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题目:《伤寒论》是疾病总论
内容纪录:
一.《伤寒论》是疾病总论
任应秋先生认为《伤寒论》是一切疾病辨证施治的总纲,《金匮》是仲景书分论,主要谈对各个独立疾病的治疗方法,“疾病总论”是徐灵胎“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的历史回音。任应秋先生肯定柯琴的以方类证,但仍:“把伤寒当作某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对立起来,说起来不免有些费词。”因疾病分论往往忽视疾病的复杂性,多元性。徐灵胎则突破传统“疾病分论”的藩篱,做到方不分经,显示了《伤寒论》作为疾病总论的地位,其在《伤寒类方》“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中医学2种不同的诊治方法中,经方医学的特点可用胡希恕老的话来概括:经方医学研求患病机体的普遍反应规律,并在其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而整体性的问题,就不能指望通过局部的改变来治愈它。-匈·哲学家·卢卡契。
二.抓主症
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在于方,方与证乃伤寒学的关键。刘渡舟先生认为“抓主症”是辩证的最高水平。胡希恕言“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而抓主症就是抓方证中的特异性症状。在学习抓主症的医书中,黄煌教授的《药证与经方》、《经方100首》、《黄煌经方使用手册》等是推荐的书目。
对于主症的认识,可将其理解为在信息海洋里的岛屿症状,经方的治疗好比针对这突出水面显而易见的主症,而時方的治疗则类似海面下不明显的症状。
三.方证起源思考
经方寻根,回到“前经方时代”,可以和原始《伤寒论》的整理者站在同一历史位置来思考问题,而避免成为理性意识上“自圆其说”的“观念人”。最初的药证方证获得是先人在野性思维的指导下大量试错后巧合偶得的。先人在治疗的初始阶段只是1-2个或几个症状的组合,而不是抽象的病名。
四.方证与治法
在那原始年代,治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可见的汗、吐、下、利等等,这形成诊治体系的雏形。而汗下(吐)利的运用,本身是对人体内水的调节,在《伤寒论》时代是常用的治法,但并非所有病人适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亡津液者不能利小便的纠误条文。在日本学者远田裕正的认识中,小柴胡汤所主的证侯正是因为一禁发汗,二禁泻下,三禁催吐而得名三禁汤,其有中度利尿的作用。“和”法中“阴虚小便难”者则要通过储水法达到利小便的效果。
各版本《伤寒论》中皆可见,“可”与“不可”诸篇,王叔和列于仲景书中,让医家在疾病至急时,仓卒寻按判断汗吐下法是否可用。
五.方剂的加减
黄芩汤证是下利腹拘急而痛,心下痞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是黄芩汤证而呕逆者。通过黄芩汤的形成与衍生,认识《伤寒论》中的方证与方证之间的内在联系,看经方加减化裁的必要性。
邹润安《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与柴胡为耦;与芍药为耦;与黄连为耦。
远田裕政提出《伤寒论·黄芩基群》分成1)黄芩芍药甘草基类;2)柴胡黄芩基类;3)黄连黄芩基类来理解黄芩与不同方剂中药物加减组合的变化。当中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的比较,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比较,都显示类方之间药物组合加减的变化。
方证丝丝入扣时,可直接选用原方无须加减,症状出现变化时经方则可以加减,这常与变之间的选择,好比对号入座,或量体裁衣,处方用药,皆须临事制宜。
|
-
娄绍昆先生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2016.02.19晚“经方临床”交流 部分记录笔记下一篇:2016.02.20经方年会专家专题报告——黄仕沛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