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836|回复: 14

“脉—证—病—治”的经方医学模式

[复制链接]

302

主题

2669

积分

636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胡必江

Rank: 5Rank: 5

积分
2669
QQ
发表于 2013-6-25 17: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脉—证—病—治”的经方医学模式

                        江西省泰和县官溪路       刘学炫(丰孚草医)
陈修园谓:“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掌握好经方,会让医者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我的老师徐汝奇先生(江湖医侠)多年来一直以孺子之心,锲而不舍的研究并实践经方,形成了经方脉证的独特学术风格,创立了“脉—证—病—治”的经方医学模式,临床疗效显著,屡起沉疴。我有幸于2010年认识徐老师,利用空闲时间随师出诊,深深体验了这种经方医学模式的易掌握、易使用、选方准、疗效高的魅力,自己的临床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将自己在跟师学习中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常用的平脉法
1、阴阳脉法
   按脉搏动的太过与不及,分为阴阳脉,太过为阳主实热,不及为阴主虚寒。病有表里寒热虚实,脉有浮沉迟数无力有力。病错杂,脉亦错杂。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阴脉主阴证,阳脉主阳证,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脉证对应谓之易治,脉证不合谓之难治。
2、三关分部脉法
经言: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经言: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脉所出,君火也;左手关部,肝与胆之脉所出,风木也;左手尺部,肾与膀胱之脉所出,寒水也;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脉所出,燥金也;右手关部,脾与胃之脉所出,湿土也;右手尺部,命门与三焦之脉所出,相火也。
经言: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又以循环之序言之,盖以右寸金生左尺水,水又生左关木,木又生左寸火,火复通右尺相火,相火又生右关土,土又生右寸金,而金复生水,此五行更相生养,循环无端,有子母之亲也。
从上面三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寸为阳,为上部,法天,为心肺,以应上焦,主心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法人,为肝脾,以应中焦,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尺为阴,为下部,法地,为肾命,以应下焦,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左寸火克右寸金,左关木克右关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心若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皆遇克也。
3、三阴三阳六病脉法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从以上六段论述中,我们在临床可见太阳病脉浮紧或浮缓,阳明病脉洪大或滑实,少阳病脉弦,太阴病脉沉细或虚散,少阴病脉脉沉微细,厥阴病脉微细缓。具体论述请阅徐师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年11期《料度脏腑,独见若神——谈仲景脉法的学习与经方的应用》一文。
二、脉法的使用原则
诊脉首先要识别正常脉象,然后才能辨别异常脉象。既要注意独脉,又要三部互参。一般而言外感病找独脉,内伤病三部互参。
三、脉证病治的关系
徐师提出:病应于脉、见脉知病。类证别病、病以证分。平脉知证、以证测脉。病可专治,治有专方。从脉论治,平脉定方。从证论治、主证主方。临床上从病、脉、证三方面对疾病做出诊断,最后落实到主治之方,其辨治特色从“病、脉、证、治”的内涵解读实实在在,病以证分,证从脉论,方从证出,方证、药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以致用,用之必效,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水有源,树有根,有其内必形诸外,气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无时不在。脉气相应,从脉象中找出病机。因此“料度脏腑、独见若神”是仲景脉法的最高境界。临床上对每一个病人,都是先把脉,后针对性的问诊,然后脉证合参,定出六病及治疗方药。
四、我的验案分析
1、呕逆案
白X男15岁  塘洲
2011/3/12
脉:右寸沉弱、关弦紧、尺沉细,左寸沉细、关弦滑紧、尺沉细。舌淡苔薄白。
证:怕冷怕风,脘腹胀满,呃逆泛酸,咽喉不适,干咳少痰。大便时干时溏。
病:少阴太阴少阳合病
治: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麻黄6附子6细辛6柴胡10黄芩15法半夏15党参10生姜30甘草10大枣10厚朴15茯苓10苏叶10
七剂
2011/3/20
脉:右寸浮滑紧、关弦细紧、尺弦细,左寸滑紧稍浮、关弦细滑紧、尺弦细。舌红苔薄白腻水滑有红点。
证:怕冷好转,咽喉不适,呕逆减轻,不泛酸,大便已成形,小便色黄。
病:太阴少阳合病属厥阴
治:旋复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
旋复花15代赭石10法半夏15生姜15甘草10厚朴15苏叶10茯苓15干姜5黄连10黄芩10党参10 大枣10
七剂
2011/3/26
脉:右寸浮细弦滑、关弦滑、尺细弦滑,左寸细弦滑、关弦细滑、尺细弦滑,舌淡苔薄白。
证:偶有呕逆,症状大减。病人家属说孩子打嗝已经两年多了,还要吃一周中药。
病: 太阴少阳合病属厥阴
治: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柴胡10黄芩10法半夏15党参15生姜15甘草10大枣15厚朴15茯苓15苏叶10
七剂
按:有朋友常说我医案难看懂,认为我问诊不详。我是凭脉舌证用经方,一诊病人右寸沉弱,为金(肺)不及显寒,常见病人不喜说话,气短促。左寸沉细,为火(心)不及显虚寒,常见病人梦多,头晕腰背痛。六经定位为少阴伤寒,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右关弦紧,土(脾)太过显冷,常见伤饮食,吐逆频繁。左关弦滑紧,为木(肝)太过,寒热起,胸胁痛,六经定位为少阳太阴病,故用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两尺沉细,水(肾)不及,阳不足。因病人为青春期少年,故不考虑补肾气。二诊两寸由沉转浮,故知少阴表证以解,病人当不怕冷了,故去麻黄附子细辛汤。两关弦细紧滑,故病仍在中焦木土,处旋复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两尺沉细,水不及,阳不足。因病人为青春期少年,这次也未补肾阳。三诊紧脉消失示寒已除,三部脉象呈平和状态,病势已衰,再扣弦滑独脉处方进一步收尾即可。
2、重感冒案
钟文X 男 73岁 瑞金
2012-1-20
脉:左寸沉细,关弦紧稍滑,尺沉细紧,右寸沉细稍紧,关弦细紧,尺沉细弱。舌红苔白,水滑。
证:咳嗽,发烧有十几天了,在诊所打了6天的吊水,原来咳嗽的是黄痰,现咳嗽的是白痰。昨天开始,一会冷,一会热,无汗,口干要饮,舌尖和咽喉痛,喝热水都会痛。神疲,纳差,小便正常,大便以前正常,打了吊水后大便干。
病:少阴少阳病
治: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甘草汤合四逆汤
柴胡15黄芩15法半夏15党参10生姜15甘草10大枣15制附片10干姜10麻黄10三剂
按:这个病人的脉证是由在江西瑞金的同门师妹采集,再发给我,让我处方的。我按照外感病找独脉的原则,从本病人的脉像描述中找出了两个独特脉,一个是两寸尺沉细弱,示病在少阴,处麻黄附子甘草汤合四逆汤,一个是两关弦紧稍滑,示病在少阳,处小柴胡汤。脉证对应谓之易治,果然病人反馈时说服一剂就烧退咳止,三剂服完病除。
3、月经不调案
刘XX女1976年   泰和
2011/11/13
脉:左寸沉细,关弦细,尺沉细弱,右寸沉弦细,关细滑,尺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水滑。
证:四肢冷,月经推后一星期,经来腹痛,白带多,微黄,异味。大便稀,小便黄。
病:太阴厥阴少阳病
治:当归四逆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柴胡
当归30桂枝15白芍30甘草10大枣15细辛10通草10川芎10茯苓15白术20泽泻10柴胡15七剂
按:这病人服完七剂后,手脚转温,白带减少,次月,经来如期,腹亦痛止。病人寸尺沉细,示为太阴厥阴病,针对性的问诊知道病人怕冷,手脚经常冰凉,月经推后,白带量多,脉证互参处当归四逆汤合当归芍药散。关弦细滑,示为少阳病,针对性的问病人,知白带略有异味,色微黄,小便黄,处少阳病的主药柴胡。从脉论治,平脉定方;从证论治、主证主方。真是临床经方使用起效之法宝。《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方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可以解决阴血不足,阴寒之邪凝于血脉中的血虚寒凝致厥证。《金匮要略》云:“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方可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止痛安胎。方中以当归川芎芍药养血调肝,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以达肝脾两调,水血同治之功。“血不利则为水”,古人诚不欺今人也。《神农本草经》云:柴胡
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生川谷。处方中加入柴胡,起疏肝解郁,除寒热邪气之作用。
君若问我何妙招,全靠仲景古经方。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徐师多年心血凝结成的“脉—证—病—治”的经方医学模式,我还只窥见了美丽的一角。




上一篇:丸药长服,疗效也佳
下一篇:典型血瘀舌头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13-6-25 18: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吹牛也不怕天塌下来!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978

积分

52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78
发表于 2013-6-25 21: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象有时候也出现:人病脉不病,脉病人不病;脉之有假辨于舌,舌之有假辨于喉;临诊中还是要四诊合参才行吧。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291

积分

1123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91
QQ
发表于 2013-6-25 21: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江湖医侠老师的传承啊   看了《悟道张仲景》感觉不像是吹牛啊
因为爱经方而爱中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3-6-25 2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过了,走火入魔,符合楼主。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2296

积分

80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杏林小子

Rank: 5Rank: 5

积分
2296
QQ
发表于 2013-6-25 21: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兄学有所成啊,恭喜~~~
仲景门墙,平脉辨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729

积分

79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君若问我何妙招,全靠

Rank: 3Rank: 3

积分
729
QQ
发表于 2013-6-25 22: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是我2012年2月所写,也在这版块发过,转帖的楼主我也不熟悉,大家就不要攻击楼主了。
赣水滔滔煎葡萄,长江黄河归神州。
当初写这稿的时候,老师的书稿还没写完,只是自己在旁跟诊的领悟,现在回过头来看,显得还幼稚。古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我当初讲脉证病治的经方医学模式,还是功力不够,把病放后面了,应回到徐师所提倡的病脉证治经方医学模式上来。有灵感的时候,我会写出近一年多新的感悟。欢迎拍砖,不过我的感悟不是胡思乱想而是经过实践验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4237

积分

193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237
发表于 2013-6-25 23: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忽视脉诊,和过分强调脉诊都是不对的
需要参考,但是搞得过细
作为基本诊断依据是浪费时间
方舟子曾经洋洋得意的说,说他现在的知识比古代的智者高明的多了。我只能说不能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人,就是另外一类白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6-26 06: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忽视脉诊,和过分强调脉诊都是不对的
需要参考,但是搞得过细
作为基本诊断依据是浪费时间               实事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1092

积分

240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92
发表于 2013-6-26 09: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很灵活的学问,医生各有所悟,各有所长。楼主重点以脉断病,也是好生了得,值得学习。岭南怪医陈伯坛主要以望和闻断病,诊脉不过轻轻点过,病人多说,他还要打断,一天看病人上百人,可谓一绝。中医是创造神奇的医学,只是今人难以达到古人的水平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786

积分

332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国医馆主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6
QQ
发表于 2013-6-26 1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切记医贵在执简而御繁!
敬天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16

积分

4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16
发表于 2013-6-26 12: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汝奇同志的这个水平就别吹牛皮了,

你们作为他的弟子很喜欢在论坛上面兴风作浪,

有意思吗??

把脉辨认不出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那还把脉什么哦??

胡希恕先生才是领悟了张仲景的把脉,

谦虚一点的话,读一读胡希恕的 诊脉述要 就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92

积分

287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92
发表于 2013-6-26 12: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准与不准,验与不验,病家最有发言权。很期待这样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14

积分

95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14
发表于 2013-6-26 16: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经方爱好者 上哪儿学习脉学合适啊 同志们指点一下 确实很多中医把脉断病很准 特别是现代病 说的真不错 上个月我就找外地来的中医看过 很准 昨天又看了看 不知道怎么判断的 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655

积分

141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55
QQ
发表于 2013-6-26 17: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是个 高手  此人不仅单纯从脉诊上面 诊断疾病  其实他很熟悉伤寒金匮的条辨  才有如此本领   
一般之人 根本不行!!!好!中医界的高手  希望以后多出些案列给大家分享
以古方为主打   再去触类旁通  左右逢源  学习后世的时方知识   了解点现代医学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3:44 , Processed in 0.08627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