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发言人:河南信阳邓舒群
整理人:广东中山郭阳青
应小荣兄的邀约,我来讲一下升阳益胃汤。我也不是有太多经验,只是我学习和临床应用的一点体会,有不到的地方请各位给予指正!
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先生补中益气系列方剂之一,在《内外伤辨惑论》中,东垣先生首先论述的是补中益气汤,在中医学院教材《方剂学》选用的也是补中益气汤,所以大家对这个方子比较熟悉。对于升阳益胃汤,看到我们论坛上有槐杏老师发表了一些临床应用的体会。我的认识也很肤浅,现在我简要口头汇报一下:
【组成】黄芪 二两 半夏、人参、甘草各一两,独活 、防风、 白芍、 羌活 各五钱 陈皮四钱、 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三钱 黄连一钱 上药㕮咀 每服秤三钱 水三盏,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早晚饭后。或加至五钱。
以前接触这类方子,我首先使用的是补中益气汤。有一次在长夏季节,就是夏秋之交,有一个病人,持续的低热、咳嗽、面浮暗黄、倦怠乏力、头部昏沉,大便日数行不畅、4-5次/天,每到午后发热,伴微汗出、还咳嗽。当时我考虑了很久,他用中西药治疗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咳嗽和低热都没有缓解,后来我诊见他的脉大而软、大便质软不畅、日几行,我根据《汤头歌》介绍的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觉得比较匹配,就用上去了。两付以后病人的低热、大便频数和咳嗽就解决了。这是我初次使用升阳益胃汤。后来我对这个方子进行了细致的学习,研读了李东垣先生的《内外伤辨惑论》。他对这个方有一段自注,对我们掌握和应用这个方子有一定的帮助。他对使用这个方子呢,曾有几个交待:1、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症加剧,是不宜利小便,应当去茯苓、泽泻。2、如果药后食欲增加,首次不可过饱,虑其再伤胃气,这一点与温病学说外感热病后防止“食复”的道理是一样的。李东垣先生的说法是:“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胃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就是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使胃气得以转运升发。3、他也一再交待,用药期间不要太过劳役,使气复伤,脾胃安静的时候效果会更好,“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
东垣先生创制的补中益气系列,若升阳益胃汤、补气升阳汤等类方,他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清阳下陷”一个“阴火上冲”。读后世名家的注解及使用心得,对这个问题有众多的说法,意见很不统一,有些人认为是李东垣先生没有交待清楚。
通过使用升阳益胃汤,我个人认为,这个方子比补中益气汤更能说明李东垣先生对清阳下陷、阴火上冲的解释。在他的书中介绍,“内伤、饮食不节、或劳役所伤、…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肾肝,此痿厥气逆之渐也”。脾胃之气的不足,脾的散精、肺的展布能力下降,使摄入体内的物质不能正常转化、展布,不能为身体所用,而下流肝肾分野。肝肾为阴之居、处下部,留居下部以后吶,滞留而生湿生热,产生了阴火。这个是李东垣先生对阴火来源的解释。
精微物质不能正常运转输布,下流肝肾,闭塞下窍,然后导致了郁火。他解释阴火上冲,认为“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他的症状吶“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燥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亦解。”这就说明促成阴火的物质基础是下流于肝肾的脾胃之湿,所以化为阴火、并使之上冲,关键在于“闭塞其下”。
脾湿下流同时又闭塞其下,下窍或下焦某些脏器湿热肿胀,脾湿不能外泄才滞化为阴火。火无形质、比附病理产物随气升降而变幻溜著。
这个方相对于补中益气汤,多出羌活、独活、防风几味升发、宣散的药,和降浊的黄连、半夏、泽泻、茯苓,这是它与补中益气汤的区别,从这些方面也更能印证李东垣先生对脾胃宣展不及不力,所带来的脾湿下陷的问题。
脾湿不能外散,滞留不去化为阴火。火之为物,无形无质,不能独存,必依物相附丽,也就是说离开病理组织或病理产物,火是不能存在的。而下流之湿、闭塞其下,正好是郁遏下焦阳气升发运行,使其附丽,而化为阴火。“因为阴火不是生理的需要,必然受到正气的排斥,不能下泻,就必然上冲,所以才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燥热”(李克绍先生语)。因人体生理异常或生理功能低下,导致营养物质之清者不能出上窍、不能发腠理、不能实四肢,营养物质之浊者及糟粕之类不走五藏、不归六腑、不出下窍,这就叫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一个理论,正好在这个方剂上得到了凸显,我觉得李东垣先生也正是依据《内经》理论使他的升阳补气理论得以发展。
飧泄和䐜胀就是《内经》上所说的阴阳反作的具体体现,我们临床上如果是清阳下陷、浊阴上逆,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候群,“清气在下除了出现常见的飧泄,还会出现带下、淋浊、崩漏、下血,同时由于肤表无阳,就会产生恶寒、喜暖就温、惨惨不乐,身乏、气怯、饮食乏味等等。飧泄、淋浊、崩漏等症,近代医学都属于下部某些器官的慢性炎症,其炎症的渗出和排泄就是浊阴”(李克绍),也就是出下窍。因此由于这些阴浊物质得以出下窍,就不一定会出现阴火上冲。只有这些浊阴不出下窍,或下窍闭塞而不通,而气机壅遏的时候,才是所谓的脾胃下流之湿,闭塞其下,才郁而化火,逆而上冲,这就是李东垣先生说的阴火上冲。
阴火上冲以后,常常导致胸中满闷——满闷也是䐜胀一类,同时火循窍出,或从三焦或从皮毛为出入,而出现不定时的燥热,悠悠自汗,使郁火得泻而燥热暂解;或出于肝窍,两目昏花、头晕脑胀,或出于肾窍,而耳鸣、耳聋等等。在《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名。”对于这一症候群也是最恰当的解释。如果生理功能正常,荣气上升则为清阳,清阳属于生理性的;而荣气下流则为脾湿,脾湿是属于病理性的。其实所以由生理变为病理,关键是由于劳伤脾胃,是脾胃之气不能升清的结果。脾胃之气越下陷,下焦之湿就越重,越容易闭塞其下,阴火上冲的机会大大增加。所以如果脾健气升,则湿化阳升,阴火就不会产生。也就是说,脾气一健,阴火就衰,脾气一弱,阴火就盛。这种情况,李东垣先生叫火与元气不两立。
如果机体的升降相因而有序,病理性的脾胃之湿就不会产生。既然产生了脾湿,我们想恢复到正常的升阳,理所当然要求助于脾胃。治疗清阳下陷就必须补中益气,参术芪草是必用的药物。一旦出现阴火的情况,酌加茯苓、泽泻以利下窍,少加连、柏泻阴火,这就是中医学说的甘温除大热。
对于李东垣的学问,他的学生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卷首有一个“春服宣药辨”,这里他继承了老师的观点,就是李东垣先生所主张的奉生应时之道,他们在用药时提倡培补人的升发之气,就是“少阳用事。万物方生。折之则绝生化之源”。人的生理状态也因应四时之序,要体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之序。如果违背了少阳用事,那么化生绝源,夏之奉长、秋之肃降、冬之收藏就不能因序而行,就会违背天和。
总之东垣先生的学术思想体现在对《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的拓展和延续,特别是升阳益胃汤,更能体现出来,其中几味风药的使用,就体现出人体气机的生长、宣发、布降的过程。用足量补中益气健脾气的药以外,其中有防风、羌活、独活、柴胡,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内经•经脉别论》所介绍的人体饮食消化、展布的过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这个方子来看,有参术芪草,有羌、独、防风,这一点恰恰就体现了李东垣先生说的奉生和长养的过程,元气立了以后,通过脾气的散发,上归到肺,肺再展布到各个组织和毛窍,肺和脾正是脾胃消化和展布功能的后位,也就是脾胃的消化、元气的升发完全依赖于脾气的散精和肺的宣发,脾的散精和宣发的顺畅是阳气升发调达、气机升降有序得以实现的要件。
从这点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羌、独、防风在这个方子中的价值和意义。换一个角度来讲,它作为一种后援药,反过来从临床上来看,如果是有碍于这种宣发和布散功能的邪气或病理因素的存在,都是使用这个方剂的依据之一。
我首次介绍的那个病例,这个病人长期低热、咳嗽、身体倦怠,我就直接使用的升阳益胃汤,就是由于他是一个邪气累及于肺(宣展)的过程,我用方的依据就在这里。从《方剂学》的角度来讲,这个方子不是治咳嗽的方,但是从病机的角度来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陈修园先生说:“咳不离于肺、不止于肺”。我们的角度吶,邪气累及于肺,体内湿热邪气的残留,累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的过程,所以是我使用它治疗咳嗽的依据所在。
今天晚上就介绍到这里。有不到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本文经“经方败案微友群临床学术委员会、 “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经方》杂志编辑室 ”审订。
经方败案微友群
2015、5、18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经方败案微友群20150418高坤峰语音交流“小儿外感、咳嗽方下一篇:经方败案群20150515升阳益胃汤微信语音交流整理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