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49|回复: 19

杂乱的心里话

[复制链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发表于 2013-4-6 1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经方及沿用已久的时方,至今仍有效用。肯定。
那么剩下的就是面对这个病、这个人,该选用什么方的问题。
“方证对应”说,“方”和“证”相互对应了,就成。当然。
可问题是,如何才能“方”“证”对应?
答曰:“证”就是用这个“方”的“证据”。
如何判定,这个“证”就是选这个“方”的证据?你是怎样判定这(病、人)是用这个“方”的“证据”的?你所选的“证据”是否可以肯定就是用这个“方”的“证据”?是否就是“唯一”正确的“证据”?还有否另外一组“证据”(“古方新用”等)?
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来求得这个“方证对应”。

所以我认为“方证对应”不是某种“理论”,不是某种“方法”,不是某种“手段”,而是我们这些经方人所梦寐以求的“结果”。

个人思考:
1、病况(及体质)的寒热虚实之性质的界定是没有争议的(有的只是具体判定的问题)。
2、与之相对应的药物的温凉补泻之药性,基本争议也不大。没有人说人参是泻药,大黄是补药;附子是寒药,石膏是热药。。。。。。
3、表里,半表半里之说,基本也是没有争议的(具体的表里等会有争议)。
4、经方及某些常用时方至今仍有效用是没有争议的(“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现在好像没有多少人这样说了)。
5、“方”“证”对应了,就有效,也是没有争议的。
6、怎样求得“方证对应”?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是永远会有争议的。这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人的认知能力无法突破的局限性的必然结果。
蚂蚁即使在篮球上爬一辈子,它也只可能知道这个球上面哪里有沟坎,哪里平坦,哪里有疤痕。。。。。。但它永远也不可能知道:
这个球是有边际的。(这一点只有人知道。相对于蚂蚁的,是人;相对于人的,是神。)

来这个论坛一年多。让我受益最多的还是黄煌老师。他的观点简洁明了,并且他是尽量想办法用大家能够接受得了、理解得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说清楚。毫无保留。毫不遮遮掩掩。更是绝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另有他图。
当然,我的水平很肤浅,所以接受不了其它一些比较高深的理论和学术,但有些起码的常识性的东西,我相信我还是区别得了的。比如:是故弄玄虚,还是想把问题探讨清楚。
我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中国人也有一句话:大道至简。
所以我喜欢黄煌老师的东西。

当然,我并非把自己还弄不懂的东西都笼统粗暴地归于“故弄玄虚”。比如李国栋老师的东西,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完全看明白(但我希望能够有机会看到李老师更多更完整的理论文章),但我可以看出李老师确是一个做学问的人,确是一个对《伤寒论》的研究下过大工夫的人,确是一个想把一个事情(一个理论)说清楚的人。论坛里需要这样的人。中医需要这样的人。
他们是贡献者,我是寄生虫。




上一篇:《伤寒论》解读禽流感
下一篇:六经之我见
刘为立
发表于 2013-4-6 1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以用黄师的高效医案,用李师理论验证,不就两全其美了。
其实我们都是寄生虫,站在前人肩膀上。
但是要讲明学术来源,如李师来源于三部刘老,这也是做学问的道德。
楼主最受益于黄师。呵呵,众多论坛人白辛苦了。
中医界如果懂得感恩,使用方法注明出处,那会有更多人奉献经验,因为谁都想在历史长河中闪亮一微光。
举个例子,桂枝茯苓丸合方归芍散是赵明锐先生贡献。大柴胡汤合方桂枝茯苓丸,来源于皇汉医学,有无更早,本人没查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4-6 10: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十世先生关注!你也是论坛中我所佩服的一位。
让我受益最多的是黄煌老师,这只是我个人自身的感受,丝毫不代表其他人最受益于谁。当然这个论坛还有许多让我受益的东西,但“最”只是“我”本人相比较而言。
赵明锐先生的《经方发挥》及权依经先生的《古方新用》也是我案头经常翻阅学习的书籍。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664

积分

355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4
发表于 2013-4-6 11: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句话说的就是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主题

2381

积分

17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13-4-6 11: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是很复杂的东西,方证对应很值得参考,但对治疗一个人的病就要更广的思维,更灵活的运用,比如烧菜不够咸可以加盐,比如汤不够甜可以加糖,如果把这些比喻方证对应,那么如何把菜或汤做的可口,那还得看厨师的水平,还得看消费者的口味,中医也如此要把一个病人处理好,还得根据病人的体质,还得看医师如何运用方证对应,或加一味药或减一味药,或合经方或合时方甚至合上西药。学中医是很难的事,基本没人在中医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的,经验慢慢积累,看好病多总结,最好多和病人联系,书要多看,黄煌的书,陈瑞春的书,各年代医家的书等要多看,论坛要多上呵呵,学医吃到老学到老,行医一年看伤寒论和行医10年再看伤寒论感觉必定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主题

2381

积分

17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13-4-6 11: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自己一开始临床时很疑惑,也有很多败案,但本人脸皮厚,老打电话回访,带着失败的例子看书,从新去理解伤寒温病以及现代医师的书籍,感觉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深,水平提高了不少,几乎每月都有新感悟,感觉自己在中医道路上越走越宽,比如对经方桂枝汤去桂枝还是去芍药加茯苓白术的争论,本人在临床上总结出应当去桂枝,因为我看到很多病人用桂枝后引起胸满,把桂枝拿掉就没事!呵呵也可能是本人目前井低之见,过些时日可能会有新发现,感觉看病越多回访越多感悟就越多,中医之路也越走越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301

积分

9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6301
发表于 2013-4-6 11: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对应”不是某种“理论”,不是某种“方法”,不是某种“手段”,而是我们这些经方人所梦寐以求的“结果。”
说得好。又一条寄生虫爬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51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6 12: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几句杂乱的心里话。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是去桂还是去芍药。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若有怀疑伤寒论去桂枝有疑问,那是没有认识到‘太阴是太阳的基础’‘太阴与太阳是相对的表里’。     临床上常见的腹泻,呕吐,高烧,头身困疼的患者,也就是肠胃型感冒吧,输液也好,吃中药,吃西药也好。都要先治里后治表,先顾肠胃后顾感冒。先顾太阴兼顾太阳。有的人阴阳自和的能力强的话。肠胃好了发烧头身疼,也可不治自愈。这是我多年在临床上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91

积分

4104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91
发表于 2013-4-6 13: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 个人思考的第二条

有些中医常用药物的药性,我见过一些学者的对比研究,在藏族医药学中,有些药性是和中药相反的。不敢说人家的就错了。

中药有些药,我发现早期似乎是双向调节的,后来就变成偏于某一效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961

积分

28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向大家学习。

Rank: 5Rank: 5

积分
396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4-6 13: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关于 个人思考的第二条

有些中医常用药物的药性,我见过一些学者的对比研究,在藏族医药学中,有些药性是和中药相反的。不敢说人家的就错了。

中药有些药,我发现早期似乎是双向调节的 .. (2013-04-06 13:28) 
多谢汤先生赐教!看过先生的一些文章,很是受益。先生对药物、古今药量及剂型都很有研究。先生是学者型专业人士,本人很是敬佩。
刘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17

积分

454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曲洪波

Rank: 5Rank: 5

积分
3217
发表于 2013-4-6 14: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看病是有顺序的,病是有结构的,方证对应,体质学说,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消是证,我过去也用过,但病的来路及转规老是盲人摸象,连猜大约亩,不得要领。就连一个小小的桂枝汤的得病原因及治法的科学性都弄不清楚。经学习易演伤寒后,大开眼界,知桂枝汤证属于太阳病六之气夬卦的病架结构,一阴爻在外,五阳爻在内,阳气欲出不得而产生的脉浮,汗出,等等一系列证状。
曲洪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17

积分

454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曲洪波

Rank: 5Rank: 5

积分
3217
发表于 2013-4-6 14: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汗不以奇,下不以偶,困惑了我多年,老是不得其解,看书,有的说是:出汗的药要开奇数味,下法的药要开偶数味,现在才知道了,但不知各位对上8个字的内经言论是怎么理解的?还请多多指导。
曲洪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47

积分

13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3-4-6 16: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今再来先生,黄老师的学说是以日本汉方研究为底蕴的,所以难免有较多的西医的名词,就算是认识伤寒的另外一条路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6 16: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与今再来先生的情况比较的话比较好玩。
我对西医也不太懂。
有机会看病人。
黄老师的经验都能看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偏好,今再来先生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6 16: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证是简化的六经,懂了病机才是真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3-4-6 16: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曲洪波 的帖子

曲洪波:真正的看病是有顺序的,病是有结构的,方证对应,体质学说,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消是证,我过去也用过,但病的来路及转规老是盲人摸象,连猜大约亩,不得要领。就连一个小小的桂枝 .. (2013-04-06 14:30) 
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又是什么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858

积分

96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通过努力成为像大冢敬

Rank: 8Rank: 8

积分
2858
QQ
发表于 2013-4-6 19: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您这样的前辈,讲真话,求实。越是如此,经方之路越是平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发表于 2013-4-7 11: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不懂西医,一点也不想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主题

2381

积分

178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13-4-8 2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曲洪波 的帖子

曲洪波:汗不以奇,下不以偶,困惑了我多年,老是不得其解,看书,有的说是:出汗的药要开奇数味,下法的药要开偶数味,现在才知道了,但不知各位对上8个字的内经言论是怎么理解的?还请多多指导 .. (2013-04-06 14:37) 
奇和偶临床上无法操作的,比如麻黄9克,就很准确9克吗?古代的药性和现代不一样了,药性不一样量的要求也不同,再说抓药时有误差的9克抓成8克或10克也是常有的,这些理论能说明中医哲学问题和思路,但临床上无法操作,有这思维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17

积分

454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曲洪波

Rank: 5Rank: 5

积分
3217
发表于 2013-4-20 10: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奇偶不是指药的重量,是指治病方法。奇是下,偶是汗下两种。
曲洪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3:40 , Processed in 0.08473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