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628|回复: 36

[原创] 中医的思维是什么

[复制链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10-10-9 14: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目前,中医圈里,无论学者、政府官员,还是临床医生、学生,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挂在嘴边的一句时髦语就是“缺乏中医思维”,反过来,你问他一句,中医思维是什么呢?他或者哑口无言,或者大谈特谈什么阴阳呀、五行呀、五运六气呀等等,云里雾里,用一些他自己也说不明白,别人更听不懂的官话套话来装点门面,吓唬外行,大凡是一个中医人,入门就学阴阳、五行……为什么大半辈子过去了,还没有中医思维呢?因此,十分有必要谈一下,究竟什么是中医的思维?




上一篇:倪海夏弟子陈杰宽治疗乙肝
下一篇:请讨论“扶阳”经方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道”的感悟——自然演化
中国传统思维来源于“道”。什么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知道”的人的确不多。“道法自然”,“法”字点出了“道”的核心和关键点。“道”不是自然,“道”是人的一种“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它是一种“思维模式”和“处世方法”。“道”很简单、也很容易,所以《周易》叫做“简易”,所谓“大道至简”。如果有人把它说的复杂、繁琐,那就不是“道”了,那是繁琐哲学。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感悟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道法自然”,这就是自然演化,这就是“自然演化思维”。自然是从一个整体逐渐演化成一个万千世界的,宇宙如此,人体如此,“自然演化系统”都是如此。万法归宗,万物归一,一就是道,道就是一。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自然演化思维相对立的是一种什么思维呢?是一种人为的、机械的、组合的、还原的思维。他们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有各个不同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系统。这是一种“人造系统”的思维模型,带来的结果是:藐视自然,而不是敬畏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顺从自然;破坏自然,而不是保护自然。这种思维会使人自我崇拜,夸大人的力量,相信有一天,人类能够创造出一个“人造世界”,这就是“科学”的思维,一种可怕的思维。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五行”的反思——自然全息
教科书把“整体观念”说成是中医的思维。实际上整体观念并非中医固有,是一种“舶来品”,整体由局部组成,局部依从于整体而存在并相互关联,这种全局观念无处不在。
问题的关键是中医不是这种整体观念,它是一种全息思维。每个局部都是整体自然演化的结果,是整体生出来的,不是人为(后来)组装起来的。因此,每个局部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每个局部都可以看做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是一个小的整体。这是全息思维。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拿五行学说而言,一般人只知道金木水火土,对应心肝脾肺肾,却不知道,心本身还有一个金木水火土,每个脏腑都有一个金木水火土,小到一个细胞,也可以分出个金木水火土来,每个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相互之间是一个“全息”的联系,而不是那种简单的生生克克。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我们看到一棵秧苗,你马上就会想到什么根、干、叶、……这是一种人造系统思维,也叫还原思维。自然演化系统的思维,看到、想到的是一粒稻种。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阴平阳密——秤杆思维
毛泽东主席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作为一名中医人,如何才能说真正认识了中医呢?貌似如次简单的问题,也许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小题大做。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回答。什么是“阴平阳秘”?这不太简单了吗!不就是“阴阳平衡”吗!是吗?这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上的差异。“阴阳平衡”是天平思维,是对等、势均力敌的意思,具有绝对性。例如天平要秤320克的东西,就必须用320克的砝码,多一克少一克天平都不能平衡。平衡只讲了阴阳的一个方面——阴平。阴阳是不能平衡的,例如,一个人体60公斤,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呢?他是由30公斤的阴和30公斤的阳组成的。显然是错误的。人体85%以上是水,就算剩下的15%这些有型的组织,也不是属阳,人体真正的阳就那么“一丁点”,怎么个阴阳平衡呢!
“阴平阳秘”是杆秤思维,阴代表“衡”,就是秤杆;阳代表“权”,就是秤砣。秤杆(衡)的平与不平,取决于秤砣(权)在秤星(秘)的位置。因此,阴阳的关系是权和衡的关系,就是秤杆和秤砣的关系。阴平阳秘不是绝对的对等,秤杆要平,秤砣要密。是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的培养,需要大量阅读古典医籍,不断的与古人对话才行。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补血、补气、补阴、补阳等,它与西医的补液,补充营养是不能等同的。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养血、益气、扶阳、滋阴等等。人体的阴阳气血不是补起来的,是人体自身生长出来的,药物只起发动、促进、陪护作用。黄芪不是气,当归不是血,附子不是阳,熟地也不是阴。中医治病依靠的是人体自身,不是5克附子不行,500克就行。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权”(秤砣)虽然并没有象砝码一样,变来变去,但以不变,应万变。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在“秤杆思维”的支配下,创造出许多奇迹,吃饭用的筷子,不管你是米饭、还是面条,不管你是干饭,还是稀饭,他不需要换刀、叉、勺……以一当十。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马文辉于2010-10-09 14:32发表的  :
二、“五行”的反思——自然全息
教科书把“整体观念”说成是中医的思维。实际上整体观念并非中医固有,是一种“舶来品”,整体由局部组成,局部依从于整体而存在并相互关联,这种全局观念无处不在。
问题的关键是中医不是这种整体观念,它是一种全息思维。每个局部都是整体自然演化的结果,是整体生出来的,不是人为(后来)组装起来的。因此,每个局部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每个局部都可以看做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是一个小的整体。这是全息思维。
1、克隆技术就是自然全息律的实证。
    2、基因同源性将进一步证明中医全息疗法的正确性。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4: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马文辉于2010-10-09 14:33发表的  :
三、阴平阳密——秤杆思维
毛泽东主席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作为一名中医人,如何才能说真正认识了中医呢?貌似如次简单的问题,也许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小题大做。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回答。什么是“阴平阳秘”?这不太简单了吗!不就是“阴阳平衡”吗!是吗?这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上的差异。“阴阳平衡”是天平思维,是对等、势均力敌的意思,具有绝对性。例如天平要秤320克的东西,就必须用320克的砝码,多一克少一克天平都不能平衡。平衡只讲了阴阳的一个方面——阴平。阴阳是不能平衡的,例如,一个人体60公斤,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呢?他是由30公斤的阴和30公斤的阳组成的。显然是错误的。人体85%以上是水,就算剩下的15%这些有型的组织,也不是属阳,人体真正的阳就那么“一丁点”,怎么个阴阳平衡呢!
“阴平阳秘”是杆秤思维,阴代表“衡”,就是秤杆;阳代表“权”,就是秤砣。秤杆(衡)的平与不平,取决于秤砣(权)在秤星(秘)的位置。因此,阴阳的关系是权和衡的关系,就是秤杆和秤砣的关系。阴平阳秘不是绝对的对等,秤杆要平,秤砣要密。是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的培养,需要大量阅读古典医籍,不断的与古人对话才行。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补血、补气、补阴、补阳等,它与西医的补液,补充营养是不能等同的。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养血、益气、扶阳、滋阴等等。人体的阴阳气血不是补起来的,是人体自身生长出来的,药物只起发动、促进、陪护作用。黄芪不是气,当归不是血,附子不是阳,熟地也不是阴。中医治病依靠的是人体自身,不是5克附子不行,500克就行。
1、“蝴蝶效应”是中医小剂量逐级放大的注脚。
       2、自调节功能是中医药发挥疗效的保障。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419

积分

15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继承仲景,学习锡纯

Rank: 2

积分
419
QQ
发表于 2010-10-9 16: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思维,或说是以偏纠偏,或说虚补,实泻,寒热,热寒,润燥,燥湿等诸法,终究不出一个“和”字,泻实虽为攻,终亦为和,我想“和”就是中医的思维,甚至“君子和而不同”,甚至我们的和谐社会,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奥,亦即是“和”![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10-9 1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内经“阴阳篇”,写得很明白。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0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0-10-9 18: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金匮的组方原则或是基础理论是什么? 是来自内经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224

积分

7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大道至简,行医悟道。

Rank: 4

积分
1224
发表于 2010-10-9 23: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思维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整体的、谦逊的、相对的,适合专业的交流,外行只能看个热闹,同行之间也没有必要争个高下,若要人服己,先的己修行。一句话疗效佳,行内行外都信服。易经中教会人们的:德行 能力 智慧。
经方医师在株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513

积分

39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一息尚存,从吾所好

Rank: 5Rank: 5

积分
1513
发表于 2010-10-10 02: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思维就是:祛邪扶正
黄煌老师,教的已经非常明白:大道至简,以简驭繁
一息尚存,从吾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0-10 07: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药也能补  道法细胞

日常饮食是以平性食饮补益平人,药物补虚是以偏性药物补益虚人。为什么药物不能用补字呢?
《金匮要略》曰:“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甘草小麦大枣汤,亦补脾气”。
《黄帝内经》曰:“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
《伤寒论》曰:“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若是“人体真正的阳,就那么一丁点”,那么《内经》之“泻阳补阴”怎么解呢?《伤寒论》之“麻黄发其阳”怎么解呢?
道法自然。道法运化。有运化才有“阴平阳秘”;有运化才有“阴阳平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生生灭灭的大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不就是生生灭灭的吗?所以说,“道”法“细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438

积分

46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8
发表于 2010-10-10 09: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思维是什么?贴近自然,顺应自然,体悟自然的思维方式格物明理。通过细心的观察体会身边事物的产生发展规律,寻找适合的切入点扶正纠偏,以和中庸之道,中医是自然医学,何谓中医,中正平和之医。例如:人体外感风寒,邪气袭表人体会做出怎样的应急反应呢?举个例子冬天玻璃窗上结的窗花大家都能见到,屋子外面空气寒冷,屋内却是暖意融融,寒(阴)气与热(阳)气在玻璃内外之间发生争斗,热气想外出把寒气化掉,寒气却想侵入到房间里,寒热交战,窗花便产生了。放在人体就是风寒袭表,寒气侵袭肌肤酸痛不已,体内的阳气(正气)为了驱除外邪开始调动体内防御部队(白细胞)向肌表集结发起攻势,卫气(白细胞)集聚多则生热,产生热量的目的就是把寒邪之气化解掉,正气复则病愈。治病要知道病的来龙去脉,把握时机调和阴阳气血调和脉络通畅人无疾矣。古圣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古人的阴阳五行是给我们描绘一幅画像或现象来说明诠释一个道理一种规律。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所在。
个人浅见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及同道批评斧正。
静心止念体药性,金石草木有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10 10: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不就是生生灭灭的吗?所以说,“道”法“细胞”。

最佩服您这句话,把我都笑死了。

生生灭灭的不止是细胞,细胞只是生命的一个层次。生灭的本质是新陈代谢。人每天吃饭拉屎撒尿,那也是生灭的表现,所以也可以说“道法吃饭拉屎撒尿”。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那也是生灭更替的,所以也可以说“道法原上草”。如此,我们对“道”的理解越来越丰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10-10 10: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啊,所谓“道在秭稗,道在屎尿”,道无处不在。“阴平阳秘”是道,“阴阳平衡”也是道。与古人对话是道,同今人对话也是道。昨天有道,今天也有道,中国有道,外国也有道。学古是为了今用,学洋是为了中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62

积分

83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62
QQ
发表于 2010-10-10 1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道
顺其自然尔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0-10-10 11: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高境界是无道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有本生于无,无中生有。有本归于无,有归至无。大道至简,大法不二。有道即无道,有法即无法。无道有地,无法有天。天地混一,本生于无,天地造化,本归于无。生死之命,天地之间。常法法于阴阳,恒和和于术数。阴之平,大地滋营,阳之密,苍天固卫。阴阳之道,中庸之间。八法之治,以和为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10 15: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上几帖:

废话连篇,等于没说,毫无用处。


(楼主说的还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311

积分

371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11
发表于 2010-10-10 1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就是道,道就是一。楼主点出事物核心了,秤砣秤杆之喻,花杆叶之推想及种子,皆深邃思想用通俗语言表述,很好的启示,有心人都可由此感悟许多传统文化精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hi.baidu.com/傷寒愛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10 17: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實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520

积分

15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

Rank: 3Rank: 3

积分
520
QQ
发表于 2010-10-10 19: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高才!终遇一知音也。
其实中医的补泻根本就不是量上的变化,如果真能把消耗的东西补回来的话人就不会死了——一个劲补就是了,缺啥补啥。所谓的补泻其实只是功能上的激发和抑制。肾气丸就是最好的例子。
纯粹的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2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一得堂主于2010-10-10 19:35发表的  :
楼主高才!终遇一知音也。
其实中医的补泻根本就不是量上的变化,如果真能把消耗的东西补回来的话人就不会死了——一个劲补就是了,缺啥补啥。所谓的补泻其实只是功能上的激发和抑制。肾气丸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很赞成!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20: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楼虔心问道于2010-10-10 17:22发表的  :
一就是道,道就是一。楼主点出事物核心了,秤砣秤杆之喻,花杆叶之推想及种子,皆深邃思想用通俗语言表述,很好的启示,有心人都可由此感悟许多传统文化精要。
珠算的发明、国画的写意……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10-11 09: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金匮的组方原则或是基础理论来自于无数代医者不停的实践,伤寒论之前就有了52病方,汤液经等,还有11个经方家,看伤寒序文知其实践之艰与牺牲的人之多,是在人命的积累之上啊: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伤寒论与内经是互通的,伤寒论的写作是参考了内经的,但与内经并不完全相同。
看一下内经热病论就清楚了:

仲景六经辨证之法.与内经不尽相合.余尝深思之而不得其解.及读程郊倩伤寒后条辨.其贬驳叔和序例内.有一段入理深谭.殊为可采.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着一类字.见热病特伤寒中之一类耳.然类而不类.亦不类而类.盖同此六经.而病因之寒热有不同.

如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类也.其不类者.恶寒与不恶寒也.
二日阳明受之.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类也.其不类者.伤寒入胃.热病不入胃.入胃则不传故也.
三日少阳受之.胸胁痛而耳聋.类也.其不类者.伤寒有往来寒热.热病但有半里之热.而无半表之寒也.
伤寒三阴证.有寒热错杂之不齐.热病则但有热而无寒.
四日太阴受之.则腹满嗌干.全不类.伤寒腹满吐利食不下之太阴也.
五日少阴受之.则口燥舌干而渴.虽类伤寒少阴负趺阳之一证.而总不类.伤寒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也.
六日厥阴受之.则烦满而囊缩.在伤寒烦或有之.而却不类.伤寒食不下下即吐蛔之厥阴也.似此剖晰精详.
可称千古只眼.而吾更谓内经之言日数者.使人知其常.仲景之不言日数者.欲人通其变.学伤寒家.先须打破此疑团.于仲景法始有把握矣.

以下是原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12 23: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比较多的成分符合我们国家土生土长的道教理论,但是中医毕竟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有其特殊性,学习中医,以经解经,以道入医,是个逆向思维的过程,不容易掌握好,先从临床扎实的基础打起比较好。即使是学习宗教,医学,古人还是先从硬性记忆开始的。你不要管怎么回事,先知道应该这么做。
如果想完全依靠宗教理论来指导中医治疗,是脱离现实的。但是中医的诊疗用宗教方面的语言来表述,却是可行的。宗教语言简练,概念性、概括性强,是传承和表达的良好工具。用道教理论或其他理论来说明中医思维,是较为形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451

积分

1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1
发表于 2010-10-14 16: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理论应该是生命规律在生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层面的折射。因此,舍却生命规律而妄谈理论,空怕要真正成了形而上之学了。不可否认,由于生产水平的制约与生命实践的冲突,中医理论有其幻想的成份,但这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基于生命实践的探讨。唯其如此,才有有关中医的,所谓玄而又玄,玄而不玄的争论。我想我们在探讨这一话题时,多言其实践意义上的话题,更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400

积分

16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0
发表于 2010-10-27 14: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举手发言:
张仲景的“六病”学说出自哪里?他的根据是什么?
如果楼主不能够回答,就不要搞“中医的思维”那么样的大题目大文章来惑人,更不要谈《周易》,乃至于莫谈“道”。
你的文章拖拖拉拉、松松垮垮,有“大道至简”的味道吗?
至于“中医的思维”,可能你自己都弄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8

积分

2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博极则心灵自启,思极

Rank: 2

积分
208
发表于 2012-7-28 13: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中。。。
戒定慧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3649

积分

141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呼吸顺畅,是我努力要

Rank: 5Rank: 5

积分
3649
发表于 2012-7-28 22: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秤杆思维”。有趣,好啊。
呼吸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7-30 06: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取类比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3-9-23 20: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好,“四两拨千斤”,阴平阳秘这种动态的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8:16 , Processed in 0.10931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