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于1959年高中毕业,因客观原因未能如愿被大学所录取,却收到了河南省卫生厅中医本科学徒班的录取通知书,好像徘徊的鸟儿有了归巢,高兴了一阵子,但中医的内容是什么,脑子一片空白。在家犹豫了几天,后来在父母与兄长的劝说下,才踏上了求学之路。 |
我们被分配到开封医专中医教研室学习,除听课外,还跟老师上门诊,查病房。我们的老师是省内有名的武明钦和张文甫先生,武明钦老师曾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师资研修班学习,他讲课清晰,条理分明,诊脉精细,方药简练,善用经方 |
大症。张文甫老师是祖传六代世医,他藏书甚多,提起经典与历代医家,如数家珍,他能通背《医宗金鉴》所有要诀,并能讲解《温疫论》《伤寒瘟疫条辨》等名著。当我们拜见老师之后,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教研室组长对我们说,经教研室研究决定,要求你们在三个月内背会“四小经典”(即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并当场把“四小经典”发到我们手里;张老师还补充说,背不会不要来见面。我们听到这话,心里几分怯气,不知所措,但还是壮起胆说:一定背会。待回到宿舍,翻开书一看,什么“医之始,本歧黄”“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等句,与我们高中所学的课程相差甚远,搞得我们眼花缭乱,几天都看不下去。 |
后来老师知道了,把我们叫去,给我们讲解背诵的方法,亲切地说,“背会经典,终生受益”。经老师这么一点拨,我们就下功夫去背读。那时天气已冷,又无暖气,窗户四面透风,白天还好,晚上我们就围着被子读,夜以继日,两个多月就背会了。经过老师考核,还比较满意。随师侍诊,老师说出方名,我们就能随手写出,初步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后来我又背会了《医宗金鉴》杂病、妇科、儿科要诀以及《温疫论》歌诀。老师又相继给我们讲解了四大经典。由于背书早,临床早,所以三年后,我们就能单独出诊,看一些常见病了。 |
1980年,我到北京中医研究院进修学习,见到了岳美中、方药中、时振声、王占玺等著名中医专家,并有幸跟随他们出门诊、查病房,他们那高尚医德、谙熟经典、通晓流派、诊治精细、解惑授业的学风,使我终生难忘。岳美中老师当时患病住院,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每当我们查房时,实际是向岳老求教的时候,对于我们请教的问题,如五运六气的价值,如何读经典,怎样用经方等,他都能言简意赅地给我们讲解,他所提出的读书目录,至今我还记在心里;方药中老师在查房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特别是他在会诊中恰如其分的引用经典原文,以及背诵张景岳的“大宝论”和“真阴论”,使我真正感受到大师的风范;时振声老师灵活的方药和精练的学术论文,以及对 | 肾病的独到经验;还有王占玺老师对《伤寒杂病论》的反复研究和实践;虽然我所敬仰的赵锡武老师已经作古,但从他学生那里,浏览到不少他的经验记实,使我眼界顿开。 |
另外,还聆听了脾胃病专家步玉如老师的经验讲座,他有一句话至今我铭记在心,他说:“不能把前人的经验方加一二味药,说成是自己的,那是很羞耻的事。”他的话使我悟到,做医生应当淡泊名利,切勿沽名钓誉。所用这些,对我后来的临床实践和学术探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年时间里,我写了四本临证笔记,阅读了几十本珍本医籍。学习之余,我参加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书的编写。 |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相继参加了《医古文》、《内经》函授学习。近三十年来,我坚持查病房,出门诊,从未请过一天假;通读了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著作、温病四大家以及民国时期医家的著作,写了60余篇论文,参加了几部中医名著的编写和统定搞工作,使自己的学术视野有明显提高。 |
在中医文化和家庭的影响下,两个儿子都是中医学院毕业,我的夫人是针灸医生,她把从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背三针”针法传给了大儿子;二儿子又读了研究生,中医基本功比较扎实,能背几百首“汤头”,他说,还是当“纯中医”好。我常将自己的求学经历讲给他们听,鼓励他们“多背书,多临床”,多学习别人的经验,特别是名家的,要抓着不放,铭记在心。 |
|
上一篇:山西四大名医下一篇:自己阳虚感冒嗓子疼,麻黄附子细辛无效,半夏汤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