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秋缠

重读《伤寒杂病论》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7-2 15: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下载了,明面的没了批你也是白批,何况误人的东西没了何必费神。
  算了,你自己一个编辑就全结了,俺就来几个笑脸等于什么都没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7-2 15: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爷子,看来您还是不想删,,故作姿态罢了,吸引眼球,瞧这后生多没礼貌。
  痛快点,点个编辑,刷一下内容全无,贴个老脸就行。俺也编辑,刷,整个小脸。
  您就是能整事,自己压根就不想删。整景呗,您说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09: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09: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35、(补充)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痛,可发汗,宜麻黄汤。

读:我用的是上海中医学院76年版的赵本,手头还有一本林亿本,赵本无上段而林亿本则有。昨天偶尔翻看的时候看到,补在这儿。这段也是以脉解证,跟12条颇为相似。据此此段是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941

积分

105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41
QQ
发表于 2012-7-3 12: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一得,聚于笔下.
虽有瑕点,但无伤大雅!
秋缠兄继续重读
知识一回一回新
道行一节一节高。


余虽不发言力顶,但闲时必阅!

权当读书笔记,又不挣稿费,心宽体泰====继续重读
经方学与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7-3 13: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爱看秋缠的读书笔记, 作为中医爱好者, 大力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1: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孩子考试,暂停更新。

我写这些都是在教孩子背诵时自己的思考,很不成熟。希望不要引起误导。但是,我想给各位客官一点提示:
1、我的思维是深受胡希恕先生影响的,从我行文中可以看出(如果你读过胡希恕的书的话)。对老爷子我是尊重他但是不盲从,因为说穿了,中医就是个实践的玩意儿,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的一生对很多疾病你是遇不上的,既然遇不上你对经文的解读就有缺陷。所以老爷子本身也是有缺陷的,但是,这缺陷不是诋毁他的依据而更加凸显其真实,如果缺陷也是美这句话成立的话,我觉得这缺陷更显其伟大。
2、我是绝对不会用后世诸多注家来解读这经文的,除非遇到我不能理解的,我会去翻书看看他们怎么说而外。但是我发现,我不能理解的经文,在《医宗金鉴》中,往往也是以语意不详而不予解释。因为我这就是一篇读书笔记,而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注释,我没必要一句一句的都去引经据典。再者说了,后世诸多注家都是受时代所限,他们的注释都多多少少有某些不足,我的时间有限暂时也顾不上去读他们。还有,我相信老爷子是看过很多书的,那么既然有他为我把关,我何必去费那劳什子神呢。
3、我再次重申:我的按的意思是按下不表,也就是说不愿意作为正文出现,也是不希望你们看的。他只是我记录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所以某些言辞过于犀利,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某些话说错了的话。但是如果你恰好掩饰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读到了,并为某些言辞不平,我希望你毫不客气的给予批判。你想骂人也可以,我能承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7-4 12: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好话都让你用尽了,而事实,你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要是能听得下半点也不至于今天用这么大篇幅来解释。
    还是问一句,胡希恕还在世吗?你的崇拜是否也有抬死人之嫌,不是和你抬杠,学习医学首先就是要慎重,特别在公开场合,怎能一句随便了得。就拿你对36条的解释,按感冒治搞不好要出人命的。你没在急诊呆过,不知其凶险。好了,还是心平气和论伤寒吧。要想张口就来还是回到小言栏目,对错尚可补救,这可是仲景原文还是谨慎些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xiaozheng先生光临!感谢你的批判

ps先生者,不是说你比我大,而是你比我先接触《伤寒论》,当尊称你为先生,此绝非贬义讥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7-4 13: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握手。其实我们年龄不会有太大差距。斗嘴是另外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07: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给喜欢看这帖子的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希望对你们有点作用

我是2年前开始看《伤寒杂病论》的,其实真开始看这本书时间还早,那时候一点都看不进去,什么伤寒一日啊伤寒三日啊一点都不懂,心想,这病怎么还有一天二天的呢?后来从网上听人说郝万山,于是找出来看,看到一半还是觉得有点费劲,又听说胡希恕,于是再找来看,这一看就上瘾了,几乎是一口气给读完。说读也不是读,几个本子几乎是逐条的记录摘抄。后来也做了不少的卡片,我现在的卡片就那装酸奶的盒子快满了。虽然这样,自个儿感觉收效甚微。

看今再来的帖子,我受到启发,决定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本书逐条的写下来,就用自己的语言。到今儿写了30多条,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现在再拿书来看,不管是那条,很容易入手,记忆也很深刻,而且就是看其他的书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对经文的理解更深了。这好处是多多的。谁用谁知道[s:184]

古人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管你看什么书,你光看不动笔始终入不了门,体会也浅。只有动了笔你才能记得住记得牢。一段经文你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说出来,那这段经文就融入你的血液里了。这里的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要怕别人说!有句话说得好,让别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真的,我不否认。像以前吧,我做生意那会儿,很多跟我的人后来都做了大老板,生意做得比我还大。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觉得我那么笨的人都能做,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呢,是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们。我跟你们讲这些就是希望你们要像他们那样,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其实,这本书虽然高深,但那是过去。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必将进入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家,成为每家人的保健必读书!不相信你就回头看看,过去有几个人能读这本书,现在又有多少人在读这本书?

拿起笔吧,勇敢地写出自己的第一篇!祝福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07: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iaozheng 的帖子

xiaozheng:握手。其实我们年龄不会有太大差距。斗嘴是另外一回事。 (2012-07-04 13:12) 
握手[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2-7-5 08: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今天给喜欢看这帖子的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希望对你们有点作用

我是2年前开始看《伤寒杂病论》的,其实真开始看这本书时间还早,那时候一点都看不进去,什么伤寒一日啊伤寒三日啊一 .. (2012-07-05 07:27) 
朴实。实在。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7-5 09: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要怕别人说!有句话说得好,让别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

   不怕开水烫呀。给自己的误读找借口。你倒是别发表啊,前脚说欢迎指正,后脚就是让别人说去吧。你真厉害。这是医学,不是小说论坛。错了会害人的,难道你不知道,看来得继续逐条批你的谬误。原想就此结束,看来幼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5 09: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zheng先生,依然欢迎你的批判。就怕你耍小孩脾气,一会儿说逐条一会儿不逐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3: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36条争论的思考兼与xiaozheng先生商榷

首先,很感谢xiaozheng先生对36条解读所提出的质疑,因为这质疑促使我重新审读了自己的解读。同时,这质疑也促使很多人对36条的解读和思考。是好事,所以感谢!
其次,我最初对36条的解读是错的,错在我把喘和胸满割裂开了,把胸满解读为了阳明病。这错误,已经在36条后加以了说明。
第三,我从这次争论中,学到了所谓合病,对这概念有了更深的体悟。
第四,就这次争论的起因,可能大部分还在我。为什么?xiaozheng先生提出质疑的时候,那几天天气太热,我自感脑子不够清醒脑子发热ing,所以对其解释真没看明白,及至昨日天开始转凉,我仔细回看,方有所悟。这不是自己解脱,而是实情。
第五,就xiaozheng先生的质疑中,也有过度的地方。比如,先生在第一个帖子使用的是“误人”,而第二个帖子使用的确是“要命”。很多人没有读出此中的差别与良苦用心,但我心里明白。就这么一点,可以说我跟先生还是心心相印的。之所以说过度,是因为先生觉得这病如果有阳明病的指征,你去从太阳病用麻黄汤就是要命的,就是要死人的,此乃先生之意。然,我却以为,这合病中,虽然既有太阳病又有阳明病,但是从本条文看,依然是太阳病占主,而非阳明病。所以先生有过度之嫌。
第六,xiaozheng先生似乎对我凡病都往太阳病(感冒)上靠,颇有微词。这我不敢苟同,因为就这点来说,他是我自身的体会。记得以前找一个90多岁的老中医看病时,前一二张方子都是治感冒,后来从生活中我慢慢的体会到,这感冒确实是万病之源。所以,我现在形成一种固有的思维,凡病首先考虑的是感冒。

ps本想把这发到小言栏目的,怕引起诸多误会,所以就留在这儿吧。这里来的人毕竟少点,单开一贴影响太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08: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皆麻黄汤证,烦躁则是阳明证,大约胃里有热都会引起人的烦躁,所以这大青龙汤的眼目就在这不汗出而烦躁,这是主证。脉浮弱、不汗出、恶风,这是桂枝汤证。(按定义,脉浮缓才是桂枝汤证的主脉,此弱是否跟缓是一回事儿呢?)桂枝汤证是不能用麻黄的,更何况这里的麻黄还是加倍,所以言不可服之。何也?汗多亡阳(方后所注)。厥逆、筋惕肉瞤皆是误服后的病理反应,筋惕肉瞤好像是说人的肌肉都在跳动。
如果这里直接冠以太阳伤寒,大约也是能说得过去的,但是此经文却用的是太阳中。而大青龙汤主之后用了大段来阐述似乎与大青龙汤无关的症状,其实不然,这里冠以太阳中风确是大有讲究。仲景是怕你不管三七二十一,逮着个不汗出而烦躁就用,也不去辨脉。同时,也是在提醒大家这大青龙汤在使用的时候要小心啊!

此方可以看成麻黄汤加石膏加姜枣,也暗含甘草麻黄汤(治里水)、桂枝甘草汤(复心阳)
麻黄汤---发汗祛水。这也是一个基本方。
石膏---凉胃止烦躁
姜枣---护胃。减轻石膏对胃的冲击损伤。

按:我有时候用药还是比较胆小的。像这大青龙汤,我就从没用过。大约也是受了经文后面所述的影响吧。也许是没有这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4: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咋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读:身重有水,身重是这条的眼,其他的说法都是围绕着这眼来展开的,如脉浮缓,跟上条的脉浮紧相对应,有意思的是,脉浮紧他冠以太阳中风,这里伤寒却说脉浮缓,身疼是伤寒的外证,不疼是太阳中风的外证,咋有轻,是说身上不是一直的重,也有轻的时候,无少阴证,316条有四肢沉重疼痛语,这里的身重容易使人联想到少阴证,所以提示无少阴证。
简言之,遇外感有身重时,若无少阴证,可以用大青龙汤来发汗祛水。发之,这俩字也可以看出这方子就是一个发汗剂。
此外,上条解读的时候,把大青龙汤说成是麻黄汤加减,并且用了甘草麻黄汤和桂枝甘草汤。今天看,我觉得看成麻黄汤(倍麻黄小杏仁)合桂枝去芍药汤(小桂枝大枣)再加石膏更好。因为麻黄汤就是一个发汗剂,加大麻黄的量就是加大发汗;而桂枝去芍药汤则是胸闷的用方,试想不汗出而烦躁,这胸部一定是有点不舒服(满)的,所以用这方子正合其意。
概言之,这大青龙汤的使用一是出不来汗还有烦躁;一是身重但没有少阴证。

按:①今天读这条时,觉得这2条其实是可以放在一块儿来解读的。因为昨天已经写过了38条,也不想破坏它,所以这里就把2条给放在一块儿。但解说还是分开来,也许以后再再读的时候,会重新放在一块儿。
②38条冠太阳中风,却多是伤寒的外证;39条冠以(太阳)伤寒(这里省略了太阳俩字,其实也可以看出这2条当是连在一块儿的),却多是中风的外证。设想,是不是错简?(我以为不能随便去怀疑或者添加字句,这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原则。)如果38条把太阳中风换成太阳伤寒,后面的外证都是顺理成章的了,毫无悬念,那该用的就是麻黄汤了;同样,若39条换成中风,那后面的症状,也容易使人想到苓桂剂之类的,而不会想到去发汗祛水。
③从这两条我们不但可以看出,有一寒一热一虚一实一表一里,38条是热是实是里,39条是寒是虚是表。同时,也有阴阳,38条属阳,39条属阴。也许在古人的眼里,这阴阳就刻进了骨子里,凡有阳的地儿就有阴,有阴就有阳。
④龙,在中国文化里就是一个治水的。所以大青龙汤发汗祛水治身重,不汗出而烦躁,至于《金匮》12.23的溢饮,也是有水所致。
⑤因为这本书里既有青龙又有白虎,还有真武,于是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朱雀。记得好像是网友大千世界吧,还曾专门发帖探讨此事。其大意是青龙---祛风,白虎---祛燥;玄武(真武)---祛水,朱雀---祛水。引来了不少讨论。存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8: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38、39条的一点思考

1、38、39条,一个冠以太阳中风却明示伤寒之外证;一个冠以太阳伤寒却明示中风之外证。为何?
2、中风---恶风---怕风---虚证 血虚 虚者汗也。
      伤寒---恶寒---怕冷---实证 水实 实者无汗。
3、虚,虚在血,以汗代之;汗发在外,以血补之---方用桂枝汤
      实,实在水,水淤在里,以气散之---方用麻黄汤
4、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弱)---太阳中风病 2
      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太阳伤寒病 3
5、中风 伤寒 ---中伤一个意思 风寒二个意思
6、风---阳也,桂枝汤却是走阴血
      寒---阴也,麻黄汤却是走阳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5: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看李国栋老师的文章,似乎能解一点疑问。摘录于下

---综合辨析,伤寒论所述之各种中风证,其共同的性质,皆是阴血不足,阳气亢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6: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五味子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余皆三两
                              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取三升温服一升

读:心下---胃之所在,现在觉得好像是在胃窦。心下有水气,胃里有水也。按照标点来读,表不解、干呕、发热而咳是主证,究其因(病因)还在胃里有水,所谓心下有水气也。以下或然证分三类,一是或渴或利或噎,一是小便不利少腹满,一是喘。

此方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外,余皆三两。考其用方,有
甘草麻黄汤---治里水
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腹痛
桂枝甘草汤---复心阳
半夏干姜汤---止干呕、吐逆、吐涎沫
干姜细辛---止咳
五味子---补虚

因为这一遍,顾及不了那么多,同时也由于水平不够,所以方后所列的加减暂不读(因为老爷子对此皆不然,但翻他人所述也有用此加减很好的案例)。此方除所列而外综合为大方即 桂枝汤去姜枣加麻黄---解表 然下面的或见证均未在方中体现,所以方后所述的也有一定道理。

按:①这方子不好理解的是姜辛味。按照《金匮12.37》条文来看,原文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也就是说主要是用干姜细辛是治咳满的,但是方子中却加入了五味子。这就不好理解了。
考五味子,在本经中是味酸性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又抱朴子云,其子有五味,移门子(又叫羡门子)服之16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药王孙思邈好用,曰,五月常服以补五脏之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涌出。而六月常服,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虽抱朴子所言有点玄,但孙思邈所述还是可信的,由此可见这五味子就是一个补虚之品,尤其是补阴虚,所谓强阴是也。后世的生脉饮大约也是从这里出发考虑的。
然,各注家在注释五味子时,皆以其味酸收敛之性,来解读其作用主要是制干姜细辛之辛温;又诸医家则直接用其与干姜相配(考其原因则与细辛有毒而不敢用有关),来治咳逆治咳满。虽说于法无据,然也有疗效。
②有大就有小,同理有大青龙就有小青龙。大青龙汤治大病,小青龙汤治小病,大病大而专,小病小而杂,因为杂,所以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多于大青龙汤,几乎多了一倍,尤其在《金匮》里还有专门的章节来谈其善后。
③这也算杂方。所谓杂方治杂病,如果能明白其用药之意,则对于此种杂方,我以为是可以随证加减的。《伤寒杂病论》里这样的杂方还有好几个,乌梅丸也是一个。任应秋在谈他老师应用乌梅丸的方法时对我们应很有启示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2-7-10 16: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 .. (2012-07-07 08:38) 
关于38条,你崇拜的胡希恕先生(我也崇拜的。呵呵。)讲得很好的。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9: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一个宅人:

老爷子对我来说就是根拐棍,爬山的拐棍。我虽然下过功夫读他,但是脑子里记的就是个大概,很多东西都记不全。我不希望我这次写时再去翻看是怕受其影响太深出不来。

所以这次完全凭自己的理解去读,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哪怕不对也要走下去。回头再去翻老爷子的和其他注家的,以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本书不是读一遍就ok的。慢慢来吧~

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2-7-11 08: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回一个宅人:

老爷子对我来说就是根拐棍,爬山的拐棍。我虽然下过功夫读他,但是脑子里记的就是个大概,很多东西都记不全。我不希望我这次写时再去翻看是怕受其影响太深出不来。

所以这 .. (2012-07-10 19:12) 
难得的学习精神啊! 我要向你学习。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1: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读:咳有微喘、发热不渴,主证,心下有水气,病因(机)。从这二条可以看出,咳和发热是小青龙汤的主证,这里稍稍有点变化,除咳以外还稍稍有点喘,虽发热但是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从这句可以看出,小青龙汤是去寒的,另外,因为用了辛姜的关系,有点燥渴。
服汤己及后当是倒装句,应该是放在小青龙汤主之之后。

按:此条有点凑数的意思。因为大青龙汤有二条,这里也当有二条。其实这条是完全可以并入前条的。我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能从寒热虚实表里去区分吗?有轻有重吗?有升有降吗?

大约至此也应该有个转折了,看这后边基本都是外证未解及应对之策。有时候想想,这王叔和也挺不容易的,手里拿着一大把竹简不知道怎么去编排,费尽了脑子弄出了这本书,让后人怎么看怎么的不明白。其实,这有点像西方的维纳斯,据说雕琢维纳斯的那家伙就那样的,一个完整的维纳斯完成后怎么看怎么不对,一气之下剁去了其手臂,满意了。可是后人怎么也把那手臂接不上,怎么接怎么不像。后人给了个残缺美的赞誉!我想这《伤寒杂病论》在我们后世学子中也应该享有这残缺美的赞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2天,由李国栋老师发起的,伤寒中风辨析,然后又有徐老师的接应。2篇好文。脑子里满是这些问题,反而对自己的读经不够集中精力了。

所写的东西也有点力不逮心了。[s: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2: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读:太阳病包括中风和伤寒,外证未解,就是太阳病的一些个外证都还存在,脉浮弱---太阳中风脉,所以用桂枝汤是比较好的选择。其次,这里也告诉我们桂枝汤就是发汗的。无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9: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炙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七三一法)水七升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读:18条有喘家,加厚朴杏子佳,当时未出方,这里见方了。区别在一个是喘家一个是下之后微喘,都是喘,喘是主证。病因是表未解而后用下法所引起的。
此方是桂枝汤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解表发汗
厚朴---苦温,肠药,除胀满破结实,宽肠,常与枳实相配
杏子---甘温,肺药,润肺止喘;也祛水消肿,如金匮12.39有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按:①比较桂枝汤和麻黄汤,桂枝汤治喘用厚朴杏子,麻黄汤治喘仅用杏子,但是麻黄汤中杏子的用量是七十枚,在桂枝汤中减量为五十枚,少了二十枚。为什么桂枝汤中要用厚朴和杏子,而麻黄汤中不用呢?我估计跟麻黄汤用药的味数有关。
②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在治肺的药里加点肠药,效果更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7: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读:不要轻易的用下药,是这条给我们的提示。此条更像是对43条的一个说明。43条讲下之微喘,这条是说,外证未解时你不能下。下为逆,怎么个逆法,其中有一个变证就是喘。所以,外证未解时,用用桂枝汤就ok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09: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读:上条说不能轻易用下药,这里又给了一个具体的案例,下之后的后果。同时这也是用脉解证。脉浮说明病在外在表,也可以这么说,脉浮说明表未解。

按:前面几条都讲的是下的危害。现在遇到伤风感冒,你要用下法,估计是少之又少,而书中为什么有一再的出现这种提示呢?我估计跟那时的卫生条件有关,咱们现在讲卫生是从引入西医开始的,讲卫生都成了一种习惯,而古时候就没那么讲究了,吃的大多都不太卫生,容易闹肚子,这太阳病跟阳明病大约是常常混在一块儿出现的,医生一看这肚子闹得厉害就先给下吧,也不辨你有没有伤风感冒什么的,这样的结果往往变证多多也不见好。所以这本书里定了个原则就是,凡是太阳病与阳明病一块儿出现,必须得先治太阳病。凡事没有绝对,如果真出现阳明急症,你也得先下,要不,是会出人命的!
从另一角度讲,这用下法有时候还是很神的。最近坛子里袁建国先生发的一个医案,就是一个中年男子牙痛,大概是龋齿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虫牙,除了拔牙外是怎么治都治不好,结果用了一剂桃核承气汤就ok了。袁建国先生说此法载于《张氏医通》,门纯德也有记载。其实我以前看曹颖甫似乎也有类似的说法。这桃核承气汤也是一个下药,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少腹急结的。也就是大小肠那里有热,也许就是有瘀血堆积在哪里了。不过谁会想到这居然跟牙联系在一块儿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3: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读:①讲了那么多条外证未解,大约用的都是桂枝汤,虽冠以”宜”,然都是桂枝汤。
这条就来了个麻黄汤证,是要明确告诉你不要形成惯性思维,还是得辨证。
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都是麻黄汤证,理当用麻黄汤,不管是几日,只要证在就当用。所以他说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用麻黄汤发其汗。
说八九日,是因为7条有发热恶寒发于阳七日愈之说,过了七日还不愈,只要证在也是要用的。
②把麻黄汤主之放在此当发其汗后面,这读起来就顺了。
③服药已微除之后是另一段。这段讲的是药后的一些个反应以及应对之策。他说有一种人吃了这药后会出现发烦目瞑,严重的还会流鼻血(衄)。他说这流鼻血实际上是病快好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阳气重啊。这阳气重,参考29、30条当是指的胃气胃阳。流鼻血大约都跟胃火重有关,《金匮16.17》有用泻心汤来治鼻血的条文,但他说的是心气不足,不知道这心气不足是不是跟胃火过重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7-17 13: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条文论《伤寒杂病论》,未免过于草率,先看再结合临床和上下文,有悟才是正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40

积分

20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0
QQ
发表于 2012-7-17 14: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甘草干姜汤 的帖子

甘草干姜汤: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我理解是少阴表阴证,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易经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 .. (2012-04-01 10:14)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应该是发热恶寒,我理解就是,发热恶寒为表证,无热恶寒者为里证。
传承发扬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40

积分

20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0
QQ
发表于 2012-7-17 15: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 (2012-05-29 16:03) 
一个是酸甘化阴,一个是辛甘化阳,不能仅仅一个轻重来区分吧
传承发扬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40

积分

20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0
QQ
发表于 2012-7-17 15: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29条按


按:这条应该说是16条的一个具体案例或者说叫延伸,都是服桂枝汤后的一些个变证以及应对之策。现实中,很多老中医面对患者复杂的病症的情况下,没法下手,就用这招,俗称探路,先 .. (2012-05-29 16:04) 
肾阳其实就是膀胱学生,对于膀胱与肾的表里关系,有些疑惑,一直有种想法就是膀胱之功用就是由肾所主,比如小肠的分清泌浊功用也是通过脾的作用发挥的,临床上也是很少见治小肠的药,而是通过脾的调理。所以对尿的排泄,多或少,有责之于肾的,也有赖于膀胱的,请老师谈谈自己对于肾与膀胱的关系,以及膀胱起自己的特点
传承发扬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40

积分

20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0
QQ
发表于 2012-7-17 15: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伤寒书院和黎氏医馆2位老师的自身体验完全可以入医案做教材了。亲历栀子豉汤|医事小言 - 经方医学论坛——中国中医经方专业学术论坛(Huanghuang jingfang Salon) - Powered by phpwind
http://www.hhjfsl.com/jf .. (2012-06-26 12:20) 
读到此,突然有所想法,是不是,酒客即刚刚饮酒之人,而非经常饮酒之人,这样理解与以前诸多医家理解有所不同
传承发扬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40

积分

20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0
QQ
发表于 2012-7-17 16: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伤寒书院和黎氏医馆2位老师的自身体验完全可以入医案做教材了。亲历栀子豉汤|医事小言 - 经方医学论坛——中国中医经方专业学术论坛(Huanghuang jingfang Salon) - Powered by phpwind
http://www.hhjfsl.com/jf .. (2012-06-26 12:20) 
饮酒后,会有郁热,而以前诸医家所理解,是经常饮酒会造成体内有湿热,二者理解都对
传承发扬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7: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路飞 的帖子

路飞:就条文论《伤寒杂病论》,未免过于草率,先看再结合临床和上下文,有悟才是正解! (2012-07-17 13:13) 
你说的很对。有悟才是正解!

但是对我们这些自学的来说,临床 的机会是没有的。有的都是个人服药的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ZYNO.1 的帖子

XZYNO.1:一个是酸甘化阴,一个是辛甘化阳,不能仅仅一个轻重来区分吧 (2012-07-17 15:19) 
对不起。我书读的少。

我不知道你所指的酸甘化阴是哪个方子,辛甘化阳又是哪个方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ZYNO.1 的帖子

XZYNO.1:肾阳其实就是膀胱学生,对于膀胱与肾的表里关系,有些疑惑,一直有种想法就是膀胱之功用就是由肾所主,比如小肠的分清泌浊功用也是通过脾的作用发挥的,临床上也是很少见治小肠的药,而 .. (2012-07-17 15:29) 
我不是老师,咱们都是同学。感谢你的关注

关于肾与膀胱的关系,就是一个表里的关系,这好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于其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上看,历来理解都不一样,各说各的。我是希望能通过现代解剖学的知识来予以理解和说明,有些想法,但是现在还不到具体阐述的时候,等相关的条文出现以后,我会谈谈自己的理解的。

此外,你说”小肠的分清泌浊功用也是通过脾的作用发挥的“,我还第一次听说。小肠主吸收,脾主运化,能说到一块儿?我的脑子里还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虽然对此理解不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XZYNO.1 的帖子

XZYNO.1:饮酒后,会有郁热,而以前诸医家所理解,是经常饮酒会造成体内有湿热,二者理解都对 (2012-07-17 16:04) 
这“郁”,我到现在都没理解好[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08: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读:接上条衄,继续说。脉浮紧发热身无汗都是麻黄汤证,大约麻黄汤证流鼻血的比较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40

积分

20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0
QQ
发表于 2012-7-18 12: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对不起。我书读的少。

我不知道你所指的酸甘化阴是哪个方子,辛甘化阳又是哪个方子? (2012-07-18 08:00)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甘草干姜辛甘化阳
传承发扬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640

积分

20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40
QQ
发表于 2012-7-18 1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秋缠 的帖子

秋缠:我不是老师,咱们都是同学。感谢你的关注

关于肾与膀胱的关系,就是一个表里的关系,这好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于其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上看,历来理解都不一样,各说各的。我是希望能通 .. (2012-07-18 08:10) 
虽然二者不是表里关系,但通过学习二者功能及临床上对脾胃消化系统的治疗,我自己的理解,你看看中基中诊看看能不能有点什么感受
传承发扬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09: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读:这段很长,但一言以解之,汗出不彻故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汗没发透。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脉涩啊!典型的以脉解证。
脉涩---汗出不彻

按:这条有点类似30条,大约也是讲病机的吧?不同的是他主要讲汗出不彻。
所谓汗出不彻就是汗没发透。这发汗到底怎么才算是透了呢?按书上的是覆取微似汗,也就是盖着被子有点微微发汗就是了。然实践中,大多都是梦被满身大汗衣服侵透方才完事。所以有人感觉有点感冒后去浴室来个满头大汗人就舒服了。到底按什么来做,似乎也没多大定论,也有些人说,汗多了亡阳。反正是莫衷一是。
按这条的说法是,汗出不彻,这病就会转属阳明,跑到胃肠里面去了;按内经的说法,三阳的传病过程是太阳---少阳---阳明,这里是一下就跑到阳明去了,似乎是跳过了少阳这一关。当这病传到阳明时,就是二阳并病了。一般的、轻一点的呢就是自微汗出,不恶寒;重一点的则是其人躁烦不知痛处,或腹中或四肢按他也按不到,短气但坐,坐那儿气儿也出不匀。这都是二阳并病的外证,从脉象上看,脉涩,滞涩不通,血管里的血流动不畅。
当二阳并病时,如果太阳病证还在,你就不能下,下为逆,要小发汗。若面色缘缘正赤者,赤者红也,就是面色发红,他讲这是阳气怫郁在表,这阳气大约也是讲的胃阳胃气,怫郁在表大约就是讲把胃郁(这郁我到现在都理解不深,也没好词表述,就借用吧)发在面儿上了,脸红嘛。这脸红跟红光满面精神劲儿足还不是一回事,这是有病的表现。怎么办呢?解之熏之,解,我的理解是汗解;熏,熏蒸,也是发汗的一种方法。
这条大约讲的就是这意思。同时这条也看出脉诊的作用了,你通过脉涩就知道了这病是汗出不彻,轻一点的可小发汗稍重的解之熏之再重的则再发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0: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XZYNO.1

你说的很对。小肠与脾胃是应该存在一定联系的,不过我目前的理解就在一个管吸收一个管运化,至于怎么个关系我还没好好的想明白,慢慢悟吧。也感谢你的提问及阅读!

希望这些文字不要误导了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0: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胡希恕,我不得不再多说一点。

很多人对他有看法有疑问,我觉得很正常。任何人都受其时代的限制,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他们的观点、学术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是人而不是神;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吸收他们的长处摈弃他们的不足从而来推动这学术的发展。

然不管他们怎么样,都不妨碍我们的学习。但是,中医学术林林总总,后学之人杂而不齐,所以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前辈学说时就因人而异了。你喜欢黄煌喜欢胡希恕喜欢郝万山喜欢黄元御都是你自己的偏好,跟谁好谁不好没关系。学医的都知道人参与大黄的比喻,我想在选择谁做你的引领者就跟这比喻一样。

就我来说,我选择胡希恕是因为他的语言浅显易懂。我没那么高的文化,所以就只能选择这样的引领者。但是,我选择他,并不一定就代表我一定全盘的接收他的所有,比如大家都认为是他主流的六经辨证,我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弄懂,也不想去弄懂。如果我想去学或者去拜师的话,冯世伦退休前就是北京友谊医院的,隶属于卫生部,我院里邻居就是卫生部的,我托他也是可以的。

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因为我觉得这六经辨证在学术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它所依托的《黄帝内经》其六经的分法跟《伤寒杂病论》的分法就不一样;再者,我是很反对教条式学习的,啥病先辨六经再辨病这方法不可取。而冯世伦辈把这些都给庸俗化了,我很反感。完全没了学术的气氛。

对老爷子,我是尊敬他的,同时受他的影响也深。大家通过我的文字大约都可以读出,这说明我离摆脱他这路还很长,我还要努力!

学习有两条路:一是杂而后专一是专而后杂。怎么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就我来说,以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书也翻翻那本书也看看,到最后觉得这也对那也对,完全没了自己的主意。现在我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走专而后杂的路,先把一本书读明白了,再去读他书。所以我的知识面学识都是很浅的,但是写这些不是要炫耀而是检验自己的思想加深自己的印象而已,不存在去误导别人。再者说了,如果你对一段文字的好坏都分不清楚,你还是不要读书的好[s:184]

我理解某些人对我的规劝是为我好。我谢谢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4: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读:凡遇到脉浮数的患者,依法应当是出点汗就好了。假如你没有采取汗法而是用了下法,那么就会使患者身重、心悸,这时你就不能再行汗法了,等他自己出点汗就好了。为什么呢(所以然者)?尺中脉微,这是里虚的一个脉象(这里用脉象是有点问题的)。
怎么办呢?须表里一致,津和液相和,这病就好了,具体的办法是自汗出。

按:这条看似简单,但却花了我很多功夫和时间。走了一段弯路
①尺中脉微,此里虚。脉微主虚,这没问题。难的是这尺中是不是指尺脉,其次这里虚指的是哪里?看似2个问题,其实是合二而一的。
一般的看法,尺脉是指肾和命门,然这里讲的是尺中,而不是尺脉。按《金匮》诸积大法所讲,尺中,积在气冲。积者脏病也。原来我理解这气冲大约就是膀胱关元这一带,这就跟尺脉所讲的肾和命门连在一块儿了,那这里虚的里当然就应该是肾了;后来摆渡了一下,才知道这气冲乃是胃经上的一个穴位,虽然位置在下面,但从经络上看仍然是属于胃经的,那么这里就应该是属于胃了。
这就跟前文下之联系上了。下之后胃里虚嘛,这胃应该是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肠道。因为你下是下的肠道里的东西,肠清空了,引起胃的一个反应而已。这是我的理解。
当我把尺中理解成肾的时候,确实高兴了一阵子。因为这条我还去翻看了一下老爷子的说法,他讲这里虚就是胃。我想我终于抓住他的一个错误了;))
②表里实,津液自和,这也不好理解。
表,按照通常的理解是肌肤、外表;里,如果按照①的解读,把它看成肠胃,那这肌肤和肠胃怎么个实法呢?实,通常讲实在、满,也有讲一致或者结果的,比如王充《论衡》就有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其次,是津液自和。现在讲津液通常是除了血液以外的东西,而古人口中的津和液是分开的。液指的大约是血,而津呢,我的理解大约是一种有别于水的一种物质,比如常说的口内生津,你要把这津说成是口水大约也是讲得过去的,但要给个明确的定义,好像很难。而这两样东西要自和,也是不太好讲的。
③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这句有点像因果倒置的用法,但不确定。自汗出---因;表里实津液自和---果。先自汗出,再表里实津液自和,最后愈。这样的顺序比较容易说得过去。如果你先表里实津液自和,再自汗出,好像不太容易讲得过去。
④既然尺中和尺脉不是一回事,那么仲景为什么要放这句在这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1: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读:脉浮紧,伤寒脉,第3条讲体痛类似这条的身疼痛,依法这种情况都是用麻黄汤发汗来解的,所以他说宜以汗解之。假令,他说假如有这种情况(尺中迟)出现,也不能发汗。从哪儿知道的呢?他说,尺中迟表示血少,荣气不足啊。古人认为脾胃生血,脾胃虚弱这血就少。

按:这条跟上条是相对应的。
①一个讲尺中迟一个讲尺中微,尺中迟---血少,尺中微---里虚。
②脉浮数法当以汗解之;脉浮紧法当身疼痛。这都是定律。
③脉浮数,桂枝汤证,因为下之后造成里虚,胃气不足,故不可发汗;脉浮紧,麻黄汤证,因为血少,也不可发汗。
④尺中,积在气冲。气冲,胃经的一个穴位,所以这尺中是主脾胃或者肠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15: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言几句:
1、关于脉,我还是比较喜欢老爷子的血管说,最近看傅延龄老师的围脖,也是这解法。转于下

傅延龄:金匮说脉大则为劳。临床常遇到这样的脉象:浮大而缓,不任重按。其形成成机理大概是:外周血管壁张力降低,血管扩张,较大比例的循环血量分布在体表,内脏、脑部血流量随之减少。中医看是气虚,其收摄和约束力下降。见这样脉象的人多疲乏懒动、喜欢坐卧、肢体酸楚困胀、少气微喘、头昏或头晕。

2、闲来无事,翻看过往贴。比较喜欢的有甘草干姜汤的和《我家的养生日记》。

甘草干姜汤来论坛比我早,记得他跟别人争论时我还去劝解,汗~~一直以来我都不以为她是女人,看过她的帖子才知道是孩子他妈了。她的医疗记录尤其让我刮目,记得讲枳术汤那场景尤有感触。我自从看过曹颖甫的医案后,觉着现在的医案犹如嚼蜡,包括老爷子的,完全就是一个模式写法,哪有患者亲自写的那么生动。还有她基本就用1克替代汉时一两,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值得学习。可惜,现在很久都没看见她了。

《我家的养生日记》注册的是个英文名字,记不住。但是写的都挺好。虽然主人多用敲经治病,但也有可看之处。鲜活是一大特点。还有就是用百合也印象深刻。

今再来的帖子我也爱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4:33 , Processed in 0.12181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