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王某,男,38岁,厨师,1976年8月2日诊。 酷暑盛夏,因帮同事办丧事掌厨3天,突发高烧不退,T40.9度,半昏迷,无汗,背微恶寒,口大渴,面赤气粗,用安基比林注射、冷水擦浴仍不退热,切其脉洪大无力,望其舌干红无津,苔黄燥,大便正常。辩为暑热耗伤气阴,正不胜邪。治以辛寒清热,益气生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生石膏125g,知母30g,粳米30g,炙草15g,西洋参15g,青蒿30g,(后下)滑石(包煎)30g。水煎服。2剂。 服一剂汗出,热退至38度,神志转清,口渴大减;2剂服完,体温正常,唯感乏力肢软,以竹叶石膏汤加山药、石斛、生地调理而安。 按:本证乃夏月中暑,津伤气耗之证。暑热闭塞毛窍,热不外泄,则高热无汗;热盛津伤气耗,则背微恶寒,口渴而舌干苔燥;热扰心神则神昏。因病急势重,故用大剂白虎汤辛寒清热,宣散表闭;西洋参益气生津;青蒿透暑清热;滑石清热利湿。因方药与证侯相对应,故两剂而愈。 ——余泽运医案 注:当前所发医案,是本人几年前所写的,当时对胡希恕、黄煌教授的学说尚未了解掌握,对体质辨证、药症加减的原则一无所知,随心所欲,没有规范约束。但为了事实求是的反映医案的真实性,我还是按原案发出,求大家读后畅所欲言,严励批评,并请大家对规范医案书写,准确掌握方证、药证,多提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我这里向大家学习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