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案1、呃逆呕吐 王某,女,28岁。2013年1月4日诊。 一周前感冒发热,输液治愈后遗留呃逆呕吐,服西药无效,特来求治。 刻诊:呃逆频频,屡呕胃内食物,脘腹略胀,心下隐痛,口微渴,不欲饮,睡眠差,头昏头痛,无汗怕冷,身痛腰困,手足温,二便正常。舌嫩红,苔薄滑,脉寸尺浮紧略数,关滑。 辩六纲为太阳太阴属太阳。用麻黄汤+半夏、生姜。 麻黄45,桂枝尖30,杏仁30,炙甘草15,生半夏60,生姜60。2剂。 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服,温覆取微汗。 6日复诊:药后周身微微汗出数次,恶寒轻而呃逆减,他症亦缓而食欲渐增,继服1剂,诸症基本痊愈。偶干呕,停药用生姜红糖水代茶饮用,并糜粥自养。隔日来电;头身清爽,无任何不适。 按:《伤寒论》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药症:半夏辛温,《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入太阴和厥阴病位。生姜辛热,《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入太阳和太阴病位。 本案患者见呃逆、无汗、怕冷、身痛腰困、头昏头痛、舌嫩苔薄、脉寸尺浮紧,已具备太阳麻黄汤的运用指征;口微渴、不欲饮、苔薄滑、关脉滑为内有水饮,津液略有损伤。饮归太阴,并有呕吐、食不下、脘腹略胀,也属太阴病的表现。六纲表现以太阳为主,呕吐呃逆以生姜、半夏对治,故仍可定为属太阳。本病病机为外感未能及时表散,津液卫气聚于上焦表位,不能宣发外达,气逆于上,致胃气不降而呃逆呕吐。麻黄汤能发汗解表, 使津液宣发,气得旁流,配以半夏、生姜化饮降逆,一方面发散、温通、解表;一方面降逆、化饮、下气。使外感解而气得旁流,水饮化而胃气得降,而呕、呃自止。患者用药后由衷赞叹经方疗效迅速神奇! 余泽运解析:本案患者感冒后头昏头痛,无汗怕冷,身痛腰困,手足温,苔薄,脉寸尺浮紧略数,为太阳风寒表证,麻黄汤证;呃逆,呕胃内食物,脘腹略胀,心下隐痛,口微渴,不欲饮,舌嫩红,苔滑,脉关滑为太阴饮证。太阳表实治以麻黄汤,呕吐呃逆以半夏生姜对治。“病机为外感未能及时表散,津液卫气聚于上焦表位,不能宣发外达,气逆于上,致胃气不降而呃逆呕吐。麻黄汤能发汗解表, 使津液宣发,气得旁流,配以半夏、生姜化饮降逆,一方面发散、温通、解表;一方面降逆、化饮、下气。使外感解而气得旁流,水饮化而胃气得降,而呕、呃自止”。——朱老师将经方理论悟透了!方,用活了! 案2、暴发赤眼 李某,男,36岁。2013年1月17日诊。 数日前吃火锅后当夜双目发红干涩,羞明流泪,某医院诊为“急性结膜炎”,输液滴药5天,未能缓解,今来求诊。 刻诊:头脑昏胀,面部微肿发亮,不能睁眼,双目球结膜、睑结膜充血水肿发红,既痒又痛,不灼热,恶风寒,无汗,微发热,口不渴,睡眠差,饮食、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略滑,根部微黄,脉寸关浮紧,尺弦滑。 辩六纲属太阳伤寒。用麻黄汤。 麻黄45,桂枝30,杏仁30,炙甘草15。2剂。 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服,温覆取微汗。 19日二诊:服1剂,得微汗两次,目赤缓解,已能睁眼,诸症均减;2剂服完,痊愈。患者不放心,又取1剂代茶饮。后经随访,愈后未发。 按:《伤寒论》: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本案患者头昏脑胀,微发热,恶风寒,无汗,发热,脉浮紧,具备太阳病麻黄汤的运用指征;口不渴、饮食、二便自调,无阳明及三阴症状,说明病未传里。其暴发赤眼、结膜充血水肿可引申为“目衄”的前期表现,病机是外邪束表,在表的卫气津液聚集过多,造成上焦表位头部及双目毛细血管压力过大,发越不出去而充血水肿。用麻黄汤发汗散邪,开泄腠理,使津液宣发,气得旁流,则“衄乃解”而充血水肿自愈。 恩师拟补:伤寒或因衄血不解者,麻黄汤主之。针刺大椎、风池放血,替代衄血,乃解。 余泽运解析:暴发赤眼并见太阳表实证—恶风寒,无汗,脉浮紧,乃“外邪束表,在表的卫气津液聚集过多,造成上焦表位头部及双目毛细血管压力过大,发越不出去而充血水肿”。用麻黄汤发汗散邪,开泄腠理,使“津液宣发,气得旁流”,而充血水肿自愈。——笔者将暴发赤眼的病机理清了!也把麻黄汤用活了!这好似数学的一题多解,只有心灵脑慧者方可为之。读后不由拍案叫绝,好案! 案39、痛经腰痛 刘某,女,19岁,学生。2013年1月13日诊。 痛经两年,逐月加重,经前三四天开始腹痛腰痛,至月经两三天后疼痛缓解。服用多种中西药无效,特来求诊。 刻诊:经期将至,少腹刺痛,腹部不凉,腰痛如折,痛时不能正常活动,腹肌按之稍紧张,经色暗红,有小血块,偶有白带,清稀无异味,平时怕冷,手足温,不爱出汗,不发热,口不渴,但喜热饮。舌质暗淡,苔薄略黄,舌下有少许点状瘀斑,脉寸浮有力,关尺弦涩。 辩六纲为太阳太阴合病属太阳。 处方:1、用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10粒以止痛; 2、麻黄汤+川芎。 3、温灸腰、腹、大椎各1.5小时,日一次,连用一周。 麻黄45,桂枝30,杏仁30,炙甘草15,川芎80。2剂。 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服,温覆取微汗。 16日复诊:服速效救心丸1小时后痛减,能忍受。温灸加服中药后,出微汗,痛缓大半,今天月经来潮,夹有紫色细小血块,腰腹稍隐痛。第二剂服完疼痛已止。嘱停服中药,继续温灸。2月16日来电:月经如期而至,经畅无痛,病愈。 按:川芎辛甘温。《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入太阳、少阴、太阴。能上入巅顶、下行少腹,内通瘀血,外达四肢百骸,温阳而治水盛津亏,对妇科腹中虚寒,瘀血痛经,男科少腹急结,前列腺病等疗效确切。 本患怕冷、无汗、腰痛、舌淡苔薄,脉浮有力为表证。手足温、无“但欲寐”等少阴症状,腰腹痛时间持续6—7天,与外感表证自愈周期相符,当是太阳表证无疑。少腹刺痛,经色暗,有小血块,舌下有点状瘀斑,关尺弦涩,是血瘀滞证,血归太阴;白带清稀,喜热饮,关尺脉弦是水饮,饮亦归太阴。故阴有太阴参与。本病以表寒为主,里饮瘀血次之。治之当先解表,稍佐太阴药,故辩为太阳太阴属太阳,直指病机,用麻黄汤加川芎,则方证相对,病机相应,故效如桴鼓。温灸疗法解表散寒,温里通阳,配合方药则增强疗效,缩短病程。 ——好友朱培府医案 余泽运解析:本案主症是痛经腰痛,含三组症状:1、怕冷、无汗、腰痛、舌淡苔薄,脉浮有力为风寒表证;2、少腹刺痛,经色暗,有小血块,舌下有点状瘀斑,关尺弦涩,是血瘀滞证;3、白带清稀,喜热饮,关尺脉弦是水饮。故本病以表寒为主,里饮瘀血次之。治之当先解表,佐以温经活血止痛。用麻黄汤加川芎,麻黄汤解表散寒,川芎温经活血止痛。加温灸解表散寒,温里通阳。方证与病机相应,故效如桴鼓。 以上三例:例1呃逆呕吐“病机为外感未能及时表散,风寒闭表,胃气不降而反上逆。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配半夏、生姜化饮降逆,使外感解而气得旁流,水饮化而胃气得降,而呕、呃自止”;例2暴发赤眼乃“外邪束表,在表的卫气津液聚集过多,造成上焦表位头部及双目毛细血管压力过大,发越不出去而充血水肿”。用麻黄汤发汗散邪,开泄腠理,使“津液宣发,气得旁流”,而充血水肿自愈;例3痛经腰痛为风寒束表,营阴郁滞,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加川芎温经活血,寒邪解,经脉通,气血流畅,“通则不痛”。三者症状表现虽异,但病机均有风寒束表,故均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切断核心病理环节,则呕呃、赤肿、疼痛均解。此即中医抓病机,针对病机而治。尽管病情表现各异,只要病机相同,就可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的真实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