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以及一些肤浅的想法
通过学习胡希恕老师讲解的《伤寒论》,对六经有了更深的理解,逐一论述如下。
1、 我们的祖先至少在2000年前就认识到了,作为自然的人对疾病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的,人体与疾病始终处于一种斗争的状态,所谓“正邪交争”也。正,就是人体的正气,抵抗力,抵御病邪的能力;邪,就是一切引起人体疾病的因素。
2、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来,人体组织器官的构造大致就恒定不变的固定下来了。
我们的祖先认识到,疾病作用于人体大致可以反映在三个层面,即体表层,包括皮肤,肌肉,筋骨等的表层组织;内里层,包括食道,胃,大小肠等;还有个就是表里之间的层面,称之为半表半里层,包括胸腹腔隙里的各种器官,如心肺脾肝肾等脏器。
3、 人体与疾病在每个层面斗争的表现,即表现出来的症候是不同的,我们藉此来知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部位是在表了,还是在里,或者在半表半里。
首先在体表,一般来说依据人体的机能强弱,人体的正气不虚则的话则表现为表阳证,就是太阳病;正气虚弱的了,就是抵抗病邪的能力弱了,也就表现出表阴证,也就是少阴病了。在体表的时候,疾病是最表浅的,也是最容易去除的阶段,通过恰当的药物治疗或者人体的良能就可以去除疾病。我们的祖先总结出来一句话就是,其在表者,汗而解之。
人体与疾病的斗争,如果在体表的层面时不能去除疾病的会怎么样了?这时候我们的人体的正气就会退居二线,就在半表半里的层面继续阻击疾病的攻击。企图借助半表半里的脏器的协同作用,如通过呼吸系、泌尿系、肝脏、心脏等来化解疾病。这时候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反应,如果半表半里的正气足够的强大,就会表现出阳证的反应;而反之正气不够强的话,就会表现出阴证的反应。半表半里的阳证,我们称之为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就称之为厥阴病咯。
这个阶段,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只有使用和解之法才能解除病邪。这里的和解法,我认为并不是跟疾病讲和的意思,哪有那么一回事咯,谁会跟强盗讲和咯是吧!而是通过适当的药物加强人体的正气的同时,使用一些直接抗邪的药物来抗击疾病的方法。也就是扶正兼祛邪。这时不能发汗,不能吐、下,因为汗、吐、下都会损失人体体液、精液、精气,也就是直接损伤了正气,那就更无法战胜疾病了。本来这一阶段正邪处于一种胶着的状态,正气无力抗邪,邪气也不是很凶险,相持阶段嘛!顾护正气都顾护不过来了,如果妄自汗、吐、下而损伤正气,则坏证百出,难以收拾了。
在第三阶段也就是里了,如果前两阶段,前两层面都无法去除疾病的话,也有病邪直接入里的,疾病就直取入里了。在里层,如果胃肠(不单指胃肠,肯定还包括人整个的机能,这里只是举个特例)等机能足够亢奋的话,就会通过吐下把病邪排出体外,这时往往就表现出阳证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里阳证,也就是阳明病;如果里层的机能衰弱,就表现为里阴证,我们称之为太阴病,这时候就要通过适当的药物来加强人体内里的机能,就是使用温养的方法来补充正气以抵抗病邪。
4、 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很简单。中医治病就是四个字,一个“祛邪”,一个“扶正”。
也就是正气不衰的话就直接祛邪,要么通过适当的药物祛邪,要么通过机体的自我良能祛邪。如果正气虚衰,那只有扶助正气以祛邪了。
5、 这时候我又想到,直接使用霸道的药物祛邪,那就是西医的特色了,他们是不会顾及人体素质的。而霸道药物祛邪快速,强劲有力,而我认为这必须要在人体的正气不弱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不然的话,就会造成疾病没去,人体的机能倒先垮了。
而我们的中医就不同了,中医往往会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的盛衰。体质强盛时,一鼓作气,同样使用霸道药物直捣黄龙而战胜疾病;体质要虚弱了,这时就要扶住正气,不是太弱的时候也可以扶正祛邪同时进行,实在太虚弱了,就只能先扶正,积蓄力量,当正气上来时再缓缓以图祛邪,所谓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6、 大家可以好好地想想,整部《伤寒论》也就是讲的如何祛邪,如何扶正,是吧?
你们看那,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都是正气比较盛的阶段,这时候我们人体抗邪的力量就比较旺盛,直接汗吐下和就可以战胜疾病,截断病程的转归。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了,这就不同了,正气衰弱了,抗邪无力了,当然如果要战胜疾病的话,那是肯定要扶住正气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扶住正气,正气旺盛了,这时候就能把病邪去除。
7、 通过上面的论述就可以明白,《伤寒论》就是举例来说我们的人体是怎么来抵御、抗击、战胜病邪的,这其实是个普遍的规律,不是唯独治疗伤寒的。所以我认为,学习好了《伤寒论》,掌握好了这么一个方法,就可以治疗这世间的所有的疾病的。
8、 还有个问题,就是我非常赞同胡希恕老师说的,就是说这里的六经啊,其实指的就是这人体与疾病斗争的三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六种病证而已。绝对不是说的直接就是《内经》上的六条经络的意思了。这个我非常赞同!
9、 以上是个人的肤浅的理解,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交流,也认同拍砖啊! |
上一篇:从姜春华用附子之经验再谈对火神派的思考(杏李园主人撰下一篇:《东医宝鉴》的形成于学术特征的探讨(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