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治病必求于本”,就是本于阴阳,《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就是平衡阴阳。如何平衡阴阳?黄氏在《天人解》中曰:“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阴虚阳虚的本质是中气之衰败。如何理解:“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这是一大难点。 大自然的植物生长,首先种子发芽必须有水分与适宜的温度,而发芽后的生长必须靠吸收土壤的营养才能生长,自然之理。 五行之火(心阳)为木所生,而木生于水,癸水中含有阳是为温泉,才能使木发芽,而木之生长必须依靠脾土提供营养,木才能生长,升而化火,变成了心阳。就是说木之生长化火,必须依靠己土的上升,才能生长,五行之水(阴精)为金所化,辛金下降化水,必须靠戊土下降才能下降化水,因此“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升降之能量”。 黄氏曰:“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清阳生发于木火(按:木生火,阳为木所化),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按:金生水,阴为金所化),则不至于上逆”。 “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 按:阴虚阳虚的根源是中气衰败,阴阳的升降是“上下回周”运动,不是圆运动,黄氏创立了升己土以补阳,降戊土以补阴之法! 阴虚 黄氏认为:阴虚是“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按:何谓“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癸水原由肺金下降所化,“肺为水之上源”,因此阴根在上)。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按:肺气性肃降,戊土不降,肺无下降之路,故肺气之下降,“全赖胃土之降”)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按:“人知其金水之亏”,历代中医只看见阴虚之人的上热之症,咽干舌燥,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而不知道金水之亏的原因是肺胃不降,缘戊土不降,金无下降之路,癸水为辛金所化,金不能下降化水,故致金水之亏)。胃以阳体而合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末可徒滋心液也”。 黄氏认为治疗阴虚,“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末可徒滋心液也”(按:未可,不可以用滋阴泻火之法,用滋阴泻火之法滋补心液是徒劳无益的)。黄氏创立治疗阴虚的地魄汤,为什么取名“地魄汤”?“地”为阴,《内经》(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阴精为“魄”即辛金所化,故取名“地魄汤”。 《地魄汤》 制半夏三钱、北五味一钱(研)、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甘草二钱(炙) 黄氏曰:“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源。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炙草培土升脾阳,以助降胃逆。 黄氏还告诫:“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 编者按:黄氏治疗阴虚的地魄汤,才是治本之方!历代中医补阴运用滋阴泻火之法,并且说:补阴须在补阴药中加点补阳的药,是阳中求阴,而黄元御认为补阴“宜降肺胃以助收藏”,并且加益气的人参、黄芪,肺主气,金生水,黄元御用益辛金之气而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是真正的补阴之法,治本之术!。 阳虚 黄氏认为:阳虚是“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凘亡” 黄氏曰:“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按:何谓“阳盛于上而生于下”?心阳在上,而心阳由水生之木所化,所以说阳根在下,在癸水,肾为火之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凘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按:历代中医只知道木火之衰,只看到肾阳亏虚之症状,而不知道木火之衰的根源是脾土的虚弱,己土不升,木无上升之路,阳为木所化,乙木不升,火无化源)。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未止徒温肾气也”。黄元御认为治疗阳虚,“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未止徒温肾气也”(按:止,仅仅,只,治疗阳虚,仅仅补阳是不夠的)。应该用升肝脾的方法以帮助阳气之生长,而不是仅仅单温补肾阳。黄元御创立了治疗阳虚的:天魂汤,为什么取名“天魂汤”?天为阳,《内经》(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阳神为“魂”即乙木所化,故取名“天魂汤”。 《天魂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桂枝三钱、人参三钱。 这个方子,就是黄芽汤加桂枝、附子,所以说黄芽汤是黄氏群方之祖。 黄氏曰:“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历代中医治疗阳虚,都是堆砌大量温补肾阳之药,还须在补阳的药中加补阴的药,说是阴中求阳。而黄氏补阳“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并在扶阳的药中加补血的药,阳虚是因为“肝血虚弱,不能生火”,血为阴,“血者,神魂之母也”,黄元御用滋补肝血,“以培阳神之原”。中医理论是木生火,肝血虚弱,不能生火,所以阳虚,用滋补肝血之法“以培阳神之原”,用中气之升降理论平衡阴阳,仍是治本之术!黄元御的用药更符合中医药理论。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是历代中医共识的经典之言,如何理解这二句经典之言?历代中医认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温补肾阳,消除阴寒,而黄元御却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水为金所主,用补肺气之法,以培阴精之原;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黄元御认为,木为火之源,黄元御用滋补肝血之法,以“以培阳神之原”。编者认为黄氏的平衡阴阳之法,才是治本之术,黄元御真正读懂这二句经典之言的真正含义。 黄元御严厉批判朱丹溪的滋阴泻火论,通观《四圣心源》全文,黄元御并不是不补阴,只补阳?完全不是,通观《四圣心源》之组方用药,都是解决人体的升降平衡阴阳,用茯苓、甘草、干姜湿中泻湿以升己土即为补阳,黄元御《四圣心源》全书共131个方子,用茯苓、甘草的,共82个,占63%,以泻湿温阳为主,大家临床上组方用药先写上茯苓、甘草,你用对了63%,当然临床需要辨证是不是有脾湿。用半夏、五味以降戊土即为补阴,131个方子中,用半夏的,共有39个,占30%,黄元御组方用药都是平衡阴阳。 黄氏补阴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阴为金所化,金为水之主,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源”,即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元御反对的是用滋阴泻火之法去补阴,而不是不能补阴。 黄元御告诫我们:“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黄元御说“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我理解是六味地黄丸适应证的纯粹阴虚者只有“千百之一”,绝大多数患者是阳虚或是阴阳两虚。滋阴泻火之法滥用,六味地黄丸之滥用临床上已经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当代滋阴的六味地黄丸之泛滥成灾是不是值得大家反省?“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黄元御憎恨的是“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滋阴之法的滥用! 黄元御的“悟”是颠覆性的,悟出了《内经》、《伤寒论》的精髓:“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即中气之沉浮”, ,“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 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按:“人之衰老病死”的原因是“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即阴阳失去平衡》,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人体阴阳升降之动力来源于中气,作为中医掌握人之中气,就掌握了人体阴阳升降之枢轴,就掌握了平衡人体阴阳之全局。因此黄氏告诫中医:“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中气之治就是平衡阴阳。黄元御揭示了阴阳之本质,“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是黄元御医学理论的精髓!黄元御是不是真正读懂了《内经》、《伤寒论》? 黄元御临床辨证、组方、用药都是平衡阴阳。黄元御的理论就是平衡阴阳。黄元御治病达到了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