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每年,我国约有5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国家心血管中心华伟教授日前透露。这是第一次得出的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数据。
2005年6月3日,一个非常平常的日子,年仅27岁的上海通河中学青年教师徐宏杰突发心脏病,猝死在工作岗位。生命的脆弱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回顾我们的周围,猝死事件始终没有停止过。
2004年4月8日,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运动时猝死。
2004年4月19日,麦当劳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波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
2004年10月17日,北京国家马拉松赛中有2人猝死,一名是退休职工,另一名是年仅20岁的大学生。
2005年6月7日,北京广渠门中学考场外一家长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后还是不治身亡。
“猝死”也叫急死,看起来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往往来不及救治,因此又称为急症,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猝死”时间定为6小时以内。而“猝死”的高峰则是在发病后一小时内,因此一些心脏病学家将发病后一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标准。
据有关资料显示,80%~90%的“猝死”都由心脏病变引起,心脏性猝死在西方国家占死亡总人数的25%~30%,在我国约占5%。我国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关于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有调查显示中年人心梗猝死率是10年前的1倍~2倍。但有一个事实是公认的,那就是各方面资料都显示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主要病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猝死尽管来势迅猛,但事前大多曾有这样那样的先兆。据统计,大约有1/4的猝死患者在死亡当日有心绞痛、心悸、过度疲劳感或呼吸困难。患者往往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这些常常是猝死的预兆。但当事人忽视了这些警示信号,最终丧失了抢救的机会。
对于经常劳累、压力大,平时有头晕或胸闷、胸痛等症状,特别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可能性极大。除了生活要规律,心态要调节好,做适当的运动,合理的用药相当重要。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目前国际上已将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对于严重危害我们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我们不能等到它严重了才想到治疗,廉价的预防比高昂的治疗更有效。
药物的前期预防已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药物治疗不仅能减少或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作,甚至能达到根治的目的。如常用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等,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它不仅能迅速扩张冠脉血管,快速缓解胸闷胸痛症状,坚持每天3次、每次2粒长期服用,能够保护血管,促进血管新生,起到“心脏自身搭桥”的作用,从而预防冠心病猝死的发生。
猝死虽然是如此突然,如此迅速,但对于猝死,我们可以选择避免。
(上海市医学研究中心心内科 陆祖祥)
|
|
上一篇:从“人中” 观身体状况下一篇:转载--中医人的情书 老有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