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读《中医师承实录》的一点思考
昨日下午有暇,去图书馆转转,无意中随手拿起一本书,眼前一亮,《中医师承实录——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余国俊,想看很久但没有找到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必借。
晚饭后,坐下慢慢读来,翻到第一篇《中医临证思辨方法——以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为例》,余国俊老师提到三种临证思维方法:方证对应法、病机推求法、体质辩证法。看着,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中医辩证多么像我们考试时做选择题,特别是中学时做历史单项选择题啊。
记得做历史选择题时,对于考查记忆类的,回想书本,定位,运用“直选法”,这就像“方证对应法”,临床之“证”与条文之“方”连线对应,一锤定音,简捷明快,但往往也是正确率最高的,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而已;对于书本没有现成答案的题目,比较隐蔽模糊,往往需要运用“归纳总结法”,演绎归纳,剥丝抽茧,层层递进,最后找到答案,这就像临床处理较为复杂病证,往往需要统观全局,反复思辨,做出总结;另外还有对于某些具有特殊字眼的题干,往往可以运用“特选法”, 做出选择,就像临床对于体质特征明显的患者,往往可以另辟蹊径,洞悉病源,遣方用药。
胡思乱想着,突然感觉缺点什么,后面想起了,对,记得做选择题时,有个很经典的思维方法——排除法。对于一个题干,往往A、B、C、D四个答案给我们都对的感觉,当然事实上也可能不止一个正确答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鉴别比较,最后选择其中最佳的一个。反观临床辩证,有没有这个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同样是上热下寒,就有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连汤、泻心汤类可选,当然很多时候可能都有效果,但是临证处方只选与病证最为妥当的一个,以求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进行比较,进行甄别,筛选出最佳的那一个。
再说几句题外话,读此书时,先没有细翻,拿起就读,读到此篇时,就看到了临床医案,以及对思辨方法的精妙解读,当时心中纳闷了:余国俊老师这本书没有序言吗,就直奔主题啦?抬头一看,原来这就是前言。真是实在啊!反观现在市面上很多中医书籍,所谓的“专家”、“教授”,所写的东西,堪称“鸡肋”,多是以往书籍知识的堆砌,缺乏创见,一般装订都是蛮考究的,部头可不小,价格可不低,真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序文特别多,都是专家写的,呵呵,又是“专家”啊,一页一页又一页,翻得你手软,好不容易翻到正题,又让你悻悻而归。看余国俊老师此书,就大不一样,演练的是真枪实弹,展示的是真功夫是绝技,给你的是干货。再看后面,述写活泼,说理透彻,案例详实,娓娓道来,时有点睛之笔,的确是医文并茂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们的中医界不就是缺乏这样的作品、这样的精神吗?
一点浅见,供参考,旨在抛砖引玉! |
上一篇:求助下一篇:古朴学医笔记20130423 罗大伦《这才是中医》之张锡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