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吾家余莫 于 2017-4-25 20:15 编辑
杜文东教授:心身疾病 时间:2017.04.21 2017经方年会记者组记录 内容摘要: 医学发展至今是整合的。西方医学自认为主流医学,将其他300多种医学列为替代医学,但不包括中医。医学宗旨使病人恢复到正常状态。 两种医学模式。通过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两种新旧医学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现代医学模式很多方面在向中医学回归。如生物医学模式重疾病,关注局部,器质性病变,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术、抢救,通过仪器进行诊断,偏向于自然科学。而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则重病人,强调整体、功能。强调心理治疗,注重康复和疾病的预防。通过病人主诉进行诊断。偏向于社会、心理学科。 两种疾病观。生物观和身心观对疾病的发展做了两种不同方式的解读。生物观的疾病发展模式为:客观病因→细胞病变→组织结构改变。而身心观的疾病发展模式为:心理应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主细胞病变→组织结构改变。后者更符合现代人的疾病发展现状。 三种疾病的概念。Disease、Illness 、Sickness代表了三种疾病概念。Disease生物意义,指的是客观体征、病理损害。Illness 主观体验,指身体的不适(病感)、功能障碍(如梅核气)。Sickness 社会意义,属于失角色行为,是社会认知的结果。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客观体征、病理损害,还重视病人的主观体验,中医诊疗过程就是一种心理治疗和抚慰,病人易对医生认可,并对方药产生信心,有益于提高疗效。 疾病与疾患。疾病重视客观体征、关注局部,可定位,其指征可共同证实,注重量变及死亡原因。疾患与之相对。更重视功能性改变,即主观症状。其症状具有个体化特征,很难量化,不可定位,注重质变以及病人痛苦的原因等。而现代临床中,有些病人其主诉的躯体症状性质及严重程度并不能用相关疾病的表现解释,反复的医学检查难见任何阳性结果,而病人的忧虑和躯体症状不能因检查结果及医生的解释而减轻。这就是疾患的表现。部分疾患可发展为疑病症,需要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治疗。疾患产生的原因是个体在社会进度中前进力度不支发展而来的。病人通过对自身不适的确认来抚慰社会竞争中的挫败和不适心理,疾患是社会发展的现象。 临床心身相关现象分类。临床上,心身相关现象可分为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心身反应以情绪为主的心理生理正常反应。心身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躯体转换症状。心身疾病是由应激的持续性与强度导致器质病变。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在疾病分类中占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心身疾病占60-80%。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防治过程中起主要或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组织、器官损害性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除躯体疾病外,还包括躯体功能性障碍。从疾病死亡疾病谱来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这些身心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疾病的主流。国内医学研究现状来看,医师对于身心疾病的识别率还比较低,而患者对心身疾病缺少认知,由于羞耻感等,对之常采取规避心理。90%以上的心身疾病患者未接受过心理治疗和咨询。睡眠障碍、疲乏、喉头及胸部缩榨感、胃纳失常、便秘等是心身疾病的常见躯体症状。 心身疾病的机制: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因素均可以成为应激源,通过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等心理中介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生理中介,个体产生应激反应,具体表现为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等,若个体适应这种刺激,其人则无不适,不然,则易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需要干预治疗。 心身疾病主要有三种学说:扳机学说、应激倾向学说、生理始基学说。心身疾病的行为倾向可表现为:评价上的缺陷倾向,思维上的刻板倾向,情绪上的焦虑倾向、行为上的逃避倾向等等。这些行为倾向常导致一种具有突出压力的心身模式。从行为类型来看,可分为A、B、C三种。A型与B型截然相反。A型表现为易激惹、不耐烦、急于求成等,为冠心病易患者。C型则常克制愤怒,压抑情绪,为癌症易感性行为模式。 心身疾病的特点来看,心理、社会因素是心身疾病的主要诱导因素。心身疾病必须具备明确器质性损害,这种损害往往涉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应与精神病与神经症相区别。 心身疾病的诊断方面,除了关注心身疾病的上述特点外,还应了解心身疾病过程中的特点。如是否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是否存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刺激与疾病发生有无密切时间关系等等。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理诊断、心理生理学检查等综合分析,可以对心身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此外,心身疾病与心身障碍是存在差别的。二者在症状种类、症状性质、障碍程度、病因机制等方面可以具体鉴别。 心身疾病的治疗上,可采取药物治疗、心身同治、心理干预等治疗手段。其中心理治疗可根据患者特点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或特异性心理治疗等。不同的心理治疗都要具有以下共同基础:建立病人-治疗者关系,矫正情感体验,提供另一种生活态度,从事新的有效行为,随时准备接受社会现实影响,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了解疾病发生的原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