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关键词: 体质辩证 黄煌教授 国际经方班 方证入门 希望
终于,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了《伤寒论》的学习,笔者是利用暑期从郝万山老师的讲课视频学起的,郝万山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为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中医学子构建起了一个广阔的伤寒世界,六经辩证,398条原文,113张方,这是前三年里从未接触过的,新鲜,精简,但又如此令人信服。开学后是李赛美老师授课,她举手投足间的大家风范,以及每节课讲的临床经方验案,则是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伤寒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借用同学的话便是:“手里有了这本《伤寒论》,心里顿时有底了。”
不过,纵使有了指路的明灯,道路崎岖,如何在中医的路上越走越远仍是个问题,仲景所处的时代与如今不同,短小精悍的条文无法为我们展现仲师心中的丘壑,或者说现阶段的我还读不懂这白纸黑字下面隐藏的真实意,缺乏临床经验的我们更是无法理论结合实际,就好像永远漂在空中,没办法实实在在的把双脚踏在大地上。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机会来了,一直知道七年制有个00级的大师兄学有所得,现已在深圳办了诊所独立行医,于是借着2013年国庆之际,报名去了师兄的正源堂参加见习,也是在这里,我遇见了可以说改变了我一生的书——黄煌老师编著的《中医十大类方》,一周的见习时间里,师兄每天给我们讲类方,讲体质,讲方证人,其余时间则跟着李盈师兄和黄水金师兄用经方给患者看病,而这样的诊病过程也是之前闻所未闻的,病人来了,师兄先观察他的形体外貌特征,然后说这是柴胡体质,这是半夏体质,随后问诊,看舌脉,最后经过思虑,一锤定音,这是小柴胡汤证,这是半夏泻心汤证,这是桂枝汤证等等,简简单单数味药,患者的反应却极好,往往一剂见效,二剂便痊愈了。如此便对方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中隐约出现了黄煌老师的形象。见习结束回到学校,刚好获悉二院的张浩儒师兄成立了黄煌经方兴趣小组,立刻毫不犹豫的加入与同道一起学习。说到这,真的很感谢上天让笔者遇到几位师兄,是他们带领笔者进入经方的世界,了解类方,了解体质辩证,了解黄煌经方,了解方证人,感谢!
不过直到李赛美老师的第三届国际经方班开课,笔者才对方证有了些自己的感悟。那会子经方班组委会在七年制学生里招志愿者做翻录,因为想要亲耳听听名家讲课,于是报了名,而这次的经方班也邀请了黄煌教授,分配工作时争取到了黄煌教授的查房视频。听着黄老师亲切耐心的对待病人,然后给科室医生讲解病例:首先辨体质,再者开方上,仲景用药是很讲究的,多一味不行,少一味也不行,该用什么就用什么,只要有了用药的指证,就得用,而这一味药,用量也有凭据,那得针对病人不同的状况调整,需要的话,自然可以40g、50g的用药,这个则完完全全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思路。我们说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这个病的人,一方面是指在辩证在遣方用药上要考虑病人本身的体质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等;另一方面也是在强调万不可把注意力局限在疾病的本身,而是要分析造成疾病的原因,从整体调理病人的身体,整体气机阴阳调和了,自然病去痊愈。说到中医理论,黄老师坚持认为中医有2套理论,一套治病,一套解释,这样的观点很新奇,但的确是这样,宋明理学兴盛以来,中医的实践方面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各医家开始尝试着分析解释为何这些草药这些方可以治病,其实这是一种进步,实践——总结——验证,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这样的发展规律。但我们也要看到理论是在更高的层次,万不可初学中医就纠结于理论,中医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做起,特别是在当下这种内外交困的特殊时期,中医更应该用疗效说话!
自此,笔者便深信不疑的跟随了黄煌老师,当然,精神上的!开始看《十大类方》《50味药证》《经方使用手册》《黄煌经方沙龙》等等,还有《胡希恕伤寒讲稿》《金匮要略讲稿》《经方实验录》等等。到了大四第二学期,即今年年初,在张浩儒师兄的引荐下,来到广东省中医院,通过黄煌老师的得意门生之一——古求知老师的类方考试,开始了每周一次的跟诊抄方。古老师治学严谨,为人耐心,本着对经方的热爱,感染着我们跟诊的每一位同学。
终于,笔者找到了学习中医学习经方的方法!当然不是说就此便放弃了中医理论,只是笔者明白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搞懂“是什么”,接下来才是“为什么”。而且这个“为什么”不能完全按照原来的路子,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完善中医体系的考虑,要建立一种新的规范,让更多的人来接受学习乃至应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南京之行——2014年经方年会(一) 来自: 一位中医临床下一篇:南京之行——2014年经方年会(三) 来自: 一位中医临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