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今晨起床一打开手机,第一条微信就是昨夜11:41彭坚教授发来的纪念他导师的祭文,惊悉噩耗,沉痛万分,不由即成俚语四句--- 一代宗师驾鹤去,岐黄大业少一夔。后生憾未谋师面,煌煌巨制留人间。现原样发表,并转发彭教授祭文。 心香一瓣祭恩师 彭 坚
我的导师周贻谋教授于7月12日半夜在家中,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不及而谢世。根据周老师生前的愿望,他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进行告别仪式,只请少数亲朋戚友去灵堂送别他。在这个肃穆宁静的时刻,我心怀悲痛,代表远在异国他乡的师弟们和周老师的众多粉丝们,默默献上一瓣心香,以表达对老师的深切怀念!
我是周老师的大弟子、首届医学史硕士研究生,与他相处已有30多年,耳濡目染,深受教益。他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心中的偶像和楷模。他为人光明磊落,心地善良,生活简朴,工作勤奋,具有许多优秀品质,但最令我敬重的,是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学术研究献身的精神。
周老师和师母陈老师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毕业之后,周老师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深造;陈老师则参加工作,担任了小学老师。1957到1958年,晴天霹雳轰击在到这对年轻恋人的头上,师母被划为右派,赶下讲台,到工地劳动。师母坚决要求与老师断绝来往,老师却牵着师母的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医学院古文教研室,不久名声鹊起,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然而,正当老师大展宏图之际,他却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回到湖南,与家人团聚,因为直到1978年,右派份子还没有平反,师母长期不能调进北京。北京中医学院不肯放人,直到老师推荐了好友、远在青海的中学老师钱超尘接替自己。如今,钱教授成为名满天下的中医文献大家,两位老师的深厚友谊始终如一。老师到湖南中医学院之后,立即开创了中国医学史专业课程,主编了中国医学史教材,继而组建了马王堆医书研究会,出版了《马王堆医书考注》等,使得湖南的医学史教学与研究,在全国、甚至在世界,都有了一定地位。同老师一样,师母也在自己的岗位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把一生献给了小学教育事业,是全国第一批在小学任教的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妇联代表,长沙市政协副主席。两口子患难与共,相敬相爱,携手走过了50多年不平凡的岁月。可以设想,身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在命运、前途、事业与爱情、婚姻,家庭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刻,世上能有几人像老师这样,以无畏的精神,以高尚的人格,毅然做出这种艰难的选择!人生有限,青春无悔,老师是一个大写的人!
老师又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在职时,已经著作等身,但退休十多年来,仍然坚持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他是国内医学科普和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一流专家,拥有无数热爱他的读者和粉丝,他视学术研究为生命,写作呕心沥血,作品精益求精,获得众多报刊杂志编辑的敬重和推崇,稿约源源不断。他身体素质本来不错,但长期废寝忘餐地工作,不知老之已至,因而损害了健康。特别是去年,天津科技出版社约请他编著一套高档的古代养生保健著作:《看得懂用得上的养生经典》,共6本,100多万字,工作量大,时间紧迫,等到最后完稿时,老师精疲力竭,大病来临,高烧不退。当我用车推他到中医附一院住院部9楼时,他颤抖着从口袋中拿出一页纸,原来是本书《序言》的最后一次清样,因为手抖无力,不能握笔,由他口授,让我抄写了几行字,稿件如期寄出,他才长长吐了一口气。老师的病,最后诊断结果,是糖尿病并发慢性肾炎,已经到了尿毒症需要透析的阶段。从此身体每况愈下,面容日渐憔悴,步履日渐艰难。老师和师母都是八十高龄、身患重病之人,仍然天天自己买菜、做饭,生怕麻烦了别人;我和妻子帮着做一点小事,他们都要客气半天,唯恐耽误了我们的时间,这样一来,反而让我不敢多去亲近他们。老师突然离去,使我伤心不已,后悔不已,深感辜负了师弟们的托付和对不起一切关心老师的人们,我没有尽到大弟子应尽的责任!
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还清楚地记得36年前,我考研究生被老师录取后,第一次到导师家拜访的情景:师母把我仔细打量了几分钟之后,突然问我道:“你的伯父是彭崇让吧?”我点点头,她转身对老师说:“老周,我没有猜错吧,他就是彭顾问的侄儿,我们一家都找他伯父看病,将来彭坚要离开医学史,去临床看病,你千万要放他走呀,那才是他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老师微笑着答道:“那是!那当然!”我考研究生是老师破格录取的,因为英文不及格,只有35分,又没有学过西医,不敢报其他专业,唯独医学史不考西医,只考古文。其实我的古文也考得不好,明知有些投机取巧,所以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老师不要我。听到老师和师母这样一说,不由得暗喜:“我遇到恩师了!”
我们这一辈人,多数历经坎坷,命运不济,而我三生有幸,遇到两个恩师。一个是我的伯父,是他带我走上中医之路,由于他的正确引领,使我成为一个会看病的临床医生。一个是周老师,是他带我走进医学史的领域,令我高瞻远瞩,看清楚了中西医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他们的学问和人品,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如果没有两位恩师的熏陶和培养,我不可能完成一部被人称作“医史与临床水乳交融、个性与特色分外彰显”的著作:《我是铁杆中医》。
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高大的背影和憨厚的笑容,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治学精神,他的人格魅力,始终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
上一篇: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现代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下一篇:请大家注意上传附件的版权问题谢谢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