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猎户射手 于 2019-2-19 13:49 编辑
2018年底王医师调理后病患方自我总结和讨论主题:精神状态不错,睡眠变好,没以前那么容易感冒和头昏了,舌质不再偏红,上热下寒的症状得已改善,脉象偏于柔合,没那么弦数了,比较认同王医师的辨证方向(脾阴不足)和治疗大思路;
但是体重仍然只有90斤左右,调理近两个月几乎没有增长,大便也没怎么正常,仍然经常不成形,偶尔燥结,三四天一次,无便意或便后不爽,王医师讲不用太过于关心大便,不知道该如何理解?
脾胃运化不好,我在书中看到,一是心火不足,二是肾阳不足,不理解王医师为什么不加大提肾气的药力?(201902月,体会到肾气不是可以随便提的)
基本状态自述:男,34岁,从小形瘦,体弱,本虚,微郁,从事IT,心脑过用,平时沉默寡言,但内心汹涌澎湃;运动量一般,生活规律,胃口还行,食量不多;调理7年,偶有好转,但也折腾了7年;
期望:能改善体质,长壮实;
2018年11月调理前(不完全是发帖时的症状)自述现在最明显症状是便微溏; 最近几个月,偶尔,晨微鼻鼽又偶尔微干,头偶尔不清爽(寒饮或郁而气血不足);偶尔微咳(寒饮或肺郁或气阴不足);眠微差;便微溏(脾肾不足,应该和舌中舌根浅裂纹相对应,阴损及阳,所以同时有精血亏虚和早泄阳萎(非器质性的,毕竟晚上是有勃起状态的,也很少夜尿),邪常留至虚之处,所以又常有浅苔,黄白相间),(重点是一年会感冒10~20多次,还经常直中三阴,不好补养)。 脉细,左尺脉弱,关脉偶尔轻微弦细,寸脉偶尔弱或微滑;舌齿痕。 自已常基于参苓白术散,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黄芪建中汤合方加减,随症变方,不再大起大落,但可能经验不足,也少有显著效果,还偶有不适;
2018年4月常规体检结果:体重指数低,17.6,(正常范围:18.5~23.99)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3.59mmol/L,(正常范围:0~3.37) 前列腺内见一枚强回声光斑,大小约2×2mm。初步意见:炎症愈合后留下的疤痕,对身体无妨,无需过多关心。 其它正常。
2018年11月健身房评估结果:肌肉不足,脂肪缺少1.5kg,肌肉缺少12.1kg(尤其是上身肌肉)。 11月22日之后在健身房请了私教,加强力量训练,以配合中医调理。
历史调理总结:中药调理7年余,偶尔有效,不可持久,总结主要原因: 一是形瘦体弱易阴易阳,易虚易实,表里上下气血通补之药势难以把握; 二是有时和医生沟通不详尽,或不准确,或突然感冒、或方剂量多,药不太对症,但难以随症变方; 三是心脑过用,饮食和运动也把握得还不够好;
2018年底王医师调理详载 2018年11月07日 周三下午 王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记:消瘦,六脉弦数有力,苔薄白微红,便微溏,辨肝木克土,
西药:黛力新,每早一片,
汤方:太子参20g 炒白术20g 干姜10g 肉豆蔻10g 甘草10g 炒麦芽20g 稻芽20g 黄花10g 小米15g 山药20g 柴胡15g 茯苓20g (7剂)
医嘱:饮食清淡不过量,少吃肉,早睡,不长时间看书看手机看电视,多外出晒太阳,与亲朋好友交流,每晚22点前快走半小时以上,直到身体微微发热。
2018年11月11日 周日中午 自述:白天嗜睡,晚上辗转难眠,上午头不太清爽,口干但不想喝水,身体有干的感觉,脉细不弦无力,苔白微红,齿印,
王医师辨:脾气虚
汤方:太子参20g 炒白术15g 炒白扁豆15g 陈皮12g 山药30g 茯苓20g 莲米12g 砂仁10g 薏苡仁30g 川石斛15g 桔梗12g 甘草10g 香附20g 百合20 小米15g 黄花10g (7剂)医嘱:同前
遵医嘱调节生活,一剂后,感觉头有点点昏,三剂后,声音变洪亮,精神佳,睡眠变好,没流臭口水,头微昏,有少量痰,偶尔带血,清晨3~6点轻度发热;腹胀,肠微鸣,大便量少微溏,小便量少极微黄,不想饮水,睡眠中时醒时睡反复多次,每次醒后心跳较快,自已琢磨后调整了下:
桔梗减掉8g,莲米去掉中间的芯,加猪苓10g,羌枣10g,饮食更换为酵母发的大麦馒头,各方面不适有所好转。
2018年11月18日 周日上午,王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记:消瘦,情志较郁,脉细弦,舌薄白微红有齿印,腹胀,大小便量少,头昏闷,睡眠一般,
辨:脾气阴两虚,
西药:黛力新,每早一片,
汤方:太子参20g 炒白术12g 炒白扁豆12g 陈皮10g 山药20g 茯苓20g 莲米15g 薏苡仁30g 川石斛12g 桔梗5g 香附12g 百合20 小米(包煎)15g 黄花10g 稻芽20g 炒麦芽20g (7剂)
医嘱:同前
2018年11月26日 周日上午,王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记:大便不成形,脉细弦微数,脾阴不足,苔薄质红瘦小,
自述:各方面感觉不错,头不昏,未感冒,几年来难得的好状态,大便微溏,晚上会醒几次。服黛力新后呆滞、乏力,但医师认为不是西药原因,
汤方:太子参20g 茯苓20g 炒白术15g 炒白扁豆12g 陈皮12g 薏苡仁30g 桔梗12g 大枣15g 川石斛20g 香附15g 百合20 小米(包煎)15g 黄花10g 稻芽20g 炒麦芽20g 黄芪15g (7剂)
医嘱:同前
自已感觉肉食有增加后需助消化,加了焦山楂5g
2018年12月02日 周日上午,王医师记:情况好转,口不干,大便基本正常,苔薄质红,脉细弦,辨脾阴不足。
汤方:太子参20g 茯苓20g 炒白术20g 炒白扁豆12g 陈皮12g 薏苡仁30g 山药20 桔梗10g 甘草8g 川石斛20g 百合20 小米(包煎)15g 黄花10g 稻芽20g 炒麦芽20g 焦山楂20g 香附12g (7剂)
西药:黛力新,每早一片,
医嘱:同前
服后效果:精神佳,便溏,量少,打臭屁。疑和小大雪节气有关,炒山楂充当焦山楂有关,主食馒头中的红糖有关。
2018年12月09日 周日上午,王医师记:情况好转,口不干,大便基本正常,苔薄质微红,脉细弦不数,辨脾阴不足。
汤方:肉豆蔻10g 党参20g 茯苓15g 炒白术15g 炒白扁豆12g 陈皮10g 薏苡仁30g 砂仁10g 山药20 莲米15g 甘草8g 稻芽20g 炒麦芽20g 香附15g 神曲20g 黄花10g 小米(包煎)15g (7剂)
西药:黛力新,每早一片,
医嘱:同前
2018年12月16日 周日上午,王医师记:腹胀,大便三天一次,量少,溏,苔薄质稍红,脉细弦,辨脾阴不足。参苓白术加百合(实际上方子上又未加,不解)
汤方:太子参20g 茯苓20g 炒白术15g 炒白扁豆12g 陈皮10g 薏苡仁30g 砂仁10g 山药30 莲米12g 甘草8g 稻芽20g 炒麦芽20g 佛手20g 桔梗10g 紫苏叶10g 黄花10g 小米(包煎)15g (7剂) 每两天一剂
西药:黛力新,每两天一片,
医嘱:同前
一剂后,自加百合20g
四剂后,大便好转少,稍乏力,于是自已去了莲米,加黄芪15g,羌枣15g,厚朴20g,百合20g,大便好转效果仍不明显,但不乏力了,睡眠变好。
2018年12月30日 周日上午,王医师记:自我感觉可以,仅大便不爽,臭屁,进食好转,脉细弦,辨脾阴不足。补阴为主,用参苓白术加味。
汤方:太子参20g 茯苓20g 炒白术15g 炒白扁豆20g 陈皮10g 薏苡仁30g 砂仁10g 山药20 桔梗12g 大枣15g 焦三仙各20g 香附15g 黄花10g 小米(包煎)15g (7剂) 每两天一剂
西药:黛力新,每两天一片,
医嘱:同前
一剂后,胃气滞,疑和饮食有关,自加生姜10g,枳壳15g,第二天痊愈。
二剂后,大便仍不爽,还有点燥结,自加当归根10g,待观察
2019年01月09日,感冒好大半后,咽不适,王医师开方:
太子参20g 茯苓20g 炒白术15g 炒白扁豆12g 陈皮12g 砂仁10g 山药20 莲米12g 香附15g 柴胡20 甘草6g 稻芽20g 炒麦芽20g 桔梗12g 黄花10g 小米(包煎)15g
2019年01月27日,王医师记:大便1-2天一次,精神可以,脉细数,脾气虚,苔薄白质不红,小丸,
因为长期大便稀,于是大胆建议,用仙灵脾,女贞子和莬丝子,放弃涩肠的莲子和肉豆蔻,
王医师似乎有三分认同(以前是完全不理会我说的),斟酌后用了芡实,巴戟天,但仍然用了莲米,肉豆蔻,
党参200 太子参100 炒白术200 炒白扁豆200 陈皮100 怀山药200 莲米100 芡实100 砂仁100 薏苡仁200 桔梗80 巴戟天200 肉豆蔻100 香附100 茯苓200 北柴胡100
水汽为丸,每次10克,每日两次
因丸子要一周后才能拿到,所以根据小丸方,自开方如下:
1月27日下午
党参20 太子参10 炒白术20 炒白扁豆20 陈皮10 怀山药20 莲米10 芡实10 砂仁8 薏苡仁20 桔梗8 巴戟天20 肉豆蔻10 香附10 茯苓20 北柴胡10 小米15 黄花10
1月29日下午
党参20 太子参10 炒白术20 炒白扁豆20 陈皮10 怀山药20 莲米10 芡实10 砂仁5 薏苡仁20 桔梗12 百合10 生甘草8 巴戟天20 肉豆蔻10 香附10 茯苓20 北柴胡10
20190218 周一,1月27日开的丸子,至今已服半月余,始终有头昏眼花听力下降的感觉,还有点鼻干,牙龈痛,微出血,于是用墨莲莲10g 女贞子10g 枸杞子5g 百合2g,沸半小时后泡开水喝,偿试和丸子的偏性抵消,有些效果,但始终感觉不是很舒服,
分析原因:1月27日开丸子时,我的建议还是干扰了王医师的用方,至少巴戟天的影响明显,幸好没用仙灵脾,
不算挂号费,丸子药材和加工费共460元,可惜了,唉!
再仔细研究王医师为我所出的10个方子,仔细了解其中每味药,再结合几年前好几位医师的方子,认为自已可以在几位名医的大方向下,自已开方,随症微调,希望能保持平稳即可,再加以锻炼,努力寻找适合自已保养健身的路子,先开一方:
太子参20g 炒白术20g 茯苓20g 炒白扁豆20g 薏苡仁20g 怀山药20g 莲米10g 芡实10g 砂仁6g 陈皮10g 桔梗6g 香附10g 肉豆蔻10g 小米(包煎)15g 黄花10g (两天分六顿服)
典型历史调理记载(倒序):
2018年初春,枫林秀水,谢医生,调理两月余,前期感觉还可以,第二周逐渐鼻干,头晕,自已用小剂量六味地黄汤可以挽回,第五周最终有下面之方(量太多,经常两天喝不完一剂): 制附片(先煎2h)60g 醋龟板15g 盐黄柏15g 砂仁15g 生黄芪60g 生白术30g 炙甘草10g 升麻10g 柴胡10g 合欢皮60g 熊胆粉0.35g 党参30g 当归15g 陈皮10g (7剂) 服后仍眠差,盗汗,头晕(神昏恍惚),谢医生便加了:浮小麦60g 大枣15g 蜈蚣3条 仙灵脾30g (7剂) 一剂后眠大好,汗止,但三剂后便仍有头昏感,还突然发冷感冒了,自已用桂枝汤解决感冒后,对谢医生原方的附片,砂仁,黄芪,合欢皮,仙灵脾,蜈蚣减掉大半,去掉了浮小麦,升麻,才把剩余的药吃完了,基本上还过得去。 2017年秋冬,枫林秀水,钱医生,调理两月余。脉弦细,治好肝郁头晕后,逐渐出现肺燥,头又开始晕,胃口变差,感觉是补气太过,中焦疏泄太过,石斛用量过大,分别造成了肺郁热、阴血不足,胃土不降,11月11日方: 柴胡15g 当归20g 制香附15g 川芎12g 炒枣仁15g 合欢花30g 远志10g 茯苓25g 炒白术20g 石斛20g 芡实30g 炙甘草6g 黄芪45g 陈皮15g 出现干咳和头晕后,钱医生用了赤芍,黄芩,桔梗,紫菀,款冬花,仙灵脾,两周余,效果不佳,后自已偶加白芍,砂仁,头晕和胃口不佳突然好转,后来自已又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干咳有些好转,但不稳定,还易致鼻鼽。 次年1月,受寒,顽固干咳(少量白痰)两周后,吕医生以大青龙汤为主,有好转,看来转化为沉寒,并入里化热了,之后谢医生以独家之方重剂起沉寒,咳嗽大好。 2016年~2017年,枫林秀水,吕医生,调理一年余,随症遣方,气阴双调,变化灵活,量小轻盈,无亡阴亡阳,但偶有不适,于体质无明显改善。感觉最舒服的一个方子(不过久服后也会有唇干、易饥的感觉): 生黄芪15g 苍术6g 山药12g 玄参12g 黄柏6g 人参4g 炒白术6g 怀牛膝12g 太子参12g 炙甘草6g 砂仁(后下)6g 陈皮4g 木香6g 黄连2g 防风5g 柴胡4g 蝉衣5g 薄荷(后下)4g 2016年冬,枫林秀水,王医生,调理三月余,以补阴血为主,经常不稳定,不舒服,先是血热阴盛格阳致感冒,后又发展为阴虚发热,盗汗自汗,头暴痛,彻夜无眠,神昏,咳嗽,咽痛,尿赤,便秘,好像亡阴状,后由吕医生调理后,前后折腾近三个月; 2015年秋冬,南坪,王医生,调理四月余,像是接近了亡阴状,全身干,还间接促成了前列腺炎; 2015年春夏,南坪,申医生,调理三月余,充分沟通后,偶尔感觉还可以,就是量多,三天才能吃完一剂, 生晒参12g 白术18g 云苓18g 黄芪30g 当归18g 白芍18g 川芎10g 鸡血藤30g 熟地黄25g 枣皮18g 西杞18g 莬丝子18g 怀牛膝18g 桑寄生18g 杜仲15g 泽泻18g 丹皮15g 柴胡10g 升麻6g 佛手15g 鸡内金15g 枳壳15g 焦山楂15g 炒麦芽15g 木香10g 砂仁10g 陈皮10g 炙甘草8g 2014年秋,人和,程医生,调理四月余,火神派思路,前期治好了伤寒,但后期调理不佳,滋补经常留邪,且量大,三日才能服一剂,(2014年9月中旬风寒感冒,体质本虚,三二四医院打吊水,致亡阳,程医生重剂力挽狂澜,但愈后不佳,医生主动放弃调理)。12月14日方如下: 熟附片(先煎80分钟)100g 干姜50g 炙甘草30g 黄芪50g 人参20g 炒白术30g 山药30g 叉草30g 鸡内金30g 茯苓40g 砂仁30g 陈皮30g 黑姜10g 木香30g 合香30g 建曲30g 蛤蚧(去头足)一对 2014年春夏,解放碑,王医生,调理三月余,长了10余斤,但调理期间早上偶尔有清鼻涕,打喷嚏,头越来越晕,不清爽,加石昌蒲和葛根仍无效,最后无法上班工作,三二四医院用麦味地黄胶囊、强力定眩胶囊较快地解决了,现在回想应该是当时提阳太过。代表方如下: 黄芪50g 党参30g 炒白术30g 茯苓20g 陈皮15g 木香10g 山药30g 肉桂10g 仙鹤草40g 黄连10g 制何首乌30g 菟丝子20g 酸枣仁30g 合欢花30g 柴胡15g 当归10g 白芍20g 偶尔逐渐加了枳壳10g、鸡内金20g,升麻10g,建曲20g,蒲公英20g,去了木香10g,酸枣仁30g,菟丝子20g,制何首乌30g,黄芪逐渐加至80g 2014年春之前,在三甲医院,先后由杭州孙医生,重庆李医生等名医调理数年,虽无亡阳或亡阴状,但也时好时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