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DaneilChen97 于 2018-9-21 21:26 编辑
自15年开始学习中医至今已近三年,医乃大道,而时光荏苒,这三年来间或有替身边之人诊病治疾的经历,大部分时候效果并不理想,但为了不使那些经验白白浪费,还是想记录下来。
以前按照中医院校教材的学习,亦曾十分投入地学习“医者,意也”的医经医学,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行八纲、表里虚实。读书也饥不择食,就是艰涩难懂的五运六气之流,亦曾涉猎。但那段时间临床的疗效始终欠佳,实在迷失在充栋汗牛之中,难以捉摸的脉象,司天运气、六经传变让我无所适从。颇有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7年6月。无意间的一次志愿者活动,让我在“岭南经方论坛”上得听黄煌教授的一场讲座。这一听不得了,他鲜明的学术思想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从此我知道医学原来分有鲜明的流派,一条经方医学的道路在我心中渐渐成形。“方——药——人”的新颖思想似乎为我打开《伤寒论》的大门。到这时候,才开始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之后又是机缘巧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吉益为则的《药征》,到后来才知道,原来吉益为则,便是黄煌老师讲座中的日本古方派宗师吉益东洞。
在经方医学的路上学习的越深入,越有种走上一条不归路的感觉,但是是安心的,踏实的。
此次特选取自己的几则小个案,颇有些问题想向众前辈讨教。
案1:感冒发热
患者家兄,于2017年7月电话来问诊,自诉发热三日,头痛,微恶寒,问诊得知有口苦,自诉服前医药后方有(前医用中药配方颗粒,中有黄柏一味),再问得知有胸胁部不适。自此知为太阳少阳并病,方当用柴胡桂枝汤。本欲将前医配方颗粒中之桂枝一味与小柴胡颗粒共同冲服,但得知颗粒已经混合一起,无法分开,只能让病者一次冲服两包小柴胡,继续观察。约6小时候电话续访,得知头痛如劈,难以忍受,发热仍在,唯口苦症消。笔者彼时未细研《伤寒论》,胸中并无定见,至此唯有愧疚羞惭感于胸中,不知所措。后来病家又拖延两日,中间曾求助于卫生所西医,服西药退热药、消炎药亦未见好转。最终只能电话求助于潮州一邱姓中医前辈,前辈问过舌苔等情况后,亦无多大把握,开出小柴胡汤一剂,服用之后无明显改变,二诊于方中加入桂枝、白芍,续服两剂后方的热退神安。
按:经此案方知,太少并病,但和解少阳,则太阳症必加剧,此案中以头痛之形式出现。
案2:大便次数增多
患者黄先生,老家7楼邻居,男,50多岁,2018年8月12日初诊。大便次数增多2年余,大便日3-4次,成形,无里急后重,无粘液脓血,无粘厕所。若有事专注时,则无便意。无恶心呕吐,无肠鸣亢进,胃纳正常,眠佳。余无不适,一月前有面部带状疱疹,现已结痂脱落。其人素体健,体形中等偏壮实,肤色较深,眼睛有神,舌苔白罩黄,脉沉有力,腹软,按压心下部有抵抗。
处方:甘草泻心汤
法半夏15g 生甘草20g 黄连6g 黄芩15g 干姜5g 大枣20g 党参10g 三剂
2018年8月16日复诊。自诉服上方3剂后大便次数减少,日约2次。自言已愈十之七八,且上方不觉甚苦。再诊白苔稍退,仍然罩黄,且述偶有口苦,吸烟多时夜间尤甚,右脉沉取尤为有力:
上方黄连改为5g,加柴胡10g,续服3剂。
服六剂后,大便日2-3次,笔者自觉效不明显,转方五苓散:
茯苓20g 猪苓10g 泽泻15g 滑石10g 白术10g 桂枝8g 黄芩15g 黄连6g 白芍15g 三剂
按:后笔者回深圳,不知效果如何,后来想起,似乎应当守方,或者应以通因通用为法?
案3:肺癌脑转移
患者苏华海,男,50岁上下,体形中等,于2018年8月份于广州市中医院住院。临床确诊肺癌并多发全身转移并脑转移。刻诊:神疲乏力,行走自觉前倾欲倒,小便时站立不稳,感觉身体摇摇晃晃。耳鸣,自觉听力下降,但笔者问诊过程中不觉其听力异常,另眼睛视物重影,有飞蚊影。大便三日未解,小便正常。胃纳差,眠可,畏寒被覆。自觉口干欲饮温水。查其腹软,有弹性,重按无所苦,脐左跳动感明显,舌质偏暗水润,有齿痕,脉沉滑有力。曾服滋补肝肾,宁心补血之中药4剂未效。时下正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及甘露醇。
处方:苓桂术甘汤合四味健步汤
茯苓30g 桂枝15g 白术30g 甘草10g 石斛20g 牛膝20g 丹参10g 肉苁蓉30g 干姜10g 2剂,双煎,日一剂。
服1剂后,第二日诉走路不稳改善,大便通畅,胃口转佳,可进食两碗饭。
2剂后,主诉转为视物重影,及耳鸣,上方去丹参,加桑椹20g、枸杞子20g,并合方桂枝茯苓丸,欲取“上病下取”之意,效未知。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颇符合《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故投以苓桂术甘汤,加黄煌四味健步汤,事后想起这个合方似乎不甚合拍,肉苁蓉听取主任意见,取润肠通便之意,干姜温中散寒。一剂后效果理想,笔者颇有点兴高采烈地向主任汇报,但吴主任说:“中药肯定起了效果,但因为同时用着地塞米松,是谁起效还很难说。”
案4:足跟骨刺肿痛
患者家嫂奶奶,82岁,右足跟红肿热痛三月余,西医诊断为“骨刺”,先后就医,外治内服,效欠佳。现行走时疼痛,影响日常起居,足跟局部肿胀变红,肤温较高。老人家体形中等,素体健康,仍上下阳台做简单家务,肚子较大松软,易出汗,夏天汗出如洗,平素大便偏结,脸上斑点多,小腿上有瘀斑,舌苔干稍黄,脉弦有力。诉时有手脚麻木,饭后有时恶心呕吐。
处方:
黄芪20g 桂枝10g 生姜15g 白芍15g 大枣20g 知母20g 防风15g 白术15g 甘草10g 石斛20g 丹参15g 赤芍10g 牛膝20g 石膏30g(先煎)三剂
三剂后,并无甚改变,患者有石膏过凉之虞,总觉依从性一般,不知是否按法服药。
二诊改方:
以四妙散加减,具体忘了。效果不详。
按:本案患者体质辨为黄芪体质,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开出之方合上四味健步汤,唯舌脉不虚,又时值盛夏,不敢用附子;平素汗出如洗,不敢用麻黄,而收效甚微。后来想起,似乎应当先就症状,而不该合方调体之方。似乎用四妙散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更为合适。试拟方如下:
白芍30g 生姜15g 知母20g 防风20g 白术10g 桂枝15g 熟附子6g 麻黄6g 甘草10g 黄柏10g 薏苡仁15g 牛膝15g 苍术10g
以上四案,颇为粗陋,实在让诸位前辈见笑。想着或许能从论坛得些启发,以后回老家还能再试拟方。杏林后辈在此谢过!
|
上一篇:看看这个怎么辩证用方下一篇:方证与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