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65|回复: 1

[原创]《伤寒论》中的几个概念讨论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07-6-5 07: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中的几个概念讨论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消化科  马文辉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的外感病学专著。其创立的“汤方”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中医学科的特色,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外感病

伤寒                       杂病(霍乱、结胸、脏结、黄疸、疟疾……)

六病——合病、并病

六证——伤寒、中风、温病、风温、风湿、中暍、中寒……

方证——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承气汤、白虎汤……
一、伤寒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风湿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内经》、《难经》、《温病条辨》)。仲景否定了以六淫命名疾病的方法,代之以临床症状表现加以命名。《孟子》说:“受本不知,时发而受。”凡是以“发热”和“恶寒”为主证的外感病统称为伤寒,其他叫做杂病,并另外命名。如霍乱、结胸、黄疸、藏结、疟疾、阴阳易等。《伤寒论》条文中的“伤寒×日”即今天病历主诉:发热、恶寒×天。《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强调伤寒是以发热为主证的热性病。因此,《热论》中就只有热实证。后世温病学派受其影响,创卫气营血辨证,也只有热证。临床实际中,外感病既有热实,也有虚寒。这一现象是由对外感病的命名造成的。
1、寒热的程度鉴别 古时没有体温计,发热的高低全靠医生的感觉。因此为了区分发热的程度,医生往往用“发热”“大热”“壮热”“灼热”“烦热”“暴热”“蒸蒸发热”“潮热”“小热”“微热”“翕翕发热”“时发热”“热多寒少”“一日再发”“一日二三度发”“如疟状”“往来寒热”“面色反有热色”“恶热”等来区分和描述。《伤寒论》涉及发热的条文近130条。仲景在描述“恶寒”时也用了“微寒”“大寒”“振寒”“恶寒”“身凉”“恶寒而蜷”“不恶寒”“恶风”等,涉及条文近70条。由于“寒热”和“汗”密切相关,因此涉及“汗出”的条文就有120余条,如“大汗”“微汗”“自汗”“盗汗”“头汗出”“无汗”等。
2、寒热的自觉和他觉症鉴别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这一条不是什么“真假寒热”的鉴别,而是自觉症和他觉症的鉴别提纲。“发热”“身大热”“热在皮肤”“身大寒”“寒在皮肤”“身凉”“手足厥逆”等是他觉症;“恶寒”“恶风”“恶热”“反欲得衣”“不欲近衣”“寒在骨髓”“热在骨髓”“手足自温”“手足冷”“烦热”等是自觉症。
3、寒热的部位鉴别 “皮肤”“骨髓”“表里”“四肢”“手足”“全身”“胸腹”等,论中仅手足、四肢厥冷的条文就50余条,手足温、手足自温、手足发热的条文近20条。可见,仲景十分重视寒热的部位鉴别。

二、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日序与时病的发展转归即病程关系密切,如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阳而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变规律(《素问•热论》),以及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仲景从临床实际出发,否定了伤寒病(外感热病)传统的以季节命名法(如春温、夏暑、秋燥、冬寒)和“日传一经”说(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以一天中的三阴三阳(六时)来命名。辰序与时病的发病、显现、愈解关系密切,一日之中病有轻有重、病势有显有隐、或传或不传,这对于辨识、鉴别脉证和推断、预测疾病有重要意义,如热入血分的发热夜间明显,阳明潮热下午为甚,风寒表证发热中午前后较重。这种用伤寒病的不同热型和发作的时间特点来分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仲景的创举,只存在于《伤寒论》当中,加之叙述太简,多被后人所误解,成为中医界千年谜案。
1、“六病”皆对“寒热”而言。以“发热”为主证的伤寒病,叫三阳病;以“恶寒”为主证的伤寒病,叫三阴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本条的后半段“无热恶寒”应该是“恶热恶寒”的错简,因为三阴病也多有发热。三阳病“发热”是其共性,不同点“恶寒”;三阴病“恶寒”是其共性,不同点是“发热”。
太阳病的热型特点是“发热恶寒”;
阳明病的热型特点是“发潮热,不恶寒,反恶热”;
少阳病的热型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或“往来寒热”;
太阴病的寒型特点是“恶寒”“腹满时痛”“四肢烦疼”“手足自温”“以其脏有寒故也”:
少阴病的寒型特点是“恶寒而踡卧,时自烦”,“以下焦虚有寒”“亡阳也”;
厥阴病的寒型特点是“手足逆冷”或“厥热胜复”,“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2、“六病”皆对“六时”而言
2.1        六时的概念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降,日西而阳气已虚。”把一天之阳分而为三,平旦、日中、日西。《素问•金匮真言论》也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天之阳始于平旦,终于黄昏。一天之阴始于黄昏,终于平旦。平旦为寅时,日中为午时,黄昏为戌时,鸡鸣为丑时,阳起于寅而终于戌,阴起于戌而终于寅。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为阳,戌亥子丑寅为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平旦、日中、日西、黄昏、合夜、鸡鸣等为“天时”,而十二时辰等为“时标”。人体生物钟是与天时相应,“时标”即今天的“机械钟”,仅是们认识和标识时间的一种方法。机械钟(时标)不随时节、地域而变化,而“天时”就不同了,它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概念。时病(外感热病)的表现形式、发病特点与昼夜时序节律同步,三阳占去一天的三分之二,三阴只占三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附天数的思想。
2.2        六病时与六病欲解时        《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六病时,但却论述了六病欲解时。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193)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272)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91)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欲解时”是一个双关语,第一,是痊愈、解除的意思;第二,是发病、呈现、加重的意思。正如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所言:“申酉戍时,日晡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晡,阳明病解时亦于日晡。则申酉戍为阳明之时,其病者,邪气于是发,其解时,正气于是复也。”因此,六病就是在六个时段发病、呈现、病痛加重以及痊愈的伤寒病。如太阳病就是“从巳至未上”发病、呈现、加重以及痊愈的伤寒病。“太阳病,或巳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意思是说:无论巳时发热恶寒,还是未时发热恶寒,伴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伤寒病,叫太阳伤寒证。

对六病欲解时,历代医家争议非常大,认为它与临床实际不符。《伤寒论》编排体例是按六病分篇,每篇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病治”,条首也多冠以“某某病”。六病皆有发热,其热型和病痛的时间是有特点和规律的。马氏 认为“六病是和六病时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伤寒论》中未提六病时,仅有六条阐述了六病欲解时。那么,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又是什么关系呢?姚氏 认为:“其欲解时必然不在本时区而在另一时区,欲解时也不会是其本时,…且均在下一时区。”这种观点在临床上不能兑现。臧氏 认为“太阳病欲解(xie)时,从巳至未上。…其义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从巳至未上,实际上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 “病时是指发病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病程则是为病后的天数日期(涉及病的传变、痊愈或死亡)。病时有着病程的特异性,病程有着病时的连续性。六病都有一定的病时和一定的病位,亦有病程发展的日期过程,就是六病时位的基本含义”。把解(jie)改读解(xie)虽可通,但有欠缺。马氏i进一步论证说:“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反之,病时病情减轻则为病退,为欲解。这样六病欲解时就与临床实际一致了,也可使《伤寒论》的病时和欲解时得到合理解释。”因此,某某病就是在六时的某一时段发病、显现、病痛加重以及欲解,就称某某病。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反之“病时”病情减轻,则为病退,为欲解。这样六病欲解时就与临床实际一致了,也可使《伤寒论》的病时和欲解时得到合理解释。如太阳病在巳至未上的自然“天时”内,病情显现为进,为未解。反之减轻则是要欲解的时刻,其他也然。这样,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就有机地统一起来,六病时和欲解时只不过是在同一时间上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而己,并遵循“天时”即季节不断变化,而非“时标”即机械钟。这在诊断、治疗和预后上都有重要意义。六病时为诊断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对用药也提供了一个因势利导、先其时而治的思想。这种使药力得正气之助而抗邪外出的方法起到了四两拔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也可根据六病当重不重,当显不显的病情推测欲解时。
2.3        六病是和六病时密切相关的一个时间概念        “某某病”即在某一时段发病,就称为某病。在《伤寒论》中所有冠六病的条目仅表示一个病时概念,即在太阳时发病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脉证都称作太阳病。在少阴时发病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脉证都称作少阴病。如少阴病承气汤证,是在少阴时出现的承气汤证。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五苓散证,是在太阳时出现了蓄血证、蓄水证。阳明病吴茱萸汤证、麻黄汤证,是在阳明时出现了吴茱萸汤证和麻黄汤证等。

3、六时是一个动态的自然天时。
《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三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戍。”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昼夜长短是不一样的,春分、秋分之时,白天和黑夜相等,漏壶(古代记时钟)的指针日落时正好处在西边的中点酉时这个刻度上,日出时正好指在东边的中点卯时这个刻度上;而到了冬至,指针到了辰时,太阳才出来,指针刚到申时,太阳就落山了;到了夏至,指针刚指寅时,太阳就出来了,指针到了戍时,太阳才落山。《内经》说:“临病之工宜需两审也。”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六时所主时段是有变化的。因此,《伤寒论》的六时是一动态天时。从寅至辰上,在不同季节和地点,均是一个起始时间,是在其“上”,而非在其间,从六时的不相连接上也可反证这一点。

三、六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气即三阴三阳,在《内经》中有多种含义。《伤寒论》用来特指病位。
3.1        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        马氏 认为:古人认为六气的运行要有一定路径、经界,在不同的时间六气所主的空间位置是不同的。《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中三阴三阳的空间病位观,却否定了“经络病位”和“六经传变”观,确立了表、里、半表半里的三部病位观。《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阳三阴名称的多指部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转在太阴、太阴者、太阴中风、太阴为病、属太阴、少阴汗、厥阴中风等。三阳之气,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在《伤寒论》中是很清晰的。《伤寒论》在三阴主位上并不十分明了,把三阴统称里证是极不准确的,这对三阴定位造成了极大混乱。《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说:“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样,太阳为三阳之始,厥阴为三阴之末,一开一合,一入一出,阴阳相交,对立依存,同属表部。阳明为三阳之末,太阴为三阴之始,一开一合,一出一入,阴阳相接,对立依存,同属里部。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沟通表里,联系内外,同属半表半里。
四、六证
4.1六证的概念        六证是在六气所主的时间和部位发生病变所表现的特异性脉证。六证即后世所谓的提纲证,它是六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病证的时位统一。《伤寒论》中有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少阴证等。六病的提纲证“××之为病”的脉证即六证。《伤寒论》六病的提纲证历来争议也很大,仲景的六证不仅是一个病时和病位的辨证,而且具有病性特征。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一个病位在表,病时在太阳时的时位统一的特异性脉证,也可称为典型的太阳病。
4.2六病和六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六病只有时间性,而六证不仅有时间性,还有空间性,是六病时位上的统一和特异性的脉证。六证是典型的六病,六病是非典型的六证。所以《伤寒论》六病的每一病中,各种各样的方证都有可能出现,它们或者仅病时,或者仅病位与六证一致 。相反,同一方证,由于病时不同,表现是有差异的。如吴茱萸汤证在阳明病时,少阴病时,厥阴病时表现是不同的,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猪苓汤证表现也是各异的。这对于准确辨识方证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同一方证由于时间不同,其表现是有差异的。
日本人喜多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实阴虚是既常理,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近代许多医家多从之,并加以发挥,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混淆了六病和六证两个概念,忽略了六时在外感热病分类上的重要意义。六病只是一个病时概念,以区分伤寒病的发热类型和时间特点,以及同一方证由于病时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表现不同,例如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吴茱萸汤证;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等等。
4.3六证脉证。马氏 认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太阳之为病”是“太阳为病”的特殊表现手法。“之”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太阳为病”成为全句的主语。那么,“太阳”在这里是指什么呢?它和太阳病、太阳证又是什么关系呢?太阳是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一。马氏i认为:“《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阴三阳名称的多指病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三阴三阳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样第一条就可以翻译为:表部感受了伤寒病,则会出现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的太阳证。太阳证是典型的太阳病,是太阳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太阳病篇中凡是冠太阳病的其它方证都具有在太阳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热恶寒。其中有表证的,有非表证,有热证的,有寒证的,有实证的,有虚证的,目的是要和太阳证相鉴别。同样,阳明证是典型的阳明病,是在阳明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阳明病篇中凡是冠阳明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阳明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潮(潮湿)热,不恶寒,反恶热。其中有里证的,有非里证的,有热证的,也有寒证的,有实证的,也有虚证的,目的是要和阳明证胃家实相鉴别。少阳证是典型的少阳病,是少阳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少阳病篇中凡是冠少阳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少阳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热或寒热往来。其中有半表半里证,有非半表半里证,有热证,有寒证,有实证,有虚证,也有寒热错杂证,目的是要和少阳证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相鉴别。三阴病和三阴证也是如此。
4.5方证。在六证和方证之间还有一个类概念叫“类证”,后世也成为“类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柴胡汤类……。仲景借用了伤寒、中风、风湿、温病等名称,如同借用太阳病、阳明病六病名称一样,内容完全不同。太阳病伤寒即太阳病麻黄汤类证,太阳病中风即太阳病桂枝汤类证,太阳病温病即太阳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类证……。
恶寒和恶风的鉴别:二者皆为自觉症,恶寒是加衣被而寒冷不减,恶风是得衣则寒减,遇风则加重。
干热和潮热的鉴别:二者皆为他觉症,发热无汗为干热,发热汗出为潮热。桂枝汤证的发热汗出,热度不高,为翕翕发热;承气汤证的发热汗出,热度极高,为蒸蒸发热。
汗出而喘,无大热(不恶寒,反恶热)与无汗而喘,发热恶寒的鉴别:一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一为太阳病伤寒麻黄汤证。
汗出而喘,无大热(不恶寒反恶热)与汗出而喘,发热恶风的鉴别:一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发热恶寒,表有热(热在皮肤),里有寒(寒在骨髓),或四肢厥冷而里有热(热在骨髓)脉浮滑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鉴别:一为太阳病温病白虎汤证;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
发热恶风,汗出口渴或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鉴别:一为太阳病温病白虎加人参汤证;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
发热恶风,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与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伤寒麻黄汤证,一为太阳病风湿甘草附子汤证。
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附子汤证,一为太阳病风湿桂枝附子汤证。
发热不渴,恶寒无汗,咳而微喘与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不恶寒,反恶热)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伤寒小青龙汤证;一为太阳病温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
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与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的鉴别:一为太阳病中风桂枝加葛根汤证;一为太阳病伤寒葛根汤证。




上一篇:[原创]《伤寒论》的六病、六证、六时
下一篇:[资料]李可谈中医养生(杜少辉整理)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153

主题

1636

积分

39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36
发表于 2013-8-13 14: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9 06:31 , Processed in 0.06704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