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13238|回复: 66

《伤寒论》理论大道至简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7-7 23: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伤寒论》方证之理论却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
说《伤寒论》理论是由博返约,是说《伤寒论》之理是从博大精深之理中升华而来,是从博大精深中脱胎换骨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请思考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是不是阴阳学说呢?离开阴阳学说,就没有中医药学,那么,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核心,就是无可否认的。《伤寒论》处处以阴阳学说挂帅,挂帅在哪里呢?挂帅在人体内的“阴阳气”里面。
桂枝汤证的阳浮而阴弱,是说卫阳浮而营阴弱,以“荣弱卫强”可以证明。
麻黄汤证的阳气重,是说卫阳重,有条文可证:“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中风、邪风之风,风湿、风水之风,都是指浮热,即“浮则为风”。
小柴胡汤证的病理因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说的多么好,既形象又具体。
人体之皮、肉、筋、骨,四肢百骸等,都是由阴阳气的正常运行之变化而成。人体内的风邪、湿邪、水邪、火邪、阳结、阴结等,都是由阴阳气的非正常运行之变化而成。《伤寒论》全书之论,都是论述的阴阳气的正常运行与非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变化。如:“荣卫和则愈”,“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胃气和则愈”,“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濈然汗出则愈”,“欲作风水,发汗则愈”,“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欲得食,其病为愈”,“脓尽自愈”,“小便利则愈”,“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等等,尤其是,“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水不沾流”的重要论点,既概论了人体之病理,又概论了人体之生理。其所有病证之治疗方法,都体现了“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根本大法。
所以,果能明晰《伤寒论》简约之理,则定能“见病之源”,病之可治与不可治,亦能胸有成竹。

说《伤寒论》理论是脱胎换骨:脱胎,脱在“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之论;换骨,换在“水不沾流”之论。
《黄帝内经》曰:“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此论谓之“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虽然论说了“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有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意思,但强调的是“阳气衰”,而且是“阳气日损”,才出现了手足厥,是“阴气独在”的阴厥。《伤寒论》论述的阴厥和阳厥,不只是阳气日损,渐至厥逆,还有阴阳气因病,随时都可能不相顺接,便为阴厥或阳厥。这就是脱胎的依据。
《黄帝内经》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此论谓之,水是“循津液而流”。《伤寒论》论述“水不沾流”,不只是“水循津液而流”,重要的是论述了水的性质是“不沾流”,水多了,就会走于肠间。这就是换骨的依据。
《黄帝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伤寒论》作者不愧是知其要者,以阴阳气作为理论指导,一言而终。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5 收起 理由
黎小裕 + 5 优秀文章,支持!n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杏子汤是何病理?(讨论)
下一篇:有空谈理论的人,没有空谈的理论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发表于 2010-7-7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博返约,才能执简驭繁,把握机杼。
由约知博,才能万象纷呈,应对无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05: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秦淮) 的帖子

由博返约,方能明晰要点;由约达博,方能指导实践。大道至简和博大精深就是这样互相变化,互相依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3: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diyiduitu) 的帖子

孔子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仲景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所谓生而知之,也就是在某些领域里,领悟道理比别人快。而能够做到领悟道理比别人快,一定是兴趣比别人高,付出比别人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4: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往今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认为《伤寒论》不讲理论呢?恐怕是没有注意到,《伤寒论》的理论,是在人体内部。
比如:对于外感疾病,大多学者都是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外部的环境因素对疾病的主导作用。《伤寒论》是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内部的环境因素对疾病的主导作用。《伤寒论》论述外因与内因,是把内因作为决定因素的。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此条是说太阳病,具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证候者,叫做中风。而古今医家,多数都认为,太阳中风,就是中了风邪。“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条是说太阳病,具有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证候者,叫做伤寒。而古今医家,多数都认为,太阳伤寒,就是伤了寒邪。“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此条是说,太阳病,具有发热而渴不恶寒等证候者,叫做温病。而古今医家,多数都认为,太阳温病,就是感受了温邪。
不能读出《伤寒论》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内阴阳气的生理、病理之变化,就难以读出《伤寒论》的理论在哪里?
《伤寒论》的过人之处,是阐释人体内阴阳气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以此作为疾病和治疗的依据。《伤寒论》的六病脉证并治,是在此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六病的确立是《伤寒论》的独创,而其“阴阳气相顺接”,“水不沾流”的学术思想更是独创。没有独创的理论思想,就没有独创的学术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2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注重外因,还是注重内因,理论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都会不同。
以桂枝汤证为例:“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出现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证状者,叫做中风。读原文,就是这个意思。
若以外部环境因素为依据,作为致病的主要条件,就会放过对于人体内部环境因素的研究,而只注重于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就是风,那么就有了“风伤卫”的推理。风伤卫,则腠理开,腠理开,则汗出,等等依次的推理就接踵而来了。果真是风伤卫,任何体质类型的人都腠理开吗?还有腠理开,汗自出,为什么汗出后病不愈呢?桂枝汤不就是发汗的么?为什么用桂枝汤发汗后可以病愈?而汗自出后,病却不愈呢?
若以人体内部环境因素为依据,作为致病的主要条件,那么就要研究,在人体内部,是什么因素存在,导致出现这些证状呢?
《伤寒论》述,桂枝汤证的病理因素是“荣弱卫强,故使汗出。”自汗出后,荣弱卫强的病理情况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血汗同源。汗出损卫,同样也损营。汗出于卫分,卫分疏则营阴必然外渗于卫分,所以仍然是荣弱卫强。荣弱者,《伤寒论》谓之“阴弱”。卫强则生郁热,郁热生则脉浮,《伤寒论》谓之“阳浮”,“阳浮者热自发”,有热才有浮,所以,风热就是浮热。郁热阳浮则卫行不畅,卫行不畅,则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卫强营弱,则卫迫于营,这是由于卫强,强者必然压迫弱者,这是自然现象。卫迫于营,必然汗出,这就是“荣弱卫强,故使汗出”的病理因素。
桂枝汤方,桂枝发汗损卫,使浮热被散,则卫阳不强;芍药益营阴,则营阴不弱。卫不强、营不弱,则营卫和。营卫和,则营卫自然顺接,营卫顺接,循行通畅,病自愈。
这样来分析,还能说《伤寒论》不讲理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20: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伤寒论方证都作类似这样的分析,弄清人体内部环境的致病因素,还能说“这些理论实在是显得太过苍白了”吗?难道这些理论,不是张仲景的理论基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6: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方,以往的解释基本上都是说,“桂枝发汗,芍药敛汗,以防汗出过多。”这样解释正确吗?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荣弱卫强”的病理因素,卫气强,是卫气有余,有余者损之以桂枝;荣气弱,是荣气不足,不足者补之以芍药。就是这么简明的道理,为什么弄得复杂了呢?且“桂枝发汗,芍药敛汗”的说法,不易让人明白,一个外发,一个内敛,那还能顺利的发出汗来吗?好比两个人拉一辆车,一个人往前拉,一个人往后拽,往后拽的人是防止往前拉的人拉的过快。有这个必要吗?拉车的人少用点劲不就拉的不快了吗?也就是说,少用点桂枝不就行了吗?至于搞得那么复杂吗?
芍药真是用于敛汗吗?汗出而渴的五苓散证,用桂枝解肌,为什么不用芍药敛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13 2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损阳”之说肯定是错误的!不然仲景的“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如何说起!
     实际上这里的“卫强”是因为卫气为“邪气”所持,表现为“虚亢”,一如弱人为歹徒所持,恐惧而歇斯底里,表现为反抗强貌,非真强大,故用桂枝甘草补阳(卫),芍甘补营,加生姜而外散邪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3: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打个比方,桂枝就好比是氧气。桂枝通阳,就像氧气助燃烧一样。氧气本身并不燃烧,它是助燃剂而不是燃烧剂。桂枝本性并不补阳,它是通阳药而不是补阳药。阳气盛多者,加用桂枝,会助阳气“燃烧”加快,则火气愈盛;阳气虚少者,加用桂枝,同样会助阳气“燃烧”加快,则火气愈少。阳气虚竭时,若用桂枝,那就像炭火将要燃烧完时,加用氧气一样,一下子就烧完了。所以,炭火将要燃烧完时,需要加的是炭,万万不可加氧,一加氧气,炭火就灭。阳气虚竭时,需要加的是姜附草,万万不可加桂,一加桂枝,阳气就完。这就是厥逆下利的四逆汤证不用桂枝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发表于 2010-7-14 15: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l李老师讲解的很透彻,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34

积分

116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道法自然

Rank: 3Rank: 3

积分
634
发表于 2010-7-14 17: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李国栋于2010-07-14 13:39发表的  :
打个比方,桂枝就好比是氧气。桂枝通阳,就像氧气助燃烧一样。氧气本身并不燃烧,它是助燃剂而不是燃烧剂。桂枝本性并不补阳,它是通阳药而不是补阳药。阳气盛多者,加用桂枝,会助阳气“燃烧”加快,则火气愈盛;阳气虚少者,加用桂枝,同样会助阳气“燃烧”加快,则火气愈少。阳气虚竭时,若用桂枝,那就像炭火将要燃烧完时,加用氧气一样,一下子就烧完了。所以,炭火将要燃烧完时,需要加的是炭,万万不可加氧,一加氧气,炭火就灭。阳气虚竭时,需要加的是姜附草,万万不可加桂,一加桂枝,阳气就完。这就是厥逆下利的四逆汤证不用桂枝的道理。

比喻很贴切.
感谢李先生!
为医销得人憔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0-7-15 11: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读出《伤寒论》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内阴阳气的生理、病理之变化,就难以读出《伤寒论》的理论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积分

2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宜审病机而施活变,弗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5 13: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是一本好书啊。。。集理论与实践与一体。皇汉医学抛弃了理论而专研症状与药物方子,讲究方证对应、方药对应等等理论,貌似正确,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差的还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hi.baidu.com/傷寒愛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6 00: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講的很好。學習了。得讀過很多遍傷寒論,然後體會與思考後才能有這麼些精闢的比喻。不過,有時候把事物界定好後,也許會影響到以後進一步對理論的思考。比如這個桂枝損衛,是否也可以這樣理解,即桂枝屬陽,代表著1種動能,當太陽病時,營弱衛僵,氣血都在體表呈一種不動的狀態,我們可以用桂枝激發他使他動起來,而這時候身體出的汗也是自內部運輸到體表的,從而代替了體表固有的病汗。他不是在損衛而是在激發衛氣。是在衝鋒體錶固住的、僵住的衛氣。當體內的水或者如先生所說的炭不夠時,當然要先加炭了。桂枝湯為萬方之祖,桂枝佔有五分之一的席位,我想內涵應該也是應該很豐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06: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桂枝证的内涵是很丰富的。
桂枝证的演变,可谓无穷尽,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小建中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桂枝甘草加茯苓生姜)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人参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附子去生姜大枣加白术)汤、当归四逆(桂枝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汤、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五苓散、瓜蒌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等。
但是,无论桂枝方剂怎样变化,桂枝之用,其通阳的经旨不变。或通卫阳,或通心阳,或通脾阳,或通肾阳,总之是,热多寒少阳气郁滞者,也就是阳强者,方用桂枝。如霍乱吐利,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若寒多不用水者,就不宜用桂枝。再如,身疼痛者,是表有邪气,卫阳与水湿相争,才会有身疼痛,说明卫阳并不弱,但若有下利清谷不止,是里虚了,也不宜用桂枝,当先与四逆汤救里,得清便自调后,仍身疼痛,再与桂枝汤救表。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虽不是下利清谷,也要先温其里,因下利腹胀满,是里虚证,若是里实,下利后,腹胀满必然得解。再如,桂枝人参汤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是有表热,也就是卫阳强,且其利下不止,必无腹胀满,也就是虽然利下不止,但只是太阴利下,不是少阴利下,故可表里同治,以理中汤加甘草桂枝主之。
“病汗”或“僵住的卫气”,就是水湿邪气。桂枝发汗,是“好汗”协“病汗”并出,也就是津液协水湿并出,损阳是一定的,若桂枝只发“病汗”,不发“好汗”,那么“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就没有必要那样麻烦了,就可以表里同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hi.baidu.com/傷寒愛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6 08: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講的很精彩。我學到了很多有價值的內容。只是就陰陽來說,還是很難理解的。陰陽的概念可能也很難用文字來描述。我想,桂枝使機體汗出也不一定是損陽,先生別見笑,我倒覺得是在損陰。汗為心之液,桂使汗出,是不是在損心陰,當然不管損陽損陰,肯定是思考的角度不同,實際上也可能是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3: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不错。阳津与阴血本就是一体二用。《伤寒论》认为,营阴行于脉中,卫阳行于脉外。津液行于脉外,就是阳,津液回到脉中,就是阴,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人之生命健康的保证,就是阴阳气不受损,能够得以正常运行。阴阳气受损后,就不能够正常运行。阳盛者必损阴气,阴盛者,必损阳气。调理的方针,就是损强益弱,使脉大减小,脉小增大,脉紧减缓,脉弱增强…。脉象变化,是阴阳气变化的重要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3: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病与六时的关系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的命名与“六时”有没有关系呢?
以太阳病作思考,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太阳痉病”,“太阳湿痹”,“太阳中暍”等。温病与中暍为什么也叫作太阳病呢?尤其是中暍,中暍就是中暑,中暑一般是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夏季的中午烈日当头的情况下,才容易发生中暑。中午时分,正是在“太阳病欲解时”的“巳午未”之“太阳时”上,应当是太阳病之命名与太阳时有关系,若不然,太阳中暍就难以理解,太阳温病也难以理解。
再读“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阳明病,其证是“胃家实”。胃家实者,病位在里,当小便利,大便硬。而此条之“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与阳明病的一般规律不符合,尤其是“其人骨节疼”,骨节疼是病邪在表,所以能“濈然汗出而解”。表病者汗出而解,理所当然。里病者汗出而解,就不合理了。显然此条之病证是病位在表,应属太阳证。那么此条所述之证,就是阳明病之特殊病证了。应该是在阳明病时得病,其病位在表,与阳明病时得病者,其病位在里的一般规律不同了。
细读《伤寒论》全文,可以发现至少有十数条难以理解的条文,用病时来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伤寒论》六时含义的破解,增加了辨病的一种方法,对准确辨病,是有帮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6 18: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内经的水循津液而流也,中景的水不粘流,就跑肠道里了,楼主是如何理解的?有点费解的。
桂枝汤的津液出于胃,楼主如何看此时肾与胃。
好像是楼主说的津液是阳气,这篇文章在哪?
同意楼主的观点,中景病理主要是说阴阳气不顺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22: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气不相顺接之阳气是指什么?这个问题,在08、09年,有关论坛的好几个版主和资深会员曾经与我发生过争论,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不想再与任何人发生争论了。这只是个人读书的体会问题,怎么样理解都可以。以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强而荣气弱,因而卫气不共荣气谐和,这是形成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一个原因;反之,荣气强而卫气弱,也应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一个原因。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强求于任何人认同。所以,不再作任何争论。
仲景说,营气行于脉中,行于脉中的是什么呢?卫气行于脉外,行于脉外的又是什么呢?阴阳气是怎样相顺接的呢?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解读。
阴阳气是人体的精气,是来源于胃气对于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吸收。阴阳气供给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营养需要,维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同时输送排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代谢废物。在人得病时,阴阳气是与邪气分争、拒邪于外的根本力量。人的生命健康与否,就在于阴阳气的运行通畅与否。阴阳气过盛与过弱,就变成了化生邪气的因素。所以,调理阴阳气的偏盛与偏衰,就是祛除病邪,保持健康的基本手段。
所谓肾精是先天之本,胃气是后天之本。而先天之本在胚胎形成的时候或者说在胎儿脱离母体的时候就已经确定,无法改变。人的生命只能靠后天之本的胃气来呵护。所以,《伤寒论》时时处处倍加注意对于胃气的保护。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
水不沾流
,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麻黄附子汤方证之皮水病,在未成皮水之前,其脉是“寸口弦而紧”,此时其脉还没有沉。,寸口脉脉弦而紧,是水湿在人体上部和外部。体内有少量水湿的时候,水是循津液而流。当水湿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循津液而流了,因为“水不沾流”,不受阴气的吸附,于是就向里向下走,因为肠间空虚,所以发展成水走于肠间,形成“少阴脉紧而沉”的脉象。脉紧为寒,起因是水走于肠间,水寒则沉,病情渐变,寒水沉结于里,“小便即难”。小便难,水邪不能从小便排出,在肠间聚集,这时就有了“虚难相搏”的病理条件。虚难相搏,水不能从小便排出,又走于皮肤虚处,终于形成了皮水病,其脉即由病之初始时的“弦而紧”,变成“沉小”之脉。“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8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6 22: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金》言:夫伤寒病者,起于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
营卫否隔
,周行不通。楼主精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7 05: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整夜都在研究水不粘流,没有见到其他医家提出这个问题。楼主的思维还是独特。
为何水不粘流,水会流到肠间,而不是胃呢?楼主想过吗?这对于胃下垂治疗是有帮主的。
阴阳气中阴阳个说纷纭,或说是气血,或说是营卫,或说是阴阳,不一而足,难有公论。我的理解更荒唐,是心火和肾水。楼主认为是什么?
关于津液,有必要讨论。我看胡老的书,最迷惑的就是这个。
胡老将营气、卫气、血液通称为津液。这个有点乱。楼主说津液在红外线下是亮的,这个怎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08: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夜研究水不沾流”,看来你是上心了。我也是,做梦都出现中医学的问题。
我没有想过水具体流到哪里,只是按理推测,水为寒邪,其性趋下,只能是向下流于虚处,哪儿虚往哪儿流。
“水不沾流”,说的是病理现象。“水”是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产生的。“阴阳气相顺接”,就不会产生“水”。这样分析,自然就推断出“阴阳气相顺接”的生理现象,即“阴阳气是相互沾流的”。不然的话,阳气行于脉外,就会象水一样流于肠间。
把“阴阳气”说成是“气血”也可以,问题是,“阳气、阴气”都是气,那么气血的“气”是什么呢?气,实际上是精微物质的意思。《伤寒论》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自然包括营气、卫气。然而不只是营气与卫气。卫气是循行于卫分即人体表部的阳气,然而,“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不只是表部的气血交通不利,里部的气血交通不利时,用样也会出现厥逆,如白虎汤证和小柴胡汤证的厥逆。所以,阴阳气,应是全身的阴阳气,即循行于脉内的就是阴气,循行于脉外的就是阳气。
说阴阳气是肾水和心火,也不错,这样就将阴阳气又分化了,将脉内的阴气又一分为二了,这也不错。行于脉内的血液是阴气,而血液是由血浆(阳气)和血细胞(阴气)组成的。肝阴、肝阳,脾阴、脾阳,肺阴、肺阳,心阴、心阳,肾阴、肾阳,都是阴阳气。
循行于脉外的津液(组织液),在远红外热影像仪的成像下,是液晶态的液体,发光。水和痰饮都不是液晶态的液体,不发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051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1
发表于 2010-7-17 09: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述古经的理论概念,要想不出错很难,除非两个条件中达到其中一个:第一,你有生命感知能力,这个必须是修炼者,不过这样的人一般不随便说话。第二,你必须精通各种经典,能够厘清各种概念的逻辑关系,把有关的矛盾及可能相互冲突的问题都想过、想通才行。否则,现代人一般的推理、猜测、个人观点等等,都不太可靠。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不钻牛角尖,不把任何概念过于明确化。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西方人强求清晰、准确,中国人要求宽广、兼容。你看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也有这个特点。这与东西方思维特点不同有关,也与东西方人从自然宇宙中得到的启示不同有关。因而西方产生了现代科学技术,着重于微观分析,而东方传统文化则专注于整体联系,强调宏观统一,善于在全局上把握无形之“大象”。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是“占线”的,而把线与线之间的“格”的空间留给个人去发挥、应用。西方文化是“占地”的,占有欲无所不包。你看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区别也只在这里。中国围棋还是“占线”。所以理解中医的许多东西,你不能被西方思维习惯所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1: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是从巫脱胎出来的,所以医不是巫,也没有人把医当成巫。中医一定会从玄学中脱胎出来,因为中医不是玄学。《伤寒论》之所以能够在医界传承下来,现代又传出国外多个国家,也是因为《伤寒论》不是玄学。
概念不明晰化,就不能明确指导临床。不随便说话,不等于不说话。不随便说话的人,也不一定是精通各种经典的人。因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总是有限的,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总是在相互交流中得以实现的。
大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人,都是“钻牛角尖”的人。所以说,钻牛角尖,是缺点也是优点。
经典也会有错,所以论述经典的人,怎能不出一点错?有错不要紧,改过来就是了。
中医突出的优势是“整体辨证”,中医突出的劣势也是“整体辨证”。《伤寒论》突出的特点,是将“整体”联系到“具体”。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泾渭分明。心中悸,心下悸;心中痞硬,心下痞硬,病位明确。有整体辨证而没有局部辨病,整体辨证就难以落到实处。只重视宏观无形,而不重视微观有形,是中医的缺点,而不是优势。中医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整体与局部的结合,辨证与辨病的结合。西方的微观思维拿来为中方所用,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伤寒论》并不是一部只论整体的书,其所论更多的,恰恰是局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8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7 11: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整体辨证而没有局部辨病,整体辨证就难以落到实处。只重视宏观无形,而不重视微观有形,是中医的缺点,而不是优势。中医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整体与局部的结合,辨证与辨病的结合。西方的微观思维拿来为中方所用,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7 12: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直反对用西医思想来分析中医的,中医可以落实到微观,与西医是符合的,并可以指导西医研究!这些东西我是不愿意说罢了。
水不粘流这一说法的重视,李先生贡献很大。我具体把它落到方正上。
我一直困惑,为何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水不粘流也,葛根汤主治。
太阳和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水不粘流也,黄芩汤主治。
上热不降,营卫不合,下利者,水不粘流也,五苓散主治。
那么,到了肠间,水继续往哪流呢?这就是中医的宏观和微观!
能懂水汽病和痰饮,中医的问题一半就懂了!李先生的水不粘流功莫大焉!!!
还有我通常是通宵研究学问的。上午不看病。不要让我忽悠。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8: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细读仲景论,所能取得的收获,就是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中医学认识,以致药理学认识,是实在的、也是实用的,可以指导临床的。比如此条:“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寸口脉候上焦,候表部。脉弦主水,脉紧主寒。寸口脉弦而紧,应是其人本自先有水湿,后又遭遇寒邪,寒郁肌表,则卫气运行不畅,贴近表皮之卫气,即化作水湿,新旧水湿相合,阻滞卫阳运行,肌表得不到足够的阳气温养,即恶寒。水湿邪气,不与营气沾流,走于肠间,成为病源。
凡下利之病,都是水不沾流的表现,遗风先生总结的很好。我很赞同。用《伤寒论》之经旨,作为方证学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坚持下去,必得真传。
一个人的能力是渺小的,愿与遗风先生共勉!与大家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318

积分

33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

Rank: 4

积分
1318
发表于 2010-7-17 19: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天是真正的佩服李国栋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8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7 1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支气管肺炎,表闭者经用射干麻黄汤或厚朴麻黄汤后肺部的湿罗音会很快消除。流清鼻涕流眼泪的感寒小孩用越婢汤或大青龙汤后症状会很快解除。老人感寒后夜尿增多发些汗就会好。这也是卫气不行,水不沾流。整部伤寒论从水液代谢方面做研究会有突破,所以刘渡舟先生有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82

积分

58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
发表于 2010-7-17 19: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6: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3楼(耕读世家) 的帖子

敬佩耕读先生的勤学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6: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4楼(木子长大) 的帖子

说的好!流清涕、流眼泪、小便多,都是水不沾流。人多智慧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6: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辨治依据是“证以病见,药从病出”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甘草(炙,二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此为四逆汤内外俱虚证。其内虚的见证是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清谷,是排泻出没有消化的食物,只有胃阳虚甚,才会出现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亦是胃气虚竭的表现。其外虚的见证是手足厥逆,卫阳不足,不达四末,故手足厥逆。然卫阳不足,手足厥逆者,当恶寒,恶寒是阳虚不得运行于表的原故。此证身反不恶寒,是阳气虚甚,不得入阴,虚阳浮游于外,故身反不恶寒。虚阳浮游于外的见证是,其人面色赤。其人面色赤,是粉红色,即面赤如妆,赤在颧骨,于“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有着本质的不同。
另,脉微欲绝,是脉沉微,阳气虚甚者,必无力浮起,以“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为证。
其变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面色赤的病理学原理是宏观,面色赤的疾病表现是微观。“面色赤,腹中痛,呕,咽痛,利止脉不出”,都是病的微观见证。“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反应了张仲景的辨治方法是证与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反应了张仲景的辨治程序是辨证落实到辨病上,辨整体落实到辨局部上,辨宏观落实到辨微观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08: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治学精神不是玄而又玄

《伤寒论》是将中医理论的“玄奥”落实到了中医病证的“浅显”上,是“玄而又显”的实事求是,不是“玄而又玄”的故弄玄虚。如“水不沾流”,水不沾流的病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说是玄奥的,但水不沾流的病证表现是浅显的。若理论不与实际相结合,那么这个理论再好,也毫无用处。《伤寒论》之所以被多数医家认为是讲实用的书,就是因为《伤寒论》将病理因素落实到了病证表现上,发挥出中医药治病的卓越疗效。
水不沾流的病理原因是卫气不行。卫气不行的病理反应表现在脉上的脉证之一,是寸口脉弦而紧。寸口脉弦而紧的病理原因是什么呢?正常人阴平阳秘,若卒遭寒袭,防御不及,其脉当浮紧。脉浮紧者,法当发汗,发汗后,若其病未愈,邪仍在表者,其脉当浮缓。可见浮缓之脉,是营弱卫强之脉。
若病之始,其脉即浮缓而有汗,说明其人本自营阴不足,系厥阴体质。脉浮缓者,亦是卫气不行。
而病之始,寸口脉弦而紧者,是什么病因呢?

《伤寒论》是唯物论,是物质决定精神论,与唯心论是绝然对立的。如“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再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故弄玄虚,神化中医,就是毁灭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9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不粘流学说非常好,我还有个问题,卫强营弱如何产生水不粘流?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这话给火神利用了,请教李先生如何理解这个阴气和阳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hi.baidu.com/傷寒愛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9 20: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講的很好。傷寒論流傳至今,由於年代久遠,可能大家看到的已經不是原文。或者一些當時的通俗語言現在晦澀難懂。或者當時的1些錯別字、假借字充斥字裡行間,但是經老師們的迷戀式思考,邏輯性推理,可謂1層又1層揭開傷寒、金匱神秘的面紗。字錯了不要緊,先生們是在實踐中復原傷寒理論的,應該是真理性的總結、推理。學生敬佩并學習中......
不過仍是如題,《伤寒论》理论大道至简,也許在最簡單處、在最具體處,我們可以看到傷寒論的神髓所在。這個在黃煌老師的1些著作中講的,比如體質說、各種舌證、腹證,也是1種體現。在這些現象的後面,有理論支持,值得長時間的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0: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2楼十世遗风于2010-07-19 17:17发表的  :
水不粘流学说非常好,我还有个问题,卫强营弱如何产生水不粘流?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这话给火神利用了,请教李先生如何理解这个阴气和阳气?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此谓气血脱失,阴阳失和。阴气脱失者,阴气少而阳气多,阳气多者,阳不入阴,壅聚在外,必津液浮越,其人为癫;阳气脱失者,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多者,阴不出阳,壅聚在内,必血气流溢,其人为狂。
“水不沾流”的病机是“卫气不行”,卫气不行而化生水气,水气与卫气的物理性质已经不同,卫气是正气,水气是邪气。卫强营弱,四肢疼痛,就是水不沾流,只是水量还少,其能量只能留于肌肉,而没有形成走于肠间的势能。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
阳气衰者为狂,阳气衰者,是为亡阳,亡阳者,大抵是火气盛壮,乃为状火食气。故阳气衰者,必是邪火旺者,故阴气虽多,亦不会由内出外变为阳气,必然是实热盛壮,故为狂。
阴气衰者为癫,阴气衰者,是为亡阴,亡阴者,大抵是虚火偏亢,乃阴血不足。故阴气衰者,必是阴虚阳亢,故阳气虽多,亦不会由外入内,变为阴气,必然是虚热亢奋,故为癫。

阴气衰与阳气衰,是不同体质者遭遇邪气袭扰后的不同表现。如桂枝汤证就是属于阴气衰者之渐,百合病证就是属于阴气衰者之甚;麻黄汤证就是属于阳气衰者之渐,抵当汤证就是属于阳气衰者之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0: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3楼(傷寒) 的帖子

学说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体系。无论哪种学说,必定要有理论支持,若没有理论支持,怎称其为学说呢?感谢交流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4

积分

88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4
发表于 2010-7-20 14: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世遗风老师,五运六气读谁的书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06: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的阴阳衰者解析的非常好,学习了。
连续想了两天,悟出水不粘流的核心在于津液,我接受津液是阳气的观点!虽然很难接受,但这个观点是真的!
这样阴阳气不相顺接就可以包括营卫!心肾等。
这里再提出一个问题,李先生如何拍照出津液是透明的?水汽不透明?对应拍照的部位?是哪里拍的?
哈哈,这个问题解决,马上可以和李先生讨论防己茯苓汤了。
五云看黄元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4: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远红外热影像仪的呈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这个信息是2008年我在一家论坛上看见的,是科研机构作的,当时只把平面呈像图复制下来了,该作者说,立体图是断层的。当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一年后,我想找到该作者,却没有找到,遗憾。我估计,远红外热影像仪的立体成像,走出科研机构而进入医疗机构的可能性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3: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阴阳气不相顺接”读《伤寒论》经旨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指素有小便不利、淋漓涩灼的病人。小便淋漓涩灼,是下焦有热,血热日久,灼津耗液,阴血渐亏,必成淋家。淋家若发其汗,伤其津液,则阳气衰而血热愈甚,必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津少血热,热迫血溢,而出现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久患疮疡的病人,热毒灼血,津血必亏,发汗则重伤其津,必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津亏血亦竭,津亏血竭者必致柔痓。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
久患衄血的人,因鼻子常常出血,上部血亏在先,若误发其汗,导致额面脱水,肌肉下陷。脉急紧是血管里津液亏少,脉不柔和,表现为急紧之象,眼睛失去津血濡养,出现双目圆睁,直视而不能眨眼,这都是发汗所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津血俱亏而出现的后果。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平素病有经常出血的人,如便血、尿血、衄血、咯血、妇女漏血,或身体其它部位出血者,不可发其汗。因血汗同源,血少者津液就少。若误发其汗,必更伤其津血,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阴气不能化生阳气而津液不足则寒栗,阳气不能化生阴气而血液不足则振摇。


从“水不沾流”谈输水补液

水不沾流,是因为水不是人体内的正气,而是客居在人体内的水饮邪气。阴阳气相互沾流,是因为阴阳气是由人之胃气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是人体内的正气,具有相互沾流的本性。
水饮入胃,要经过胃气的消化吸收,才能够变化为阴阳气,成为人体内的正气。当人之正气不足时,就会出现水饮入胃,不能得到消化吸收,出现水不沾流,如胃气不足者,则水从大便出,出现泻泄,理中丸证即是;若肾气不足者,则水从小便出,出现小便多,肾气丸证饮一斗,小便一斗即是。人体受邪气袭扰,发生卫气不行,不行的卫气变化作水,走于肠间者,亦是水不沾流。
通过对“水不沾流”之病理原因的透析,就可以认识到,输液是不能补液的。输液只是输水,水注入脉中,水还是水,不通过胃气的消化吸收,水是不能化作津液的,于是就出现输液一瓶,小便一瓶的现象,病人口渴者照渴,发热者照热,除非是由病菌感染引起的发热,输入与之敏感的抗生素,则之热退。而如果是“原因不明”的发热,无论你输多少瓶水,也解决不了发热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伤寒论》为什么时时处处都注意保护胃气,就是因为胃气是化生阴阳气的根本,阴阳气是祛除邪气的根本力量,也是人之生命之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2 17: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非常好,我已把李先生当老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2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遗风先生能给我的考卷打个60分,我就满足了,岂敢反过来当遗风先生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hi.baidu.com/傷寒愛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22 20: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9楼(李国栋) 的帖子

這帖子講的真好。我不得不再贊一個。一是關於陰陽氣順接的題目對領悟傷寒論的經旨確實大益。我認為人體從吃飯開始,從陽明的消化吸收,到陰陽氣的形成,再到五臟的收藏,再到陰陽氣的輸布,1環扣1環,那是仲圣的巨大貢獻。先生屢抓住陰陽氣順接不放,看來是對傷寒論有很深造詣了。再是先生能具體到方證上,功底深厚,讓我敬仰。
還有關於輸液這1點。輸液讓胃氣休息去了。6環少了1環,成了5經辨證了,或者有先天而後天不用了,都是對人體健康不利的。講的很好,學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20: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否!
《伤寒论》是张仲景关门闭户写出来的吗?不是!
《伤寒论》是与其它医学典籍没有联系的吗?不可能!
汉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时代。张仲景用了十年时间(据有关考证)写作成书不朽名著《伤寒论》,是隔绝于一切医学理论独树一帜的吗?割断历史,割断历史事物的纵横联系,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进程,不符合任何学术发展进程的。
《伤寒论》关于阴阳之理的论述,以外为阳、内为阴,如“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以热为阳、寒为阴,如“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以数为热,迟为寒,如“病人脉数,数为热”,“脉迟为寒”:…,等等论述,是张仲景发明的吗?若是,《伤寒论》理应集一篇理论专述,而不可能如大家看到的,寓理于证中。
《伤寒论》有区别于其它医理的论述,如“阴阳气不相顺接”,“水不沾流”。但这样的论述,也是在已有医理的基础上,作出了发展,而不是从天而降。
有些人执意把《伤寒论》与其它医学典籍的中医学理论核心割裂开来,既不符合事实,也对学习《伤寒论》无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积分

8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23 20: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4楼(李国栋) 的帖子

非常有必要关注一下张仲景的理论来源,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中景至关重要,以至于整个中医学。若没了理论,仲景之书就只能以方书对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09: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黄帝内经》)
    《伤寒论》诸多不可汗之戒,与《内经》之谨养血气之理是不是相通呢?

“人有热,饮食了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除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内经》)
《内经》之“汗则出,…内开腠理,卫气见开而出,…故命曰漏泄。”与《伤寒论》之“汗多亡阳”,其津液即是指阳气的说法,是不是一致的呢?

《内经》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与《伤寒论》之“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其阴阳之理是不是一致的呢?

以《伤寒论》之理与《黄帝内经》之理相参,互为佐证,互为启发,以达通解,难道不好吗?为什么要反对与其它医典相参呢?我不认为这是在“朝其他医理上套”,而是互参为证,“思求经旨”,以达明理。

把《伤寒论》看作是方剂的集合之书?自然读不出《伤寒论》的法度和理学之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2:36 , Processed in 0.12748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