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见贤思齐 转自“明医网中医交流论坛”
我自己对中医最早的认识,是因为大学时候看了第一本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一本小册子。大致了解到中医是把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的,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个系统出了疾病,必须从和它相关的其他系统入手进行治疗,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和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完全不一样啊。当时就觉得中医非常的了不起。
人从出生开始就被打下时间的烙印。在不同地方和宇宙不同运行状态下出生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体质,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当然,也和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是先天方面的因素。
后天方面的因素是指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人的疾病的产生,往往是很长时间的不良生活习惯积累形成的(这个不良习惯指的是不顺应宇宙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的习惯)。等到检测出来有病的时候,往往已经是积重难返,非常难治疗的了。所以,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致可以理解为古人所说的“养生”),比产生疾病之后再去治疗,要好的多。
所以中医的开方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中医讲“同病异治”。同样是感冒,在不同时节的感冒的病因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人开的药方也是不一样的。同样,中医也讲“异病同治”。两个人,不同的疾病,中医有可能给他们开出完全一样的方,因为他们的病因是一样的,因不同的体质,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药是不能随便吃的。药和病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我们以前想象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么简单。
中医素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好的医生应该是是在疾病产生之前通过各种调养方法来增强体质,使身体免于疾病的侵犯。因为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如果运作正常,是有抵抗疾病的能力的。中医的种种养生和治疗都是为了维持或恢复人体这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转,疾病便没有入侵的机会。所谓“上兵伐谋”,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医至张仲景之后开始产生一个新的流派,即吴鞠通、叶天士、李时珍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以往以黄帝内经金匮伤寒为理论基础的张仲景、孙思邈等被称为伤寒派也叫经方派。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温病学派狭隘的理解伤寒的范畴,在实质上抛弃了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中国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温病派导入歧途,从此开始没落。
经方派的处方简单,辨证精良,疗效甚好,随着市场经济,有很多医生也不开经方了,中国的经方面临消亡,中医面临着更严重的考验,是我国把医疗体制走向市场把纯正的祖国医学商品化了,如果谈论经方派,当经方派的传人,那你在国有医院就没有饭吃,因为院长追求的是收入,我刚刚步入医学的殿堂时也决心当一个真正的经方派,当时我们的老医生各个都是经方,每副中药不足10味,看起来辨证精良,很正规,看起来舒服,而且效果不错,从那我决心当一个真正的经方派医生,还编著了《新编辨证歌诀》来展示我的决心。
昨天我看到我熟悉的一个老医生开了一个方子20几味,我说这可不是您的风格啊,他笑了,随着市场变化,如果还是我们以前的观念,恐怕我们连饭都吃不上,好一个医疗改革,改的不是别的,是丢掉的祖国医学的精髓啊,悲惨!照此下去老祖宗给我门留下的东西我们是继承不下去了,现在的中医虽然培养很多,但是质量不高,谈不上发展,我看只要继承下去就不错了,现在中医的书很多,但是中医经验的著作不多,疗效和处方水分大,经不起推敲,造成后继乏术,而不是乏人。什么重点中医县,重点中医市。到底有多少医院应用中医治疗疾病,一个中医院,到底有多少人会开中药饮片方剂啊,他的比重是多少,全院一个中医到底每天能够开几个中药方,希望从事卫生的官员们,关注一下,保护中医,否则中医会被历史所淘汰。 |
上一篇:《儒门事亲研究》中一处错误下一篇:薛钜夫院长谈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