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清末民初,杨汛桥集镇上出了一个小郎中。此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声誉远播,深得人们敬仰,他就是一代江南名医邵兰荪。
邵兰荪(1864~1922),原名国香,讹传“兰生”,杨汛桥镇邵家坂自然村人,祖上世代务农,家境清贫。
他有位叔父瑞如公,是一位民间医生,擅长传统金针疗法,挑痧针、治惊风,以治疗小病小痛为业。瑞如公没有儿女,兰荪从小继他为父,便也得到他的教诲。
除上学读书以外,兰荪以叔父为师。他性格敦厚,天资聪颖,对叔父所传授的医术,一学就会,尚未成人就背着药箱出门为病家治病了。他诊治仔细,疗效明显,深得群众信赖,因此“小郎中”之雅号,就很快叫开了。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对钱清的一位老中医师王馥原很尊敬,钦慕他学问渊博,医理精通及对病家细致入微的望、问、闻、切功夫。于是,常常留心搜集王医师给病家的处方,揣摩、研究、学习起来。他这一举动,渐渐为王医师觉察到,认为这是一位很有上进心的好小伙子,十分器重他的人品,就让他投在门下,指教他什么助脉诀、汤歌之类,还给他讲解《内经》、《灵枢》等中医经典。
兰荪先生勤奋好学,不分昼夜寒暑,刻苦研习《叶氏临证指南》、《程氏医学心悟》二集。更令人赞叹的是,他在夏夜读书时为避蚊子骚扰,就将两个酒坛注满清水,将双脚伸入坛内泡在水中,坚持力学不辍。由于有这种艰苦治学的精神和毅力,很快便成为一名学术全面的高水平中医师了。
邵兰荪对中医学理论融会贯通,对不同病症能灵活施治,随机应变,并有一颗关切病家的责任心。门诊中若有病人该来复诊而没有来的,他就上门去走访。若是病人服了首次方药就已病愈,则记下上次处方所用各药对某病的特效。若他服首次方药无效,而是去请别的医师治好的,他就向病家索看那位医师的处方,研究他的长处,检讨自己的不足不妥之处,虚心地不断修正自己。长久下来,他就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疗效果大大彰显。因此萧绍之间,两浙东西,大江南北,名声大噪,直至被中医界尊崇为继汉代名医张仲景至清代名医叶天士后的第一人!当时就出现了一首民谣,广为流传:“活神仙,何处逢?杨汛桥,小郎中”。
关于邵兰荪的轶事,至今杨汛桥人还津津乐道。
他刚出道时,用一只小农船为四邻八方出诊,遇贫病者不收诊费,有的用芋艿、蕃薯等食物替代诊费,他照收不误。二十岁左右在杨汛桥镇上坐堂门诊,他同样免费为穷苦病人诊治,还送药物,供食宿,贴船费。
同行之间互相尊重,交流和切磋医技,也传为佳话。中医徐南山是他的好朋友,在萧山衙前里东徐开诊所。某日,邵兰荪病了,徐南山特来看他,正在闲谈间,一位病人跑来要求复诊,说病已好多了。他就请徐代为处方,徐南山就照原方抄给,可这病人连服几帖却不见疗效,再来找邵兰荪,这时邵氏已精神恢复,接过原方看了以后,心中有数,立即另给处方。病人再服一剂,果然灵验,病人特来谢恩。徐南山得此消息,也过来请教。兰荪先生找出他代拟的药方,指出前后两方药味虽同,但剂量不符,该加的不加,该减的未减,所以没有效果;再说其时正当秋令,气候转燥,桂枝等中药性燥,宜加以润燥之品调之,方能发挥药物的效能,使之恰到好处。处方用药,必须审合时令,这实在是一种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作为一种看家本领,医家一般都秘不示人,而兰荪先生却对同行毫无保留地真诚相告,确为一代医界之表率。
邵兰荪除精于外感风寒热病、内科杂症外,还主治妇科、胎症、儿科及五官、痔科等,医疗面很广,因此诊务非常繁忙。为了病家他呕心沥血,赤诚相待。由于对事业的执著,他辛劳成疾,活到59岁就病故了。仓促的人生,使他没有余暇著书立说,把精湛的医技传给后人,令人感喟。后来,绍兴中医曹炳章用十余年时间,悉心搜集民间处方二百十余例、编撰《邵兰荪医案》两集、分四卷(见图),民国26年(1937)由上海大东书局印行。另外裘吉生、潘国贤、周毅及林之愚各家悉心搜集他的遗案,辑有《邵兰荪医案》多卷传世,差可弥补邵氏的缺憾了。
大凡一位为人民作出贡献的,科学技术有专长,道德高尚的人物,必然是不朽的。邵兰荪的口碑长流民间,直到现在还常有人提起他,有时在媒体上还能读到关于他的纪念文章。1990年4月26日《绍兴日报》刊载邵兰荪事迹后,第二天绍兴天门外竟有一姓戴的女士写信,向这位邵医师诉说自己因患风湿性关节炎而提早退休,要求为她彻底解救痛苦。殊不知这位江南名医早已离开人世,将近有80年了! |
上一篇:郝万山讲伤寒论讲稿下一篇:胡希恕讲温病条辨拾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