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567|回复: 3

[转载] (转发温病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4899

积分

6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99
QQ
发表于 2020-1-22 09: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生 于 2020-1-22 09:42 编辑

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18/18/52012260_755025979.shtml

你能区分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辨证要点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527/06/7665787_838432097.shtml








上一篇:(转发温病方)甘露消毒丹治疗高热不退一例
下一篇:(转发温病方)熄风潜阳剂 ~加减复脉汤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54
发表于 2020-1-22 09: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0-1-22 10:02 编辑

  谢谢老师分享,新年好!
  文章不长,转帖过来便于阅读:
  这次一气说两个方子,是因为这两个方子都跟“湿气”有关,并且症状及其接近。说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中医的“外感理论”:中医不同于西医,没有“病毒”、“细菌”的提法。中医认为人体得病,是因为身体虚弱,或者自然界气候冷暖变化不正常所致。例如,冬天该冷不冷,夏天该热不热;或是冬天太冷,夏天太热,都会导致人体患病。中医对各种侵害人体的自然因素,称之为“病邪”,因为总结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称之为“六邪”或者“六淫”。
  前面说到的“风寒”、“风热”,说到了“风”、“寒”,今天的方子则涉及六淫中的“湿”,即“湿邪”或者“湿气”。
  中医《温病学》中谈到一种病叫“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其治疗方法首选“藿朴夏苓汤”,其次就是“三仁汤”。这种病我也把它归为感冒的一种,因为也是感受外界的病邪引起的。(从西医角度看应该是一种病毒或者什么微生物)这种病的一大特点就是发热很特别,大多是上午体温37度左右,下午逐渐升高,到38度左右,但很少39度以上,不需用药,第二天上午体温又回到37度左右。循环往复。病情缠绵不愈。我曾治疗一位患者,这种发热达3个多月,仅仅服用“三仁汤”三付即愈。还有一位患者,因发热住院,我去看她时,看到她精神很好,不像患病。询问后得知她每日下午发热,上午体温正常。给予“藿朴夏苓汤”,也是三付即愈。
  药物组成:
  藿朴夏苓汤《医原》藿香6g 半夏5g 茯苓9g 杏仁9g 生薏米12g 白蔻3g 猪苓5g 豆豉9g 泽泻6g 厚朴3g。
  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9g 滑石18g 通草6g 白蔻6g 竹叶6g 厚朴6g 生薏米18g 半夏9g。
  两方的应用:都用于以上所说的比较特别的发热(姑且称之为“湿热感冒”)。
  区别:当患者发热的同时怕冷,用藿朴夏苓汤当患者发热时不怕冷,用三仁汤

“有一分表证,就有一分畏寒”,这是“风寒”或者“湿热”阻滞体表经脉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裹被子也难以缓解,要解表才能疏通腠理经脉以祛寒。
  从两方的药物组成来反推,[藿朴夏苓汤]里面解表散湿的药力大于[三仁汤],[三仁汤]利湿导热的药力大于[藿朴夏苓汤],故“藿朴夏苓汤证”畏寒症状明显,两个方证的本质区别在于:湿热之邪主要在表还是主要在里,主要病位有别也。
  个人理解,仅作探讨。
======
  【方名】藿朴夏苓汤《医原》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藿香6 半夏4.5 赤苓9 杏仁9 生苡仁12 白蔻仁2 猪苓4.5 豆豉9 泽泻4.5 厚朴3
  【功效】宣化畅中 利湿清热
  【主治】湿温病,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白滑,脉濡缓者
  【方名】三仁汤《温病条辨》
  【分类】祛暑剂>>清暑利湿
  【组成】杏仁15 飞滑石18 白通草6 竹叶6 厚朴6 生苡仁18 半夏15 白蔻仁6
  【功效】宣化畅中 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热挟湿,午后身热,头痛身重,胸闷,食欲不振,口不渴,舌苔白腻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纯青经方焰 继开铸精诚

Rank: 6Rank: 6

积分
11654
发表于 2020-1-22 09: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忙着回帖,没看到老师又推荐了一篇文章,接着转:

你能区分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辨证要点吗?

藿朴夏苓汤是《感证辑要》引《医原》,《医原》原文摘录与下:

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其见证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浓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脉为邪遏,有似虚寒之象,误治为害非轻。)神多沉困嗜睡。斯时也,邪在气分,即当分别湿多热多。湿多者,无烦渴热象,天气为湿阻遏,不能外达下行,则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疼而且烦,腿足痛而且酸。胸痞者,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寒热,状若阴虚者,申、酉、戌时,金气主令,又湿邪本旺于阴分也;小便短涩黄热者,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病地气因而不利也;大便溏而不爽,或濡泻者,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天气病地气因而不调也。


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气弥漫,本无形质,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浓朴、藿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组成】藿香二钱(6g) 川朴一钱(3g) 姜半夏一钱半(4.5g) 茯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淡香鼓三钱(9g) 泽泻一钱半(4.5g) 通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感证辑要》卷四补。

功用
理气化湿,疏表和中。
主治
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或沉细似伏。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卷四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344

积分

407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44
发表于 2020-1-22 10: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流感有用这两个方子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4 20:42 , Processed in 0.154959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