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980|回复: 9

李士懋老师病案选讲

[复制链接]

292

主题

8446

积分

2031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经方研究无止境

Rank: 6Rank: 6

积分
8446
QQ
发表于 2009-6-26 22: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士懋老师想必大家很多人都听到说过,李老师在学术上、临床上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形成了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我们在学习、师法李老师的过程中,感觉李老的以下数则病案颇有代表性、颇能说明中医的内涵,这几则病案既有李老师治疗失败后的教训分析、也有治疗成功后的心得阐发。李老师做为在当今中医界有很大影响力的临床大家,能够大胆公开讨论自己治疗失败的病案,这种求实、求是的学术态度很值得我们后辈中医传承者学习、效法。选录这数则病案于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病案一:麻疹高热(真寒假热)
      赵某,男,17个月,1965年2月4日诊。发热3日,体温高达41.7   ,体胖面白,舌淡苔滑,脉疾无力,喘促肢冷,烦躁哭闹不得稍安,疹淡稀隐隐。此阳虚不能托疹,予参附汤加味,以回阳益气托疹。方予:炮附子6克、人参6克、鹿茸4.5克、当归6克。浓煎频服。2剂药服完,面色由青转红,肢冷亦除,麻疹一日即布满全身,热亦降。
       按:余1963年至1971年,八年多任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专职中医师,负责儿科全科会诊。八年里,全部看的是急症、危症。当时大庆油田几十万人会战,地处北大荒,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儿科疾病发病率甚高。当时尚无麻疹疫苗,每至冬春麻疹流行,儿科180张病床爆满,经常走廊、大厅都挤满了床,患儿每年病死者达500余名。有一类白胖的患儿,都是高热41  以上,面色恍白,舌淡肢冷,麻疹出不来,喘憋、呼吸困难,脉搏可达200次/分以上,但是按之无力。余初不识此证,套用通常的表疹方药,七例皆死亡。后来读《中医杂志》的一篇报道,始知此为阳虚之体,当予温补回阳托疹,余仿效之,之后治疗十一例皆活,此病案乃其中之一耳。
     (麻疹)高热41   以上,因儿科大夫都知道不能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否则麻疹立刻收敛,造成疹毒内攻,故都仰仗中医表疹。此类患儿为阳虚,以其面色恍白,舌淡,脉疾无力,故予回阳托疹。由此可见,阳虚发热,照样可以高达40  以上,不可见体温升高辄云热盛,而妄用寒凉。属阳虚寒盛者有之,且莫重蹈余之覆辙。前车之鉴,当谨记。
        病案二:麻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王某,男,1.7岁,1965年11月3日诊。患儿白胖,西医称为渗出性体质,病已4日,高热达41.5   ,头胸疹点隐隐且色淡,躁扰肢厥,咳喘痰鸣,脉疾(心率260/分),按之无力,舌淡,面色青白。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心力衰竭,疹未透发。处方予:炮附子6克、红参5克、桂枝6克、升麻3克、紫草10克。2剂。浓煎频服,令一昼夜2剂净。
        至夜,疹已出齐,色较淡,身热略降(39.5    ),面色微见红润,脉尚疾(220/分)。上方去桂枝、升麻,加黄芪6克、鹿茸1克,3剂。尽剂,疹没、热退而愈。
按:患儿肥胖、色白,素体阳虚,不能托疹外透,余初以为高热疹出不透,仍按《医宗金鉴》竹叶柳蒡汤加石膏、羚羊角等治之,先后五例皆亡。后见《中医杂志》有一篇报道,言及阳虚不能透疹者当予温托之法,遵而用之,后来所治六例皆愈。此教训刻骨铭心,每忆及此,扼腕长叹,余实乃庸医杀人。
        中西医对“热”的概念不能等同,西医发热是以测体温为标志,而中医是指脉数、舌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结等热证,体温高者,在中医看来可称为有寒或者阳虚阴盛;体温低者中医仍可称为有热。此类患儿,初余以为体温如此之高,必是热盛,而误用寒凉清热,无异于雪上加霜,疹不能透,疹毒内攻而亡。
高热而诊为阳虚阴盛的依据,主要在于脉数疾、按之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濒湖脉决》言数脉:“实宜凉泻虚温补”。同为数脉,当寒凉清热?还是温热扶阳?其关键就在于脉的沉取有力、无力。此性命攸关之处,万万不可稍忽,若差之毫厘,必失之千里。如若脉在有力无力之间。当细查其舌,查舌重在舌质、舌苔的或黄或白,若舌质淡淡者,当为虚寒,在进而观色,若色白或兼青者乃虚寒。此例患儿阳虚不能托疹,故予参附温阳,桂枝温通血脉,升麻升发透达,紫草活血以促疹透发,阳复疹透热退。
        此例虽阳虚阴盛伴高热,但非阴盛格阳。故扶正回阳以祛邪。格阳者,脉又当浮大而虚,颧红如妆,阳虚势将脱越,当引火归原,而不可再用升麻助其升散。
      病案三:鼻衄
      田某,女,37岁,医生,1978年7月3日诊。鼻干数日,今日上午10点许突然鼻衄盈碗,急予局部冷敷,血不止,有予填充压迫止血,竟倒流入口而出。诊其脉数,处方予桑白皮50克水煎服,服后血止,后数年来未在出血。
       按:鼻衄乃常见病症,原因甚多。热邪迫血妄行、阴虚火旺、气虚不摄、阳虚不固等皆可导致。然独以桑白皮治鼻衄,尚属罕见。
       余大学毕业实习时,在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跟随陆石入老师。同科有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子孔嗣华老师。孔先生曾给我讲述一病例:原北京有一家药店掌柜,鼻衄断续百余日,曾延请京城名医多人诊治,犀角、羚羊角、牛黄、三七、安宫、紫雪等屡用,皆无效果。因衄血日久,身体渐渐不支,卧床不起。后邀名医孔伯华诊治,先生诊毕仅开桑白皮一味煎服。该药店掌柜以为药贱,不以为然,勉强应允服之,竟服一次衄止。
       盖肺开窍于鼻,气帅血行,气有余便是火。肺失肃降,气逆则血逆,故上出鼻窍而为衄血。桑白皮色白入肺经气分,擅降泄肺气。气降则血降,气顺则火消,鼻衄何患不平。方虽平平,却也深合医理,令吾印象颇深。毕业后临床实践中,凡遇实证之鼻衄者,皆一律重用桑白皮泻肺,或伍以清热,或伍以凉血,或伍以养阴等等,疗效卓著。既使虚症,于补益培本方中,亦常少加桑白皮等以降气止衄,其疗效亦甚好,此法吾用甚多,诚可信矣。
       余慨然叹谓曰:不明医理,何以为医。只有深谙医理,才能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取得显著的疗效。假若拘于一隅之见,只知几个僵死的套路,只晓得几个死方,难应万变。无非是盲人骑瞎马,难成大医。有人妄称中医是经验医学,仿佛没有理论,此乃无知之谈,本不足论。设若没有理论,焉能出此妙着。经验本是知识的结晶,任何科学实践都离不开经验。经验诚可贵,其升华为理论,又去指导实践,其价值更高。中医应该称为实践医学,是由实践升华为理论,反过来又去指导实践。几千年来,不断的往复,不断的升华,方才形成今日之伟大宝库。我们作为后人更应该倍加珍惜,努力继承发扬。
        病例四: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亡阳)
       孙某,女,24岁,教师,1992年7月13日诊。西医诊断为: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呼吸停止5天,心跳尚存,靠人工呼吸维持生命。会诊时患者面赤、舌红、舌苔干黄起刺,脉洪大,腹软。此属阳明热盛,予白虎加人参汤,鼻饲共服3剂,脉症依然如上,加服安宫牛黄丸一粒。至18日死亡。
        按:脉洪、面赤、苔黄,予人参白虎汤当属对证。后悟及,面赤乃大量使用激素所致,脉洪大乃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假若没有西医药,或现一派亡阳之象,当非人参白虎汤所宜。所以中医辨证时,尚须考虑因用西药所产生影响,否则易为假象所惑。回忆在医院会诊时,经常会遇到中西医见解不同而治疗相互干扰的情况。例如治疗麻疹,用解热镇痛药,必使疹没,会使疹毒内攻。而中药表疹,又往往是一些辛散之品,与治外感方药无大差异。治下利时,西医防脱水而输液,而中医则利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神昏者,中医醒神开窍,西医往往用冬眠、亚冬眠以保护脑细胞。治疗中暑是,西医用物理降温,冰袋冷敷,而中医则“暑当与汗俱出,勿止”。总之,中西医的见解不同,治疗相互干扰的情形常常可以遇到,须中西医相互沟通、协商,相互多多了解最为妥当。

        中医是实践医学,其生命力就在于临床实践。我们学习中医的目的无非就是能够给患者治好病。因此只有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去验证、去体会中医理论,才能真正的理解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好的继承中医、发扬中医。中医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有其完整的诊治方法,想要提高临床疗效,就必须要始终严格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去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定病机并据此立法、处方、用药。现代医学的化验、检查,对病情的认识、判断、预后确有帮助,这是不能否认的,但不能以西医的理论、检查结果来指导使用中药,这,也是必须的。
运用中医药理论临床治病没有固定的套路,法无定法,方无定方,药无定药,孜孜以求者,唯谨守病机,努力提高辩证论治的水平。平时通过对各个病案的学习、分析、总结,是提高辩证论治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学习中医的关键,我们认为必须学习医案和跟师,从大量的医案学习中去总结其辩证论治的规律,并努力掌握用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在跟师、观摩的过程中,可以树立起我们运用中医药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胆量。
        以上所述,实乃余学习中医过程中,运用中医药理论临证实践的一得之见,本无新意,在这里既无诲人之意,也无自慰之心。其实咱们中医的许多东西都必须几经挫折,方能稍有所悟。医乃济世救人之术,我们必须刻苦钻研,广闻博识,勤于实践。理论功底深厚,临证方能触类旁通;勤于实践,方能对中医理论真正的有所领悟,二者不可偏废。欲提高临床疗效,必须切实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才能使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论治理论生机勃勃,左右逢源,充满活力。

        李源中医 真诚提示:一位好的中医师就相当于一个综合性的医院,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患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症。真正的中医师诊治疾病不会像西医那样详细分科,就疾病本身而言,天下之病离不开五脏、六腑、气血、经络、七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就治疗方法而言,也仅是有所偏重,当用药就用药,当扎针就扎针,当……就




上一篇:李源经验谈
下一篇:广东近代经方大家医案医话辑录--“四大金刚”之易巨荪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09-6-27 06: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案!李士懋先生临床经验丰富,还有更多的医案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主题

8446

积分

2031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经方研究无止境

Rank: 6Rank: 6

积分
844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08: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士懋温阳治喉痹验案举隅
作者:王海焱
关键词:喉痹 温阳 名医经验 李士懋
摘 要:总结李老以温阳法治疗喉痹经验。将阴寒喉痹分寒客少阳、龙雷火动、痰浊痹阻等型辨证论治,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以及以脉诊为核心的治疗原则。
        李士懋教授是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徒导师,临证四十多年来以脉诊为核心,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以温阳法治疗喉痹,每获殊效。笔者有幸侍诊,现简析其验案,以飨同道。
一 暴喑 (寒客少阴)
       李某 男,27岁 ,教师,2005年2月11日来诊。自云外感之后暴喑至今,证见畏寒肢冷,加衣被后稍减,鼻流清涕,咽干痛,腰骶冷痛,背沉紧,服板兰根冲剂、感康等不效。舌淡苔白,脉寸沉无力尺弦紧,诊为上焦阳虚,少阴寒闭。拟温上焦之阳,散少阴之寒。主以甘草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干姜5g 甘草6g 麻黄5g 炮附子10g(先煎) 细辛6g
       6付 一日三服
       药后得愈
      按:失音乃临床常见证。《内经》名曰“喑”。《医学正传》则称“喉喑”,因肺脉会厌而肾脉夹舌本,“会厌者,音声之户也”。(《灵枢•忧恚•无言》)本病虽属声道、喉咙的局部疾患,实与肺肾有密切关系,因此古人有云:“金水相生,病在肺肾”之说。《直指方》曰:“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本。”失音亦有外伤内伤之分,有虚实之不同。叶天士云:“金实则无声,金破亦无声”。张景岳说:“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喑也。”其辨证当分虚实、新久,暴病多因邪闭,久喑多为体虚。故暴喑应以宣肺散邪为主,久喑当以补虚扶正为主。本例因脉寸沉无力,尺脉弦紧,寸无力为阳虚,尺弦紧为下焦寒客。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均为阳虚寒中之象。故以干姜甘草汤温通上焦阳气,麻黄附子细辛汤散下焦寒凝,切中病机,故有殊效。
二 咽痛(龙雷火动)
        芦某,女,21岁,学生,95年10月16日,咽痛半年,口渴欲饮,心烦有痰,痰粘难咯,后头及两侧头痛,时寐差。腰疼痛素带多,经量少。阳脉数,不任重按,尺脉弱,此肾虚阳浮于上,宗济生肾气治之。
        炮附子9g(先煎) 肉桂5g 山茱萸12g 干地黄12g 茯苓12g 泽泻10g 怀牛膝10g 五味子 6g
       10月24日诊上方继服4付,咽痛头痛皆缓,以其尺脉尚弱,于上方加巴戟天 、肉苁蓉各10g再服4剂而愈。
        按: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肾阳虚相火循经至喉而喉痹,阳脉数而无力乃上焦之虚火,脉虽数但因无力仍不以热论,重用炮附子以温之。《濒湖脉学》曰:“实为凉泻虚温补”,甚是。因尺脉弱为肾阳虚,故以宗济生肾气温肾阳以引火归源得愈。此种相火上浮,徐灵胎称之为龙雷之火。相火相对君火而言,生理状况下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二者相配合。肾肝胆三焦皆有相火,肾中相火称之龙火,肝胆相火称之为雷火。而相火根源发自命门,肾为坎卦,内藏水火,为水火之宅,火当潜水中,相火安于其位,若水竭阳无以潜则妄动,若水寒不能潜也妄动。故相火可分为二类,阳虚阳浮或龙雷火动。此案为龙雷火动。此种龙雷之火,不可水灭,不可直折,必以热药以引火归源。
三 咽痛(阴寒内盛)
        封某 女27岁 1996年5月7日诊。咽干咽痛、咽部梗塞感两周。诊见畏寒肢冷,面白少华,少气懒言。脉弦紧无力,舌暗红齿痕,此乃阴寒内盛,痹结于咽喉,予苓甘五味姜夏汤主之。  

炮附子8g(先煎) 桂枝8g 细辛4g 干姜4g 五味子4g 茯苓10g 生半夏9g 2 付 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药后未诊,数日后相见,云药后诸证已除。
        按:脉见弦紧无力为阳虚寒凝,寒邪痹阻则咽干咽痛,舌红为寒束血行不畅,不以热论,故施以温阳散寒之剂得愈。本例虽咽干、舌红,但无一滋阴清热之品,反用大辛大热之附子、细辛、半夏通阳散结,仍效果明显,可见中医辨证之重要性。咽干咽痛乃常见之证,世医多以火热或阴虚火旺治之,不效者亦不少见,其实阴寒内盛者亦有之。喉痹之证以《伤寒论》少阴篇为多,而少阴篇之喉痹常以阴寒为主。如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317条通脉四逆汤之咽痛,313条半夏散之咽痛亦在此例。甚则咽痛溃烂者,亦可以温燥药温之。如312条苦酒汤证。近贤所著《外科政治全生集》亦以辛温之姜桂汤治疗喉痹不仁之危证。
四. 咽痛(痰浊痹阻)
        赵某 女 35岁 ,本院家属,2005年7月诊。西医诊为慢性咽炎,证见:咽干咽痛,声音不扬,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恶心呕吐,头晕身重,纳呆食少,二便调。舌淡苔白腻,脉缓滑。查:患者表情痛苦,咽部无红肿,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淋巴细胞增生,此乃痰浊痹阻咽痛,法当温阳化浊。
        生半夏12g 桂枝9g 甘草6g 茯苓10g 生姜5片
        自述:2剂后痛大减,继服5剂而愈。
        按:观前医所用均为银翘、板兰根、牛蒡子之属,或以甘凉清润,动辄以玄参、地麦之类。据证求因,咽喉乃少阴之门户。患者初感风热,未及时开泄,过投寒凉,少阴真阳受损,痰浊内生,阴浊上干,咽干咽痛,若再投苦寒遏之,则邪盛正孤,如陷重围,必投以温散开通之剂,以通营卫,畅气血,化痰浊,诸证悉除。生半夏世人皆畏其温燥,惧其毒性,却不知其本为利咽通喉之要药,仲景屡用生半夏疗喉痹,且佐以生姜既散寒止呕又解半夏之毒。
        李老师恒以脉弦紧或脉虚无力,舌淡苔白,畏寒肢冷,咽干咽痛为辨证要点。临证常见舌脉不一致的情况,若见舌红,甚则深绛,则为阳虚,虚火上炎,不以热论。《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胜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盛,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甚得其意。
参考文献:《内经》 《伤寒论》 《外科证治全生集》 《医贯砭》
《相濡医籍》(李士懋)
评语:
        李春香: 本文总结李老温阳法治疗喉痹经验,体现了李老辨证论治,以脉诊为核心的原则,并举医案加以论证。临床中喉痹分型很多,本文只阐述其中四种证型,并对每个证型加以分析。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不够恰当,没有完全理解李老用药的意图何在,今后仍须加以努力。
        阎艳丽: 该文对李氏温阳治侯痹的经验予以报道,行文层次清楚,文笔流畅,分析较深刻,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吕志杰: 此文作者侍诊李士懋老师,将李老“温阳治喉痹验案”总结成文。如此论文诚可贵,如此后生诚可爱。李老经验是师承医圣张仲景方法,灵活变通而取得疗效。这雄辩的证明中医学继承发扬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用性。中医学的传承就像火炬的传递,哪一棒接不住,都会使中医学断了“薪火”成为中医事业的千古罪人。同学们希望你们成为中医学继承发扬的功臣,不可成为罪人。

        吕老师: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我的评语是:此文作者侍诊李士懋老师,将李老“温阳治喉痹验案”总结成文,如此论文诚可贵!如此后生诚可爱!李老经验是师承医圣张仲景方法,灵活变通而取得良效。这雄辩的证明中医继承发扬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用性!中医学的传承就像火炬的传递,哪一棒接不住都会使中医断了“薪火”!成为中医事业的千古罪人!同学们,希望你们成为中医学继承发扬的功臣,不可成为千古罪人!
        李老师:一般这种病,清热解毒用的多,用六味汤来宣肺比较多见。我刚开始也不敢用热药。喉病,少阴篇比较多见,阴寒比较多见,比如慢性咽炎,好多人清热解毒,养阴清热,老不好,就是好多人不敢用热药,这是个毛病,其实真要用热药,有好多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个小伙子嗓子疼,疼到什么程度呢?他自己说就像拿沙子在打似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后效果很好,好的很快,这对我有很大启发。我觉得好好学学经典的东西,给我们无限启迪。我一辈子反反复复学了好多遍《伤寒》、《金匮》,总觉得学的还不深不透,所以我直到现在还在努力学,每次都给我很多启迪。
         张老师:这个同学写的这个病案非常好,主要这不是一般的病案,而是一些人们平常想不到的病案,所以我给了最高分,文章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特色。尤其最后一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这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所以这篇文章非常有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主题

8446

积分

2031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经方研究无止境

Rank: 6Rank: 6

积分
8446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08: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士懋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经验总结


作者:董亚川

虚弱土不生金,肺卫失养则洒淅恶寒。然此恶寒并非表症之恶寒,乃由脾胃内伤中气不足,卫阳不能顾护于外则洒淅恶寒。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脾胃论》明确提出“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清阳不升阳气不能充养于胸中,胸阳不振而惨惨不乐,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故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培其本,黄芪甘温,补脾肺气,益气固表升提阳气,半夏陈皮化湿理气,少佐黄连以泻阴火,泽泻利湿清热以降浊阴,羌独活、柴胡、防风其性辛温升散皆属风药。东垣为何贯用风药?此本方之妙处所在:一则风药可以化湿,风药入通于肝能补肝之用助肝疏泄,土必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不壅滞,此风能胜湿之理。二则风药能助肝之升发,实乃补肝之药。《灵枢》曰:“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也,旁者少阳甲胆也。”肝之少阳之气升则脾之清阳升,全身气机调畅。《六节藏象论》曰:“十一藏取决于胆。”只有少阳胆气的升发则五藏六腑之气才能升发,故取风药以升发少阳之气。方中用白芍作用有二:1.补肝之体,益肝之用。2.以敛其逆气防止风药升散太过。甘草大枣益胃气。

此方升清降浊,补中有泻,散中有收,使气足而阳升,正旺而邪服矣。

余随李老师临证近两年以来见其应用范围较广,疗效卓著。现总结其应用要点如下:

柴胡

1.脉象:脾胃虚弱脉可见缓滑无力,肝郁不疏则见脉弦,清阳不升则寸脉沉。因此脉弦缓滑无力、寸脉弱即为主证。或见脉缓滑无力、弦濡无力。

2.舌象:常可见舌质淡齿痕苔白。

3.症状:脾胃虚弱常见腹痛,腹泻,纳呆,倦怠乏力,腹胀,便秘等。清阳不升则九窍不利,九窍者五藏主之,五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故可常见清窍失养的病症如头昏,头痛,耳鸣,鼻塞等。

只要主证见,兼证或见一二即可以升阳益胃汤治之,不拘限于治疗脾胃病症,符合上述指征不论内外妇儿皆可用之。

服用方法:方后注早饭午饭之间温服。早上7—9时之间乃辰巳之时正是肝当令,阳升之时,肝得时助则更能发挥升发疏泄之功。

病例分析:  

1.脾虚不升胃脘胀满案

刘成虎: 男      22岁

初诊时间 2007年7月10日

纳谷不馨 胃胀 便稀不爽 头昏不清 上午重 脉弦濡寸沉 舌质淡红齿痕苔白

陈皮9克, 黄连9克 ,茯苓12克 ,羌活7克, 白术10克, 半夏10 克, 泽泻12克 ,柴胡7克 ,生黄芪12克, 党参12克, 防风7克 ,白芍10克 ,甘松8克 . 14剂愈。

[临证体会]:“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虚则纳谷不馨。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利,浊阴不降则胃脘胀满。《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上午乃阳气生发之时,今脾虚清阳不升故见头昏不清,上午重,后又因颈项酸楚找我(因此人乃我同学)又予原方加葛根愈。

2.脾虚不升胸阳不振案

张贵军:男     37岁  

初诊时间 2007年5月28日

胸闷 头疼 大便不爽 小便不畅 肩臂痛 脉弦缓滑 舌偏红苔腻灰

方予升阳益胃汤加减:陈皮10克 ,半夏10克, 防风8克 ,白术10克, 党参12克, 羌活8克, 生黄芪12克, 茯苓12克,  柴胡8克, 黄连9克, 泽泻12克, 白芍10克, 焦三仙各15克 ,鸡内金15克.

[临证体会]:胸闷胸疼之病多从心治之。然脾胃有疾亦可引起。《湿热病篇》曰:“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胸中乃大气所在,大气者虚弱土不生金,肺卫失养则洒淅恶寒。然此恶寒并非表症之恶寒,乃由脾胃内伤中气不足,卫阳不能顾护于外则洒淅恶寒。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脾胃论》明确提出 “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清阳不升阳气不能充养于胸中,胸阳不振而惨惨不乐,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故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培其本,黄芪甘温,补脾肺气,益气固表升提阳气,半夏陈皮化湿理气,少佐黄连以泻阴火,泽泻利湿清热以降浊阴,羌独活、柴胡、防风其性辛温升散皆属风药。东垣为何贯用风药?此本方之妙处所在:一则风药可以化湿,风药入通于肝能补肝之用助肝疏泄,土必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不壅滞,此风能胜湿之理。二则风药能助肝之升发,实乃补肝之药。《灵枢》曰:“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也,旁者少阳甲胆也。”肝之少阳之气升则脾之清阳升,全身气机调畅。《六节藏象论》曰:“十一藏取决于胆。”只有少阳胆气的升发则五藏六腑之气才能升发,故取风药以升发少阳之气。方中用白芍作用有二:1.补肝之体,益肝之用。2.以敛其逆气防止风药升散太过。甘草大枣益胃气。

此方升清降浊,补中有泻,散中有收,使气足而阳升,正旺而邪服矣。

余随李老师临证近两年以来见其应用范围较广,疗效卓著。现总结其应用要点如下:

柴胡

1.脉象:脾胃虚弱脉可见缓滑无力,肝郁不疏则见脉弦,清阳不升则寸脉沉。因此脉弦缓滑无力、寸脉弱即为主证。或见脉缓滑无力、弦濡无力。

2.舌象:常可见舌质淡齿痕苔白。

3.症状:脾胃虚弱常见腹痛,腹泻,纳呆,倦怠乏力,腹胀,便秘等。清阳不升则九窍不利,九窍者五藏主之,五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故可常见清窍失养的病症如头昏,头痛,耳鸣,鼻塞等。

只要主证见,兼证或见一二即可以升阳益胃汤治之,不拘限于治疗脾胃病症,符合上述指征不论内外妇儿皆可用之。

服用方法:方后注早饭午饭之间温服。早上7—9时之间乃辰巳之时正是肝当令,阳升之时,肝得时助则更能发挥升发疏泄之功。

病例分析:  

1.脾虚不升胃脘胀满案

刘成虎:男     22岁

初诊时间 2007年7月10日

纳谷不馨 胃胀 便稀不爽 头昏不清 上午重 脉弦濡寸沉 舌质淡红齿痕苔白

陈皮9克, 黄连9克, 茯苓12克, 羌活7克 ,白术10克, 半夏10 克, 泽泻12克 ,柴胡7克, 生黄芪12克, 党参12克 ,防风7克, 白芍10克 ,甘松8克。  14剂愈。

[临证体会]:“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虚则纳谷不馨。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利,浊阴不降则胃脘胀满。《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上午乃阳气生发之时,今脾虚清阳不升故见头昏不清,上午重,后又因颈项酸楚找我(因此人乃我同学)又予原方加葛根愈。

2.脾虚不升胸阳不振案

张贵军:男    37岁  

初诊时间 2007年5月28日

胸闷 头疼 大便不爽 小便不畅 肩臂痛 脉弦缓滑 舌偏红苔腻灰

方予升阳益胃汤加减:陈皮10克 ,半夏10克, 防风8克 ,白术10克 ,党参12克, 羌活8克 ,生黄芪12克, 茯苓12克,  柴胡8克 ,黄连9克 ,泽泻12克 ,白芍10克, 焦三仙各15克, 鸡内金15克 。

[临证体会]:胸闷胸疼之病多从心治之。然脾胃有疾亦可引起。《湿热病篇》曰:“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胸中乃大气所在,大气者贯心脉行气血,胸为清旷之野为阳气所居,今脾胃虚弱,清阳不能充养于胸中,故而胸闷。二便不畅者乃由中气不足所致。《黄帝真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肩臂痛者手太阳气郁而不行,故取风药散之。

3.脾虚不升痰阻失眠案

梁联书:男   50岁

初诊时间 2007年7月10日

寐差可睡四五个小时 梦多 胸脘满 不欲食 恶心便秘 脉弦濡 舌淡红苔薄腻

脾虚肝郁湿困升降失司,拟健脾化湿升清。方宗升阳益胃汤:陈皮9克, 黄连9克, 茯苓15克, 羌活7克,白术12克 ,半夏18克, 泽泻15克 ,柴胡7克, 生黄芪12克, 党参12克 ,干姜5克 ,郁李仁30克 ,夜交藤30克, 白芍10克, 防风7克 。  14剂。

药后恶心止,胸不闷食寐可,便已不干,尚脘痞,脉弦濡寸弱。

上方加生麦芽15克 鸡内金15克 升麻6克14剂愈

[临证体会]:“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乃阴阳升降之枢纽,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承,阴阳相交,则可成寐。《营卫生会篇》曰:“阳入于阴则寐。”今脾虚湿困,阴阳交通之道路不畅,故而不寐。故方中取重用半夏化其痰浊交通阴阳,重者半夏还可用至30—50克。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则胃脘胀满、恶心、便秘,故以升阳除湿,举其阳则浊气自降矣。

4.脾虚不升清窍失养案

马凤秀:女  53岁

初诊时间 2007年5月25日

头痛三四年右著 醒后出汗 稍累则出

汗三四年 口干 食差 左下腹痛 便稀一日三四次 寐则腿烦无力 西诊为结肠炎脉濡滑 舌质暗苔白

方宗升阳益胃汤加减:陈皮9克, 黄连9克 ,茯苓15克 ,羌独活各8克, 白术10克, 半夏10克, 泽泻12克, 柴胡8克, 生黄芪12克 ,党参12克 ,干姜5克 ,木香6克 ,白芍10克, 防风8克。7剂。

药后头痛饮食睡眠好转,累后汗出减少,又于上方加浮小麦30克 生龙牡20克 蒲黄10克 五灵脂12克

连服十四剂诸症减。

[临证体会]:头乃清窍必赖于清阳充养,今脾虚夹湿清阳不能上达,清窍失养,故可见头痛。《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脾虚肝郁不疏而左下腹痛,脾虚清阳不升则下利,《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评语:

靳红微:该生在从师临床学习中,注重观察、积累、总结经验。尤其对李老师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要点,从脉象、舌象、症状进行归纳,切合临床实际,又易于掌握,使学者有规可循。同时通过病案举例,以学学者在其规矩之外。体会灵活应用的秒趣。

本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说理分析恰当,是一篇实用性很强的文章。

田淑宵:升阳益脾汤,出自《脾胃论》一书,虽为常用方,但能灵活运用也不易。文中用于脾虚不升痰阻失眠,及脾虚之头痛,实为罕见。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确实难以做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070

积分

493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0
发表于 2009-6-27 10: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近年又有专著,可以买来研究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3502

积分

5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ank: 5Rank: 5

积分
3502
发表于 2009-6-28 09: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手中有李先生的两本书稿——《脉学心悟》和《温病求索》,李先生精于温病,又善于温阳,可谓是圆融的大家。
陈言难尽真如理,相会只留一笑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主题

5229

积分

160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29
发表于 2009-6-29 12: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是我河北不可多得临床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646

积分

2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6
QQ
发表于 2009-9-6 1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晕!直至今天才发现了这么多俺的校友!可惜俺上学时没听过李老讲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0

积分

5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难得糊涂

积分
0
发表于 2010-4-28 15: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在温病学上的造诣也是很深的!
相信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1

主题

1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管理员

传承经方靠大家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089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2-7 15: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豁达的性格恰如经方。朴实而执着。
传承经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6:53 , Processed in 0.39991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