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93|回复: 0

《伤寒论》1到7条是全书的大纲

[复制链接]

212

主题

1678

积分

286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78
发表于 2024-11-6 10: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衡阳唐亚军 于 2024-11-6 11:04 编辑

辨表病
表病主证
表病,主要是体表肌肤层和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肌体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头痛、有汗或无汗、四肢酸痛、头胀如裹、肩背痛,骨节疼痛等;
呼吸道症状包括:喷嚏、鼻塞、声重,流涕,发热、咳嗽、咳痰、呕吐、咽干、咽痒、咽痛或烧灼感等。


狭义表病:伤寒始得之,其人本不虚,热大于寒为太阳;其人本虚,寒大于热,为少阴;
广义表病:六病皆有表,五脏六腑亦有表,从始得之也。


划线部分为个人总结的文字。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第1条,本条可以是“伤寒”的名词解释。恰好补充了“伤寒”的定义,也正是仲景“设寒为论”的开始条文。
人体最初感受寒邪,肌肤为寒所束而有收紧,肤下脉象易被触及。同时,因为受寒刺激,人体初步应激以热,欲平衡阴阳,抵抗外寒,故有“脉浮”。
此时,只是人体感觉寒冷,并没有出现阳热症状。太阳病是偏有阳热的病,所以,本条并不是指太阳病。
此外,还有“头项强痛而恶寒”。
“头项强痛”,强通“僵“。人的头部,脖子经常暴露在外,易被外寒所伤。受寒后,这部分体表的阴液容易被寒所凝滞,代谢缓慢而致痛。
“恶寒”,因为受外寒袭扰,人会感觉畏寒怕冷,这是人的正常感觉。
为方便理解,修正为:伤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名为中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第2条,是人体最初感受寒邪,始有应激发热。“太阳病”是偏阳热的病,所以有“发热汗出”的阳热症状,但是仍有“恶风”。
条文第一个“风”字,是指纯自然界的风。一是指身体受寒怕风;二是汗出怕风吹。
“脉缓者”,也有两个意思。一是相对麻黄汤来说,因为有汗出,脉象并不浮紧和饱满,寒势相比麻黄汤趋缓;二是参辨脉篇“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即此时病势稍微缓和,并不到阴阳过于偏离。
关于“名为中风”。
《伤寒论》六病都有“中风”的条文。其中阴病现阳病象的第290条少阴中风、第274条太阴中风、第327条厥阴中风,都是指邪入人体,人应激而初有化热,用以说明阴病欲愈之证。所以,本条“中风”, 是指太阳病初,始现发热症状。
为方便理解,修正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条文本意是指伤寒后,根据寒邪刺激程度不同,人体应激可偏有发热,或偏有不发热的症状表现,这完全符合感冒的临床症状表现。
以下是表病传里出现的症状。
“必恶寒,体痛”,因为人感受的是外部寒邪,所以自然会有畏寒怕冷的症状;体液因寒所凝,代谢缓慢,所以有痛。“呕逆”寒邪欲入里,侵犯胃肠,胃肠应激出现呕逆。“脉阴阳俱紧者”,提示病邪势盛,正邪相争,寒热往来激烈。
本条可作“表病”的名词补充解释,故修正为: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表病。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因为“阳在外,阴在内”,所以正常人伤寒后,因其人本不虚,首先是太阳病阶段,所以是“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意思是虽然初感伤寒,但脉阴阳和平,所以为不病。“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吐是肠胃里症,躁烦是热象,提示太阳病由表往里发展,可以发展为阳明病,所以,条文称此“为传也”。

第5条,是补充第4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本意是伤寒后,虽有表证,但没有发热入里,出现“阳明、少阳证”的迹象,所以“为不传也”。
伤寒初期为表病阶段。表病往里传病,后续发展可以为阳病,也可以是阴病。为方便理解,修正为:伤寒二、三日,余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第6条,是太阳传病,外感发热证纲领性条文,可与第111条互参。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提示表病发热中,畏寒逐渐减轻,而发热症状逐渐明显,除了热伤阴液,后期甚至没有了最初感寒症状,条文定义此为“温病”。
个人认为,阳热有程度不同,所以这个“温病”,是泛指发热病的意思。
《伤寒论》温病是个广义的概念,其概念可以涵盖整个外感发热病的过程,即表病向里病发展过程中,畏寒症状逐渐减轻,而发热症状逐渐明显,甚至是热极。
太阳病发热,有其常态发展过程。本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言其变,指太阳病快速发展为高热。本句可以与第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48条“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互为参考。
后续是关于温病分表里论述的鉴别句子,本意都是热病伤阴后的一些临床表现。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说明发汗后,解表不彻底,病反增进,出现高温“灼热”。条文没有设方,建议解表的同时,给予清热。
其后的“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都可以表达两个意思,但总是都是讲热病上行极,甚至出现掉头,出现阳虚的一些临床表现。
“自汗出”,可以理解为阳热再进一步,出现白虎证的“大热,大汗”;也可以理解为热病掉头,出现阳虚自汗。
“身重”,参39条大青龙证的“身不疼,但重”,可以理解为身体水湿重,表汗郁而不出;也可以理解为热病致虚,身体感觉不能负重。
“多眠睡”,可以理解为热邪内壅、心神被熏;也可以理解为热病伤阳,阳虚而欲加衣的“但欲寐”。
“鼻息必鼾(hān)”,可以理解为高热而呼吸沉重;也可以理解为亡阳失神而鼾。
“语言难出”, 可以理解为热熏灼咽,不能言语。也可以理解为亡阳失神而无法言语。
其后,“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指用下法清热,结果导致阴液进一步流失,小便因此而短少,严重时,甚至出现睛目直视,大小便失禁的危险症候。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指医生不顾病人已处于高热,错误使用火法取汗,意欲散寒,于是体液被热所煎,肌肤微发焦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惊痫”,是指出现手脚抽搐、类似癫痫的症状。“瘈疭(chì zòng)”是指口斜眼歪。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是告诫和提醒,如果阳热证误用火法,误治一次,也许还不坏病,反复多次,就会危及患者生命了。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7)。
第7条,本条当中的“阴、阳”,是指阴病和阳病,只有病才有“愈”的提法。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即伤寒后,发热恶寒者,热总体多于寒,始发为太阳病。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伤寒后,发热恶寒者,寒总体多于热,始发为少阴病。
“病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是个大概数字。这是从数字七为阳、六为阴来说的。阴病寒多,体液只是凝滞,得温后,阴液恢复快。阳病易损耗人体阴液,而阴液是人体营养物质,所以恢复起来的时间要长一些。
参第131、190条,因为是始受寒,为方便理解,补入“中风”和“中寒”的概念,修正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也,名中风;无热恶寒者,发于少阴也,名中寒。病发于太阳,七日愈;发于少阴,六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二)。
第11条。本条可与第3条互参,对应临床区分太阳病和少阴病。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这是病人体内有寒,发烧是假象;“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这是真的热,怕冷是假象。
条文用寒热“在皮肤”来形容临床症状,用“在骨髓”来形容真寒真热入里的程度。
微信图片_20241106102642.png
微信图片_20241106102753.png
微信图片_20241106102658.png







上一篇:《伤寒论》第3条是“表病”的概念条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9 19:40 , Processed in 0.063669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