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控涎丹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方》,又名妙应丸,乃十枣汤衍化而来,由大戟 、甘遂、白芥子组成。后世医家对本方颇多赞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控涎丹乃治痰之本,……惟善用者能用奇功也。"《张氏医通》亦云痰饮诸症:"此药数服,其病如失。"清代医家王洪绪,亦用控涎丹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因其力雄功伟,疗效卓著而誉之为子龙丸。
本方配伍严谨。大戟,《本经》:主治"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甘遂.《本经》谓:"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遂、戟配伍,峻逐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破淤。尤妙伍用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开胃,通络行滞,相得益彰.
洪氏常用三味等量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 晨起空腹服1丸。服后勿进食饮水,得泻后,略进糜粥 。一下不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时, 腹泻反不甚,但见便溏。洪氏并不主张久服控涎丹,但对于顽痰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的结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近年来,洪氏常加入少许麝香以通阳活络,疗效更佳。
关于使用控涎丹之指征,洪氏对具有以下儿种情况之一者,皆用控涎丹攻逐。
其一,在常因疲湿所致的水肿、膨胀、胃脘痛、胸 胁痛、腹泻、眩晕、癫、狂、痫、咳喘、心悸怔忡等病 症中,兼见舌苔滑腻垢浊,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弦滑:或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脘痞塞胀满;或素盛今瘦,肠鸣漉漉者。
其二,局部肿胀或疼痛,兼见舌质隐青、紫斑,且舌苔滑腻等痰瘀胶结证候者。
其三,瘢积痞块,任何部位的,或多发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其四,久治不愈的疑难痼疾,兼见舌苔滑腻,舌体胖大或有紫斑者.
其五,凡有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衰等虚象见证,且屡用温补不效,兼见痰涎多,舌苔滑腻。而正气尚支者。
对于虚痰,洪氏亦常先以控涎丹攻逐,待邪势已衰,再议培补。他认为痰为实物,故虚痰亦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湿久滞,阻碍气机.遏伤阳气,则脏腑愈加衰惫,痰饮水湿愈聚愈多,形成恶性循环.此时痰饮水湿往往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攻逐痰饮水湿,即可切断此恶性循环。洪氏认为对痰饮水湿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先攻后补要比攻补兼施为好,无互相掣肘之弊-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正气大衰,虚阳有浮越之势,阴液有涸竭之虞,不耐药力者则不宜用控涎丹攻避.
洪氏认为控涎丹不及十枣汤峻猛,但疗效优于十枣汤。用其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常收捷效. |
上一篇:用药应注意性味分离 (转)下一篇:麻黄剂治肝病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