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081|回复: 11

一些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发表于 2007-12-9 16: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角度来理解的话,中医所谓的寒热会变得比较具体。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功能与热象很有关联,副交感神经则与寒象有关,兹列举几项: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分泌粘稠的唾液,故热病时会口渴          分泌稀释的唾液,寒病会喜唾        
心跳加快,脉数                       心跳减慢,脉迟
肠胃蠕动减弱,便秘               肠胃蠕动增强,便溏
肾血流量减少,少尿            肾血流量增加,多尿
中枢神经兴奋,烦躁,失眠               中枢神经抑制冷漠,嗜睡
支配射精功能,导致失精           支配勃起功能,导致不举
促肝糖原分解,抑制胰脏分泌胰岛素      促胰脏分泌胰岛素
   
在现实中的疾病往往没有这么典型,热病会有寒象,寒病也会有热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体有代偿的功能。就交感神经而言,它是一种配套式的调控系统,当机体代尝时往往不能选择只对某部分作出调控,于是会有一些不必要的机能亢奋。
例如一个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过低,机体为了升高血糖故透过兴奋交感神经促肝脏释放葡萄糖,所以病患同时也会有失眠,盗汗,心跳变快等症状。
再来看看伤寒论的一条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当人体过度疲劳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于是就会有以上的症状。小建中汤的用意是帮助身体消除疲劳,疲劳得复则这些症状会自然消退。如果用清热法去抑制兴奋的交感神经反而会帮倒忙。
我觉得很多医家所谓的阴虚其实与以上所说的是同一件事,即是:机体因为某方面的不足而因为代偿或其他原因导致某方面机体的亢奋。
现代的研究有做个统计(“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一书看到的,细节不记得了),阴虚的患者的某些指标比平常人低(忘了是什么指标),而阳虚患者又比阴虚患者更低,阴虚的患者病久了也会变成阳虚。这可以理解为阳虚是因机体代偿失调所致,而阴虚是指因为代偿而表现出热象的阳虚。
因此理论上阴虚也可当作阳虚来治,即是纠正不足的机能,而亢奋的机能也会不调而调,这和小建中汤的例子的治则相通。李可先生说他从没见过阴虚的患者,我想他指的是同一件事。仲景治虚病并不简单的区分为阴虚阳虚,制方也常寒热药并用,他治这些有热象的病并不忌讳用温药,也不独用温药,这一点和后世的清一色寒药或热药大有不同。
此外教科书上的所谓的气虚和气阴两虚等也可通归类为阳虚,因为这类疾病皆是身体机能的不足。但是把这些病型重新分类也不是最好的办法,现代教材所用的辩证法是先辩病,再简单的分为几个型,例如肺病分为肺阳虚,阴虚,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不少前辈都认为这样的方法是失于僵化的。




上一篇:洪钧医话——Physical or Emotinal
下一篇:经方诊断客观化的一些设想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发表于 2007-12-9 20: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说法用以解释内伤杂病的病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虽然不很全面。比如:张锡纯善用山萸肉固脱,是否可以据此推断阳气虚脱的本质属于阴虚呢?显然不合适。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理论和经验,需要我们精心整理和深入挖掘,切莫拘泥于一家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5: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知道以上的说法不全面,因为人体很复杂,不是只有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可是还是足以解释到很多现象。譬如四逆汤症会有脉数,谵语烦躁,盗汗的症状,如果从代偿或应激与交感神经的角度就很好理解。
至于你说的”阳气虚脱的本质属于阴虚“我不是很懂你的意思,我认为张锡纯说的阳气虚脱与亡阳是同一件事。可参考伤寒论的一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如果当时张氏用附子治虚脱想必也可以取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山茱萸与附子一样有抗休克的功效。我很认同版主所说莫拘泥于一家之言,在对待张氏的看法上也一样。
古人的经验很可贵可是他们的理论很多时是见仁见智的,小弟认为不可照單全收。古人的理论很多时只是一种假设,举金元四大家来说,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想当然疗效一定卓越,可是他们提出的理论很多是互相矛盾的,说明他们当中必定有的是对有的是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6833

积分

39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833
QQ
发表于 2007-12-10 17: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楼主的一些帖子,很有启发性。很赞成楼主这种研究思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6833

积分

39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833
QQ
发表于 2007-12-10 2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问一下楼主,“气上冲”是有时可见到的一种症状,这种自我感觉可否用西医来解释?我问过一些有气上冲感的病人,有的说有从腹部气上冲至胸中导致心悸胸闷感,也有的说有从上腹部气上冲至气管部的不适感。它是否是“虚性亢奋”的一种症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81

积分

86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81
发表于 2007-12-10 21: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aykm 先生:您好!“张锡纯善用山萸肉固脱”的例子是针对先生以下这段话说的:“李可先生说他从没见过阴虚的患者,我想他指的是同一件事。仲景治虚病并不简单的区分为阴虚阳虚,制方也常寒热药并用,他治这些有热象的病并不忌讳用温药,也不独用温药,这一点和后世的清一色寒药或热药大有不同。此外教科书上的所谓的气虚和气阴两虚等也可通归类为阳虚,因为这类疾病皆是身体机能的不足。”感觉先生似乎有偏于用温热药的嫌疑。
首帖中的一些思想祝味菊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和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气虚和气阴两虚等也可通归类为阳虚这个说法有些模糊,个人以为,八纲辨证的提法反而没有景岳的“二纲六变”说来得恰当。
不妥之处,请先生多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主题

3730

积分

4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30
发表于 2007-12-11 00: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中关于寒热的见解。贴在这里供参考。
八 关于寒热虚实的进一步解释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否对寒热虚实做出西医解释,从而预先比较清楚地把握组合后的概念呢?
  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人开始研究,而且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验研究。近二十年来的实验研究尤其多。不过,就笔者所知,直到最近,此类研究的理性把握仍然不够。
  以下试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较粗略地谈一下笔者的看法要点。
  1.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寒热虚实是中医特有的(亦即西医基本没有的)基本病理概念。所谓中医以辨证为特色,其实是中医论治首先把握病理变化的性质,而不很重视病因。这种特色的形成,既有方法论上的原因,也由于古人不可能很细致地认识病因。早期的有关研究,把八纲均视为机体典型反应状态,不但有失笼统(没有明确它们是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概念),而且没有特别指出寒热虚实的重要性。
  2.所谓“证”,到寒热虚实(后来又加上气滞、血瘀等)这个层次,就纯粹是病理概念,而且,寒热虚实是最重要或最基本的病理概念。中医辨证显然是为做出诊断。就其目的和结果而论,也是像西医一样对疾病做出以五方面判断。即:
  (1)病因?(2)病位(3)病理解剖特性(4)病理生理特性(即局部或/和全身的正邪斗争状态)⑸功能状态。
    只不过因为中医有不同(并非指完全不同)于西医的思维方法,加之古人对病因、病位、病理解剖的认识和分类不可能像当代西医这样细致(这也是它必须借助特色思维方法的原因之一),所以其病因只能是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病位就是在表里、在六经、在三焦、在脏腑、在气血等;其病理解剖只能是模糊的炎症、积聚、肿瘤、供血障碍、萎缩等等;其病生理特点亦即正邪斗争反应状态,就是它特有的寒热虚实状态。
中医辨证最重视的就是弄清寒热虚实状态。
严格而言,多数中医诊断(即辨证结果),不包括病因判断。第八和第九讲,对此已有比较深入的说明,本讲从略。
  3.寒热虚实这套病生理概念,是仅就总体而言呢,还是可以推演到局部呢?就中医得出这套判断的途径看,它主要是从活体整体的客观和主观感知而来。不过,古人显然承认全身状态以局部状态为基础。否则,整体表现为热证时,就不必再追究热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在气、在血、在膈上膈下等了。
  总之,寒热虚实是既适用于全身,也适用于局部的病理生理概念。就辨证或者说诊断目的而言,中医还是想弄清它们在哪个局部。
  自西医看寒热虚实四纲,各自指什么病生理状态呢?
西医没有明确的寒热虚实概念,并不等于根本不可能用已有西医知识对它们进行解释。
以下将寒热与虚实分别探讨。
(一)寒热的西医解释
  关于寒热,早在四十多年前就有人认为是指人体的产热状态。寒证是产热不足,热证是产热过剩。这种似乎仅仅由字面推论而来的看法,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可惜,此后的进一步研究理性或逻辑把握不够。笔者认为,不必借助新的实验,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其本质。我们已有的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会给我们很多帮助。就是实验研究,一般也是为了证实或证伪实验者的看法。预先连猜测性结论也没有的实验是很少的。笔者的看法,虽非纯属猜测,也有待实验证实。
  进一步认识寒热,应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绝对产热不足:如中医所谓少阴虚寒证或西医所谓冷休克、西医所谓甲状腺功能低下(古代中医没有认出甲减是可以理解的,不知为何认出了甲状腺肿,却没有认出甲亢)等都是很典型的。这时机体产热远远低于常态。纠正这种状态的主要方法自然要用热药。读者需知,用姜、桂、附、参等热药治疗典型甲减也有明显效果。尽管西药简单经济、疗效迅速,但是,一旦单用西药疗效不好时,加用中药仍会提高疗效。
  (2)相对产热不足:这时机体总体或局部产热并不低于常态,但是,产热虽较正常为多,却仍不足以促使病愈。中医有表寒证之说,虽恶寒却已在发烧,这时要用辛温药解表,就是认为产热仍不足,尽管产热已超出常态。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而且连不少中医也常忽视的相对产热不足病态,是中医所说的虚热证。此证的体温可以是低热,也可以很高而且持续或反复多日不退。医生常常只知道用超大剂量的多种抗菌素加激素,中药也只用苦寒清解方剂,效果都不好,死人也常见。这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叫相对产热不足(暂不论虚实)。这时,单用西药已难治愈,需用中医的甘温法甚或辛温助阳法。服药后一般会体温一度更高,随之速退或渐退而病愈。传统西医不是完全不承认,正气虚弱时,用抗菌素无效或效果不好。(加用激素退热常常使病情复杂)但是,它没有针对这种情况的成熟且成套的理论(即理法方药)。结合中医理论,显然是必要的,而且能够融为一体。
  (3)绝对产热过盛:指机体产热不但超出常态,而且会危及整体,不利于病愈。上文已举出貌似简单的,体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炎症剧烈时,要用冷敷(目前青年大夫已少见此种情况),表面看来就是要控制产热。其实,凡属感染性疾病,处理的原则都相同。内部感染不可能使用冷敷,但用药目的也是控制产热。最典型的方子有调胃承气、白虎、黄连解毒汤等。在伤寒如阳明病热实证(与少阴虚寒证正相反)、在温病如邪在气分留恋、在内伤如常人所谓上火(面红耳赤、口舌生疮、牙齿剧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医家谓之实火)、在西医如典型甲亢、重症痢疾初期及一切严重感染的脓毒血症期患者反应强烈者,都呈产热过盛状态。这时中医称为实热证。
  (4)相对产热过盛:指机体产热并未高出常态,但患者自觉发热,医生可察知其为热证。此种情况与相对产热不足形成对照。一般不见于外感病,也不单用清热药或补益药治疗。在中医均属内伤虚热证,如西医所谓淡漠型甲亢、某些阴虚型肺结核或肝病等。这时典型的中医治法为滋阴。
自西医看,上述各型热证显然不仅仅是单纯产热多少的问题。体温的高低、产热多少的同时,必有相应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过程、血液循环以及代谢物质基础等方面的变化。体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古人只能从整体水平推断。发热现象是最容易观察和体验到的指征,于是形成寒热学说。近年来的证实质研究,就各相关病理,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上述拙见对重新认识有关实验结果会有帮助。
对于专家来说,怎样按拙见设计新的实验,特别是选择最佳指标,已无须笔者多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21: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zure于2007-12-10 20:14发表的  :
我想问一下楼主,“气上冲”是有时可见到的一种症状,这种自我感觉可否用西医来解释?我问过一些有气上冲感的病人,有的说有从腹部气上冲至胸中导致心悸胸闷感,也有的说有从上腹部气上冲至气管部的不适感。它是否是“虚性亢奋”的一种症状?

zure网友,可看看这篇文章
http://bbs.gmw.cn/dispbbs.asp?bo ... ;star=1&page=58
作者陈匡时认为气上冲感是因为腹主动脉搏动突然增强所致。
张仲景每治都用桂枝,而研究证实桂枝能扩张外周血管,也许是通过此作用降低血压而抵消掉过强的动脉搏动。伤寒论谈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此症状也应和应激,交感神经有关。
寒热证的现代研究还可以看这篇文章:
http://jpkc.bucm.edu.cn/zhongyizhenduan/yanjiu/zhongyihanre.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2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黄力于2007-12-10 21:54发表的  :
aykm 先生:您好!“张锡纯善用山萸肉固脱”的例子是针对先生以下这段话说的:“李可先生说他从没见过阴虚的患者,我想他指的是同一件事。仲景治虚病并不简单的区分为阴虚阳虚,制方也常寒热药并用,他治这些有热象的病并不忌讳用温药,也不独用温药,这一点和后世的清一色寒药或热药大有不同。此外教科书上的所谓的气虚和气阴两虚等也可通归类为阳虚,因为这类疾病皆是身体机能的不足。”感觉先生似乎有偏于用温热药的嫌疑。
首帖中的一些思想祝味菊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和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气虚和气阴两虚等也可通归类为阳虚这个说法有些模糊,个人以为,八纲辨证的提法反而没有景岳的“二纲六变”说来得恰当。
不妥之处,请先生多多指正!
其实我自己也还是在摸索当中,很多时只是走马看花,说指正实在不敢。
我并非偏好温药,而是觉得用药不应该被阴虚阳虚的观念所囿。以前看过一些火神派的书后开始试着自拟一些用姜附之类补药的方子给家人吃,大姨患糖尿病多年,服药后精神大振,一些便秘,失眠的阴虚症状也好了。之后也试过一些补阴药如枸杞熟地等,也是有一定的效果。
看过了一些药理研究的书后我对补阴补阳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就是补阳药不独补阳,补阴药也不独补阴。或者用另一种讲法,补阴药应理解为“寒性补益药”,补阳药是“热性补益药”。
网上有些讨论火神派的网友有种非热药不用的想法我也觉得是偏颇的,就像陈修园说的“还未得仲景心法”。
看过一本书“管蠡集” (此书目前只在台湾出版),作者潘华信提到他治心脏病的经验,我认为很有参考价值,兹节录一小段:
。。。。。。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治疗,临床大致以仲景瓜蒌韭白汤为主方,气虚者加以补气,痰湿者佐入化湿,血瘀者侧重逐瘀,阴虚补阴,阳亏温阳等等,随证变化用药,虽有一定疗效,却未能尽如人意,这是我数十年来临床治病所深为遗憾的。
。。。。。。
1977年,我在上海盧湾区中心医院中西综病房负责中医工作,当时名老中医陈苏生先生有新疆返滬,盧中心医院聘为,有关方面安排我与焦东海医师拜陈老为师。陈老是解放前川医祝味菊的入室弟子,以擅用附桂著称。我在随陈师临证的过程中,的确看到不少疑难病例为陈老投附,桂所弋获。。。。。。
1979年我来上海中医学院执教,80年代开始与严世芸教授两人负责各家学说研究生班的教学。。。。。。依稀记得当时在具体临床用药上经常与他有争论,关键还是附,桂两位,世芸兄治心脏病用附桂得心应手,无所顾忌,我则较为保守,虽然已有陈苏生学验影响在先,然积习未更,默守成规,认为心脏病一定要明显表现为阳虚、寒结者方能用附桂,世芸兄虽然未能说服我,但又一次动摇了我对固有用药经验的信念。
。。。。。。
师友的启迪和理论上的再认识,我决心突破几十年形成的固有思维和治疗模式,以附、桂为主试之于临床,观察其实际效果,数年以来,却收到了意想的佳绩,病人大抵为中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久发者,劳累受寒、阴雨天辄引起胸痛、胸闷、气短、心慌,常用西药而不能缓解,服瓜蒌韭白亦无明显改善,经附、桂为主治疗后,胸宇豁然开朗,胸闷、胸痛若失。。。。。。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阴虚阳旺是否可用附、桂呢?习俗是不允许以火益火的,不少医者认为此即为辩证论治精神,事实上中药的治病机制远较人们的臆测思维、固有模式复杂得多,深化得多,圆活得多。。。。。。
这样我就从数十年的临床积习中摆脱了出来,治痛用桂、附,数年以来,治例颇多,疗效满意,且可重复,而未见偾事者,陈苏生老、严世芸兄的学验,信不诬矣。(打字很慢,有机会再把其他的补完)

看了一些西医的书后,再综合了潘华信先生,李可先生,一点自己的经验以及所闻的,我有个猜想就是阴虚,气虚,阳虚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虚” ,即是机能的不足,而阴虚所呈现的亢奋是因为代偿或应激所致。
有人认为阳虚是指功能的不足,而阴虚是物质的不足。在没有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物质的不足皆是因为机体功能,例如消化系统不足所致。如果阴虚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那就该求之于饮食才是。所以“阴虚是物质不足”的说法是说不过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833

积分

4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23: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用一个心脏病的例子说明一下阴虚与阳虚本质是相同的看法。心力衰竭初期,机体代偿机制就会透过兴奋交感神经加快心跳以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这时就会脉数,顺带的也可能会造成失眠等症状。很多时所谓的阴虚应该是指这一阶段。
心力衰竭晚期心脏因为长期代偿就会因为疲劳而变为代偿失调,这时心跳会减慢而脉迟。因为无力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就会有嗜睡等阳虚症状。
无论是在代偿或代偿失调期,治则是一样的就是强心,有必要的话再化瘀。而代偿期的失眠等症状就算不用理会也会好的。上面所说潘华信先生无论阴虚阳虚皆用附桂也就不难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6833

积分

39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833
QQ
发表于 2007-12-15 14: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aykm先生解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7-17 20: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慕前贤!心驰神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8:35 , Processed in 0.18405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