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585|回复: 4

伤寒论译释阳明篇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积分

4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9 11: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阳明病篇                                                
一、阳明病概述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热最盛的极期阶段,按证侯的性质来说属于里热实证。
古人对阳明的解釋是“两阳合明”,也就是指太阳病少阳病进一步发展,而阳热亢极之义。阳明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胃家实”,“胃家”是泛指肠胃而言,“实”即邪盛之意,并不是专指有形的实滞。凡外感病邪,传入手足阳明肠胃二经,此时必阳气旺盛,因此容易化热化燥,成为邪热亢旺的热证实证。
由于病不在表,而在肠胃,所以阳明病为里热实证。假使胃气虚憊,阳气衰弱,病邪传里,必乘虚化寒,而为虚寒性的三阴病变,古人所说“阳明为三阴之外蔽“,确是经验之谈。
依据病理机制的不同,阳明病分为经证和府证两大类型,邪传入里,仅是无形邪热,肠中并没有燥屎阻结的,称为经证;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搏结成燥屎的,是为府证。一般的说:阳明府证较经证为严重,从病的发展来说,往往由经证的邪热进一步亢盛,灼爍津液,导致肠中干燥而成。因此有些病变,很可能经证未罢,而府证已成,当然也有始终是呈现散漫无形的经证而不转府实的,也有病初入里,即成府实的。由此可知经证和府证,乃是阳明病发展过程中的二种类型,其主要区别,仅在燥屎之有无而已。
每一证侯的产生,必有它一定的条件,阳明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由于所感受的病邪比较严重,虽然经过发汗解表,未能逐邪外出,依然传里化热。2.病者阳气素旺,感受外邪之后,最易入里化热。3.由于误治伤津,过用辛温发汗,汗出太多,或早用攻下,耗伤阴气,促使阳邪转盛 。
论中说:“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这说阳了阳明病来路是多方面的,不仅三阳经之病邪向里发展可以成为阳明病,即三阴经病,当正气恢复,阳盛阴退,也有转为阳明病的可能。从阳经来说,太阳病失汗,或汗出不透,表邪不从外解,势必郁而化热,论中有“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就是属失表留邪而传里化热的一个例子。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失于和解,不能透邪外达,也能传里化热而成本病。
此外,亦有太阳病,发汗太过或早用攻下,或误利小便,治疗不当,耗伤津液,以致表邪易于传里化热而转成本病的。例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即是汗多伤津转属阳明的病例。少阳病邪介于表里之间,误伤津液更易化热传里,所以说:“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又说:“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都说明了误伤津液是促使太少之邪传里化热的一个主要因素。
当然,也有并未误治伤津,也没有失汗留邪,而是自然的转变为阳明病的,这是由于本有宿食,或素体阳盛,蕴有伏热,当感受外邪之后,内外相合,引邪入里,里热转盛,论中所述“病有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寒也”。这就是素有蕴热使风寒外邪迅即化热的例子。
这是以三阳来路的病变,或从太阳,或从少阳,或阳明本有邪热,所以伤寒论中将阳明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阳明和正阳阳明三种类型。
三阴经证转为阳明病的,要以太阴病为最多见,因为太阴属脾,而主湿土,阳明属胃,而主燥土,脾胃阳虚,则湿盛而成太阴病,脾胃阳亢,则化燥而成阳明病,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是说明阳明与太阴随人体的虚实而相互转化,因此太阴病的下利腹满,小便不利等证,如得脾阳恢复,湿邪化燥,以致大便转鞭,邪热转盛,就有转成阳明病的可能。如论中所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就是由太阴病脾阳转盛,成为阳明府实证的病例。
推而论之,少阴病,厥阴病,如能阳气回复病邪还府,也有转为阳明病的可能。总的来说,阴证转阳,藉阳明为出路,是外感病演变中的佳兆。
二、阳明病的脉证
(一)主要脉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外感热病发展到阳明阶段,无论经证府证,一般发热均较高,按之灼手如蒸,热盛于里,蒸迫于外,因而濈濈然自汗出。由于在表的风寒已解,传里的邪热独盛,所以不再恶寒,反见恶热。由于阳气亢旺,邪热壅盛,故脉形多见盛大洪滑,鼓指有力。假如脉形虽大,按之虚弱无力,那是正气虚微,就不能作实热看待。
(二)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邪热亢盛,而肠中向未解成燥屎的证侯。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或浮滑)四大证为主要特点。其他方面可有舌苔薄黄干燥,气粗如喘,面赤或面垢,甚者会见到心烦燥扰,谵语遗屎,或昏睡等证。如果阳明之热盛极而郁伏于内,不能外达四肢,反可出现四肢厥冷的假寒现象,这就是厥阴篇里所说的热厥证。
(三)阳明府证  阳明府证是邪热传里与肠内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的证候,病情较经证为重,往往是经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如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洩,于是肠中干燥,里热更甚,而致燥屎阻结。
阳明府证的一般脉证是,日晡时发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中频转矢气,脉象多沉迟而实,或滑数,舌苔多黄燥厚腻,边尖起剌,甚者焦黑燥裂。邪热上蒸还可能出现神昏谵语,如见鬼状,烦燥不寐,甚至惊癎瘛瘲,循衣摸床,两目直视,或视物昏糊不明,喘冒不得安卧等危候。
三、阳明病的辨证
(一)不恶寒  太阳病,恶寒发热,少阳病寒热往来,都有恶寒现象,独阳明病不恶寒但恶热,这是因为在表之邪已经传里化热,成为表里俱热之证。所以,如有一分恶寒未尽,即表示一分表邪未罢。但是在阳明热盛,汗出过多,腠理开疏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的现象,这就不能误为表邪未尽,而误用发汗。如用发汗,必致阳亢阴竭而死。辨证关键,在于認清太阳、阳明二经证的基本特征,如太阳以恶寒为主证,同时必伴见脉浮无汗,或恶风自汗,口和舌淡等证。阳明的恶寒是兼有证,其恶寒的程度轻而且时间短暂,同时必伴见脉大汗多,口燥舌干,从本质上分辨病情,就不会被类似的情况所眩惑。
(二)发热    阳明病的发热是里热向外蒸虅,其热如蒸笼的气一样,即论中所谓蒸蒸发热,与太阳病热在肌表的翕翕发热完全不同。然而阳明病也有热不甚高的,这是热聚于内的缘故,不能以表热不高,误为邪热轻浅。相反严重的会出现手足厥冷,或肤表如冰的假象,但是这种证候,肢体虽然厥冷,若按其胸腹,则热就灼手,并有唇焦舌燥,渴饮冷水,不欲盖衣,小溲色赤等证,脉搏虽沉,重按必滑数有力,这些都可作为审证的参考。
(三)汗自出  阳明病的汗自出和太阳中风的自汗出不同。太阳中风,必汗出不爽,而阳明自汗,却是绵绵不断,且如蒸炊,但在某种情况之下,也间有“无汗”或“但头汗出齐颈而还”等情况。如196条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所谓“久虚”乃指病者阴津素虚,不能蒸腾为汗,透热外达,郁于肌表之间,因此周身作痒,如虫行中的状态。又:阳明发黄证,由于湿热郁蒸于内,周身无汗,小便不利,因而头汗出的,这些又不应为阳病的常局所拘泥。
(四)口渴  仲景说:“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属阳明也。”不恶寒是邪不在表,口渴是里热已盛,津液被灼。若口中和而不渴,不属表证,即是里寒,这就不是阳明病了。阳明病口渴的特点是口干舌燥,渴饮不止,而是渴喜冷饮,与太阳蓄水证的渴欲饮水,得水则呕者不同,应作出区别。
(五)腹满疼痛  阳明府证主要表现是腹部胀满疼痛。可以从部位的不同和程度的轻重,来探测府邪燥结的深浅。大凡燥屎内结的胀满疼痛,都在脐腹部,论中说:“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也。”此种疼痛必然拒按,且必觉手下累累如块状。假使仅是心下硬满,是实邪在上,没有传入肠中,化燥成实。假使少腹硬满,则为病在下焦的蓄血之类,都不可误认为阳明府实。府实证的腹满,也有它的特点,论中说:“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这对府实腹江的形态可以说形容如绘,和脾阳不振、里寒气虚的腹满有阳显区别。府实的腹满是有形的实邪内踞,所以满而不减,即或稍觉缓和也是微不足道。至于脾虚腹满因为中寒气滞之缘故,得阳则开,得阴则聚,因而呈现出“时减复如故”的变化。
(六)大便  不大便,大便难,大便硬,都是府实的征象,但亦不能作为绝对依据。有的虽然不大便十余日,但无所苦,或虽然便秘,但在里并无邪热,这些均不作为府实看待。例如论中说:“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发汗```````。”就是从小便不黄而清的情况上看出没有里热,因此,诊断府实证的不大便应该结合腹部满痛,及里热情况(如潮热,舌苔脉象等等)才能下正确诊断。然而阳明府实也有下利证候,虽然下利清水,但肠中却是有燥屎结滞,后世医家名之为“热结旁流”,所以必须泻下其燥结,下利始能停止,在辨证方面,它的脉象大多滑数有力,或脉迟而滑,潮热谵语,或心腹硬痛,所下多臭秽异常,和太阴虚寒证的下利比较容易区别。
(七)小便  里有邪热,小便多黄,甚则黄赤;里无邪热,小便多清,已如上述。伤寒论以小便的利与不利探测府实的程度,小便自利,则津液偏渗膀胱,,肠中干燥,大便必致硬结。假使脾不能输化津液,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或次数减少,水湿留滞肠中,糟粕也就不能化燥成实。论中251条说:“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若小便利,屎定鞭,仍可攻之。”就是从小便利与不利,以探测肠中是否燥结的诊断方法。但是临床上也有燥热亢极津液亏耗而小便短少者,不能误为水湿留滞,里未燥实,而坐失急下救阴的机会。如242条说:“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就是属于这一方面的原因。
(八)谵语与郑声  阳明热实,邪热上乘,多见神昏谵语,此证应与神气不足的郑声相鑑别,所谓“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谵语是神志昏乱,语无倫次,如见鬼状,数数更端,声重有力,这是实证,多见于高热神昏之候。郑声,则声音低微无力,言语重复,神志似清非清,似味非味,即内经所说的,“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是多见于心肾不足,元神散乱的虚证。
四、阳明病的治疗
阳明病的治疗,经证的无形邪热,以清解里热为主,内经所谓“热者寒之”是热证的治疗原则;府证的有形实热,以泻下实邪为主,内经所谓“留者攻之”是实证的治疗法则;因此清热、泻实是治疗阳明病的两大法则。但必须明确阳明病是燥热之证,最易耗伤津液,津液受损,则邪热更炽,所以,保存津液又是治疗阳明病的第一要义。清热泻实固是保存津液的积极措施,但另一方面也该注意,凡是与津液有损的治疗方法,如发汗、利小便等,在原则上都是禁用或慎用。
(一)清法  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虅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疗宜用白虎汤清解里热,如果热极阳郁,四肢厥冷,脉沉而滑,这是真热假寒之证,也应以白虎汤主治。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方组论述:本方是清热剂的主方,石膏辛寒,清里热,透肌表,知母苦润,除胃热生津液,粳米、甘草养胃气,生津液,使大寒之药无损伤脾胃之虑。
若阳明经证,由于吐下之后,误伤津液,或大汗出后心烦口燥,渴饮不止,舌质绛,苔干燥,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这是热伤气阴,汗出过多所致,宜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养阴,生津益气。凡见到大汗出、脉浮大而芤。微喘,甚则鼻扇等证候,都应给以本方。
白虎汤的禁忌:阳明病表证未解,不可逕用清热,应当先解表邪,然后清里。假使清热过早,反致表邪被遏,不易透达,贻误病机。所以仲景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二)下法  下法的使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如蓄血结胸等证,都用下法治疗。而阳明病的下法乃是泻下肠胃燥实。因为邪热已经与糟粕搏结而成实热之证,如果燥实不去,非但邪热无从肃清,且更耗津烁液,要想洩其实热而救其津液,就必须运用下法。然而运用下法的首要关键尤须掌握时机,如用之过早则阳邪内陷,引起变证;如失于攻下,必致阴津内竭,造成危候;如确有实邪内阻,就应即时使用攻下,但也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病势的缓急而随证投方。论中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就是为各种不同程度的府实证而设立的。兹分述如下:
调胃承气汤证  邪热初传阳明,肠中燥热,胃气不和,府实未甚或由误用汗下,津液亏耗以致肠中干燥,腹部胀满,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蒸蒸发热心烦,甚则谵语,可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
调胃承气汤方
炙甘草二两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清酒洗)
方组论述:本方以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甘草养胃气,是泻下的缓剂。
小承气汤证  阳明府证,不大便或大便鞭,谵语潮热,心烦、腹部胀满而坚硬疼痛较轻,脉实或滑疾,舌苔黄垢,邪滞内阻,气机不运燥实征象稍轻者,宜小承气汤和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方组论述:以大黄攻下实热,枳实厚朴宣通气机,气行则邪滞得推蕩而下,胀满痞闷诸证亦自解除。如一服后,府实已行,则不必尽剂。
大承气汤证  阳明府证,日晡潮热,谵语,烦燥,腹部胀满坚硬,疼痛拒按,甚至喘冒不得卧,腹中矢气频转,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舌苔老黄,甚则焦燥起剌,脉沉实或迟滑,燥屎内结,痞满燥实,四征俱备,若不急下,则阳邪亢极,阴津立竭,宜用大承气汤峻下之。
若热灼神明,谵语如见鬼状,不识人事,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直视微喘,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里邪壅实,正气阴液俱伤,危在顷刻,用大承气汤急下实邪,以存阴液,或有生机。
若四肢厥逆,而面赤溲赤,脉沉有力,腹满坚痛,这是府实重证,火极似水,热极而厥亦宜大承气汤攻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方组及使用方法的论述:大黄泻下实热,厚朴、枳实破气导滞,使大黄泻下之力更著,佐以芒硝润燥软坚,是泻下剂中的峻剂。
大承气汤是攻下峻剂,常用于急下之证,在辨证和使用方面,都宜格外审慎。仲景对大承气汤的运用,论述特别详细,也就是这个原因,例如209条说:“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这是先服小承气汤以探测肠中燥实的程度,必须确有燥屎内结,然后再用大承气汤攻下。又如251条说:“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这是从小便的利不利探测大便的鞭与不鞭。根据这二条所载,可以看出某些证候,虽然潮热不恶寒,不大便六七日,还不能确断为大热大实的大承气汤证时,在审证用药上更宜慬慎,可以先服小承气汤测其有无矢气,观察其小便数量的多少,以作为诊断燥屎内结的佐证。
以上是治疗阳明病府实证的三个主要方剂。它们的治疗目的都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之异,故用药有大小调胃三承气的不同。大承气汤攻下最猛,主治阳明府实,病情严重,痞满燥实四征俱备的证候;小承气汤次之,治疗阳明府实以痞满里实为主证,而燥热现象比较轻一等的证候;调胃承气是泻下的缓剂,治疗阳明府实证初起,结而未甚,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征的证候。
下法的禁忌   (1)表邪未解不可使用下法:伤寒的治疗大法,表证未解有脉浮恶寒等证者如不是里证危急,不宜逕用下法。论中有“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此种里实兼表的证候当先解其表,表解之后,方能攻里,恐下之过早,表邪乘虚内陷,形成结胸下利等变证。
(2)邪热在经不可攻下:邪热虽已传入阳明,但仅是散漫无形之热,尚未与糟粕相并成为燥实之证,不能使用下法,故论中说“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面赤是热在阳明之经,所以禁用攻下。
(3)邪在上焦不可攻下:论中说“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又“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呕多则气上逆,邪气偏于上脘,或是少阳证未罢,都不是攻下的适应证。阳明府证的鞭满在脐腹部位,今不在脐腹,而在心下,可知病邪结滞尚在胃脘,没有传入大肠,结成燥屎,不能亡用攻下。否则徒伤脾胃,酿成下利痞满等证。
(4)胃气虚寒的不能攻下:论中说:“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本证的不能食是中阳不振,胃中虚寒,非邪实阻滞之证。假使虚以实治,误用苦寒攻下,则胃气更虚,中土立败。本证之所以产生哕逆,乃是虚气上逆之故。
(5)营血虚衰者,虽见府实,不能用承气攻之。如论中说:“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6)津液内竭而大便硬鞭,不是邪热内实之证,也不宜承气汤泻下。
(三)润导法  脾约证:由于汗出过多,小便数,津液外赿,而胃中有热,脾阴不足,以致大肠坚鞭难下,脉浮而芤或趺阳脉浮而濇。浮是阳气盛,芤与濇是阴血虚,虽然便秘,不任攻伐,宜用麻子仁丸润燥通肠。本证邪热较轻,无潮热谵语腹胀满疼痛等证,故不需承气攻下,但用润下法足可使大便通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炙枳实半斤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若阳明病,汗出过多,小便自利,由于津液不足,肠燥便秘,不宜承气汤攻下。等燥屎下入直肠,患者自觉有便意而不能解出时,可用蜜煎润窍滋燥,导而利之。如津伤而有热的,用猪胆汁灌肠。
蜜煎方
食蜜七合
猪胆汁方
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
方组及使用方法的论述:麻子仁丸以蜜和合成丸,方中大黄枳实厚朴,泻实行滞,芍药滋脾阴,麻仁白蜜润肠,杏仁降肺气,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降则腑气亦顺。
蜜煎和猪胆汁的使用:均宜在病人有欲解大便的感觉而不能便出时,纳入肛门,少待片刻,即能达到通便的目的作用。
五、阳明病变证
(一)栀子豉汤证  阳明病泻下之后,余邪未尽留于胸膈之间,或邪从太阳内传,蕴结膈上,尚没有归并中焦,成为热盛燥实的证侯,仅仅表现出心中懊憹而烦,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苔微黄等证。此为邪热扰于胸膈,因此非白虎汤之辛凉清热,与三承气汤的苦寒攻下所能治疗,可用栀子豉汤宣透膈间邪热。
栀子豉汤方(详见太阳篇)
栀子豉汤证和白虎汤证的区别:二者虽然都属热证,但栀子豉汤证为邪热初从太阳传里,还没有达到热盛化燥的程度,但邪在上焦胸膈,和白虎汤证的大热、大渴、里热亢盛、邪在中焦者不同。但如果进一步化热传里,亦有成为白虎证或承气证的可能。
(二)猪苓汤证  阳明里热,下移膀胱,水气不得下洩,因而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治宜猪苓汤滋燥利水清热。
猪苓汤证和白虎汤证都有烦渴发热,但二者病位不同。白虎汤证,是中焦热盛,汗出多,无小便不利,是里热津耗之渴;猪苓汤证,热逆下焦,水热互结,故小便不利而汗出不多,是津液不布之渴。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区别:五苓散证是太阳表邪传入膀胱,里热未盛或表邪未解,所以用辛甘温药,温阳散寒而利水气;本证是阳明里热下移膀胱,表寒已解,而热盛津伤,且有水气,所以加咸寒之药,滋阴清热而利水气。
猪苓汤的禁忌:若阳明热盛汗出过多而口渴者,当以清热保津为首要,如用猪苓汤复利其小便,反致津液内竭。
猪苓汤方(详少阴篇)
(三)虚寒证  阳明病本是阳气抗旺的实热证,但是素体卫阳不足者,当表邪传里之时,也会出现虚寒变证,此与太阴病的虚寒证稍有区分;以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故不能饮食上逆之证属之于胃,不能运化或下利之证属于脾,所以胃阳不足的虚寒证,属于阳明病变证的范围。其证状的主要表现,除不能食外,可有噦逆或饮水即噦,食后呕吐等证。
治疗方法,不外温中散寒,健胃降逆。如不能食,噦逆者,可用理中汤加丁香、柿蒂;如胃虚浊阴上逆,食谷欲呕者,可用吴茱萸汤,
(发黄证)  发黄一证从成因上分,有外感和杂症两种,从证侯的性质来分,有阳黄、阴黄两类。阳明发黄是属于外感病中阳黄一类。兹将其成因和证治分述如下:
阳明发黄的成因:阳明发黄的成因,是“瘀热在里”,所谓“瘀热”就是指湿热瘀结不行。故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是行成湿热瘀结的主要因素。阳明病本是多汗而小便自利,有汗则里热外赿,小便自利则水湿能够下洩,湿热有了去路,即无从瘀结发黄。故仲景说: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赿,不能发黄也。”“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今无汗则热不得外赿,小便不利则水湿内阻,湿遏热伏,与酒麹相似,因此郁蒸而发黄。
本论说:“阳明居中主土“,土为黄色,土郁则水湿不化,所以发黄是属中土为病。湿热相蒸则属阳明,寒湿郁滞则属于太阴,以此为别。
证状:阳明发黄的主要证状,面目与周身皮肤,均黄似橘子色,小便短赤不利,大便秘结,口渴索饮,心中懊憹,腹部胀满,胸脘痞闷,呕吐泛噁。如外兼表邪,也能见到发热恶寒脉浮等证。
阳黄、阴黄的辨证:伤寒发黄,有阳明湿热发黄与太阴寒湿发黄两大类型,证状治疗都 不相同。湿热发黄为阳黄,黄色鲜阳,多有烦渴身热,大小便不甚畅利,舌苔黄腻或黄燥,脉多滑数或濡数,所以治以清热利湿;寒湿发黄为阴黄,黄色晦暗,大便溏薄,口淡,身不发热或热亦不甚,舌苔滑润,脉或沉或迟,所以治宜温阳化湿。
湿热发黄和蓄血发黄的区别:蓄血发黄是瘀热结于血分,故小便自利,有少腹硬满之证,黄色如薰。湿热发黄是瘀热结于气分,小便不利,溺色短赤,脘腹痞鞭者多,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治疗:治疗阳明发黄以清热利湿为原则,湿热外洩,黄色自退,在方法上以通利小便为首要,仲景说过“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小便通利,湿热获得出路,病自易愈。至于在俱体的治疗中,应按照病情,随证施治,所以论中有清热、疏导、发汗、通降肠胃等法。仲景立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方,就是为了根据不同的病情变通治疗而设的。
茵陈蒿汤证  阳明发黄,鲜明如橘子色,但头汗出,周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腹部痞满,中焦瘀热内实,气不宣通,宜用茵陈蒿汤清利湿邪兼泻热实,使邪从二便下洩。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方组论述:三药性味皆苦寒,苦能胜湿,寒能清热,尤以茵陈清洩的作用更著,故服用本方后,黄色大多从小便而去。
栀子柏皮汤证  身热发黄,心烦懊憹,小便黄赤,无表里证,宜清热利湿,用栀子柏皮汤治之。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蘗二两
方组论述:栀子黄柏均能清热去湿,因无腑滞腹满,所以不用大黄而用甘草,以缓栀子黄柏之性。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太阳病失于发表,同时湿热内郁,表实无汗,身痛发黄,小便不利,或发黄初起,表证未解者,宜发汗散表,清热利湿,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连翘根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炙甘草二两
方组论述:麻黄、杏仁、生姜、外散表邪,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大枣和中,甘草协调诸药,为表里兼治之方。
(五)蓄血证   阳明里热和瘀血相合,成为阳明蓄血证。其见证是烦燥如狂,脉沉而结,与太阳蓄血初无二致,惟善忘一证,是素有瘀血的特征。因心主血,血凝则心气结,所以多有神识方面的病变。
热在肠胃,瘀血凝滞,故大便鞭而反易,其色黑而光泽,如胶漆一样。这和阳明府实证的大便鞭而燥结难下,有显著区别。
治疗:轻证用桃仁承气汤加减治之。如素有瘀血者,宜抵当汤,逐瘀破结。
六、合病并病
(一)太阳阳明合病  太阳表证和阳明里证同时发生,如外见脉浮发热,头痛项强,恶寒无汗的表证,内见自下利的里证,舌苔薄白,这是病势偏重于太阳,表邪不得外洩,邪热所廹大肠所致,可用葛根汤解肌发汗,透邪外达,则下利自止。
如不下利而呕吐,则于前方加半夏一味,和胃止呕。
又如风寒初感,头痛发热,无汗恶寒,喘而胸满,脉浮紧,舌苔薄白,虽有不大便的里症,也不可使用下法,治宜麻黄汤开表宣肺。表邪解,则里气和,而大便自通。
(太阳阳明并病)  当太阳病时,发汗不彻因而转属阳明,同时,太阳表证未罢,阳邪怫郁在表,面色缘缘正赤,躁烦不知痛处,短气但坐,脉濇,这是汗出不彻之故,虽有阳明里证,也不可攻,当用小发汗发,如麻桂各半汤或桂二麻一汤之类轻透表邪。
如阳明病脉迟而表邪未解,见微恶寒、汗出多的表虚证者,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如见脉浮无汗而喘,乃是表实之证,可用麻黄汤开表发汗。
如太阳证全罢,但见潮热,手足挚挚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足见阳明里证已实,必须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又如邪初传里,尚不能确断为里实,此时应当审察脉侯,以别表里缓急,如脉象沉实则里证偏重,当以攻下为急;脉象浮虚则表证偏重,当以解表为急。伤寒论240条说:“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瘧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三)少阳阳明并病  少阳病是半表半里证,阳明病是里证,少阳阳明并病,就是少阳病进一步发展而涉及阳明亦病。在伤寒发展过程中,每有少阳证未罢而已见阳明证的证侯。它的治疗规律也和太阳阳明一样,首先要主意外证,使病邪向外透达,不宜早用攻下。
如“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此证虽有邪传阳明的征象,但里邪尚未化燥成实,且少阳证未罢,因此只宜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不宜攻下。
又如阳明病,虽然大便秘结,但胁下硬满而呕,舌上白苔,足见里邪未实,病势犹在少阳,可用小柴胡汤。上焦气机宣通,津液输布,大便自行,便通则胃气已和,因而周身汗出而解。
如果少阳症未解,而肠中已燥屎内结,可以酌用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表里双解。
七、阳明病的预后
阳明病虽是邪热最盛,病势最重,可是它的预后,却是佳良的多。因为本病是阳证实证,病者正气充实,虽然病势兇兇,但只要能正确掌握病情,治疗及时,或清或下,邪热外撤,无不立转危局,陆久芝说“阳明无死证”正是指阳明病正气旺盛的有利方面而说的。当然,在临床上不能作绝对的断语。
阳明病到严重阶段,都会出现神志证状,从这些证状的轻重程度亦可预测本病的兇吉。一般府证而见烦燥谵语,并不可畏。假使继续发展,不但神志昏愦,而且阴津内竭,或正气外脱,则其预后就很危恶。所以仲景说“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直视谵语,是热扰神阳,阴津耗竭之证,再见喘满,则正气上脱,下利则阴液下洩,病至于此,自无生理。
再如病势发展到严重阶段,从脉象上可以辨识正气的强弱,从而预测病者的安危。如云“阳明病┅┅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濇者死”。弦脉是邪甚之象,正气向能与邪相争,故主生;濇脉则气血衰微,正气不能胜邪故属死侯。
阳明病篇小结
性质——里热实证。
来路——太阳——少阳——误治或失治,邪热传里。
    —— 本经——素有里热。
    —— 三阴——阴证转阳。
主要脉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证侯类型——经证——是阳明病无形的邪热,肠中尚无燥屎阻结。
                ——身大热,口大渴,汗出很多,脉洪大,心烦,口干舌燥,脉洪大或浮滑。
        —— 府证 ——是阳明病有形的实热,肠中有燥屎阻结。
        ——潮热谵语,腹满,绕脐疼痛,不大便或便硬,苔黄厚干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迟或沉实有力,或滑数,甚则出现神昏躁扰,循衣摸床,昏不识人,直视,目中不了了等证。
治疗——经证——清法一白虎汤清解里热。
                一如热伤气阴者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府证——下法一调胃承气汤——治府实轻证,腹微满谵语,心烦,便秘偏于燥热证者。
            一小承气汤——治府实轻证,腹大满不通,潮热谵语,便秘偏于痞满甚者。
                一大承气汤——治府实重证,大便秘结,腹满疼痛,谵语,潮热,昏不识人,循衣摸床,直视,目中不了了,属于大热大实,痞满燥实坚的证候。
             润导法一麻仁丸——脾约证。
                   一蜜煎导——猪胆汁——肠燥梗阻。
变证  热留上焦——证状——心中懊憹,舌苔白黄。
              ——治疗——栀子豉汤。
      热移下焦——证状——口渴,小便不利。
              ——治疗——猪苓汤。(汗多燥热者禁)
      虚寒证——证状——不能食,呕吐,饮水即哕。
            ——治疗——吴茱萸汤等。
      发黄——证状——无汗,或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周身面目皆黄,色鲜明,口渴。
          ——治疗——茵陈蒿汤,偏于里实者 。
                  ——栀子柏皮汤——外无表证,内无里实者。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兼表证者。
      蓄血——证状——喜忘,少腹硬,大便硬反易,色黑。
          ——治疗——抵当汤。
合病并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汤;
                        ——呕者——葛根加半下汤。
                        ——喘而胸满者——麻黄汤。
        ——太阳阳明并病——表虚证,桂枝汤。
                        ——表实者——麻黄汤。
        ——少阳阳明并病——小柴胡汤。




上一篇:伤寒论译释少阳篇
下一篇:我的收藏夹里添了新成员:国学观浮世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9 17: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s:1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0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10-9 19: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s:179] 拜读 慢慢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82

积分

58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
发表于 2010-10-13 19: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不知是楼主自己的还是有所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659

积分

15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59
发表于 2012-2-13 09: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学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3:00 , Processed in 0.07735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