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于「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在临床使用中方便性与明确性的探讨
在传统脏腑辨证中我们常会用「阴虚」、「阳虚」来表示一个脏腑的状况,比如「肾阳虚」是指肾的功能低下,临床症状有怕冷、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长,或小便不利等等;「肝阴虚」指的是滋养肝的物质不足,临床症状有烦燥易怒、不易入眠、指甲生长异常、口干、月经提前量少、唇红、舌红等等。不过不论是阳虚也好,阴虚也罢,这里的阴阳指得是「脏腑在疾病中的生理状态」,由于这样的叙述方式只能描述内在情况,对于外部的情况在临床使用上无法表现,所以得加入六淫辨证或者气血津液辨证来补足,比如外感风寒就没有办法用脏腑辨证说明,壮实体质的患者的痰饮疾病也不能说明。
使用这套系统的医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正气虚,邪气实」,于是又创造出「阳实」以及「阴实」两个名词,可是这里头存在可能混淆概念的情况,因为「阳实」与「阴实」中的阴阳不同于「阴虚」与「阳虚」的阴阳。在阳实与阴实中的阴阳是病理属性,是描述患者在实证中所表现出的亢奋或者沈衰的临床表现,以阳实证而言,最显着的例子是承气汤证,而阴实证则是巴豆剂或者是大黄附子细辛汤证为代表。由于在面对虚实不同症候中的阴阳含意却不相同,所以这套系统会对于初学者的学习,甚至是临床看诊中,造成概念的混淆,因此不是一个临床合适的辨证系统。
而八纲辨证中的阴阳则不同,由于八纲辨证不探讨人体内部的变化,它所针对的是人体患病之后能由外在观察的变化,因此阴阳全部是针对病理而言。八纲的阴阳是医生看到患者之后的所产生的初步的分类概念,一般是以发热与不发热作为初步的辨别标准,在仲景书中也是如此,他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同时因为阴证一般不发热,所以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条文中,会有「反发热」的字眼。
再辨别有无发热之后,再继续辨别表里,看看这个毛病的病位是在哪里,最后判定虚实。比如说一个病人发烧,你问他说会不会怕冷,他回答不会,也不见往来寒热,所以可以断定病位是在里,可是你切脉却是细数,按着肚子也不会痛,大便也正常,可见这个不是实证,综合起来是阳里虚热证,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结果选择药物,根据热证,我们得选择清热的药,可是病人是虚,所以药物除了要有清热效果,还得具有滋补的性质,这时候找找经方里头有无符合这类要求的方剂,比如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就是,但是仅仅如此的条件无法决定方剂,因此得再仔细分析症候,看看这些方剂中哪一个最符合,如果没办法完全符合,你就得选择最相近的方子,然后作些加减,如果同时符合两个方剂,你就合方,这样就完成所谓的辨证论治。
而如果按照一般传统的辨证上述的例子是阴虚证,不过这个辨证的「阴」是生理属性,不同于刚刚所说阳里虚热证的「阳」是病理属性。在看日本汉医的书中也会提到阴阳概念,书上常常讲到阴虚证,使用的却是干姜、附子剂,因为这里的阴虚证指的是阴证中的虚证,阴是病理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接近于传统中医辨证的阳虚证、虚寒证。虽然八纲辨证是由中国人先提出,但真正使用的却是日本人,我们以逻辑性与临床的方便性来看,事实上八纲辨证是最符合临床使用,而八纲辨证再更以临床方便性为出发点的结果就是仲景的六经辨证,所以胡老说六经辨证是来自于八纲辨证,如果学习中医的人不深入伤寒论的内涵,而是以「八纲」这个名词在历史出现的时间先后,来与六经辨证比较,就会反驳上述的结论。
最后,我们根据刚刚的论述,其实网友可以很清楚知道,在临床上使用八纲辨证或者六经辨证,的确是比脏腑辨证来得清楚与方便,不会有混淆或者表达不清的问题,同时符合临床的看诊逻辑。
一开始史丹利不太理解胡老的这张表,可是经过跟太太讨论后(太太是我最忠实也最可怜的听众,经常静静接受史丹利的胡说八道),史丹利觉得这张表很重要,细细去读,可以厘清一些临床上的盲点。摘录于下:
阳证,包括:阳证、阳热证、阳实证、阳实热证、阳虚热证
阴证,包括:阴证、阴寒证、阴虚证、阴虚寒证、阴实寒证
在表格中是两两相对的同时病情是相反的。(沙龙无法以表格呈现) |
上一篇:黄煌老师您错了下一篇:中医需要一次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