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半夏泻心汤(第五十八方)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149]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这一节,进入伤寒论泻心汤。泻心汤是现在常用方剂,所谓诸多胃肠疾病,多有效验。一位医生说,开好泻心汤,中医吃饭不用愁!当然这只是比喻,说其重要,和临床比率之高。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和前面146之柴胡桂枝汤和147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样,伤寒好几天了,会有以下变化:一是146之柴胡桂枝汤,二是147之误下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三是149之呕而发热之误下之小柴胡汤。也就是,伤寒得不到及时治疗或者误治,会产生诸多变证。本段,呕而发热,呕是少阳,发热有表,但是没有146明显,所以说柴胡汤证具,这个“具”,不是说“四大主证”都有,具是“有”的意思,此“具”非彼“俱”。这时候的正治是用小柴胡汤,而这位医生一看有热,用了下法,结果呢,这个病人身体够好,没有别的变化,还是表现为“柴胡证”。不过现在的柴胡证,不一定是“呕而发热”,也许是“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主证中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也许是少阳病提纲的“口苦、咽干、目眩”,这时候,就是但见一症,可以继续小柴胡汤。这一条,也凸显了,伤寒论的根本精髓,就是落实到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方”,不会联想翩翩,多拉西扯。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虽然已下过了,“不为逆”。这个不为逆,注家多解释为,不是错误治疗,这哪会呢?明明是小柴胡汤用下法,肯定是错了,是“逆”,所以这样解释不通。我看加一个字就好了,“不足为逆”,或者剂量小,或者其人身体好,没有足以使其为逆。然后是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经过一番挣扎,比如先冷,在打哆嗦,然后出汗,这是身体内部正邪抗争的表现,喊出来就好了。我们看,伤寒论治疗伤寒,也就是现在的感冒,总要出汗。又要唠叨西医了,他们总是想办法降温,确实是西方人和东方人思维不一样,你看现在西方人到处施以武力,搞得世界不安宁,这种对抗性处理问题的方法,决定了他们的医学不会走得太远,他们的价值观不会推行很久。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这里重复讲大陷胸汤证,意在读者要与后面的半夏泻心汤鉴别。结胸证,一般都是硬痛,不可触摸,手还没到,病人就喊痛(猜的)。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里省略了“心下”,是承接上文,大陷胸汤是满且痛,这里是“但满”,只是满腾腾的,不舒服,可以按,按下去也不痛。这叫做“痞”,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绕几句嘴舌,中医的“痞”这个字,大概是从周易的“否”来的,否在周易读作痞,因为是病,所以古人加了病字旁,造出了学术上的这个字(这些说法没有找到资料佐证,反正爱好者瞎猜呗)。
否卦,叫做天地否,是一个不好的卦,上乾下坤,预示着天地不交、君臣不接。天气上升,而不下降;地气沉下,又不上升,二气相隔,所以叫做“否”。其实中医的一个词,就是“心肾不交” 。与之对应的是“泰卦”上坤下乾,叫做天地泰,天气上升、地气下降,这样就天地交泰,在人体就是心肾相交,这是最好的状态。那么为什么“痞”呢?因为伤寒,用下法,打破了原有的运行轨迹,上面的下不去,下面的上不来,这时候使他们回到原来的状态,热的寒之,寒的热之,所以这个方子是一个寒热错杂的方子。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
干姜(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
人参(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大枣(味甘平。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这七味药:甘草、大枣和人参可以看成是指挥官,坐镇中洲。黄芩、黄连看作是对付邪热的特种兵,干姜是对付虚寒的特制武器,半夏是负责清理战场的民兵武装。让他们热的凉下来,寒的热起来,战利品顺利清理掉。否极则泰来,此所谓圆运动之“运轮行轴”之法。讨论两个问题:
一、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的区别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小柴胡汤====半夏半升,黄芩、生姜、人参、 炙甘草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洗柴胡半斤
这两个方子,就差一味药:黄连易柴胡,其他剂量都一样。您说奇怪不!我每读到伤寒论药物、剂量变化是,都会由衷赞叹,伤寒论是精准医学。药物乃至剂量的些许变化,都变成了另外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病症。我也一再想呼吁,中医大夫,如果用经方,请别随意加减。这个方子在小柴胡基础上加黄连是一个什么效果?最有效地方子,就是药物最少的方子,不会那么多药物相互掣肘。
此外,接着的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就是这几个药,稍作调整,所治则打不相同。奇哉!伤寒论!
关于这两个方子到底有啥区别,现在没有头绪,慢慢研究,关键就看黄连和柴胡的区别。
二、半夏泻心汤的症状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一条,有点太过简单。因为是承接上面的治疗过程讲的,单拿出来,临床上不见得好用。查《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综合起来,这样可以总结: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而肠鸣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之所以,加了,或字,是因为半夏泻心汤有“痞”是一定的,“呕而肠鸣”也许有,也许没有,是一个或然证,就像小柴胡那么多或然证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