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545|回复: 5

[方证] 《伤寒论》讲课实录第一讲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1-7 00: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讲课实录第一讲        辨太阳病形证治(1)

一、原文:太陽之為病,脉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伤寒论》

曰:这是所谓的太阳病提纲。原文把脉浮这个体征列在前面。《玉函经》有一条;太阳病,其脉浮。脉浮这个核心体征,加上头项强痛,恶寒这两个症状,就可以诊断太阳病了。原文列出这条是典型的太阳病,符合这条,必然诊断为太阳病。如果病人没有头痛是不是就可以排除了太阳病了呢?当然不能。比如后面会讲到的,桂枝汤证,有头痛的,也有不痛的。否则,就成了“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了。

这里这条,他列个典型表现,这病机很重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内经》。伤寒论原文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说明病在表。本论《辨脉法》说过;“脉浮为在表”嘛。需要说明的是,头项强痛,也很明确的说明了病位在表。后面麻黄汤证的骨节疼痛,腰痛也同出一辙。

延伸下: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本论《伤寒例》

二、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脉緩者,名為中風。《伤寒论》

曰:“名為中風”《集韻》“矢至的曰中”。射箭,中了目标了,叫中。引申而言;这里指的是感受风寒,出现了具有恶风这个特征的一系列这个表现,起个名字,叫做中风。太阳病中风和中风是两码事,这一点,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金匮要略》的中风,后面会详细解说,那将是一出重头戏。 “脉緩者”,这句是在第一条基础上而言的,浮中带缓的意思。“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本论《辨脉法》。伤寒论还是特别重视脉的;“傷寒中風,診候最難分別,皆應取之於脉,豈凡庸能究。”-陶弘景。(注:出于《肘后方》)

三、原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脉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伤寒论》

曰: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无论是否开始发热,恶寒是必须的诊断指标。體痛;身体疼痛,没啥好解释的。“嘔逆“,“呕“,是向上的,和正常的生理相反。所以这里叫”逆“。临床中很多麻黄汤证的,伴有干欬,反射性引起呕吐的小儿不少。 “脉陰陽俱緊“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本论《辨脉法》索,是绳索,从寸到尺,摸起来像是拉一根绳似的。

四、原文: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脉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脉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伤寒论》

曰:这里的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包括了前两条中的狭义伤寒和中风。“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本论《伤寒例》“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素问·热论篇》这里;前一个“太陽受之”,后两个“太阳受病”是张仲景‘撰用素问“等书的例证之一,本论《伤寒例》这条,可能保存了古本《素问》遗文。《伤寒例》《伤寒卒病论集》这两篇我起初打算详细讲的,但是前段时间,经过在群里的交流试水之后,决定放弃,原因很简单,争议太大了,很多人认为这两篇是作伪。

无论浮紧,还是浮缓,“静”,还没有异常变化。频繁的想吐,如果烦躁,脉象数急,有传变了。往哪里传变?“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可见,答案原文已经说明。陽明少陽證是什么表现?“頗欲吐,若躁煩,脉數急”,这里略提一下,后面有详细表述。“思求经旨,演其所知“-《伤寒卒病论集》。张仲景在序中把学习方法也告诉咱了。

五、原文: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伤寒论》

曰:这个“阳“,阳性病。“阴”阴性病。不难理解。六日还是七日痊愈这个问题,规律性的东西了解下,不强解。

六、原文: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伤寒论》

太阳病頭痛,至七日有當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玉函經》

曰:太阳病,一般七天就能自愈,这个农民也知道,坚持下就扛过去了。这是个自然病程。如果病程还没有完,那么针刺下就痊愈了。至于刺什么穴位,我不搞针灸,无法考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请教对于古典针灸有相当研究,考证详实,经验丰富的资深针灸师王庶兄,他就在本群,课后王庶将详细解释。

七、原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伤寒论》

曰:这个风家,指的是经常得太阳病中风的人,表解了,“不了了“还有轻微的残余症状没彻底,不用管他,最多十二天内就好了。这很常见。不是不了了之的意思。

八、原文: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伤寒论》

曰:“巳至未“。9点到15点之间,这六个小时,病欲得解。外界气候对发汗作用,或者加速痊愈是有一些影响的。这个时间观念,了解下即可。没必要大做文章。更没必要非要在这个时间段服药。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本论《伤寒例》

九、原文: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伤寒论》

曰:这条以是否“欲得衣“辨识寒热,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条件,但有时也不是绝对的。这个临床中有体会。伤寒论全篇,最好整体看待,不能断章取义。

十、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呕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伤寒论》

曰:“陽浮而陰弱“言“太陽中風”的脉象。这句《玉函经》作“陽浮而陰濡弱”。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本论《辨脉法》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脉緩者,名為中風。《伤寒论》原文相互比较,互文见义,结论就比较明显,脉象说的一回事。这个阳和阴,说的是寸和尺。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脉不足,陽往乘之,陽脉不足,陰往從之。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本论《辨脉法》“陽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原文的文字排列:陽浮者相对于熱自發,濡弱者相对于汗自出。不但文字读起来,非常优雅顺畅,也说明了太阳中风的特点。“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那么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应,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胡希恕。顺便说明下,注解中我引出前贤的解说,文辞,都会标明出处或者医家,不会掠人之美。以后类似者仿此,不再说明。脉浮,发热,表证具。濡弱,正气不足。“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嗇:少费谓之啬。—《韩非子》,这里引申为轻微恶寒的样子。“淅淅惡風”,“太阳中风这类的病呀,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感觉得有微风吹得慌,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那,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胡希恕。胡老的解说相对比较到位。

太阳病中风的病人,门窗缝隙有点风,衣袖缝隙有点风他也感觉难受,这点大家临床中应该有所体会。”翕翕發熱“,形容热气发泄于毛孔之势“鼻鳴”,既然是鸣,必然是能听得到的。“鼻鳴”,是鼻子发出呼囊呼囊和鼻部刺激引起打喷嚏两种声音的的统称。

桂枝三兩,去皮

牡桂,味辛,溫,無毒。主上氣欬逆,結氣喉痹,吐吸心痛,脇風脇痛,溫筋通脉,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南海山谷。-《本草经》

这个桂枝,是现代名称的肉桂。质疑者可以用现代的桂枝去皮试试,看看除了木梗还有个啥。

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篇》。

凡用桂,厚朴,杜仲,秦皮,木蘭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取裏有味者秤之。-《敦煌本草残卷》。

唐-苏敬:桂,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证类本草》。

《外台秘要》引出的张仲景方,有的作桂心。有的作桂枝。可见一斑。简单理解;称猫为咪而已。显然,经方中的桂枝,就是用现代的肉桂皮刮去最外层的粗皮。不过这个桂确实有品次的。高档的紫油桂还是相当不错的。

芍藥三兩

芍藥: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脉,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一名白木,一名餘容,一名犁食,一名解倉,一名鋋。生中嶽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亁。反藜蘆。-《本草经》

无论《本经》,还是《别录》原书已佚。此引出本草经者,是本人根据《敦煌本草残卷》《千金翼》《证类本草》《医心方》各本比较后,选择性录出。袭古本草之名,仍称作《药录》。依然还是陶弘景“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产物。以后引出本草者仿此,不再重复说明。就伤寒中而言,芍药我一般用赤芍。

甘草二兩,炙

甘草;味甘,平,無毒。主五藏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藏欬嗽,止渴,通經脉,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久服輕身延年。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亁,十日成。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本草经》

生薑三兩,切

生薑: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欬逆上氣,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犍為川谷及荊州,揚州。九月采。殺半夏毒,惡黃芩,黃連。-《本草经》

大棗十二枚,擘

大棗: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心下懸,腸澼。久服輕身,長年不飢,神仙。一名亁棗,一名美棗,一名良棗。生河東川澤。八月采,曝亁。-《本草经》

生姜一般我交代患者直接切如土豆丝,大枣掰开即可。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亁棗,梔子,栝樓子之類是也。-《敦煌本草残卷》。

参考本草经,就桂枝汤而论;生姜,桂枝发汗,芍药除寒热,甘草,大枣,桂,粥,补养胃气。

“㕮咀”,“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㕮咀者,谓称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千金方》卷一。“汤法㕮咀,为各切如麻豆,散法治筛,为治择捣筛。“《千金方》校例。现代有饮片,就很方便了,所以这个了解下,明白意思就行了。

服一次药“須臾”还要喝稀粥以助药力。“須臾”是片刻,短时间的意思。然后“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服一次药病就好了,剩下的两次药就不用喝了。”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伤寒论》可发汗篇。这点服药方法注意下,“又不汗”的差不多6个小时一付药喝掉。

凡發汗溫煖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病重者,一日一夜當日卒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本论《伤寒例》。伤寒例与本条相呼应,这条后面还会陆续用到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这个注意下,如果医生无法临床现场观察,要交代家属注意病人病情和服药后情况,并及时联系医生。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后面的经方也仿照此例。这里可以看出,经方的起效速度之快。所以伤寒类病,一般开药一副,最多两付。开多了也浪费。那些开四付,五付,七付中药治疗个感冒的,怎么痊愈的?。

“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这句好理解,注意下“五辛”,我的理解是大蒜,小蒜,葱,韭菜,香菜。“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蒜,雜生菜。服藥不可多食諸滑物,果實,菜。服藥不可多食肥豬,犬肉,肥羹及魚臊膾。“-《敦煌本草殘卷》。”凡服藥,皆斷生冷,醋滑,豬犬雞魚,油面,蒜及果實等。其大補丸散,切忌陳臭宿滯之物。“-《千金方》。”《本草经》云∶服药不可多食生葫蒜、杂生菜。又云∶服药不可食诸滑物果菜。又云∶服药不可多食肥猪犬肉肥羹及鱼脍。“-《医心方》。

补充说明;“汗自出“这种情况,有的病人主诉就说他身上有汗,有的病人说时而出一阵汗,有的病人医生问他,他还说没汗。平脉的时候可以顺便摸下,手腕有点潮潮的,也算“汗自出“。所以病情资料的采集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光靠问诊,岂不成了”省病问疾,务在口给“了。


十一、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伤寒论》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三卷中有葛根湯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曰:“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这句也可以看出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的严谨校书态度。即使底本有错误,也不会擅自篡改原文。再看宋代儒臣眼中“同体而别名,互相检阅而为表里”的《金匮玉函经》,其中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湯方:桂枝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葛根四兩,右六味,以水九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玉函經》。

显然,《玉函经》的记载是可靠而符合临床的

这条好理解,桂枝汤证,“項背強几几“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方。“強‘通僵,活动不自如。

葛根四兩;

葛根:味甘,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脇風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傷寒壯熱。花:主消酒。一名雞齊根,一名鹿藿,一名黃斤。生汶山川谷。五月采根,曝亁。殺野葛,巴豆,百藥毒。-《本草经》

这里用葛根治“诸痹”的用途体现在“項背強几几“。另外也兼有“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的效用。“诸痹”后面的中湿,血痹,历节等篇会分别详细论述。

深師:桂枝湯,療中風身體煩疼,惡寒而自汗出,頭項痛急方:桂枝五兩,生薑八兩,甘草二兩,炙,葛根八兩,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溫覆取汗,陸伯庸用良。忌生葱,海藻,菘菜。《外臺秘要》。这个同样是桂枝汤证,不但“頭項痛急”较“項背強几几“程度明显加重,葛根加到八兩。还出现了“身体烦疼,”。用生姜到八两,加强解表作用,桂枝至五兩“止煩出汗,利關節”。

十二、原文: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脉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伤寒论》

曰:太陽病三日,已發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湯復不中與也。觀其脉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千金翼》。《伤寒论》中的“桂枝”就是《千金翼》的“桂枝湯”,错治,误治了,病没解决,桂枝汤不中用了,具体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去解决,不能刻舟求剑了。

十三、原文: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伤寒论》

桂枝漡,本為解肌,其人脉浮緊,發熱無汗,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玉函經》

曰:“脉浮緊,發熱無汗“是太阳伤寒,当然不能误诊(为太阳中风)误治(用桂枝汤)。

十四、原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

曰:“喘家“和后面陆续讲到的”疮家“,”汗家“,”淋家“,”失精家“,”亡血家“等等指的都是陈年宿疾。平素有“喘“的病人复发,出现了桂枝汤证,加厚朴,杏子。

杏核:味甘,苦,溫,冷利,有毒。主欬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一名杏子。實:味酸,不可多食,傷筋骨。生晉山川谷,五月采,其兩仁者殺人,可以毒狗。得火良。-《本草经》。

厚朴:味苦,溫,大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逆不止,瀉痢,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厚腸胃。一名厚皮,一名赤樸。生交趾,宛朐。三月,九月,十月采皮,陰乾。乾薑為之使。-《本草经》。

杏核的“欬逆上氣”。杏核,厚朴二药的“下氣“为本方所取。“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于此又可见一斑。所以这个药物的加减,一定要慎重起见,具备加减的指征。不能随便,张仲景都“悉依本草”,更何况我们。有些人可能自以为比张仲景还牛逼。喘也属于上气的一种。庄子云:“圣人呼吸以踵”嘛,大家不要联想,只是借此比喻下。现代临床医学的气短,呼吸困难,都归属于经方医学中的上气。

这里略提一下,后面讲的的《辨上气病形证治》会细细讲解。

                                                 讲述者:常立

                                                 整理者:齐鲁医风

                                                 地点:经方医学会(qq群)




上一篇:全国中医呼吸专科发展论坛暨中华国医呼吸专科经方大师研
下一篇:白虎加人参汤治伤暑热盛

4

主题

1262

积分

126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62
发表于 2014-11-7 10: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伤寒论》讲课实录第一讲辨太阳病形证治(1)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05

积分

86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学经方用经方

Rank: 3Rank: 3

积分
705
发表于 2014-11-7 2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伤寒论》讲课实录第一讲辨太阳病形证治(1)

[s:231]


[s: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710

积分

129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无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0
发表于 2014-11-8 17: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伤寒论》讲课实录第一讲辨太阳病形证治(1)

收藏一[s:231]
君心似水,无欲则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1-10 15: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伤寒论》讲课实录第一讲辨太阳病形证治(1)

感谢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65

积分

170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65
发表于 2014-11-11 09: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伤寒论》讲课实录第一讲辨太阳病形证治(1)

学习了,不错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3:24 , Processed in 0.167273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