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808|回复: 9

[内科] 腹膜后纤维化的中医病机

[复制链接]

7

主题

80

积分

3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80
发表于 2021-7-24 16: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人患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症状为:腰腹钝痛,脐下按压痛,有硬块,造成双肾积水。
   西医用药为:激素(醋酸泼尼松片)+莱佛米特+他昔莫芬,已用药3个月。
中药现服用下方:鸡内金  20    麦冬 15  党参  20   仙鹤草  80  土鳖虫10   丹参 20  桃仁15   伸筋草15
苏木  15    莪术  40    三棱  40   五味子  10   豨莶草  20    穿山龙  20   青风藤 25。
  在服用此方半个月时,双肾积水迅速缓解,腰腹痛解除,腰俞压迫紧张感尚存,B超显示从原来的3.5厘米积水缩小到2.5厘米,但再服用这个方子1个月后,B超再查积水却没有进展,腰俞压迫紧张感依旧。
  在网上了解我这个病为国内罕见病,中医认为是痰淤互结,肾络癥积形成。
  那么我服用上面这个方子前半个月药效迅速,上面这个方子是化瘀为主,说明药是对症的,后面却无效,是不是方子中没有化痰淤的原因?
   另外请教各位老师,有没有论述治疗腹部积聚的医案医书,望各位老师推荐一两本,感谢非常。
  




上一篇:生姜泻心汤,夏日胃肠感冒常用方
下一篇:各位老师,舌根部舌苔中间剥脱,周围有有点厚腻,说明什么呢?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1-7-24 18: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疗慢性病首先的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是基础: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世卫组织的观点:影响人健康长寿的各种因素中,先天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7%,自然环境占10%,医疗条件只占8%,而个人的心理情绪和生活行为方式占到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1-7-24 18: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再进一步治疗:
  一、《中医内科学》中有专门论述[积聚证]{病因/症状/诊断/辨治}的章节: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积聚]
  二、《中医肝胆病学》(杨世忠·2016)第二章{中医肝胆病证治沿革}第五节[积聚]
  中医学关于积聚的论述由来已久,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两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积聚病因病机、论治方药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为研究历代医家对积聚病证的认识轨迹,通过对积聚历代文献的整理,为中医临床防治积聚提供借鉴。

  积聚和癥瘕,都是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癥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积聚中焦病变为多,癥瘕下焦病变及妇科疾患为多,因而有不同名称。近现代以前二者并未明确区分。

  一、病名及主症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积聚”病名,《灵枢·五变论》云:“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指出了积聚病位常在“肠中”,与肠胃关系密切。“积聚”历代医家据其病位、主症等不同有多种命名。

  (一)据病位命名
  根据病位不同可以分为肠覃、石瘕。《灵枢·水胀》言:“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指出积聚位置在肠外为“肠覃”,在胞中名“石瘕”,并且明确指出二者不同在于“肠覃”不会影响月经,而“石瘕”则伴有月经失调。

  《素问·五脏生成》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积气在中,命名为心痹;积气在小腹与阴命名为肾痹。

  (二)据脉象命名
  主要包括伏梁、肥气、奔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对唾血……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根据脉象不同而命名,并指出其病位。《难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肥气、伏梁、痞气、息贲、贲豚。《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二、病因病机的演变
  (一)正气虚,邪气中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虚,易感受外邪,同时易滋生内邪,导致气血脉络不畅,久而易成积聚。《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中藏经·积聚癥瘕杂虫论》曰:“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抟,交合而成也。”《备急千金要方·议处方》云:“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再次强调了人体本虚是导致积聚的根本原因。

  (二)情志内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谓:“五积以五脏气不平,肝为肥气,心为伏梁,肺为息奔,脾为痞气,肾为奔豚。皆聚结痞块,随所生所成之日,分推而究之,皆喜怒忧思”及“忧伤肺,肺以所胜传肝,遇长夏脾旺,传克不行,故成肝积,名曰肥气……思则伤脾,脾以所胜传肾,遇夏心旺,传克不行,故成肾积,名曰奔豚。

  (三)饮食内伤
  饮食内伤,常导致中焦脾胃虚损,食积不化,水湿运化失常,多种有形实邪互结而成积聚,《诸病源候论·虚劳积聚候》云:“癥瘕病者,皆由久寒积冷,饮食不消所致也……虚劳之人,脾胃气弱,不能克消水谷,复为寒冷所乘,故结成此病也。”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积聚总论》中言:“《素问》曰:积聚、留饮、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癥瘕坚硬、腹满,皆太阴湿土,乃脾胃中气,积聚之根也。”再次强调中焦脾胃受损是产生积聚的关键所在。

  (四)寒邪侵犯
  寒邪侵犯是产生积聚最常见的原因,《外台秘要·寒疝积聚》言:“夫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血气虚弱,风邪搏于腑脏,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妇女产后最易感受风冷寒邪而致积聚,如《诸病源候论》曰:“产妇血气伤损,腑脏虚弱,为风冷所乘,搏于脏腑,与气血相结,故成积聚也。”

  (五)热邪侵犯
  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积聚论》言:“世传冷病,然瘕病亦有热,或阳气郁结,怫热壅滞而坚硬不消者。世传寒癥瘕也。或坚痞,腹满急痛,寒主筋缩,故急主痛,寒极血凝泣而反兼土化制之,故坚痞之腹满。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不可忍者,皆可为寒?误矣!误矣!”正如刘完素所言对于历代医家多认为寒冷是导致积聚的主要病因,鲜有论述热邪致积聚,可以说刘完素丰富了积聚致病原因。

  (六)房劳所伤
  《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洛,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诸病源候论》云:“若经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胸胁腰背相引,四肢酸痛,饮食不调,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或月前月后,因生积聚,如怀胎状。”房劳伤肾及房事不节均可以导致积聚。

  三、辨证论治的演变
  历代医家据其对积聚病的认识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攻散法
  《黄帝内经》提出采用发散之法散结,《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同时指出攻散之法不可太过,否则易损伤人体正气,有生命危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张介宾则重视辨证论治,攻补兼施。张介宾曰:“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此而攻之,则积气本远,攻不易及,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故凡治虚邪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或灸或膏,以疏其经,但使主气日强,经气日通,则积痞自消。斯缓急之机,即万全之策也。”

  (二)下法
  《儒门事亲》云:“若其余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下药乃补药也。余尝曰:泻法兼补法,良以此夫。泻中有补,补在泻中,陈去而肠胃洁,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提倡用下法治疗积聚。

  (三)针灸
  《外台秘要·灸诸胀满及结气法》曰:“疗胀满、瘕聚,带下疼痛法。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忌不可针。又,疗胀满,结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法。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又,疗胀满肾冷,瘕聚,泄痢法。灸天枢百壮。又,疗冷胀胸满,心腹积聚,痞、疼痛法。灸肝俞百壮,穴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又,疗五脏六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法。灸三焦俞,随年壮,穴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唐及唐以前,医家多认同寒邪是导致疾病的常见原因,所以针灸治疗积聚主要采用灸法,较少见用针刺法。

  (四)导引
  《素问·奇病论》云:“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指出治疗积聚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配合导引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息积证治》提出了具体的导引法治疗积聚:“以两手母指压无名指本节作拳,按髀趺坐,扣齿三十六,屏气二十一息,咽气三口;再屏息,再咽,如是三作,以气通为效,遇子午卯酉时则行。然导引之法甚多,随意行之皆可,不必拘此法。”

  (五)组方用药
  各时期对于积聚病的认识不同,组方用药理念也不同,以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为时间段,举例具体分析其用药规律。

  秦汉隋唐时期以理论为主,隋唐时期在理论上以继承为主,但是在方药上面则较为丰富,以活血化瘀、发散风寒、温里药为主,例如《外台秘要》收录了“寒疝积聚方四首”有芫花丸、当归丸、乌头续命丸等,《外台秘要》记载:“《古今录验》疗久寒三十岁心腹疝,癥瘕积聚,邪气往来,厥逆抢心痛,久痹羸瘦少气,妇人产乳余疾,胸胁支满不嗜食,手足烦,月水不通,时时便血,名曰破积聚。乌头续命丸方:茱萸(十分),芍药(五分),细辛(五分),前胡(五分,一云柴胡),干姜(十分),乌头(十分炮),紫菀、黄芩、白术、白薇各三分,川芎、人参、干地黄各五分,蜀椒(十分),桂心。”

  宋元时期,方药以温中行气、破瘀散结、软坚消积、健脾理气为主,方药不再集中治疗寒邪,代表方如《丹溪心法》记载的五积丸:“黄连(肝肾五钱,心肺一两半,脾七钱),浓朴(肝心脾五钱,肺胃八钱),巴豆霜五分,川乌(肝肺一钱,肾脾五钱),干姜(心肝五分,肺肾一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人参(肝肺肾二钱,心五钱),另研巴豆,旋入和匀,炼蜜丸,梧子大。微溏为度。”

  明清时期医家对于积聚在理论方面的认识更为全面,重视辨证论治,以张介宾为代表,方药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软坚散结、健脾温阳为主,证候以气滞血瘀、脾胃阳虚、痰浊内阻证为主。如其书中所言:许学士曰:“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如囟砂、水银治肉积,神曲、麦芽治酒积,水蛭、虻虫治血积,木香、槟榔治气积,牵牛、甘遂治水积,雄黄、腻粉治涎积,礞石、巴豆治食积,各从其类也。若用群队之药,分其药势,则难取效。须要认得分明是何积聚,兼见何证,然后增减斟量使之,不尔反有所损,要在临时通变也”。洁古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干漆、囟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类,得药则暂快,药过则依然,气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善治者,当先养正,则积自除……但令其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此治积之一端也,邪正盛衰,固宜详审。”代表方剂有通瘀煎、木香顺气丸。

  总之,通过整理历代医家有关积聚的文献,可以看出对积聚认识在不断深化、具体化,不同时期,医家对积聚的认识不同,包括病因病机、治法等都不相同,但是无疑为我们今天研究积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临床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主题

1716

积分

287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16
发表于 2021-7-25 09: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郁、淤、瘀,性质不同,但都影响物质交换、药物吸收、神经传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1-7-25 11: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1-7-24 18:14
  
  治疗慢性病首先的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是基础:


下面这本书专门用一章节记载了3个积聚证案例
其中2个患者都是{饮食不节/嗜酒成癖
另外一个患者则{性情郁闷

=========

《古今名医内科医案赏析》
主编{唐俊琪,高新彦,李巧兰}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7月
第八章、气血津液病证医案
七、积聚

  (一)李介鸣医案

  苏×,男性,45岁,干部。1973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肝区痛腹胀半年余。
  患者曾于1964年患“肝炎”,经西医保肝治疗后病愈。此后未加注意,饮食不节,嗜饮酒。1年前因腹胀、肝区痛,经医院化验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GPT:240单位,血浆蛋白白球比值倒置。体检:脾肿大,左肋下1横指,胸颈部出现蜘蛛痣。肝扫描示:“早期肝硬化”;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静脉曲张。近半年来,病情加重,屡进中西药,未见明显好转。故前来门诊,请李师诊治。当时肝功化验:丙氨酸转氨酶500单位,麝浊:18单位,麝絮();血清白蛋白2.82g/dl,球蛋白3.31g/dl,血小板8万/mm3。
  现症:面色晦暗,气短乏力,精神疲惫,纳差食呆,肌肤甲错,肝区隐痛,腹部胀满,脾大,尿少,下肢水肿,按之凹陷,大便溏。舌质黯苔白腻,脉弦。
  辨证立法:肝病日久,损及脾土,湿热内蕴,肝脾不调。治宜清利湿热,补益脾肾,化气行水。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处方:茵陈30g,猪苓20g,泽泻15g,茯苓20g,白术12g,黄芪15g,当归12g,五味子10g(打),川牛膝12g,青皮、陈皮各12g,桂枝6g,蔻仁10g(打)。12剂,水煎服。另用鹿胎膏,每服3g,每日服2次。并嘱其忌酒
  二诊(1973年11月2日):服上方30剂水肿消退,腹胀减轻。复查转氨酶较下降,白蛋白3.16g/dl,球蛋白:3.12g/dl,余症舌脉同前。证属:脾气不足,肝血失养。治予更法,健脾益气,养血调肝。
  处方:党参12g,黄芪12g,柴胡12g,茵陈30g,五味子12g(打),当归12g,白术12g,丹参12g,虎杖20g,水飞蓟12g,龟甲10g,鳖甲10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
  12剂,水煎服。
  三诊(1974年4月10日):上方加减服用半年后,转氨酶逐渐恢复正常,麝浊:6单位,麝絮(+);血清白蛋白3.26g/dl,球蛋白:2.54g/dl,病情平稳,体力增加,进食亦佳,面色稍润,易疲劳。舌苔薄白,脉弦。治依前法,上方去茵陈,五味子加枸杞子,改黄芪20g。本方连服1年后行食管钡餐造影:静脉曲张消失(食管下端)。化验肝功能正常,血小板:12万/mm3。临床检查:蜘蛛痣消失,脾未触及,恢复正常工作至今,身体尚健。

  (引自:李介鸣临证验案精选)

  评析:本案为李介鸣治疗积聚验案之一。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我国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为常见。肝硬化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征性,后期肝功能失代偿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腹水,脾功能亢进等。中医认为肝硬化致病因素为:外邪蛊毒和水毒之气侵袭;内因多为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情志郁结,致肝、脾、肾功能障碍,病机重点在于邪实(湿热,血瘀)正虚(脾虚)。
  纵观本案,病人肝脾不调,累及于肾,气滞血瘀水停,出现一派正虚邪实之象,证情错综复杂。治疗时,李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兼顾,首诊以治标为主,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方中茵陈清利湿热;白术健脾除湿;桂枝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猪苓、茯苓、泽泻甘淡利水;黄芪健脾利水、川牛膝益肾活血引水下行;青皮、陈皮、蔻仁理气消胀以助水行;当归、五味子补益肝肾之阴血以固其本。本方连服月余使水肿消退,腹胀减轻,转氨酶下降,白蛋白提高,体力增加,病情稳定。二诊以治本为主,健脾益气、养血调肝,兼以清利湿热、软坚化瘀。方中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养血调肝;龟甲、鳖甲补肝肾之阴,鳖甲又能软坚,消除脾肿大;五味子补益肝肾,解毒降酶;虎杖、水飞蓟、茵陈清热利湿;柴胡疏肝理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能抗肝细胞损伤;丹参活血化瘀,可抑制纤维增生并使已形成的肝内纤维消散吸收,对慢性肝炎转为肝硬化起延缓和阻断作用;川楝子、延胡索即金铃子散,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本方加减服用半年,大有好转。三诊原方稍加变化连服1年,完全康复。可见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对慢性病守法守方,则可终收佳效。



  (二)张学文医案

  张××,女,30岁。某厂检验科技术员。
  初诊(1980年3月28日):自述1975年曾患急性黄疸性肝
炎,于××县医院住院治疗后,常觉乏困无力,颜面、下肢水肿,劳则加重,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连及两胁,大便不调,时干时稀,小便量少,月经推后量少。虽经治疗,但症状改变不显。自今年元月以来,两胁下自觉饱胀支撑,隐隐作痛,部位不移,且腹胀日渐加重,时有振水音,饮食明显减少,易动气烦躁,面部发暗青,形体消瘦。
  查肝功见:黄疸指数正常,丙氨酸转氨酶175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9单位,硫酸锌浊度试验19单位,血清总蛋白量7.60g/dl,白蛋白3.55g/dl,球蛋白4.05g/dl,肝大肋下1cm,剑下2.5cm,脾脏增厚4cm。经××县医院诊断为早期肝硬化,因治疗效果不理想,故转中医诊治。
  诊见患者面色萎黄晦暗,形体消瘦,腹稍膨隆,肝区压痛明显,脾大可及,质硬,触则疼痛,下肢水肿,舌质紫黯,舌底有瘀丝,苔薄白,脉沉弦无力。
  辨证:肝气郁久,血瘀不行,损及脾气,发为积聚。
  治法:健脾益气,疏肝化瘀。
  方药:①炙黄芪15g,白芍12g,三七3g(冲服),郁金12g,丹参15g,香附10g,白术10g,当归10g,茯苓15g,山药20g,白茅根30g,炙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②伤湿止痛膏撒少许七厘散外贴两胁下。
  ③丹参注射液50支,每日1次,每次2支。肌内注射。
  以上方法,内外合治,坚持用药25天后,自觉诸症减轻,水肿消失,精神好转,饮食增加,能上半天班。遂于4月25日去某医院复查肝功:麝香草酚浊度试验3单位;硫酸锌浊度试验11单位;丙氨酸转氨酶76单位;血清总蛋白7.65g/dl;白蛋白4.15g/dl,球蛋白3.50g/dl。超声波复查肝上界由第5肋下降至第6肋,下界肋下未探及,剑下2cm,脾不肿大。即以前方稍事化裁嘱继续服用。
  至6月3日复诊,诸症痊愈,肝功化验正常。5月份已上全天班,嘱停药观察,并注意劳累和生活事宜,保持情绪舒畅

  (引自:张学文医学求索集)

  评析:本案为张学文治疗积聚验案之一。
  肝胆湿热,治不彻底则郁遏肝气,肝气郁结,日久及络,则血瘀不行。又肝气犯脾,脾气亏损,则脾运失职,故发为肝脾不调之证。进而瘀结日甚,脾气日耗,遂成顽疾积聚。据病机,治从益气健脾,理气活血着手,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内外合治,且坚守一法,效不更方。俾瘀化正复而积聚告愈。



  (三)谢海洲医案

  袁××,男,45岁,1980年6月17日初诊。
  缘自1979年年底起,始现脘痞腹胀,食少嗳气,呕恶便溏,周身乏力。翌年2月,继又出现胁肋胀痛,性情急躁。病经××医院检查,诊为“乙型肝炎”(肝功检查:SGPT117单位,TTT13单位,HBSAg1∶256(+))。治疗罔效,因来我院救治。
  望其面晦舌黯,苔白垢腻,问其素体健康,饮酒成癖,切其脉象弦缓,胁下积块(质硬,边光滑,右肋缘下2cm处明显可及),病属中医积证,盖无疑矣。本病始发在脾,继病及肝,证由酒湿中阻,土壅木郁,肝气不疏,血行瘀滞所致。治之先予行湿化浊,和胃醒脾之剂,俾土不壅滞,而肝气疏泄自易。
  处方:鲜藿香、佩兰各9g,白豆蔻仁6g,旋覆花9g,代赭石12g,半夏曲9g,生姜9g,苍术9g,炒薏苡仁15g,炒扁豆12g,枇杷叶12g。
  1980年6月21日二诊:上方服3剂,腹胀呕恶诸症即减,且食增便调,垢苔渐退。乃于上方去旋覆花、代赭石、枇杷叶诸品,复加柴胡、枳壳各9g,白芍、香附各12g,以疏肝理气。
  6月26日三诊:继服上方5剂后,除右胁下积块作痛一症外,余症悉除。病情至此,应主以疏肝活络、消坚散积之法为治。处方:柴胡9g,赤芍、白芍各9g,枳壳9g,丹参15g,桃仁9g,红花9g,三棱6g,莪术5g,延胡索粉3g(分冲),没药4g。
  此后即大致以此方为基础,或加牡蛎、皂角刺以软坚,或加香附、青皮以利气,或入党参、炙甘草以护脾,或入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月余后积块缩小变软,至8月20日来诊时,触之已不能及。鉴于病人劳累后仍胁下悠悠隐痛,舌红黯,脉细弦,遂改弦更张,而转拟一贯煎加丹参、延胡索以滋阴柔肝、顾护肝体。
  继服上方20余剂后,诸症全部消失。肝功检查:SGPT24单位,TTT7单位,TFT(+)。

  (引自:谢海洲医论集)

  评析:本案为谢海洲治疗积聚验案之一。
  考积之与聚,证有不同:积为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为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为阳气,其义即此。但鉴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密切相关,以及积聚之证同属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之疾,故古人又每每积聚并称也。详考古人治疗积聚,多从活血以破积,行气以散聚着手。考积聚成因,虽由气血,然其病原,又不止于气血也。《灵枢》有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则其致病之源,乃源于寒也,由寒凝而致气滞,由气滞再致血瘀矣。
  本案之发,其致病之本,乃本于湿也,由酒湿之气中阻,一而土壅,再而木郁,三而血瘀矣故治之首以化湿醒脾法,俾土不壅滞而肝木易于疏泄;次以疏肝理气法,俾气机条达而血行易于通畅;俟土疏木达,故三以活血化瘀法,以功专消坚散积,而消坚中更寓以行气健脾,以冀活血之力更捷而后天之气不伤;至积块渐消而肝阴转虚,故四以滋阴柔肝法,以补益其肝体矣。四法相继而施,而标本缓急不乱,故诸症相应递减,而半载之重疴,终得一朝之霍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80

积分

3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8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5 12: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1-7-25 11:42
下面这本书专门用一章节记载了3个积聚证案例其中2个患者都是{饮食不节/嗜酒成癖}另外一个患者则{ ...

感谢老师!
资料详细,明晰。可见用心。
感恩!
我现在自己,1:改变饮食习惯,细嚼慢咽,晚餐半饱即止;
                   2:生活习惯改变,每日10点睡4点半起,早六字诀站桩,锻炼;
                   3:积极就医,做好长期服药准备。
现服用方:仙灵脾30  丹参15  枳壳10  川穹19  黄芪40  桃仁 10  萸肉10  陈皮9  地龙10  牛膝12  党参15  茯苓15  熟地15  温山药15  刘寄奴15  制大黄5  车前草20  夏枯草15 地鳖虫10  王不留行15
     望各位老师指教,感谢不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540
发表于 2021-7-25 13: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郁闷的毛病 发表于 2021-7-25 12:35
感谢老师!
资料详细,明晰。可见用心。
感恩!

  不客气,饮食起居作息回归正常就好,只要坚持对证治疗,应该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积水”属于“水饮”或者“痰饮”,所以用药对证的话,可以比较快的消退。
  但癥瘕积聚属于有形之物,是痰阻血瘀日久,痰瘀互结所形成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肿瘤和纤维化之类的疾病,要通过活血消痰化开这些硬化包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说子宫肌瘤大于5公分的,要用中药化掉通常需要坚持服药大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80

积分

3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80
 楼主| 发表于 2021-7-26 11: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杏林 发表于 2021-7-25 13:52
  不客气,饮食起居作息回归正常就好,只要坚持对证治疗,应该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积水成饮,饮 ...

    对的,老师。我得的就是纤维化,不过不在肾脏内部,而在肾脏外部,挤压肾盂输尿管导致的双肾积水。
   由于以前耽误过久,又西医误诊,估计用药时间会比较长。
   西医用药只有抑制疾病增长的功效, 却无法化去纤维化组织,用中西药合用,目前看来效果可期。
   感恩老师提点!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积分

39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42
发表于 2021-7-30 10: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你说吧,为什么你的进展不好
首先,你的方的重点放在活血,化结,去痰,这没问题,方是对的。但忽略了一个问题,你的这些药,要通过什么来运化?这个问题不解决,药就如石投大海,有去无回。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用引血药,把自已的血往下焦引。这样下焦的部位能吸收到这个药,什么引,去研究一下太阴病,少阴病。
能引血下行的标志是,你的脉,尺脉跳动有力,诂计你现在是上热下寒,尺寸跳动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2:02 , Processed in 0.07627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