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2 09: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0-1-22 10:02 编辑
谢谢老师分享,新年好!
文章不长,转帖过来便于阅读:
这次一气说两个方子,是因为这两个方子都跟“湿气”有关,并且症状及其接近。说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中医的“外感理论”:中医不同于西医,没有“病毒”、“细菌”的提法。中医认为人体得病,是因为身体虚弱,或者自然界气候冷暖变化不正常所致。例如,冬天该冷不冷,夏天该热不热;或是冬天太冷,夏天太热,都会导致人体患病。中医对各种侵害人体的自然因素,称之为“病邪”,因为总结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称之为“六邪”或者“六淫”。
前面说到的“风寒”、“风热”,说到了“风”、“寒”,今天的方子则涉及六淫中的“湿”,即“湿邪”或者“湿气”。
中医《温病学》中谈到一种病叫“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其治疗方法首选“藿朴夏苓汤”,其次就是“三仁汤”。这种病我也把它归为感冒的一种,因为也是感受外界的病邪引起的。(从西医角度看应该是一种病毒或者什么微生物)这种病的一大特点就是发热很特别,大多是上午体温37度左右,下午逐渐升高,到38度左右,但很少39度以上,不需用药,第二天上午体温又回到37度左右。循环往复。病情缠绵不愈。我曾治疗一位患者,这种发热达3个多月,仅仅服用“三仁汤”三付即愈。还有一位患者,因发热住院,我去看她时,看到她精神很好,不像患病。询问后得知她每日下午发热,上午体温正常。给予“藿朴夏苓汤”,也是三付即愈。
药物组成:
藿朴夏苓汤《医原》藿香6g 半夏5g 茯苓9g 杏仁9g 生薏米12g 白蔻3g 猪苓5g 豆豉9g 泽泻6g 厚朴3g。
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9g 滑石18g 通草6g 白蔻6g 竹叶6g 厚朴6g 生薏米18g 半夏9g。
两方的应用:都用于以上所说的比较特别的发热(姑且称之为“湿热感冒”)。
区别:当患者发热的同时怕冷,用藿朴夏苓汤;当患者发热时不怕冷,用三仁汤。
“有一分表证,就有一分畏寒”,这是“风寒”或者“湿热”阻滞体表经脉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裹被子也难以缓解,要解表才能疏通腠理经脉以祛寒。
从两方的药物组成来反推,[藿朴夏苓汤]里面解表散湿的药力大于[三仁汤],[三仁汤]利湿导热的药力大于[藿朴夏苓汤],故“藿朴夏苓汤证”畏寒症状明显,两个方证的本质区别在于:湿热之邪主要在表还是主要在里,主要病位有别也。
个人理解,仅作探讨。
======
【方名】藿朴夏苓汤《医原》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藿香6 半夏4.5 赤苓9 杏仁9 生苡仁12 白蔻仁2 猪苓4.5 豆豉9 泽泻4.5 厚朴3
【功效】宣化畅中 利湿清热
【主治】湿温病,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白滑,脉濡缓者 【方名】三仁汤《温病条辨》
【分类】祛暑剂>>清暑利湿
【组成】杏仁15 飞滑石18 白通草6 竹叶6 厚朴6 生苡仁18 半夏15 白蔻仁6
【功效】宣化畅中 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热挟湿,午后身热,头痛身重,胸闷,食欲不振,口不渴,舌苔白腻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