谈一谈,这里要提出

动脉:濒湖脉学体状诗说:“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
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动,两头都虚。
也就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则无此现象。所谓阴阳搏的阴阳,则代替气
血。虚者摇兮胜者安的胜,指身体好,虽有动脉无碍,只是因思虑太过而已。
动与滑有所区别,滑脉如珠走盘,动则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动,似有
按它不住的情势。  

         散脉的形状也值得一提:这种脉按起来,有时这边有,有时那边没
有,有时中间有,散脉的体象是无拘束的,“散漫然”的。  

         孕妇现散脉,则为坐产。若未足月而有脉散,则为流产之故。有一
女人,因肠热症,热迫堕胎,奄奄一息,来邀请出诊,说是病情万分严重。问
我这病会不会死?我说有一线希望。他的丈夫是做药材生意的,也拜过老师。
可能刚才他的老师已经诊察过。他的丈夫认为我的诊断不对,说是久病脉散必
死;因为她害肠热已一个月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妻子今早是流过产的。我诊病
的时候也是在上午。流产脉散,所以仍是有希望。结果我替她治好了。  

      九、据脉象而定治疗的方法  左寸关弦浮为肝风。尺小,为精气差。
两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应该补阴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药。  

        长久的出血症,脉必芤,女人有这种脉,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甚至
拖到 10个月以上。曾有一个乡村妇女,正月生了孩子,出血历时七个月。因
为能吃能做,有时又好一些,所以一直迁延未治。这是子宫因流血而下陷,血
止则能上升。但因日久出血,气虚不能升举之故,故血流不止。其脉芤而无力。
结果用升补之法治愈。  

     十、据脉断症不误  某些病症,出现某类的脉象,根据它以推断疾病,
可以无误。即使是情景万殊,而如果脉象不变,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
记得在香港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人本来是阑尾炎腹痛,看过脉后,说是有
腹痛症。病人反问我说:你说什么?我说:你是右边腹痛。因为你右手脉象
数疾。他说:你看错了,我是阑尾炎你都不知?其实既然诊脉知道他的右侧
腹痛,也更可以据脉而运用攻泻的疗法。脉仍然是并未瞒我。  

        还有一件医案也是在香港时的事:香港有一位孕妇,名字叫赵琼芳, 在月经停止两个月的时候,经西医张XX诊断,说是有孕,我的诊断亦同。后
来到了五个月时,腹部并不大,又往张医生处检查,按腹摸不着,听诊也听不
见什么。叫她回广州作详细检诊。她因为生产过一男一女,所以对于有孕无孕,
也不在乎,只是想看看有没有妇科病。于是来我处复诊。我说:潮州人说的“饿
不死胎不肥”,因此不会腹大。她问我用什么疗法?我说:“吃补药”。给予补
中益气汤,重用归芪。第三天复诊。我看了她的脉,对她说:“你已经有了感
觉了,是吗?”她说:“服了第一剂药,便有感觉了——胎儿能动”。这一个例
子不仅仅在于说明凭脉知孕,而且说明连服药后的感应都能在脉上感知。根据
脉情运用补药,把胎气托上来,脉气因而也随着胎气而增旺了;故而敢说你自
己也能知道。这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奇怪的事。这位孕妇很兴奋的对我说:“我
以前以为你们中医看脉,似乎不过是虚应故事,不如西医用听诊或按腹检查的
可靠。而且我总以为三个指头在手上摸摸,这种诊断方法未免太简单太古老了,
很有些看不起中医。现在看起来,真是令人佩服中医的脉学,不能不说中医也
一样高明!”  

      十一、看脉知有胎无胎和月份深浅  凭脉知孕,上面已经说过。有的人可能提出:这不过是结合经期停止和恶阻等症候而互相参合,推演出来 的诊断而已。这种提法我认为他只是看到一半。因为有孕无孕,遇到最复杂的情况时,若根据脉征,也仍旧是可以取决论定而不致贻误的。我现在举述
三例如下:  

     1、月经净后和胎脉之别——有一个妇人已生过二女孩,未生过男孩,因
已四五年未受孕,心很着急,想再生育孩子,刚好这次月经过期未至,于是要
求我给予诊脉处断。我察过脉,说:“还看不出。再过二星期来复诊”。将近二
星期,恰好她家人有人患病请出诊,她也就便搭诊。大家都不作声。我诊过脉
便说道:“根本不是怀孕,没有胎脉”。她的家婆笑着说:“你上次看过脉后,
第二天月经就来了。如果你这次说是有孕,那真要叫人笑出鼻涕来了。”  

     2、月经未到期,28天现孕脉——有新婚夫妇同来,女人求诊,左脉滑
实。我说有孩子。她爱人说:“不对,月经还未到期”。其实一般经期当临而未
至,只要逾期多过一两天,不必过期太多,仅仅31天左右,脉上也往往可以
看出有孕。这位女人在命门脉中有一点涩的样子,虽有胎,但不很好,即是胎
气不牢固。后来这女人因落雨上晒台收衣服,下楼梯时还有四级,不慎跌下,
因而子宫出血。初找西医打针止血,开始有效,但历时七天仍未止。后来又大
量出血,有血块,于是要我诊治。这时胎脉仍在,渐渐的因体力日差,胎脉的
脉气也降低了。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后,渐有好转,可以步行来门诊。脉象方面,
还是有孩子。他爱人说:“这是不是还是以前的胎呢?”我说:“以前胎脉是左
边手,现在仍是左手,所以是以前的原封未动。”后过了八个月,生了一个男
孩子。这一点,说明:第一,28天脉即表示怀孕;第二,跌后大量流血,安
胎仍能有效;第三,脉象未变,虽有日久流血,胎仍保留,即使脉气低落,而
胎脉未改,故仍能确诊其胎孕如前;第四,脉始终在左,故知其为男胎。  

      3、凭脉判断非葡萄胎——有位叫纪盘恩的,据说因为怀了孩子,子宫
出血,经过妇科治疗,没有好,要施行刮宫,她不同意,请中医看过。青蛙试
验第一次(+)性,第二次(-)性,西医的诊断是①流产先兆,②葡萄胎。经
我诊视,我看她的脉象,是受孕。于是替她治疗,血干净了,还有多少白带;
仍需要继续治疗。服药期中,胎气还未恢复正常,那女人去大便,用大力努责,
竟连胎都下来了。护士来报告说:胎儿约有五寸长,头如鸡蛋大;证明不是葡
萄胎。  

      4、葡萄胎的脉——就是所谓鬼胎脉,乍大乍小,尺不滑。一位潮阳人,
有过两次葡萄胎,医生要她切除子宫,她不肯。但自己已认为受孕无希望。第
三胎子宫又出血,医生还是说要把子宫切除,她仍不同意;于是找我看。据脉
象确是受孕,便给予止血安胎的药。满足了10个月,往医生那里去生产,医
生很惊讶。于是为她接生,产下了一个女胎。这女人认为这是破除迷信的胜利。
我所以能知道她是怀胎,是从脉象上辨认出来的。  

      

十二、诊脉知道妊娠和月份的深浅  妊娠一至三月,左寸浮大,即

经所称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心脉浮大,亦主有孕。  

          有孕三到四月,尺部必滑疾。按之滑疾而散的,为三月。但疾而不
散的,怀孕必五月以上。  

          此外诊断有孕的方法,是孕妇多见精神衰退,因食欲不振,或患呕
吐而脉象不病,或脉比平常更有力;这是人病而脉不病,也可以认出她是有孕
的。  

      

    十三、有关月经之脉  女人皮肤不热,无外感症象,而脉状有点数疾,不是滑,此极可能是月经刚刚来潮的征状。这种脉诊准确性颇大,常常有些妇女病号笑起来:“你连我的月经来了都知道”!  

       如果月经来时,脉有时快有时慢,即是带点促状,或者沉细。这 种脉形,表现她有经期腹痛。这因为月经的来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畅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经水像泉水被阻,有时流得畅快,有时又不畅快,这时必然会有腹痛。  

       如果六脉细小,或微带涩状,这一方面是,月经后期,或者就是
阻闭不行了。脉波稍疾一点,那常常是月经先期。也有脉不快而先期的这属于
体虚。色欲不节,也常是先期而至,来时必定血量过多,其脉必虚细尺部无力;
由于虚,故无法控制血行之故。  

      十四、毒瘤之脉  腹内有瘤之脉,其状不一定。有一个女人,脉左尺在
搏动时,数至之中,有一至像勾端刺指那样。我说:“左尺其脉如勾,腹内左
侧有瘤一块,是吗?”病人说:“对”!  

       十五、直上直下之脉  至于张露清先生提出的直上直下的脉波,所谓思
春脉,仓公传上说:“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
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我所体会的,和仓公传上说的是一样。  

      十六、学脉诊要靠自己去体会  脉书上所指示的脉诊,方法诀窍很多,但都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些规矩。良匠授人以规矩准绳,不能使人巧。所以学习脉学和锻炼脉诊,主要是全靠自己去体会,才能够领悟它,和不断的发现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3: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看到的脉象

                                           张露清  

     四诊中的脉学,是祖国医学中的最精细的诊法之一。有的人说是没有根
据,以为寸关尺那样极小的一个部位,而且三个指头距离那样近,怎么会搞
出三部九候的那么多明堂出来?尤其是在那样的短短的一点桡骨动脉的地
方,却有脏腑阴阳和人体上中下那么变化复杂而且范围广泛的东西配属和分
布着。简直是理之所无,事不可有。其实,我认为持这样的理由去非议脉学
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丝毫没有触摸到实质。如果以为短
小的方寸之地,不能窥察内脏的全景,那么,且试举一律请问:箫笛上面的
六个音孔,不也是相距密迩吗?为什么吹一口气,六个指头按动,便演化出
1234567各种音色和曲谱呢?血液在血管里面流循,在经过桡骨动脉时,固然

也和吹一口气在箫笛的管腔里一样的看似简单,然而问题究竟是不能仅从表
面来把物理轻率简化的。  

      

     内经提出察脉和诊尺的诊术,扁鹊难经,独取寸口,其法更为精致。所
以能在两尺部位做工夫,而知道病情怎样,这是诊法中的最上乘。千余年来,
名医辈出,在脉诊的一点上,各人的体会和功夫各有程度上精和粗的不同,
但由此却也说明了脉学是一种深奥的学问,不是一蹴即就,和容易揣摩的。
可是,它是应该加以揣摩,值得研究和发掘的。我个人几十年的经验,对脉
学的体认如此。感觉到从脉诊上来断病,其正确性是很大的。  

      

    现在以诊妊娠的滑脉为例:女人有孕,两寸见滑。滑的脉象,确确实实
是如珠走盘。左寸滑为男胎,右寸为女。滑脉亦主有痰,凡膈上有痰的病,
脉多滑象,但这种有痰的滑脉,却不是像如珠走盘那样。在我多年的临床上,
所见都是如此。  

      

    据脉以断定生死,真可以说得上是“其言有征”的。看生死的脉,主要
是看两尺;左尺肾水,右尺肾火。若尺部无脉(男右女左),必死。这是我的
老师傅传授给我的。可以征验。有这样的脉,即使言行、举动、起居如平常
人,也是必死无疑。试举一个病例:有一个女病人,第一次患病接我出诊。
她的丈夫抱她由房出厅,半途晕倒在地,苏醒后,扶持到厅上,当时病情严
重,但左尺有脉,我说无碍,终于医治好了。后来第二次患病,症势较轻,
坐在厅上言笑自若;但是左尺却没有脉,我判断她必死。结果,迟半日后,
即告死亡。这是看死脉的诊法的一种,在这之外,还可以看脉象的彼此相生
相克,以定生死。比如肺痨久咳病人,出现数脉,甚至实大洪盛的,必死;
因为洪数属于火脉,火克金,所以它不宜出现于肺痨久咳病人的脉象中。其
他各脏的病的生死脉,都是像这样的。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它。  

      

    还有思春的脉象,表现在左关的特别弦旺上;这种弦脉,上贯寸,下贯
尺。若发现如此形状的脉波,则绝不能使用辛温的药剂;误用辛温,必发癫
狂。故有此脉象,不论男女老少,都应该给予滋水平肝的疗法。  

祖国医学的脉诊学,前人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一部分已被记载在医书
里面。前人并没有欺骗我们。我们体会不到脉象及其有关辨识疾病的脉法,
只是我们不能接受,不懂而又不肯虚心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3: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和五行生克及其他

                                 潮阳县人民医院院长 钟少卿  

                              

一、胃根神及寸关尺  脉象反应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里不重复脉学

上的老生常谈,谈我个人的见解和经验。  

    脉象所反映的实,其意有二:一为正实,一为邪实。虚脉所反映的,是
正虚。  

    脉象总以胃、根、神三者为最重要。胃是胃气,根是有根脚,神是脉的
精神。三者不失,病虽垂危,犹为可治,三者一失,不论呈现何脉,总非佳
兆。


    寸关尺配合着五脏六腑,不是凭空想象。它能够表征内脏的病变与病人
的 “所苦”,这里面还有着五行生克的重要关系。任应秋否认左为心肝肾,右
为肺脾命的脉学的基本说数,说明他在临床上还体会不到。  

      

二、舍脉从症,舍症从脉  如何去理解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问题,

如何去运用它?这必须提高到医学的理论上来看。所谓物极必反,阳极似阴,
在脉症二者的关系上就是这样交替出现的。重病垂危见七绝脉,脉诗说:“忽
见非常即弗医”;但重病而见七绝脉,则其危象显而易见,不是难于分辨的假
象,不需要考虑脉症二者的从舍问题。我现在举例说明它:  

    有一种病,病势很危重,而脉反和缓如常脉,若经验不够的医者诊之,
往往断为 “无虞”!可是不旋踵而患者即告毙命。这是一种回光返照,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病例。当医生离开病家还未走远的时候,病人即死。若医生对
临床诊脉无体会,那就要发生误会。这是属于应该舍脉而从症的例。又有一
种“外候”极危,而脉的胃、根、神三者均不失,或者独尺脉及踝中不歇,
这是所谓树无叶而有根,有理由认为“垂死乃当更治”。所以这样的病例,每
在投药之后,即可能转危为安。  

      

三、脉在季节上的诊法的运用  脉的吉凶宜详为审辨,已如上述。而

它与五行生克,犹为有关。在解放前,我曾诊过一例患肺结核的少妇,时值
农历十月(冬令),脉象洪大弦硬,绝无柔和的状态。我把我的诊断告诉她的
家属说:“今年可能会好些,到了明年夏至,病就会复发,那时便没有办法。”
家属很不高兴,请了很多医生治疗。第二年一交夏至,病势复发,经好几位
医生治疗,无效而死。我的诊断所依据的理由是:这少妇是肺病,十月冬令
属水。在水令出现了明年夏季火令的脉,如果脉象带柔和些,就是到了明夏
也还可以医治。为什么呢?肺属金,金畏火刑;脉象洪大属火,硬而无柔和
之象,为脾胃气行将告竭。倘使能够柔软些,柔软为土,土为万物之母,主
生气;则为脉有胃气。同时,土能生金,故尚可治。一方面,冬令应该呈现
石脉,而现在反现洪大而硬,是明明为火已刑金。这种真脏脉的出现,加上
明年夏令的季节,其火炽甚,克金更是厉害。而且胃气又竭,这样,何能幸
免!这是一个例。  

    还有另外一个病例。是60多岁的老翁,身体很胖,能够吃饭。因为近些
时饭吃得少些,胃口较差。他的儿子陪同他来请我诊察;脉象很沉,将见伏
象,又兼带有弦细,却没有丝毫的和缓之气。这时正当农历九月,我对他儿
子说:“这病交十月冬令必然会发肿,而不能治疗”。叫他趁早送回家乡去。
他儿子不大相信,以为这不过是少吃些饭的小毛病。我的根据是:李濒湖说
“沉潜水蓄阴经病”。果然一到十月,两脚发肿。他的儿子便带他回家,积极
治疗,终于死亡。诊脉而知本病的预后不良,是因为秋有冬脉,而又无和缓
之气,这表征胃气先匮,土不制水,而且水反侮土;加上胃纳不佳,所以知
道它的后果危殆。  

      

四、脉诊和时日的关系  不但是脉诊和节令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进

一步时日和脉诊的瓜葛也值得注意研究。有一例慢性的全身水肿,喘促,其
脉沉而隐隐,几乎好像无脉,绝无冲和之气。病家问我有没有希望痊愈?因
为在病人面前,不便直言,就把我的诊断写在纸上,说是壬癸之日很危险。
病家拿去给他的一位当医生的亲戚看,他的亲戚问:你请的是哪位医生?知

  道是我诊断的,便去查对日历。他告诉病家说:“如果钟老所说对的话,后天
便会死,快备后事”。这人满身是水,脉呈心阳衰败,心是君火,肿为水病,
水来克火,故脉象沉微而隐隐。壬癸为水胜之日,后天是壬癸。届期心阳一
竭,危殆立至,这个诊断的提出是有理论根据的,这是否说是偶中呢?  

    上面是脉诊和日干的配合,以下再举述一例时刻方面的“脉应”。有一次,
有一个妇人患病,请了老医生看,患者平日身体不好,现在出现抽筋,认识
是肝有火——老医生搞错了,用龙胆泻肝汤。服药后,舌变黑,不想喝水,
脉来无神,脉波不整齐,没有胃气,病家邀请了我去他家诊治,我说这个病
不好治。第二日我便要辞谢回家。病家很相信我的话。他们说家里人手少,
希望不要再半夜出事故。我说不妨,是在白天死的。那天人忽然昏迷,竟然
到次日中午才死。同道中有人问我的理由,我说脉学要深深体会。因为这是
阴虚,服了龙胆泻肝汤,病势一变,阴虚则阳盛,半夜至平旦,为阴中之阳;
由早到午,为阳中之阳;午到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阳。这
是阴虚的病症:夜属阴,白天属阳。当阴虚欲绝时,在阴盛之时可以不死;
遇阳中之阳的午刻,故必死。  

    有好多例子都是照这样相生相克来诊断的,很正确。证明中医的脉学传
统是非常可贵的。  

      

五、妊娠脉  诊妊妇之脉,主要的是滑而有神。但妊妇身体极虚者,则脉

不甚滑而神稍差。须从其他方面参详之。  

     曾诊一妇女,月经不到一月,尚未超期,因为脉象滑而流利有神,我说:

你这个月不会行经了,断为怀孕。这女人不信,事后告诉女友说:“看脉说我
有孕,你看好笑不好笑?”她的女友来看病时说起这事,我说:“等肚子大了,
就不会骂我了。”后来四个月后,那女人来复诊,的确是妊娠,足月产一男孩。  

    又有一工作女同志。月经超期三几天。因脉象流利有神,我诊断是受孕。
她去做蛙检,阴性。第二次复诊,我说还是有胎。她又去做蛙检,阴性。第
三次来复诊,我说是妊娠无疑。可是第三次蛙检仍然是阴性。化验室的通知
笑道:“看是你脉行还是我的青蛙行?”结果是真的怀孕。青蛙三试而三现阴
性,而滑脉流利有神,三诊无误!我的意思不是说现代科学的诊断不行,不
是说不需要它。我是说前人在脉学上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他们的著书立
说之精,确实值得去潜心学习的。  
  六、体检与脉诊  脉诊的好处,可补现代医学体检的之所未备,且举一

例。有一个患者,医生给他探热是37摄氏度,脉博72/分,医生说:“没有什
么病”。他转到中医科来看。我看他的脉,是右关弦,诊断是脾胃有病。问:
“肚有痛吗?”他说:“对的”。临床上这种事例并非罕见。  

    上面所谈的,只是一些零星的材料。但是,脉诊应用的实例很多,在这
一个短时间内是谈不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积分

9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2-15 13: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会诊脉者,诊脉是很重要的一环。凡是不会诊脉者,诊脉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会与不会两种人,如何统一意见?不可能。所以问题转移到:如何诊脉,才算诊脉。

会诊脉的人,他那是诊脉。不会诊脉的人,他那是“摸”脉而已,就像摸鱼一样。

古代肯定有诊脉高手。但诊脉技术不但需要学,更需要练。现在的人为什么做不出宋代官窑瓷器?不少人模仿,专家一看就知是假的。还有赝品字画,那笔墨上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悟透的。如果你不想用诊脉法也就罢了。如果要想用,那么先把那颗心静下来再说。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的规律及辅助切诊

                                梅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钟思潮  

      

     一、耐烦脉诊  我过去诊脉很不耐烦,对于症状进行了解后,一按脉觉得
脉和症比对,相差不多,便算了。张仲景大师早就批判过这种粗率的诊法,
他说:“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
息,不满五十……所谓管窥而已。”这充分教育了我们,要认真的诊脉,反对
粗枝大叶的作风。我奉行了仲师的垂训,批判了自己以往从事脉诊的过于草
率;提出切脉必须按至五十以上,才能在脉象上发现“个中情趣。”  

     二、诊脉知症  打诊触诊,可以知胁肋和胃部的痛楚。中医的切脉,对于
头痛、胁痛、胃痛的测诊,却很准确。三部九侯的诊法,应该很好地体会。
同时,脉学必须贯穿五行的理论。五行反映在脉学上,应该不是玄谈;事实
上,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如不联系起来,不贯穿五行,脉法就搞
不通。而左右三部的脏腑配属也是有事实做根据的。比如说:弦为什么出在
关上?并且左关脉弦,则为头痛口苦。这里面的理由就不简单。还有弦脉出
现在右关,便有胃痛的征候,这不是木克土吗?讲脉学,必须运用五行的理
论,这是一个证明。同时辨证论治的辩,也不能离开这个道理。  

      三、脉学的规律  在脉诊上既要严格地掌握它的普遍规律,也要注意到
脉学中的矛盾形式的特殊性的一面。那就是像:风热而脉静,泄泻而脉大,
以及失血忌见洪数,阳病忌见微脉等的脉证不符的相反规律等。在某种情况
下,脉与证的矛盾,往往出现着特殊的形式。如乙型脑炎及夏秋季伏邪的症 侯,呈现发热烦躁痉厥等阳性症状,但一面却表现沉伏的阴脉。又如热深厥 深的手足厥冷,神昏痉厥而是属于阴性症状的,又出现数而有力的阳脉。还 有新病呈现阳症,反见伏脉。这些脉学上的特殊性矛盾,就需要用辩证的方 法灵活地去运用它,认真地作出分析,以求得统一(脉与症提高到理论上的 两者之间的 一)。方书说:“大实有赢状,大虚有实侯,”这是一种物理的变化。乙型脑炎的伏脉多有用清营的犀角地黄汤而脉象转为洪数的;又热邪内伏,多有用四逆散加凉肝镇痉的羚羊钩藤等药,获得厥回而脉症相应的。这些规律有正面的和反面的,应该全面地了解它和分别的对待它。  

     四、治病必求其本------脉  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本是阴阳,而脉的表
现,也不出阴阳的变化。脉法上的诊断死生的可靠,老先生们已谈过:浅学
如我,也略有体会。曾见有患者气急神扬,头摇目窜,汗出,神昏,症极危
重,但细按其脉,中侯有神,尺部有根,呈些微和缓柔润之态,当时诊断他:
“脉有生机,其病必生”。其他像重症肺结核或虚极之慢性病,推断何季何节
何日而死,根据和中医老先生们的接触和临床摸索,发现有许多“历试不爽”
的事实。这都是按所胜所不胜类推出来的。五行的推演是他的复杂化的一面,
阴阳的归属则是简化的一面。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脉象上也必须存在
着两者有一定程度的互相维系,否则阴阳离绝,那就是亡失了“本”!  

     五、一根桡骨动脉的花样  一根桡骨动脉,分配不同的脏腑,从临床
事实来看,它的科学性是很强的,问题是在于如何的发扬它,认识它。情况
是这样的摆明:不论任何一个病者,寸关尺所见之脉,是不一致的。尺和寸
相较,关于尺相较,各不相同。而且左右手的寸关尺,彼此也截然不一样。
左寸和右寸,左关和右关,很少雷同。在一根脉管上的“方寸之地”(实际上
还没有这么大),分配着那么多的脏腑,你说是胡闹吗?请试想一下经络学说,
经络的距离不很大,为什么穴位就不相仝,而所主的症候及发病部亦复各异?
经络的穴位,相隔一点,就是其他的穴位,足三里下一寸,其所主又便是另
一些症状。任应秋的脉学研究十讲,坚决反对中医的脉学,就是根本错误。
当我们研究针灸学,在解剖上找不到这些神经反射的传导途径时,是不能够
否认针灸学兪的存在的。  

     六、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  有人提出舍脉从症的例子,贬低脉学的价
值,这个问题怎样看法?当脉证不相符而以症为突出(作为疗治的最后依据)
时,表面上好像不合乎脉与症两者之间的矛盾规律。但是从矛盾的特殊性来
看,这和脉学的原理还是并不违背的。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这种矛盾是
会统一起来的。在这里,我想在座的老先生们会比我说的更具体些,因为各
位有着比我更多的经验。如果有舍脉从症的现象,而脉症始终不能统一时,
那是属于生机已绝的症候范畴。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了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的
论点,而限制了对脉学的深入研究,或以为脉诊有其很大的局限性而甘于浅
尝即止。  

      七、尺肤诊、虚里诊、腹诊  尺肤的触诊应该重新注意,灵枢论疾诊 尺篇:“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这是古代非常重 视的一种触诊,应该和切脉相辅而行,尺肤诊的文献根据不止这一点,我在此只是提一个头绪。  
      古人还从虚里的转动来测诊胃气的有无,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
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盛喘数绝者,则病在
中;绝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虚里诊可以观察宗气的盛衰,预后的良
恶。虽然脉诊对心脏的强弱,和间歇或不整脉作为诊断心瓣膜闭锁不全等的
依据,但直接行虚里诊,可以更多地了解心脏的变化。现在特提出作为参考,
请大家研究关于这方面的诊法和方式。  
     腹诊也值得提一提,内经和仲景书都有论及,希望大力继承和发扬它。  
     以上尺肤诊,虚里诊和腹诊,都是辅助脉诊的切诊。  

             脉性和疾脉及脉诊的预见性
汕头专区人民医院  林维镛  

      一、脉有阴阳  脉学书籍上所论述的脉象和症候的关系,某脉主某症,反
映何种病理的机制,都是从实际经验中产生的。由实践到理论,再实践,提
高到今天的脉学,这里面包含了真理的核;是许多有关部类的科学的汇流的
结晶体。书上的话是可信的而且有用的。  

    看脉要看一个独字,这是各位已经提到过的。而期间更应该注意脉征上
的某部特殊情况(独)的特点,即是脉的属性:有偏阴偏阳,有属阴属阳。  
二、阳病见阴脉的处治  有一例脑炎患者,阳病见阴脉,没有洪大滑数
的白虎汤证的脉象,高热40—41度上下。寸口脉浮弦滑数,关濡濇,尺弦,
时当下午二时,脉已属阴,病势正在进行。有的主张用白虎汤,我说:“以时
论脉,就脉论症,不是完全的阳脉,是阳病而兼见阴脉的病候,应用犀角地
黄汤合清震汤(李东恒:羌活、黄柏、升麻、柴胡、苍术、黄芩、防风、猪
苓、麻黄根、蒿本、炙甘草、当归身、红花、泽泻),同时用石膏二两,煎水
煮药。石膏和升麻、苍术同用,是把阳明的热邪赶出来,三两天就可以全部
治愈”。服药后,热度就下降了。急性大病,脉象要多看,因为一时是一时的
变化,所以一天要脉诊好多次,距离不要超过四小时。脉的关系很重要,上
述病例能够治愈,是掌握了它的时间。  

    有一例刘姓女病人,患紫斑病,鼻孔出热,皮肤出血,只有关脉微细,
其余脉搏都无,这种脉属于纯阴,是肝病之象。这样的脉,脉书上记载亦有
不同。  

      

三、脉象对于病症的预见性  病有未发,而脉已预见其机者,这种例

子也常有。按照脉理,左寸浮主外邪,右寸浮主内伤。有一女人患紫斑病,
病情好了很多。有一天我去查房,诊其脉:左寸人迎独浮大,但体温和脉搏
的跳数都正常:T37℃ &P 88/m 。我说:这是感冒。这时正是下午,她父亲
来探望她,我把病情告诉了他。并且说明因为此刻情况还正常,所以我未开
给方药。到了半夜,患者即发冷发热,体温升至39℃以上。她的出血症,刚
刚才好,目前出发热外,还觉得心中不舒。但由于是失血病的患者,虽有表
症,应该考虑到“不可汗”的问题,于是给于栀子豉汤,先降热;然后看具
体情况如何,再考虑发汗。这时古书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疾脉对生与死的诊断  有一例病人脉快极,而浮,P140/分,据

脉诊病,是受惊后兼患感冒,经过检查,认为病情不很妥当,需要打强心针,
我说不必打。病人家属很慌,我说:“再重些业不见得就有妨碍”。因为这是
风邪乘惊,引动肝邪,掀起了阳明经之热。先把阳明经热解决(用布敷热水
系于趺阳穴,引热下降)。兼用药表散其外邪,可以不成问题。  

     另一例脉跳120/分,经过诊断,说是要注意心脏的变化。我说:“疾脉须
分新久,现在疾脉才出现二日,是新起的,否则危险更大”
还有一例,脉来一息一呼一吸七、八至,这是难经说的“至之脉,一呼
            。吕广说:“夫人纳五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今一息(呼)
四至曰夺精”
四至,乃阳气乱,故脉数,数则气耗,耗则精无所归,独加夺去,故曰夺精”。
我断定这个病人不能治好,因为他是几年的病患。结果应验了我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脉定症及高血压白喉的脉

                                梅县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刘竹林  

      

     一条脉管,部位不同  有些医生在临床中,不问病由病理,一按循过脉,
即行处方,这样我是不赞成。内经主张四诊,而切脉在最后,那么要决定一
个病,脉是不能舍开的。一条脉管分出很多部位,分主脏腑,分属各种病症,
其实是很有根据的,因为在实践中可以有印证。先说那已经有人提出过的:
病人将死,尺脉先绝。如果说一条脉管不能分出什么心、肝脾、肺、肾等,
那为什么此处会先绝呢?这种情况,我觉得很多。  

      高血压脉象  不少的高血压病,是肝阳上升,由于是肝阳为病,所以泻肝
凉肝的方药,为不可少。但是,所有的高血压病,是否都一概使用黄芩、赤
芍、石决明、杜仲或马兜铃根(青木香)呢?有些高血压患者的脉,两尺脉
象极虚,给他用上淮山药、山萸肉“六味”,在久用凉血泄肝的疗法失效时,
换上这些方药便好很多。  

     高血压的脉,多数又见脉形洪大,但如果是由于脉管硬化的,必然兼见
很显著的弦脉。故脉象又洪大又弦,我每每见到这样血管硬化的患者,便力
戒他不要饮酒动怒。  

      孕脉脉波如何在指下冲过  孕脉,在脉书上和大家的意见,都讲少阴 动甚;如珠走盘,;这方面我在临床中有些体会:女子受胎二月,有些人在尺脉部位按重些即不来,随即冲过指下,而且有力,这便是怀孕的现象。  

      喉症的脉  春初白喉发生,脉象也提供了有利的鉴别方法。白喉脉象很少
浮数,而见细滑带沉——大多数是这样。若遇到喉痛的病人,脉现浮洪而数,
就要考虑是否为扁桃体炎。出现细滑的时候,那必须考虑到上述白喉的可能
了。(记录者按:以上为座谈会第一日发言,以下为第二日补充发言)。  

     听了各位先进的高论,给于我的启发很大。使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脉诊
在临床中,肯定地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决定病候于治疗方针,起着主导作用。
我现在搜索一些临床中的经验,作如下补充:  

       湿温与热疟的脉   病人如果发热、头痛、厌食、体倦,类似感冒的倘脉
现濡数,应该估计到湿温伤寒的方面。倘脉现弦数,应该设想到热疟的病候  
据脉选方  比如流行性感冒,所需要和可以采用的方剂很多,荆防败毒散也好,九味羌活汤也好,以及银翘散、桑菊饮等也好。若遇脉现浮虚或兼有宿疾而体弱的病人,那就采用人参败毒散(这里只是举例),以达扶元驱邪的目的。  

     脉象反映一定的病情  下痢发热者危,下痢脉大者危;这是前人经验之
谈,按之临床体会,确是如此。在遇到久痢患者有脉大现象时,应该做好思
想准备,早为之计。因为这是古人所说的邪盛正衰为病进的征兆。关于疾病
的诊断,预后的测量,许多方面都是要靠诊脉来做最后决定的。而且,许多
病症,都有它一定的脉象出现。只要我们能够做到细意审察,病候是无可遁
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力无力和死脉及胃气

                                  隆丰东海公社卫生院  侯绍平  

一、有力无力  一看脉能够知道是什么病,由于经验少,在这方面不能谈
得很多。对于脉诊,主要是看有力无力。例如温病,口渴、呕恶、面赤,形
成手太阴足阳明热症,脉象浮洪,白虎汤里的石膏,可以重用至三四两。如
果脉无力的话,那么白虎汤要加人参。如果脉浮而散,有虚脱的现象,就得
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又比如胃府有热(肠有燥矢),唇焦干,
舌苔黄而干燥,脉形虽然细,但若有力,仍当用承气汤,急下存津。同时,
还有那出汗、口渴、发高热,和白虎汤见症相同的,而饮水不多,气色不光
泽,带有暗涩,唇淡白,舌苔白润的,脉象浮软无力,这是气血俱虚,给与
当归补血汤。我曾治一例,体温在390℃左右,脉来浮大洪数,一息六至以
上,本来这是一个热症,应当用凉药以解热,但是患者的右寸不洪,浮涩虚
弱,“脉洪阳盛血应虚”,而右寸浮弱为气分不足,涩弱为营卫不和。因此本
例是虚热症,处方用补气血之药而愈。所以我对脉诊的经验,认为最要紧的
是有力无力,有力为阳,无力为阴。  

      

二、结合四诊和诊孕脉  脉之外,望舌也很重要。谈脉诊,必须结合四

诊。不结合四诊,对疾病的诊断不会准确。  

    从脉上看有孕与否,我对这方面的技术不很行。大约有50%的准确性,结
合四诊,可以达到 70%。左寸脉流利,可以断为有孕。但是仅就脉来说,不敢
断定十分,需要结合四诊。  

      (以上是座谈会第一天的发言,以下是第二天的补充发言)  

    脉诊的重要性,的确是值得注意的。它是确诊①疾病的属性,②病程的
顺逆,③方药的去取,④已愈和未愈的主要关键。例如:  

三、据脉论症选方  ①感冒的脉一般当然是浮,但感冒也有沉脉的,则

是表邪已经入里。②泄痢之脉不能洪大,水肿不宜见沉细的脉。③麻疹初起,
脉象浮则多易治,适于清凉疏表;若初起脉沉,那便不好,症情是不顺的。
④吐血患者若出现浮洪的脉,那么,血不能止;如果这时血是止了,而脉仍
洪,可以断定血仍未止,毕竟还是要出血的。  

      

四、真寒假热  有一个病例姓徐的,年 50 岁,初患感冒,吃了很多凉药,

仍有发热。我诊察他:脉搏无力。同时唇不红,舌白润,我说是气虚,是一
种假热真寒。这是有好多医生会诊,讨论着偏于凉药的处方;我极力主张不
要吃。我说:我订一张处方吧,用附子理中汤:附子用五钱,白术用四钱。
好多医生都不很同意,说要吃的话,就先吃半贴看看。因此,只好先服半剂
药量。服后,热度退了多少。我便对患者的儿子说:赶快接着再服一剂,不
要只服半贴。这是热病用热药的例子。附子理中汤所以能够治好他,脉诊的
根据应该是主要的。  

      

五、怪脉和迟脉绝  怪脉是凶脉。我曾经历过一例汤沸脉,病人的脉如
釜沸,我断为死脉。经过了中西医师诊治,挽救不及,结果死了。又有屋漏
脉,时不时跳动一点一点。我也曾经过一个病例,亦告死亡。  

    如果脉象五部都好,只有左尺部脉浮而散,那有如树木无根,是一种危
象。有一个病人,从乡下走了五里路来我诊所,我看他的尺脉出现浮散,没
有结合四诊,我便预断他:过几天便要死。但是不便对他明说,只婉转告诉
他:“你住在旅馆里没人招呼,服药也不方便。现在给你开一张方子,明天一
早快回家去,护理得好,可以很快痊愈”。病人说:“我以前的病,是你医好
的,必须留在这里多治些时”。我说:“病情前后不同,这一次的病必须配合
护理,否则服药不会见效”。次日,病人改延西医诊治。随后回家去了,请了
一位医生治疗。不到几天,便死了。还有一例姓杨的病人,32 岁,初起感冒,
但是尺脉很不好。我叫他家多请一位医生来会诊一下。他家里的人说,刚起
病不久,不见得有这样紧张。我说一定要会诊。后来请了一位姓曾的医师来,
研究之后,议用复脉汤。可是服了二日,未见好转。于是叫他请刘、李两位
西医会诊。我说:肾经已呈涸竭,我们已无办法。这次我动身来广州开会时,
听说病人已经死了。  

六、有胃无胃  脉书上所说的有胃无胃,怎样去看?大家也讲了一些。我
的意思是:按脉浮取是表,中取是胃,沉取是肾。脉弦“若不食者,是木来
克土,必难治”。但是脉弦有胃亦毋须害怕。若无胃,则浮中沉都见弦,那就
不好。  

      

             脉证合参          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

                        海丰澎湃医院  曾岳蓭  

脉诊是诊法中的加工  临床上的真实功夫的一环,是在切脉上。我们祖
先,主张先望。例如天庭色黑,是阳气不够;下颏色黑,是肾气不够。落眼
一望,医家心里已经有数。再在问诊时听察其声:咳声大,而痰不易出,是
火咳;咳声细,而痰易出,是寒咳。这些技术上的功夫,较为浅易,不难掌
握;脉诊的功夫最细致,所以排在‘望闻问切’的最后。我的看法,脉学不
一定是可以孤立为用的,先有望、闻、问的底子提供了诊断的线索,最后脉
诊则只是补充、修订,收尾的一种加工或者说是精工细作的功夫。  

    脉证相符  脉和证相符合,是诊断上一种普遍的法则,否则症情为不顺,
其病理机制也就更其复杂,不容易处理。但是从脉证相符的这句术语上,恰
好反映了‘证’和‘脉’是同等重要的,也说明着谈‘脉’根本不能离开,
证;因此‘证’在诊断上的重要地位,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有一例胃
溃疡患者,疴黑色屎,我给他诊察时,胃部正作剧痛,脉细微而芤,这是脉
与证相符的病例。脉细微而芤,虽不必尽属于胃溃疡,那么‘证’的诊断价
值,是和‘脉’等量齐观的。  

      

    凭脉只是知常  某种脉反应某种病,我看只能是言其常。脉的本身就是在不停的变化;你如何去掌握它、限制它呢?我举一个例子:比方按照‘正常’
的现象,发烧热而脉象浮数的,是外感;但脉也有不‘正常’的——即是外
感不一定出现外感所应有的脉象。有一个产妇,发高热39-400度,面红。
但是在上午热度不高时我去看她,脉形却微细,完全无感冒的脉征。下午热
度升高,脉才浮数,出现外感的‘常脉’。如果单就上午的脉象来看,可不可
以肯定她是患外感呢?还有,有的感冒患者,如果是贫血,还要再看看眼底,
有无贫血现象,才好结合采用当归补血及十全大补等汤剂。  

      舍脉从症  上面提到讲脉只是讲其‘常’,要是讲‘变’则很难讲。譬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脉象的变化就很多。那必须考虑到舍脉从症。
有一个病例,昨晚人还能够工作,今日忽然闭绝不不省人事。微热,问非所
答,而脉像沉细。我观察他:面红而舌有微苔,不能起身,同时是忽然间起
病,断定是热入心包。别的中医同道说不是热入心包的症候。西医检诊,认
为我所下的诊断的术语的含义,和他们的诊断意见相一致。于是由我诊疗,
采用清瘟败毒散:石膏用至四两,全程石膏共用十二两。第一剂服后,腹部
作痛,大便臭而不可闻。知饥,索粥;于是给服稀粥,即能够讲话。这是据
脉而处方吗?很显然,这是舍脉从症的例子。所以说:讲究脉,也是不能一
定的。  

      舍症从脉   在舍脉从症之外,也应该注意舍症从脉。有一个头痛很剧烈,
初时脉浮数,清风散、白虎汤都吃过,没有效。改用清震汤,也不见好。我
诊察他的脉微细,便不问症候,仅凭着他是虚脉,用附桂八味治疗;附子用
量特别重。这种病是真火上僭头顶,‘在上者越之’;因此,壮命门之火,以
引火归元。服此方后,头即不痛。这样的治法,在中医疗法上,是“病在上,
求之下”。壮命门之火,即所谓求之下,为什么用温补?根据是脉象微细。便
是舍症从脉的方法。  

据‘常’而取效   什么样的脉,反映什么样的病机或病因、病情,依据 这样的常规而用药,颇易应手。有一个渔民,男性,30余岁。久患肺结核。
后患腹水,腹大,青筋暴露,按之有弹力。气促,鼻翼煽动。身瘦如柴。眼
内下睑淡白。食少,懒言。小便短赤,大便数天一次。舌绛,脉来两尺弦数
——这是真阴亏损的明征。攻坚逐水,不是久患肺病者所能受的,给予柴芍
六味加地龙干、炙鳖甲、制首乌;鳖甲、首乌都重用一两。服数剂后,气促
渐平。依原方加生脉散,服十余剂,小便畅利,腹胀由硬而软,逐步消退。  

      关脉定孕  假如有一女人,经闭二月,当先问她平时经期的情况,有无停
过,或超前衍后。在怀孕的外症上,有三项可以参考:1项背部有微冷感觉,
2虽无呕吐,如想吃的东西闻之作呕,3头时晕,四肢懒。此外,看脉很重
要,孕脉所见两尺浮数。诊察两尺固然是一种关键,但关脉见弦数之象,则
更为重要。为什么一定要看肝脉?因为肝藏血,有孕,肝脉一定会有变化。
不须三个月,两个月也可以看得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感脉不必浮  孕脉不必滑

                         兴宁中医院 柳 甲 声  

     一、脉象反映病候的准确性  脉象反映病候,有时单纯易见,有时复
杂隐晦。但是经验若多,就更能知道脉象的表现,是很准确的。有一例感冒,
头晕发热,经过诊察,曾用百乃定及非那息定等药,没有好。后来叫我看,
本来感冒的脉多是浮的,但有的则呈缓象,这个病例就是这样。是感冒风邪,
迁延而体气渐虚。于是给予中药桑菊饮,加佩兰、党参,而得到治愈。还有
一例肠胃炎,初步诊断不出,心音正常。我诊察他:脉形沉涩,认为不能说
他没有病,是肠胃有炎性机转的脉征。再看患者唇色苍黄,口苦,而且大便
不自在,有轻度腹痛,即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愈。因此,可以说:脉诊可补
体检之未备。在疾病过程中,脉形前前后后都不相同。以疾病为例,像脑膜
炎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就根本不同,处理也是不同的。这
种比喻当然不很恰当,但其间的差之毫厘,失以千里的区别,确是如此。  

      二、胃下垂  胃溃疡  胃下垂的脉,常见浮细,重按无力。关脉是空虚
的。胃溃疡的脉,更兼有芤和弦象。  
三、孕脉男女反看  孕脉一般说是三月而滑,但事实上很多孕妇不是滑脉。怎样看呢?先论其常:男子寸脉大,女子寸脉小;如女子寸脉和男子一 样,那就是孕。所以不应该教条主义,孕妇不一定个个脉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寸口脉绝和代脉

                                   新兴第一人民医院   叶颂麟  

      

     一、脉位很重要  中医的脉学,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看脉应分两个方面:
1. 一般的,如:浮、沉、迟、数。
2.  特殊的,如寸浮、关浮、尺浮。脉 的部位和在部位上彼此的交互关系,极为重要。  

     二、寸口和尺脉绝  两尺脉无,其人必死。但有的人并不是在短期内死,
大约一般要经过二、三个星期。为何不会即死呢?因为尺只是代表肾,肾气
虽绝,还有心、肝、脾、肺等脉代之。但气口却是脉之大会,寸口脉绝,死
期最快,不等得三日之久。  

     三、代脉  看脉最少必须看到50至以上,“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
知决诊,九候会无仿佛”,这是张仲景所严厉批判的。同时,还要看代脉。我
认为就是一个代脉也就细加分析。代脉的出现,也个有轻重之别。出现代脉
为时不久,关系不一定很大,如果是老病痼疾,体衰年暮的,出现了四、五
个月或七、八个月之久的代脉,那便很紧要。有一位老年人87岁,右肩膊有
些痛,病情很轻;但脉来 20 至即有一歇止,我说不好,果然。有一例患湿温
肠热的,时间约在第三个星期内,脉象沉迟,并有停歇不见的代脉。给用三
甲复脉汤加人参:“脉有复回便不怕”,结果,应了我的话。有一例中暑的病
人,脉沉迟细微,亦兼代象;据脉察证,是真阴亏损,直传心包,我叫他卧
着勿动,用大剂三甲复脉汤,即告脱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重视脉学的价值

                    揭阳河婆卫生院   黄翠君  

      一、脉学的价值不容否认  望闻二诊是外征,脉诊是内征。内征很重
要,它指导我们以八纲的“见微知著”的准绳。谁能忽视它,蔑视它呢?恶
意的诋毁脉诊在临床上的作用,显然不是从学术研究上出发的。我对任应秋
著的“脉学研究十讲”不知他用什么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学术研究?我看这本
“脉学研究十讲”的大著还是请他自己去研究吧。我对脉学的经验虽然很少,
但是对于任应秋的“十讲”里的那一派讲法,表示反对。  

      二、腹痛脉沉紧  不论男女,腹痛时,左关脉一定沉紧。有一例腹痛,
左关沉紧,尺中数滑;沉紧主腹痛,数滑属阳热;因此应用清凉导泻的药剂。  

      三、慢性肝炎的弦脉  左关脉弦,可诊为肝病。比如慢性肝炎的脉,绝
大多数是弦。  

      四、孕脉  弦出寸口,定为有孕。寸沉尺滑,作为孕脉,我有过多次的体 验。有一个女孩16岁,已婚,来就诊时,不说何痛,脉象寸沉尺滑,我说根 本无病。他硬说有病。原来两个月没有月经来。我不肯处方。第五个月,肚 子已大起来了。另有一例,结婚已两个半月,叫我诊察:寸沉尺滑,头痛、 恶寒、呕吐、我说有孕。她不信,说刚病出现象时,曾有经来,可是经量少 些。七日后复诊,仍断为孕:她还是不信。第五个月,腹大了。这一点,也 证明脉学确有研究价值。研究诊察孕脉,我看内妇的医生要加一股劲。(以上 是第一日的发言,以下是第二日的补充意见和书面材料)。  

      五、舍脉从症的说法错误  会上有几位说到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因
而有人强调脉与症是相辅而行,甚至否认了脉的突出的重要性。对这个问题
我的看法是怎样呢?我曾治过一人,烦躁不得眠,脉微细无力,六脉都如此。
同时,肝受风寒,相随督脉上逆。给予吴茱萸汤,连服两天,症状全失。不
根据脉象,如何断病?没有脉诊的准则,谁还敢对烦躁失眠,而用吴茱萸汤
呢?你说是症重要呢?是脉重要呢?可不可以舍脉从症去搞症候呢?我认为
舍脉从症的论点是片面的,根本是反脉学的。我的看法是不是正确?请大家
提吧,并诚恳的希望主会者箫熙老师答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脉和症的 统一看法的初步意见

                                              萧熙  

一、脉症是统一的  脉象反映着一定的病候,病候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脉

形——即使有时这种脉形是隐伏的,但是技术熟练的临床家,还是可以摸索
的出来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脉和症相符,大家已经讲过了。在“变格”
的情况下看起来脉和症不相符,但是,这里却仍然是不够深入的看法,真正
的把捉到它的实际的话,毕竟还是彼此“并无刺谬”,譬如热深厥深的假寒真
热症,他的脉象细伏,用白虎承气之类治愈。说是舍脉从症吗?其实这里的
伏脉究竟和微脉、散脉是否完全相同?如果是完全相同的话,舍脉从症是可
以大张其词的。我的意思不是绝对强调脉学在诊断部门中的单干做法,也不
非难“舍脉从症”对脉学所占诊断地位的一种看法。脉和症的联系,应该是
一种统一体的关系。在脉症合参的同时,应该注意脉学的突出的重要意义。  

      

二、无症从脉  临床上“舍症从脉”的时候最多,为用亦最为广泛。现在

没有时间举例我说:不仅可以舍症从脉,而且可以扩大到“无症从脉”。在
座的老先生林维镛医师曾提过:一例紫斑患者,体温39度,脉搏88/分。但
是脉象左寸独浮,便已诊察到她已感冒,不给予开服住院治疗中的常规方药。
结果半夜居然发起高热了。还有侯绍平老先生也说到的:吐血患者的脉象洪
数,即使目前出血已停,实际上,血仍是未止,还是要吐的。这些“先兆脉
象”,早在仲景书里已经指出,伤寒论太阳病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
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燥,脉数急着,为传也”。我年青时曾诊治过
一个文人,脉搏很快,热高 40 度,他已经卧病二日,我作感冒医治,一剂热
已退清,37度,而脉搏仍快。下午又发高热,我以为是疟疾,于是,我替他
做血片和血象检查,送化验所实验。第二天一早,实验结果尚未送来,(这种
实验诊断也很重要),脉搏已恢复正常,热也退了。我于是想起仲景条文的垂                        

训。为医不读书,不尊重间接经验,轻视和漠视脉学,不从事温课,是不容
易很好发挥诊疗效果的。  
三、无症从脉  还有更明显的解说:我的学生伍佩章,一天我同她讲脉学,

她伸过手来要我看。发现厥阴脉上冲而浮弦,我说:你别的没有什么,只会
头痛。她说:没有感到头痛。她随后回家,一路也忘记了这事。到家后有客
人来,谈话中忽然头痛起来了。第二天她告诉给我这件事,并表示对脉学发
生了兴趣。我说:“这算得什么?我这还只是粗浅功夫”。荆同志的老师,精
于脉学,荆同志要考验他。老师按了脉,说:“现在不要紧,没有病,下半天
后会害喉咙痛”。老师的话终于兑现。脉学的极峰是不是这样不去管它,但由
此可见脉学对于诊断上是颇值得注意的,不应视为“不足观也”  

      

四、少阴病厥阴病的脉  黄翠君医师说:烦躁不得眠,六脉微细,是少

阴病,兼肝受风寒。究竟是少阴病呢,还是厥阴病呢?照脉论,是少阴;可
是六脉微细,就不完全是少阴,而是肝受风寒,相随督脉上逆的病机了。原
本是少阴症,肾阳素虚又值厥阴受寒,子溢于母,助母阴盛逼迫胃肾之阳欲
脱。所以本无真阴在内和其气属温的厥阴风木,亦显阳虚阴盛的倾向,但它
不等于全部的厥阴亡阳。而这种六脉沉细的情况,正是厥阴风寒随着督脉上
行的脉象。因此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取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的脉象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卢宗强  

                                 

    寸脉浮大  我的经验:高血压的脉象,多数是浮大的。但有的人也不必
就是浮大。可以察验他的寸脉,总是稍为浮大的一些的。特别是多见于右寸。  
为什么浮大  高血压多半是40岁以后易患的病候,原因是由于肾气衰少。
浮大的脉象,和寸脉浮大,正反映着机体的上实下虚的病理机制。由于上实
下虚,所以高血压常有头痛巅疾的自觉症。  

    脑出血的脉象  脉象浮大而数,并且数不清,这种脉象,常说明为脑出
血。以前一位广东地质学教授的父亲,年70岁以上,他独自一个人来我处就
诊:脉浮大,六至以上,我不肯开方。即刻雇车扶他坐下,我跟随车辆,步
行陪送到家。再四嘱咐他的儿子快转送中山医学院。进院后检查,果然脑已
出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脉学上的五运四时及滑脉弦脉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黎达英  

      
脉和五行季节  讲脉必须讲五运。而离开了五行,司天在泉也就很难讲。
五行和气候季节是互相关联的。如七月交秋,是由于热极生湿,湿盛生凉;
而凉甚又生寒。季节按五行的次序推循。月数不同,时令也就不同,因此何
月何令,都应该注意到。进一步时刻昼夜,关系到营卫所行。如果不识内脏
和营卫循环的度数,那怎么能成;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
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是为一
周。满五十度,复会合于手太阴寸口。所以寸口是五脏六腑血脉循行之所终
始。而讲脉学,一定要知道节气。今年何年?60年花甲子,如何推算?这种
花甲转变,要依照农历。因此讲旧学问的五行,讲天地气候和脉学的关系,
必须知道农历。春夏秋冬节气的不同,脉形也随着有各种不同的转变。例如
建寅、卯月(一、二月)出现弦长的肝脉,巳、午(四、五月)出现洪象的
心脉,申、酉(七、八月)出现微浮短而迟的肺脉,亥、子(十、十一月)
出现沉细而滑的肾脉。在这些月份之外,不见三、六、九、十二月,原来这
和属四季的脾有关,它的脉象是以迟缓为宗的。  

      平鬼子母夫妻  脉象必须根据时令,分析才能精当。在这个基础上,还得
要辨别平、鬼、子、母、夫、妻的互相纠葛和彼此影响,比如说:月临亥子,
是肾家的旺盛,而在这个季节,呈现沉细而滑的脉象,这就是所谓“平脉之
容”。平脉的形状(容)——沉细而滑的冬令肾脉,表征这一阶段机体主要脏
器和其他脏器间正常协调的生活情况。如果呈现了病脉,而同时有着被克的
脉象,那就是所说的鬼,病情便有相当危重。如果出现子脉,那末“子扶母
兮瘥速”,病易向愈。如果出现母脉,“母抑子兮退迟”,病较难治。还有,“得
妻不同夫治”,出现了妻脉,就不能专从治夫方面着眼,因为这已经是很棘手
的脉证了。用实际的例子说明:春得肺脉为鬼,是因为金克木。春见心脉,
这是肝的儿子,是因为子气扶助母亲。如果出现肾脉,则可以说是母抑子。
若出现脾脉,那就是肝之妻。凡是脉见所克的妻,就必然:“春得脾而莫疗,
冬见心而莫治,夏得肺而莫瘥,秋得肝亦可疑”。这些,都是脉学和四时生旺
之理及五行相克之义的联系。  
滑脉与肺痈  譬如说:病咳逆的寸口脉数,金匮要略说:“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所数实,也就是金匮说的:“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因此,肺痈和肺痿的分别,在脉象要注意一个滑字。但是金匮又说:“问曰: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 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又说:“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由于风邪中于卫而舍于肺,所以有自汗的脉微而数。这里和肺痈的滑数之脉是并无矛盾的。因为有左右手的区别。  

      滑脉和孕象  滑脉是不是一定就是怀孕的标志?那不能一定。要看是哪只手,和怎样去判断?在左右手的区别之外,由于部位的不同,也反映着不同 的症状或疾患。引脉书来说明:滑主痰饮,寸滑呕吐,关滑胃热,尺滑经痛。 单是一种滑脉,出现在不同的部位,其所指示的病情的各异竟有如此。现在 谈滑与孕脉和非孕脉的看法:女子右尺中脉滑,若呈一种滑而断绝的情状时, 则是闭经之脉。必须尺中不绝,才是真正的胎脉形象。又像心脉大而血有余,肺脉微而气不足,都属于闭经的脉候。若尺脉弱,气口脉实,如属闭经,则脉形必然不会流利。这是不难审辨的。  

      弦脉和肝炎  以脉位论,寸弦:头痛,关弦:胃寒,尺中弦:阴疝。弦脉
出现在关上那就是脉在肝,而病也在肝。比如肝炎病,右关一定沉弦而数。
为什么脉征会呈现在右关呢?个人认为这是肝木凌土,始而肝胃,终于转属
到脾。患者两胁下必有痛感。就右关脉象沉弦而论,表征着肝胃蕴有郁湿;
而数为热象,也就是“有郁即火”的缘故。这是我的临床脉诊的体会,如果
认为有些意思,可将肝炎病例的脉象,试行实验性的诊察。  

     发掘脉学遗产  中医发掘遗产,我看应注重脉学。第一步是熟读脉诀。我
祖父和父亲,都是行医的,家学相承,我12岁就读脉诀。先祖交代脉象不但
分别寒热虚实,的确可以根据它作为病候的诊断。树木有根,两尺是脉的根
本,而脉象也是据以断症的根本,譬如说:沉紧的脉象,表明腹痛不休。因
此在临床诊断上,最要紧的,是脉诊一项,的确要能够掌握它。“欲测病兮死
生,须详脉兮有灵”。望闻问三诊,虽则有此见症,但终以第四脉诊为断。它
不但是审鉴病情的最后一种权衡,也是决断死生的一把规尺。有不少的人,
的确已经掌握了脉诊的这些经验,我们必须深刻地领会和不断钻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0-12-15 18: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诊脉知病和抽搐之脉

                              广州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刘赤选  

      一诊即知  看了脉,就能知道病人患的是什么病,这是很可能的,也是确
有其事的。前清光绪年间,广州市内以擅长用大剂量得名的林大剂和他的儿
子林定九,父子两位诊病,不需要人讲述症状,平脉而辨症,能一看即知。
我记得很清楚:一人有痔患,前往就诊,光是按脉不用体检,便断定说他是
生大痔。也是在光绪的时候,还有位名医王赤,却精于望诊。这种诊断技术,
能够掌握的人,并不多见,值得我们注意发掘。  

     抽搐的脉  我自己看脉的经验是:小儿若见弦直的脉,则会抽搐,虽然热
度只是在39°C左右,也是会抽的。如果脉形弦硬(兼数),则发硬直性的抽
搐,体温高的,常有数脉,这是一般的现象:六、七岁左右的儿童,发热有
时不是可以凭手摸得着的,有时高热也不一定能够摸出来。我对于这一点,
单是看脉,似乎还能够掌握。高热有汗出时,则脉至稍形转缓:这时不可轻
易断为热已解除,因为汗止后,脉搏又是会增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8:11 , Processed in 0.09373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