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见夜雨十年灯网友发表了“现在我开药惟恐多出一味”的文章,感觉略同,对药味多少的问题我也思考过,现将体会写下:我曾经历过好几次用药多少的变化,某个时段药味较多,过一段时间药味又少下去,然后又多,反复好几次,每次我都在思考其中道理,但都没想明白,现在临证较多之后,药味又少下去了,现在确有生怕多一味的感觉,我细想了其中原因,终于算是有些想法。
首先,我认为药味不在多少,而在契合病机,直达病所,用药少,表明医者精熟药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药物,能使之以一挡十。用药多者,只要不是下拦河网,而是当用则用,各尽其用,也表明医者精熟性,并且能很好地把握药与药之间的配合,表明医才有极高的驾驭控制能力。两种用药才能同等的高超,不分上下。
其次关于用大方的人,除了上述当用则用的正常情况,要么就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卖药,这种人不足与论,还有种就是满河撒网,遍地播种,有医家形容是广络原野,冀获一兔。这里面就有个思维误区,这个误区关乎中医药治病理念的认识。这样开方有个很直接很单纯的想法就是:我多用几味药,总有味药能治得了病,反正中药副作用小嘛。这样想法的人一是不知道中药也有副作用,并非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不对证,人参也能吃死人;二是不知道方剂绝不是中药的胡乱堆砌,其组成是有法度的,要讲求配合的;三是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中医药治病是治人以治病,不是靠药物去杀菌消毒,而是靠中药去调节机体平衡,平衡得调,人治病自愈。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是最后一点,那么就可能陷入堆砌大方的误区,而明白这个道理,用药时就会谨慎许多。有本书叫《本草害利》,这本书很好,单从书名上就大有道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开大方的,除了上述三个原因,还有个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大家在学习药物时,恐怕大数人最重视的就是药物治疗功效,而忽视了其禁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用药时,脑子立马就反应出某某药治某证,某某药有什么疗效,于是挥笔而上,这样做自然就药味大增了,但却不知,学习药物的正面功效充其量只学到一半,另一半禁忌实际更重要,《本草害利》把“害”放在“利”之前,就是昭示了一个用药的至理,张景岳似乎也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极其有理“先知其避,再知其利,一药不投,众善俱弃”,也就是说只考虑药物的“利”,而不知其“避”是会影响整体疗效的。所以用药能不审慎乎?
最后,说说药味少的道理。先说现象。大家都知道经方味少量大,很多秘传秘方其实也就几味药,原因为何呢?这也关乎中药治人以治病的道理。正如上述,中药是治人以治病,人治病自愈,中药是通过什么以治人呢?我认为是通过药物对机体的刺激,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调整机体的平衡,比如麻黄能治风寒束表,我认为就在于麻黄能刺激表皮腠理开泄,能刺激表气的气血活动。正因为中药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相应反应来调节平衡,那么用药时就一定要保证药物的药性发挥,使机体能接受到最大刺激,所以用药要纯,要直捣黄龙。举例来说,组方其实和烹调配料有共同处,单独一样醋,只消一勺就能让人口酸生唾,但若把一勺醋放在一锅汤里,恐怕就不会有这个效果,假如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唾液,那么一勺醋可能就比放了十勺醋的一锅汤效果好。所以经方味少量大,目的就在突出药物的功效,突出它对机体的刺激,而不致在众多药物中迷失了其特性。一家之言,各位指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弦、缓二脉可否出现相兼?下一篇:多病杂陈的临证应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