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熊继柏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
聂 娅 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文原载于《中医研究》2008年第2期,授权环球中医网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摘要:介绍熊继柏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总结了对自汗、盗汗、阴汗、手足心汗、黑汗及红汗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并附验案。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研究会委员。撰写医学著作十七部,在国内各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熊教授从医50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现择其辨治汗证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自汗
患者,男,78岁,2006-08-06初诊。诉畏风、自汗、潮热三者交替发作,伴疲乏、口干。诊见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辨证为表虚兼营卫不和之自汗,予桂枝新加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方药组成:西洋参片10 g,黄芪30 g,炒白术10 g ,防风5 g ,桂枝5 g ,白芍15 g,炙甘草10 g,大枣6 g ,地骨皮15 g ,天花粉15 g ,生姜3片。服10剂后上症减轻,继服10剂而愈。
按:自汗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多由肺卫不固和营卫不和所致。肺卫不固以气虚为主,可见少气乏力,易感冒,舌淡,脉细弱等,兼阳虚者则有恶寒肢冷等症;营卫不和者可见汗出恶风,时寒时热,周身酸痛等症。熊教授治肺卫不固的自汗多以玉屏风散为基本方,气虚甚则加人参、炙甘草益气;阳虚则加附子温阳散寒;自汗甚则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等以止汗敛阴。治营卫不和者以桂枝汤加减。
2 盗汗
患者,女,48岁,2005-04-17初诊。诉近1月来时发潮热、盗汗、自汗,伴手足心热。诊见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之盗汗,予当归六黄汤加三甲、地骨皮,方药组成:当归10 g,黄芪40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黄连3 g,黄柏8 g,黄芩10 g,知母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炒龟板30 g,地骨皮15 g。服10剂而愈。
按:睡则汗出,醒则汗止为盗汗,多因阴虚所致。熊教授认为阴虚者多有内热火旺之象,故宜遵东垣之法,滋阴降火,用当归六黄汤。方中当归、二地滋阴养血,芩连清上焦之火,黄柏泻相火而坚阴,黄芪益气固表。若盗汗甚常加三甲(煅龙骨、煅牡蛎、炒龟板)以敛汗固摄,滋阴潜阳;骨蒸潮热者加知母、地骨皮、青蒿等滋阴除蒸。
阳气虚者多自汗,阴虚者多盗汗,是一般规律,但正如《景岳全书o汗证》所言:"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
3 局部汗出
3.1 阴汗
患者,男,40岁,2005-06-22初诊。 诉阴囊多汗,自觉口臭,时发口疮。诊见舌苔薄黄,脉细数。辨证为肾经虚热兼脾胃伏火,予知柏地黄丸合泻黄散加减,方药组成:黄柏10 g,知母10 g,炒龟板30 g,熟地黄15 g,山药20 g,泽泻10 g,牡丹皮10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栀子10 g,藿香10 g,防风6 g,生石膏20 g,甘草10 g。10剂后口臭已消,口疮未发,阴汗显减,继服知柏地黄丸加龟板15剂而愈。
按:熊教授认为阴汗以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为主症,多责之于肝肾。其中因肾阴虚热所致者居多,可以知柏地黄丸加减;若因肝经湿热所致,龙胆泻肝汤加减;亦有兼见腰膝冷痛,阳痿早泄,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症,为肾阳虚所致,宜用安肾丸加减。
3.2手足心汗
患者,男,25岁,2005-09-04初诊。诉手足心自汗10余年,手汗尤甚,遇精神紧张则手掌出汗多如水洗,深为苦恼,兼见夜寐欠安。诊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予桂枝龙牡汤加减:黄芪30 g,桂枝3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煅龙骨40 g,煅牡蛎40 g,炒龟板30 g,炒枣仁30 g,浮小麦30 g。服10剂后上症减轻,继服20剂而愈。
按:手厥阴、手少阴、足少阴经循于手足心,与心、肾相关。患者以手足心汗多,手汗尤甚,兼夜寐不安,每遇精神紧张则加重为主症,为心之阳气不足所致。《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方用仲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龙骨牡蛎敛汗潜阳,更加炒龟板滋阴潜阳,浮小麦养心止汗,枣仁养心安神而敛汗,使心阳和而汗止神安。
4 色汗
4.1黑汗
患者,女,20岁,2005-07-15初诊。诉近半年来自汗,汗出色黑,以腋下、乳房及腹股沟为甚,伴手足心热。诊见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予知柏地黄丸加三甲散,方药组成:熟地黄20g,淮山药15g,泽泻 10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山茱萸10g,茯苓10g,黄柏10g,知母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炒龟板20g,地骨皮15g。服 10剂而自汗减,黑色转淡,嘱继服15剂而愈。
按:此患者自汗而手足心热,脉象细数,乃阴虚之象;然其汗色黑,《内经》云:"在藏为肾,在色为黑。"五色合五脏,黑色当属肾,故辨证为肾阴虚热,治当滋肾清热止汗,方选知柏地黄丸加三甲散。
4.2红汗
患者,女, 22岁,2006-06-06初诊。诉长期口舌生疮,面颧部红肿,大便秘结,近1月来出现红汗,以腋下为甚。诊见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心火兼胃火。方用犀角地黄汤合栀子大黄汤加减,方药组成:水牛角片30g,生地黄30g,赤芍10g,牡丹皮15g,栀子10g,生大黄5g。10剂,水煎服。
2006-10-04再诊,诉服上方10剂后红汗全止,口舌生疮亦未发,于是停药数月,近日红汗复作,但较前明显减轻,伴口舌生疮,面颧部略见红肿,喉中多痰,大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腻,脉数。予泻黄散合泻心汤加减,方药组成:藿香15g,防风10g,栀子15g,黄连10g,黄芩15g,生大黄10g,黄柏15g,砂仁10g,甘草10g,熊胆粉15g,生石膏20g,浙贝母40g。1剂,因患者畏药苦难食,故研末,装胶囊,服1月。
服上方后电话告曰:红汗、口舌生疮,面颧红肿、大便秘均已消失,但手足心热,伴腰酸疼,小便黄,予知柏地黄丸加川牛膝、车前子合二至丸以善后。
按:红汗,又名血汗。《素问o五藏生成》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医宗必读》又云:"汗者心之液也。"因此,血汗与心关系密切。此患者长期舌疮,兼红汗,是心火亢盛之征;又因脾胃开窍于口,阳明经循行于面,故口疮,便秘,面颧发红是阳明火旺之象,治宜清心火泻胃火。唐容川《血证论o 卷三》针对汗血的治疗亦指出:"血者,心之液也……治法宜清心火……胃火亢甚,亦能汗血。"故选用犀角地黄汤清心凉血、清热解毒,栀子大黄汤泻阳明实热,则诸症皆平 |
上一篇:本人连续服用黑顺片近四五斤,现麻烦黄师和各位坛友指点下一篇:六经辨证治疗不孕症 娄绍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