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56|回复: 12

水火相争说少阴(转发)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2-28 15: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转发铁杆中医网益民老人的原创贴
http://www.tgzyw.com/read.php?tid=45073
少阴火热之气化,应心与小肠;太阳寒水之气化,应肾与膀胱。因为少阴君火与太阳寒水互为表里,也即互为“中气”,中气平衡,则水火对立而统一,中气失于平衡,则水火相争,一胜则一负。胜者彼必弱,弱者彼必胜。火胜则少阴从本化热化,水胜则少阴从标化寒化。而寒热皆有虚实,必须仔细辨证。论治可以用经方,也可以用时方,不必拘泥。这是我诊治疾病的准则,内容自有独到之处,故本帖标志为“原创”。

一、火胜水弱,阳亢阴虚之证:
《傷寒論》第293條:“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之所以冠之以少阴病,是因为少阴热化太过,逼血妄行而伤阴,故为阳亢阴虚证。营血属阴,本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少阴心火又属阳中之太阳,卫外阳气太过,焚灼营血而妄行,是有此证。泻其火则复其阴,是为正治,可酌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若瘀热内蓄下焦膀胱,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则下其瘀血乃愈。宜用桃核承气汤或抵挡汤,又当别论。
虽然温病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其实伤寒病的六气辨证何赏不是贯穿着卫气营血之理。凡风伤卫,寒伤营,听得熟惯。瘀热蓄于下焦膀胱,是由卫气深入营血之证。临证中,心营焚灼而上焦头面出血,更是常见。如阳明篇:“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则衄。”此是阳亢阴虚,血热妄行于上的病证。又有瘀热蓄于头面而为瘀肿者也不少,如大头瘟,头部血管瘤皆属之。医案一则如下:

70年代,我接诊一个三岁女孩。患头部海绵状血管瘤,牵引眼睛外突,大医院建议将左眼球施行手术摘除。其母惧怕,遍找中医登门求治。余初诊时认为前医病重药轻,故仍依其法,以清热解毒治之,投黄连,黄芩,栀子,银花,连翘,青箱子,菊花等味。换方三次,服药二十余剂,全无好转之机。后仔细辨得舌鲜赤无苔,唇红面赤目赤,两眼球外突,左侧尤甚,连同左边脸高肿,头左侧与后脑各生一个苹果般大的血瘤,按之柔软有波动感。西医屡次用针管抽取其中的血液,抽尽即平复,而后又如故。余辨证为温邪深入营血,立法解毒泻热,养阴清肝,凉血散血,处方犀角地黄汤加味:
土茯苓30克  银花15克  桑叶6克  菊花6克
蝉衣3克      生地9克    玄参9克  赤芍9克
桃仁9克      红花3克    车前仁6克 青箱子6克
夏枯草6克    草决明9克  珍珠母15克 羚羊角1克
犀角1克 (二角磨水兑)
服此方十多剂后,红肿似有消退之机,于是守方不变,令病儿服至三百多剂,便逐渐康复,察其面色舌象红润自如,体态活泼。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人,身体健康。


“中气”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概念内涵。
张志聪以标本之间的“中气”立论,来诠释《伤寒论》。黄元御以阳明胃、太阴脾为“中气”,来诠释《伤寒论》。如在论风寒原委时说:“营司于肝而实根于太阴,脾乃生血之源也”,“卫司于肺而实根于阳明,卫乃化气之源也”。
二人以不同的立场角度立论,但都是以气化来诠释《伤寒论》,都甚精良,各有千秋。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1 收起 理由
zhiban + 11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燥化为病说阳明(转发)
下一篇:学伤寒不要被中西医的病名干扰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7: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水弱火胜,阴虚阳亢之证:
《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这是典型的阴虚阳亢方证。温病学家吴鞠通氏,说此方的病机是“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即阴虚阳亢,水火失于上下既济的意思。故一方面以芩连泻火坚阴,一方面以阿胶、白芍补肾水,而且以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其气焦臭,故上补心,其味甘咸,故下补肾”,即滋补心肾之阴而潜安心火之阳,则能消烦而安眠。故阴虚阳亢之证,治法以滋补阴虚为主。阳亢未明显者,当滋阴以函阳;阳亢已显露,当滋阴而兼泻亢阳,这是基本大法。
黄连阿胶汤证当属滋阴兼泻亢阳。《金匮要略》的酸枣仁汤以及后世的天王补心汤中没有芩连,当属滋阴以函阳。临证用之得当,卓有疗效。后二方余经常用之,验案平常也就不举例了。

三、水胜火弱,阴盛阳衰之证:
阴盛之邪,泛指痰涎水液积聚,阻碍阳气,气化不行。故阴盛阳衰之证,以阴盛为主。甚者阴盛格阳而发热汗出,舌苔白腻,脉象弦紧。此以真武汤证为代表: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汽。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为什么同样是真武汤证,而证候有上下之别,分别冠之以太阳病或少阴病?就是因为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即互为中气,水胜火,证候虽有上下之差异,而总归的病机是阴盛阳衰,少阴心肾阳气被太阳寒水所抑制。故太阳病发汗不解,反而仍发热,此热是阴盛格阳所导致。故如上述,舌必白腻,脉必弦紧,当属寒湿实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9: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文至此,让我介绍一下我的恩师。早年我在重庆跟师侍诊、学习中医三年。恩师蒋足鼎,时年七十岁,个体开业中医师。诊所设在重庆市中区民族路,临近解放碑地段。收徒三人,我是老大。恩师擅长运用经方治病,经常用桂枝汤,小青龙汤,五苓散,真武汤,救人无数。小青龙汤和真武汤用得最多。用真武汤从来不加减,就是那么五味药。附子一律用生品——诊所隔壁就是药店,公家开设的。生附子从坛子里捞出来,个子像芋头,带着侵渍的盐水,湿漉漉的。吾师用生附子剂量之大,恐怕如今的火神派听了也会咋舌。常规用量三两,甚者六两。嘱病家切细用开水洗,先熬三点钟。其余生姜,白术,白芍,茯苓也以两计。是那时十六两为一斤的称呵,三两就是如今的90克,六两180克。再者,观其脉案,一律书之为“脉弦滑,舌苔白。”舌苔白,好理解,是寒性病。脉弦滑就不好懂了,那不是肝经痰火的脉象吗?吾师也不多做解释,只要求背诵《伤寒论》,指定读《伤寒来苏集》。说是“伤寒论学好了,才有根底。”后来我自己临证多了,方悟出吾师的苦心,那是吾师的遮眼法,要你自己去体验,去思考。是的,弦滑脉实际上是指弦紧脉,是阴盛阳衰而以阴盛为主的脉象呵!

弦滑脉一般属肝经痰火之象,弦滑而较大,这是与弦细而紧属实寒脉象的主要区别。《医贯》说的“若曾服过凉药,脉必鼓指而有力”,就是指的弦紧脉。但这个弦细而紧与弦大而滑,难以量化,细与大怎样界定,实难截然区分。所以《医贯》又说“脉又难凭矣”。所以遇此疑似之际,唯一的办法就是详细地四诊合参。凡遇鼓指有力的脉象,弦紧也好,弦滑也罢,但见舌质淡胖,舌苔白腻或淡黄水滑,小便不甚黄,有腹胀属寒湿证候者,就可以用真武汤。为了稳妥,还要仔细询问生活史与病史,才能最后下病机诊断。当然,舌质红,舌苔黄腻,小便黄赤,属湿热腹胀者,是不可以用真武汤的。
四川盆地气候潮湿,患寒湿病者较多,所以用附子的机会较多。不过我的老师用附子剂量之大,我在重庆那么多年,也没有见过其他医生那么用的。这是因为吾师接诊的病人大多属寒饮病者。现在的年经的医生不可盲目效仿。以身试法,用得不对是很危险的,据报道四川就有一位老中医自己服用附子过量致死,附子有毒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在这里主要是讲怎样辨证,而不是效仿用大量的生附子,这是要晓得的。下面例举两个医案。

82年我接诊一位六十多岁的男性老人,素以钓鱼为业,长年累月在资水里泡。素来健壮,及过六旬,渐渐足肿腹胀,近来加重。经一位民间中医用散剂攻下,腹胀标急缓解一些,而仍旧心下痞满,足肿不消,舌胖大,黄滑苔,脉弦大而滑。余诊毕,断为阴盛阳衰,腹内痰饮未尽,当以温下法,以附子伍大黄,佐以黄连苦燥泻湿。经云“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寒淫于内,平以辛热”是也。以附子泻心汤化裁,大黄炒制则性温,去黄芩以免伤上焦之阳气。佐黄连合附子而成苦热燥湿,且入煎取其“味厚则泄之意”。
附片12克,先熬半点钟    制大黄10克    黄连5克
二诊。上方服三剂,下白冻秽物较多,继以大黄附子汤温下而祛寒湿,经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不用甘味。
附片12克,先熬半点钟    制大黄10克    细辛3克
三诊。上方三剂,续下白冻秽物虽减而不断,遂以真武汤辛热酸淡以断绝痰饮之路。
附片12克,先熬半点钟    茯苓12克    白芍12克
白术12克  生姜3片
四诊。真武汤六剂,足肿痞满消退十之七,治以《温病条辨》鹿附汤,乃苦辛咸之法。如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鹿茸咸热,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实际就是与附子等辛热药组合为扶阳抑阴之药法。
五诊。守上方连续服用十剂,足肿痞满消退,僅午后足微肿。失眠。以鹿附汤加平肝药。
附片10克,  先熬半点钟    天麻6克    草果5克
茯苓10克    鹿角霜6克    枣仁10克  肉桂3克
菟丝子10克  石决明12克
七剂后,肿退不复发,眠安,痊愈。
时有邻居老先生知医,以前也跟病者把过脉,见余用附子等大热药治脉弦大,舌苔黄的病竟能获愈,很是惊讶,问中医脉理何在?岂知此证单凭舌脉,似乎是阳水之证。余所恃者,乃是因为长期寒水浸泡,脉虽弦滑,实与弦紧脉相类,舌虽黄苔,却是浮黄水滑。故敢以这么用药。当阴盛为主时,附子合大黄温下,当阳虚为主时,才可温阳兼补,
当阳虚而显虚阳上扰时,则佐以平肝潜阳安神之品,谨守病机,药随证转,故得痊愈。

76年,我接诊一男子,25岁,从部队复原回乡,结婚后逐渐双足浮肿,面色黧黑。余初拟鸡鸣散,继投八味地黄汤。病势正甚,转求治于西医。其母昔日患皮肤癌,经余治疗好转,很信任我。某夜来访,谈到儿子的病情,医院诊断为丝虫病,皮肌炎。中西结合治疗,中药已服至羚羊角,西药已服至抗白血病之品,不但无效,反而一天天加重。不但足肿,而且大腹胀满,浑身发热,夜晚尤甚伴汗出。言罢甚为忧伤,求我再诊救治。我说,医院既然无能为力,我愿竭诚治疗,但必须停用医院的一切药,其母应允,翌日果然患者来诊。
因思患者正当青年,发病之初即面色黧黑,足肿,必定是在部队受了寒湿,加之新婚消耗肾气所致。原先开的鸡鸣散和八味肾气汤,原则上没有错。奈何求愈心切,继又服用医院的大寒克伐的中西药,以至阴盛阳衰。其舌质灰白,苔腐腻而厚,脉象弦紧,是为阴盛湿寒确据。腹胀足肿而发热汗出,乃是阴盛格阳所致,当治阴盛为主。
临斯危证,非启用仲景方不可。先以大承气汤,同气相求,寒下推荡以治标急,“下之不远寒”。初服承气汤一剂,下痰涎白冻秽物盈缽,即时腹胀大减,翌日又腹胀如故。反复以大承气汤下之,痰涎白冻秽物虽然减少,但总是有而不断,前者去而后者来,发热汗出虽减而不收。岂知服至十余剂仍然如此。怎么办呢?
因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俗话说,两眼观青天,师傅在身边,照恩师之手眼,启用真武汤:
制附子30克(先熬一点半钟)  白术15克    白芍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上方每日一剂,十余剂之后,腹胀足肿渐退,热除汗收,不再反复。继用此方与苓桂术甘汤及补中益气汤交替服用一年,面转红润,完全恢复健康。如今已是六十多岁了,健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9: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晓德: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寒淫于内,平以辛热”是也,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岂知此证单凭舌脉,似乎是阳水之证。余所恃者,乃是因为长期寒水浸泡,脉虽弦滑,实与弦紧脉相类,舌虽黄苔,却是浮黄水滑。故敢以这么用药。当阴盛为主时,附子合大黄温下,当阳虚为主时,才可温阳兼补。
附子配石决明这种温潜法治疗失眠,实乃祝味菊先生医术再现,对于这种阴盛于下,阳浮于上,阳虚不能自秘的虚性亢奋引起的失眠,确实是一大法宝,我也经常运用这一法治疗这一类失眠,临床疗效较好。

益民老人:
《内经》的用药法则,上承病机,下统方药,后世的名方大都是根据此法则而来。经方莫不如此,之所以“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就是一般的医者还只是逗留在仲景的必然王国里,走不出这个王国。如果您的水平要想达到自然王国,就得熟谙《内经》的用药法则,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这就要灵活运用。阴盛阳衰,以阴盛为主者,以附子辛热,细辛之辛温,配合大黄温下,不用甘味。若是脾肾阳衰为主,那么辛热就必须配合甘温或甘热。如《内经》又说“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就是明证。甘热补脾阳,脾土温暖,就能抵御寒水之气,土胜水。
然而甘味又有甘寒者,乃是治火胜水之品,如《内经》“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用”,就是指的酸甘合用之法。例如李孝德先生用附子理中汤治疗糖尿病获得可喜的疗效,就是因为符合了《内经》的用药法则。方中附子,干姜用量很大,辛热之品,主治脾肾虚寒所见的四肢冰冷,精神萎靡,脉弱沉迟等证。在此补阳的基础上,配合人参甘寒,又与炙甘草和五味子组合为酸甘合化阴气者,这就是于阳中求阴之活法。方药对路,阴损及阳的糖尿病当然就能治好。
李孝德之所以能够这么用药,是因为辨证精确。这里用得着水火互为中气之理。可能本来就是阴阳两虚之证,前医误认为火胜水,用白虎加人参汤,不能取效。到了李先生接诊时,阳衰之证候已经很严重了,在水胜火的同时,还有阴虚的舌质红,无苔之证候,故以辛热扶阳化气,甘酸合化阴气,于阳中求阴之活法,是了不起的创举。  (燥司于地的下面,遗漏“热反胜之”,今补上,故从新编辑。)

李晓德:
益民老师,你好,我大概的看了你的五运六气与《伤寒论》,您老的A到B解析,是不是可以理解如果A是本那么B就是标,A就是水B就是火呢?从A到B的或者B到A变化,AB之见即使中间就是中见之气,就是水火之强弱盛衰的变化,相对平衡则人不病,如果失去平衡则人病矣,少阴之为病,调节水火之平衡即可,如果是,那么水火的变化其实也就是一个圆运动?如果是那就和黄元御的脾胃中气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理解的对吗?如果不对,敬请您指教!

益民老人:
太阳与少阴互为中气,阳明与太阴互为中气,少阳与厥阴互为中气。这就是说有三个中气。不能将中气一律理解为水火之中气。这标本中气比黄元御的脾胃中气的用途要广。可以说黄氏的中气说是隶属于标本中气的一部分,他的这个中气说属子字辈。    希望您仔细阅读内经原文,再参考我的理解,然后再交流心得体会。  再者,相对本气而言,中气也属标气。

王子文:
相火命门君火心.两火一水难相均。五脏气升皆是火.虚火妄动灼真阴。

益民老人:
王老廖廖数语,很有意义。这可能正是“刘河间的专注火的依据。水火之争,一向是医家的热门话题。如郑钦安火神,就是专主寒,要用大辛大热的附子。  其实从《内经》原文来分析,从标本中气来分析,从五运来分析,君相二火同气,实乃水火是相对平衡的。医者的水火争只是时代背景不同,临证经验不同而然。
从生理而言,人体有君相二火,是生命之本,火与水上下既济,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也是相对平衡的。正因为火有水的依恋,生命的阳气才不会轻易熄灭,才能长寿。若伐其精,耗其真,阴阳双亡,是早衰死亡的根本原因。

初工:
即言虚阳浮越乃少阴病下利无度,阴液与阴精消亡,阳无所附,因而虚阳浮越,何以又用通脉四逆汤,只怕真如你所说脉暴出矣。我见古法治此,皆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四逆汤法本就治实寒温经之法,非可施于阴液与阴精消亡之体。

益民老人:
通脉四逆汤与通脉四逆加人参汤是不同的。加了人参,就跟参附汤的功用相近。就是阴阳双补的方剂。再说四逆汤既可以祛寒湿也可以回阳救逆,这要看医者怎样辨证。如果寒湿为主,则四逆汤中有甘草守补,不对证。而应该是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汤等随证治之。如果是以阳衰为主,就应该是四逆加人参汤证。所以您说的单用四逆汤不能治阴液与阴精消亡之体,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您忘记了要加人参,忘记了阳中求阴这个基本道理。

初工:
通脉四逆条下以利止脉不出而加人参,这亦是从回阳上立意,非为阳中求阴。参附汤中参的用量数倍于附,且只可暂用,岂可与通脉四逆功用相近而论。况甘草守补亦是守阳而非守阴。

益民老人:
1、通脉四逆汤就算是“非为阳中求阴”,那“阴中求阳”总是可以的吧。下利止而脉不出,津液阴精已经耗尽,不加人参救阴,光用四逆汤,阳气能挽回吗?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本来就是互根的,换句话来说也是可以的。当然,阳统乎阴,回阳是主要的,但救阴必不可少。
2、《正体类要》参附汤,人参四钱,炮附子三钱,只有在阳气下陷时,二者同时加倍。“参附汤中参的用量数倍于附”之说有何根据?况且,我说的通脉四逆加人参汤与参附汤的功用相近,但并不等于说完全一样。辛热配合甘热组成四逆汤,温补脾肾阳气,再伍以人参,就是回阳救阴之剂。您怎么能说“四逆汤法本就是治实寒温经之法”?
3、既然承认四逆汤回阳,炙甘草守阳,那您前后的说法岂不是矛盾?

初工: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岂可以此代彼,二者其意可相通,但用法却决然不同。我不知您(“非为阳中求阴”,那“阴中求阳”总是可以的吧。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本来就是互根的,换句话来说也是可以的。)这是何意。“下利止而脉不出,津液阴精已经耗尽。”不知您真在津液阴精耗尽之体上敢用辛热配合甘热组成的四逆汤否。还有您回阳救阴之意究竟是温阳以祛阴还是救阴以挽阳,如您是言温阳以祛阴那四逆汤法何以不是治实寒温经之法,如言救阴以挽阳敢问以参草在方中最多也不到一半之量如何救阴?还有光用四逆汤就不能挽回阳气。那仲景为何不在立四逆汤时就加入人参呢?

益民老人:
阴液阴精已经耗尽是讲它将要消亡之际,如果不兼杂病,也许还能挽救。真正的阴精已经完全耗尽,那么阳气也就完了,必死无疑。所以在阴精将近危亡之际,我就敢用辛热甘热的四逆汤加人参,而且非用不可。您不信,就去看看我写的《厥热胜复话厥阴》里那个医案。
看来我一时还说服不了您。只有搬出陈修园的话供您参考。至于您说“那仲景为何不在立四逆汤时就加入人参呢?”针对您说的这句话,恕我直言。您平时没有熟读《伤寒论》。陈修园说:“……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实际通脉四逆汤条下注明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就看您会不会用),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烦躁在汗下之后也……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385)。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69)。

yatte:
关于用人参之我见,病有标本缓急,现代人时尚输液,而伤寒论中之所谓暴病,其血气充实,形肉未损,故不需用之和少用之阳回即可,而古代常用在病日连绵,气阴两虚的之(有胃损及肾)地方。人参用之不对亦有危着。

益民老人:
暴病非阳,古时的人参即是党参,可以补血救阴,也可以温补。当用则用,不当用就不必用。如果伤阴太甚,用于今的白参更好,阳虚太甚,用于今的红参更佳。总之,谨守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再者伤寒论的用参与不用参,尤其必须遵守法度,如附子汤就是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仅一味药之差,可要仔细辨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0: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火弱水胜,阳衰阴盛之证:
阳衰阴盛,主要是由于心肾阳衰,寒邪才能深入体内,或者阳衰的同时,阴气相对偏盛。二者的矛盾方面主要在阳衰。如张景岳所言:“阳衰则阴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此证与阴盛阳衰属实寒者不同法。此证属虚寒,属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那种。
平素阳衰而阴气偏盛者偶感风寒,就应该及时治疗,以免延至脉微细但欲寐的严重病情。如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皆宜及早用之。即使沒有感寒但有阳衰现象,也应该及早防治,如《傷寒論》第323條說:“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这些病证在临证中是经常可以遇到的。
不常遇到的是阴盛阳衰与阳衰阴盛二者发展至极,均有可能出现发热假象。但二者发热的表现不一样,因为二者的虚实性质不同。阴盛阳衰属实,发展至极,出现阴盛格阳发热,其本体的真阴尚不太虚,以通体发热汗出,头面不戴阳为特征。阳衰阴盛属虚,发展至极,出现虚阳浮越发热,其本体的真阴已经虚极,除了身热之外,还有面赤戴阳的病候。
由于阴盛格阳属实寒,可以攻下,一般以温下。但年轻力壮,发病不久者,误服寒凉药物者,也不绝对禁用寒下法以治标急,取同气相求之义,如前案即是。虚阳浮越属虚寒,不可以攻下。此证是由于少阴病下利无度,阴液与阴精消亡,阳无所附,因而虚阳浮越。此证回阳救逆迫在眉睫,若当实治,则残阳尽浮越于外,如油灯将尽而爆花,顷刻亡命。所以,阴盛格阳与虚阳浮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千百年来,两个概念含混,望海内贤达明鉴
《傷寒論》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此条是典型的虚阳外越方证。脉微细欲绝,舌质必定淡白娇嫩少苔,其主方应该是通脉四逆汤加人参和葱,才是“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因为加葱通阳,加人参挽救真阴,以之配合通脉四逆汤,阴阳和合才能回阳救逆而虚阳不致浮越。若按照原方下的加芍药,加生姜,加桔梗等,皆不如法。

现今有西医的输液疗法,下利厉害的能及时补液,像这样虚阳外越而面赤戴阳之证,中医很少有接诊的机会了。偶尔在慢性杂病属阴损及阳者,有可能遇到此证。但病情复杂,真阴耗尽者,是极难挽回的。
七十年代初,我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表哥家境清贫患病,咳喘不宁,精神委靡,面色黧黑,饮食甚少,舌质灰白有瘀点,脉象沉弱。其年轻时患肺痨,经常咯血,日久阴损及阳,以至目前衰老病状,病情日益加重。我给开了六君子汤,八味地黄汤,无显效。转求他医,竟开出导痰汤来。病危重,就诊于市中医院,处方人参6克,附片9克,五味子9克,白术6克。服下之后,气促而喘,烦躁不寐,两眼眵泪粘连,舌质变为红绛色,咯吐脓痰一滩,脉虚弦而数,转请中医院医生出诊,终莫能来。我想,面赤戴阳,经云“服汤脉暴出者死“,难以挽救。因阴精已尽,胃气空乏,残阳尽浮于上,又肺有伏火。如此之证,实难处方。勉拟清展肺气甘淡和胃之方:芦根12克,苡仁15克,冬瓜子9克,茯苓9克,淮山9克。一剂之后,就回复原来的模样,舌转淡白,戴阳退。思饮食,其瞎眼老妻将饭粒喂进鼻孔,咳呛而神昏,呼之不应而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0: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小结
综合以上所述,少阴与太阳互为“中气”,统主水火,水火相对平衡则不病,水火相争则生病。水火者,阴阳之征兆,能识得水火阴阳的寒热虚实变化,就能掌握少阴病的热化和寒化的变证,从而正确地辨证论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0: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317)。
(厥陰病)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366)。

虛阳浮越的根据,在少阴篇里有一条,在厥阴篇里也有一条。但少阴病比厥阴病要严重一些,而且厥阴篇里没有处方,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少阴病虚阳浮越,用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抢救及时,回阳救阴而暂时脱离险境,但正邪仍在相持阶段,出现厥热胜复时,即是伤寒病已由少阴转入厥阴。所以厥阴病里仍有面赤戴阳,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证候反复出现。只是脉已转沉而迟而不是脉微欲绝,是手足微厥而不是手足厥逆,其面赤戴阳也轻一些。在此阶段仍要坚持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阴。若是不坚持这么用药,下利清谷不止,寒多热少,其病为进。若是能够坚持这么用药,则下利清谷可止,为热多寒少,其病当退,最后正胜邪却,“必鬱冒汗出而解”,这正是十分庆幸的转关。有我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发表在《厥热胜复话厥阴》里,可共参阅。
虚阳外越的病机,在厥阴篇的条文里已明确为“下虚故也”。“下虚”,指脾肾阳虚,不仅是阳虚而寒,而且因为下利无度,其阴液阴精也是极度虚的。残留的阳气无阴所附,因而上浮面赤戴阳。
奈何千百年来,自成无己以下,将戴阳的病机皆说成是“阴盛格阳”,把“阴盛”只理解为寒盛,这是不对的。要知阴盛者,不仅是寒盛,而且湿气也盛。寒湿相遘,痰饮水湿内聚,堵塞阳气流通,才可以有资格称为“阴盛格阳”。其本体的阴液未虚,阴精未亡,故阳气只被阴盛之邪格拒于外而发热,一般头面不戴阳。这正是真武汤证的“仍发热”的病机,属寒湿实证。这与虚阳外越属虚寒者是不同的。
唯有喻嘉言识得“虚阳浮越”之机理。诸位同仁看过《寓意草》者,可证:
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門牗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一医汹汹急以承气汤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症,奈何认为下症耶?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参干姜附子服之,逾垣上屋矣。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嚥,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嚥,而反下嚥大黄芒硝乎!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症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症,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用姜附,所谓补中有发,并可以散邪退热,一举两得,至稳至当之法,何可置疑!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
观此案的病机为“阳虚欲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用药即四逆加人参汤。案中并没有“阴盛格阳”的说词,可证余言之不谬。

必须交代清楚的是,虚阳浮越是虚,阴盛格阳是实,乃一定之见。然而仅就寒热而言,二者皆为内真寒外假热。治本之法,皆以“热因热用”从治法,即热像是因为内寒引起的,所以用热药治之。但无论是里虚寒还是里实寒,在临证中有短期治愈的,如上案。也有正邪相持,需要较长时期才能热退神安的。尤其是属虚寒者,随着扶阳救阴药的持续服用,可能出现发热增高的现象而本质仍然是寒,只不过是寒少了一些,所谓“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的吉兆,仍当坚持用热药。此时若误认为实热而投凉药,则变证为“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指病进严重,甚者死亡。这是必须掌握的。

初工:
不知先生何故言此法为“热因热用”看来先生读书也不比我熟啊!此证为真寒症,寒极似火,正阴盛格阳之意,当用从治之法,故以热药煎成冷服,这是“寒因寒用”之法。若非格阳,何用冷服,用热药热服逆治就行。

益民老人:
热药煎成冷服,是反佐法,犹如白通加猪胆汁汤。这怎么能够说成是“寒因寒用”呢?“寒因”,是指寒象是假的,是由于内真热引起的,所以要用寒药治内真热即“寒用”。这与热因热用正好相反。请不要把概念搞错。

李晓德:
初工先生,真寒假热证的热药冷服法,实乃反佐之法,并非寒因寒用法,热药冷服,常常用于真寒假热证之服药拒药之病例,即服药即呕吐,俗称“不受药”此时热药冷服有偷渡上焦之意,即“骗”过上焦,以达到受药的目的。寒因寒用,针对真热假寒证应采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反治法之一,而非反佐法,病的实质是真热,而表 现出假寒的现象,亦即内真热而外假寒,须用寒凉药治疗。例如病人 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 ,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煎汤热服。 因寒是假象,而热是病的实质,故仍须用寒药来解决。何为反佐法?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寒凉药,或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虽然反佐法也是反治法之一,但是病的深重程度,病的寒热性质不一样,所以必须应该区别对待。反佐法主要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热因热用法,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之法。例如某些亡阳虚脱的病人,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有时会见到面颊浮红、烦躁等热象,因其热象是假,而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以温热药物治疗,就是热因热用。 这三者是有区别,也有联系,临床中,必须分清三者的关系,才能精准诊断,精准下药,才能救人于危难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0: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说少阴病的白通汤证的问题。
阳虚可以导致阴盛,阴盛可以导致阳虚。所以,临证时,究竟是属阳虚为主还是属阴盛为主,有时的确也难截然划分,故有白通汤的设立。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314)。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315)。
314条说明白通汤证是由于下利引起的。315条,下利不止而又见脉微甚至无脉,凭脉而论,似乎阳衰阴损已极,为什么不用通脉四逆汤加人参和葱,反而用白通纯阳破阴之剂呢?就是因为没有“利止脉不出”的险证。利不止说明阴液阴精未极度消耗殆尽,其脉微甚至无脉是由于寒邪闭郁脉气而阳气不通畅之故。所以,白通汤证属于“微虚微实治其实”的方证。
“微虚微实治其实”也就是阳虚与阴盛各半,二者都不严重,先泻其实邪,邪气去则正气安。但毕竟是虚实参半,所以用辛热治阴盛之实,不得过量而耗其阴精,故采用轻剂。葱白用四茎而不是用九茎,附子用一枚而不是用一枚大者,干姜用一两而不是用三两。三物皆属辛味金气,功效能升能降,先升后降,就能贯通阳气而脉气出,故以辛金色白之意命名为白通汤。若是服汤后,阳明之金气仍不能降,反而干呕烦者,则是光用辛金气味还不够,还必须佐用猪胆汁苦降,才能使阳气归根而不上浮。故说“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然而辨证不确,假设证属“下利止而脉不出者”,虚阳浮越者,若虚当实治,误用白通汤,则阳气暴脱,阴精消亡,故也会“服汤,脉暴出者死”。

李晓德医案:
白通汤医案一例  患者刘某 女40岁  无故出现阵阵发热,当地村医断为风热感冒,给予银翘散3付,服完一付后 ,头面烘热,自汗,面色嫩红如桃花,烦躁欲死,自诉双下肢如入冰窟,尿频尿急,无尿痛,脉细而急,心率130次/分,此例病人村医误为上焦风热,误服用银翘散,疏风清热,致此辩证,急投白通人尿猪胆汤  附子30  干姜30 葱白4节  童便 猪胆汁个30毫升 两付,次日电话来告知,服药一付后诸症大减。后遇于街头,询之,自服药两付后,再没有复发。

益民老人:
此白通汤验案很不错。归根揭底也还是“微虚微实治其实”的成功验案。虽然有面色嫩红如桃花,但不是鲜赤,说明戴阳不甚,阴精未竭,不是通脉四逆加人参汤证。要知通脉四逆加人参汤证是阴阳双虚至极的方证啊。不要搞错了啊。

李晓德:
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证实乃为戴阳证而立,假热不很甚加葱白降肺气即可使假热归位于肾,如果假热甚必加猪胆汁,人尿降胆胃之气。何谓戴阳?是指阴寒下盛格阳于上。何为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四逆汤实乃为格阳证而立。格阳,戴阳是有相似之处,一则内寒而表热,一则为下寒而上热,皆为真寒假热证,戴阳属于广义之格阳,但是临床时又必须分清楚,与虚实无关,而只与真假有关,此两种为真寒加热证。也就是“水寒不藏龙”,虚阳浮越,是指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室。水火相抱,阴平阳秘。水足则真阳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无病。如果外感内伤,导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于是离位上奔导致火不归元证,也就是您老表述的阴虚火旺吧。也就是“水小不养龙”之意,你上述的白通汤加猪胆人尿汤实指为戴阳证而立,即广义的格阳证,与虚阳上浮无关,也就是真寒假热证。

益民老人:
1、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是反佐药,不是治戴阳而设。方证中也没有明言有戴阳的表现。
2、白通汤证是微虚微实的方证,即使凭用了葱白来推断可能有戴阳,也很轻微。要知治疗戴阳不是葱白的专利。白通汤里用葱白与附子干姜合用,是为了通脉,使脉象出来。不行的话阳明胃金上逆干呕而烦,就只有佐用猪胆汁、人尿苦咸下降,这样气机才能左升右降而脉气通贯出来。
3、阴盛格阳是由于寒湿格阳于外,一般不戴阳。寒湿就是寒湿,没有什么广义侠义的意义。
4、水不藏龙,是后世医者的说词,治杂病用得上。伤寒论的白通汤证是下利不止引起的,还没有达到阴精耗竭的程度,只是微虚,因而也不会有虚阳浮越而戴阳的证候。但下利太过,等到无利可下的时候,虚阳浮越之证就会发生。此际病机已经由微虚微实转变为纯虚,阳虚阴竭,误投滋阴抑阳必死。
5、辨寒热岂有不辨虚实之理,寒热寓于虚实之中。总之,虚阳外越与阴盛格阳都是内真寒外假热,但一是虚,一是实,必须分清。

李晓德:
寒热虚实当然要辩,但是侧重点不同,如果统而言之,您老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精细区别的话,还是有不同之处。水不藏龙说并非后世医家的说辞,早在《周易》等书就有龙,雷之说。白汤也不是”微,虚微实”的方证,既然是“微虚微实”怎么会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之说呢?脉暴出,难道会无缘无故?因为是下利导致肾之真阴亏虚,真阳外越,少阴肾,真阳无处藏身,阴阳离决之象。都要阴阳离决了,怎么还会是微虚微实呢?人尿,猪胆汁,救其阴,阳有所依,脉才会微续,葱白乃引浮阳归位之药。带领附子,附子干姜人尿猪胆汁一起通阳复脉。

益民老人:
从方测证,白通汤用量轻,没有人参,是纯阳破阴之剂。所谓破阴就是祛除寒湿,并且寒湿轻微,所以称“微实”。其主治证是“利不止,厥逆无脉”,无脉是因为脉气被寒湿郁闭,这比通脉四逆汤主治面赤戴阳,利止脉不出者的纯属虚者不同,此者虚的程度轻微,所以称“微虚”。合起来就是“微虚微实”,治疗原则是“治其实”。其道理就不再重复了。
教科书也是认为白通汤治疗因为“阴盛格阳”导致的面赤戴阳,您认真看看原文有没有面赤戴阳之词。寒湿不甚,它就不会格阳发热,更不会戴阳。
所以,“通脉”,“白通",都是为了恢复脉象。前者是补虚以通脉;后者是祛寒湿以通脉。二者所属的病机不同嘛。

李晓德:
益民老师,看了你对《伤寒论》的一些解读,您的观点也是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其中也有很多精辟之处,学生一直在认真理解您的学术观点。,唯独那条“白通汤”条的解析有些让我无法信服,让我和您较起真来了,对不起您老啊,相信你有足够的心胸容纳学生的质疑,我也翻阅了许多资料,特别是对您老认为的”微虚微实”的观点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这是一条由“实转虚”,由阴寒内甚导致下利阴伤,最后脉不出,转为“阴阳诸竭”的条文,且是“大实转变大虚”一条。这一条也是读伤寒最为关键的一条,联系上下条文读和理解就会有所感受。且不说教科书和大多数伤寒大家支持我的观点,也不谈论什么龙什么火,但是从条文本身来解析也不合乎”微虚微实”的论断。您老的的观点就是从方的用量上推测出是”微虚微实“没有用大剂量的药物,似乎没有说服力,恰恰相反,我的看法就是,正是”大虚大实“,所以张仲景没能敢运用大剂量的药物,因为有”大虚不宜猛补,大实不宜猛攻“之训,猛攻猛补都可能随时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亡。究竟用多大的量合适,张仲景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确实也很难把握,所以就有了“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的生死难料的条文。以上只是我的浅薄之见,望您有足够的胸心容纳后辈的无知之见。

益民老人:
1、白通汤我把它定性为“微虚微实”之证,是相对通脉四逆加人参和葱白汤证来考虑的。读伤寒论,不仅要仔细思考本条,还要与其它条文联系比较,才得旨归。
2、建议您回转第82楼(四、)以及喻嘉言的医案里,考察我的本来立意:“阴盛格阳”与“虚阳浮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实,后者属虚。
3、明白我的立意之后,您再想一想,白通汤证是属于阴盛格阳呢,还是属于虚阳浮越呢?如果两者都不是,那就只能属于“微虚微实”之证。
个人阅历有限,且因目前有西医的介入,因下利无度而引起的虚阳浮越已经不多见。但查阅古今医案,面赤戴阳证并不一定见于下利病者。当阴虚及阳,阴阳双虚之人,误用剛燥回阳之药,也往往引起暂时的阴虚阳亢的面赤目赤假象,如我前面介绍我表哥的医案那样。也有阴阳双虚的人,误用辛热发汗通阳之剂而面赤戴阳的。挽救方法以古益元散为稳妥(附子,艾叶,干姜,甘草,人参,葱白,童便,黄连,知母,麦冬,五味子,姜枣,冷服)。
由此我们再来看看仲景是怎样处理这类问题的思路。仲景遇到阴阳双虚而又不太严重者,往往是先救其阳,后救其阴的。如伤寒论第29条:“……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用甘草干姜汤回复阳气,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草是姜的两倍,是比较温和的回阳法,不至于回阳而伤阴。所以回阳之后,即可用芍药甘草各四两专门复阴。故仲景记载的这个医案是成功的。
可以推测,白通汤证也是阴阳双虚之人,感寒下利不止,会加重阴阳双虚,当先救其阳,用轻剂辛热佐咸苦的白通加猪胆汁汤,祛寒湿而止利,回阳而复脉,达到“服汤,脉微续者生”。此即“微虚微实治其实”的成功范例。
若是长期患慢性病,阴阳双虚已极之人,感寒下利不止,虽用白通汤之轻剂,也因辛热耗阴,苦寒和咸寒损阳,仍然会引起亡阳阴竭,虚阳浮越,脉“暴出者死”。所以,白通汤只适用于“微虚微实”之人,而绝不可以用于“大虚”人。
至于仲景为何在本汤证里例出“生”与“死”两种转归呢?就是告诫医者必须仔细辨证,不要误诊,勿虚虚,勿实实。
我想,这样解读《伤寒论》,并付之实践,基本上不会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0: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说少阴病的附子汤证的问题。
上文说了,临证时,究竟属于阳虚为主还是阴盛为主,有时也确实难以截然划分。所以除了设立了白通汤证之外,还设立了附子汤证。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305)。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较,附子、白术加陪,而且去生姜加人参。可知这是一个“盛实盛虚治其虚”的方证,也就是通常说的治疗正虚邪实的方证。因而补虚是第一道关口,补虚才能祛邪。所以尚有配合灸法者。采用灸法,是针对背恶寒,阳气虚而寒气甚者。但同时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口中和”,不干燥口渴,阴精未亡者,才能采用。如果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伴背恶寒而脉沉者,又同时伴有口渴者,说明这是阳气虚阴精也虚,阳和不能布敷,故有类似表寒之现象。补其虚,扶阳救阴,以附子汤治之,不必再辅以灸法。正如陈逊斋所说,太阳为表,少阴也为表,太阳之表可以发汗,少阴之表不可以发汗。意思就是少阴之表,当以扶阳救阴为第一。

李晓德:
真武汤和附子汤药物只有一味之差,都主治肾阳虚,寒湿停滞之患,但是真武汤主治少阴阳气不足,在里之水邪泛滥为主所以附子配生姜温阳宣散水邪。其主证,头昏目眩,心下悸,四肢沉重,下利,小便不利,或者清长,甚至全省水肿。如果只有阳虚,没有水邪,就不是真武汤的适用证,附子汤证主之少阴阳气不足,在外之寒湿凝滞于肌肤经络骨节为主,其主证,身体痛,骨节痛,四肢寒,背恶寒等。治疗重在补元气,益元阳去外在之寒湿,故人生配附子且附子用量倍于真武,张仲景其益元阳元气之旨意可见。可见真武,附子汤皆主治元阳虚,寒湿盛。一个主治在表之寒湿,一个主治在里之寒湿。临床常见这两个类型,但要分别对待,才能精准辩证,精确用药。“口中和”仲景之本意在于少阴表证和阳明经初表证相鉴别,阳明初表证也会有恶寒等表现,《伤寒论》183 184条可见原文。但是阳明初表证只有一日,容易忽略,很快就会出现阳明经证的“口不和”但症状表现与少阴表证极为相似,“口中和”“口不和”是其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益民老人:
真武汤,附子汤皆主治元阳虚,寒湿盛。这是二者的共同的基本病机,没有错。差别在于真武汤以寒湿之阴盛为主,阴盛导致阳虚,以实为主,故有“仍发热”的阴盛格阳之证。附子汤证的寒湿也是盛的,但元阳虚的程度也比真武汤严重,故为“甚实甚虚”之证。只在虚实程度上辨差别,不必在枝叶上求差别。    少阴病也有口渴,阳虚不化气有口渴,下利损伤津液有口渴。君不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君又不见“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饮水自救。”所以口中和与不和,口中渴与不渴,是鉴别附子汤证的虚损程度,以便用附子汤时,决定是否配合艾灸。扯到与阳明相鉴别,当然也可以,但路远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0: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说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302 )。

上帖说的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都属于少阴病的寒化本证。真武汤证的“仍发热”,寒战而“振振欲擗地者”;附子汤证的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等,都是寒湿伤元阳而表现在外的证候。不是寒湿伤表之证。故不可发汗,不可用麻黄细辛发汗。否则汗多亡阳。
此二方是治少阴虚寒兼太阳表寒,为平素阳虚体质感受寒邪而设立的方证。观“始得之”或“以二三日无证”,说明没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等证候,本体的阳虚不厉害,可以用辛热或佐以甘温微发汗。相对而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寒湿在表较重,故方中没有甘草而有细辛;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寒湿在表较轻,故方中没有细辛而有甘草,甘草温脾阳,资汗源而微发汗。后世的助阳发汗的再造散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21: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气化说学来读《伤寒论》。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君相二火同气,实际按五运而言,只有水火相对,水火阴阳互根互化,相对平衡。失去平衡,或者是阳亢阴虚,或者是阴虚阳亢;或者是阴盛阳虚,或者是阳虚阴盛。不仅仅是水火相争,并且虚实也是相对变化的。这是本专帖的主旨。本来在84楼里已经作了小结。可喜的是,朋友们对这一论题很感兴趣,但在谈到阳虚阴盛的时候,却与朋友们发生了歧义。这也难怪,因为《伤寒论》少阴篇的白通汤证,四逆汤证,历来医家都是按照少阴虚寒来判断的,面赤戴阳也多数说成是“阴盛格阳”所致。在争论中,朋友们多引用龙雷之火,相火,阴火这一类比较抽象概念而内涵多义词语,所以难以达到一致的认同。
在郑钦安的《医理真傳》里,把人身的真阳冠上许多名词,如相火,君火,龙雷之火,无根火,虚火等。把病机名称冠之以元气不纳,元阳外越,真火沸腾,肾气不纳,气不归元,孤阳上浮,虚阳上冲等名目。命名越多,越是造成混乱。如“阴火”,有人认为是心火,有人认为是肾火,龙雷之火,有人认为是脾胃虚火,争论不休。而所谓龙雷之火,可以解释为阴盛格阳之火,也可以解释为元阳外越之火。所以我建议,大家读《伤寒论》,除了君火和相火遵《内经》旨意可以运用之外,其余杂七杂八的火,不必用来说《伤寒论》之理,以免造成紊乱。只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上来推求旨意,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八纲辨证加上标本中气的辨证,用来解读《伤寒论》,就能执简御繁,起到事半功倍的收获,读一遍就可以了解大概主旨,多读几遍再结合自己的临证感悟,或参考别人的论述和经验,就可以辨别是非。
如317条:“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首冠之以“少阴病”,就要考虑少阴统主水火,水为阴火为阳。其主证是“下利清谷”,《内经》讲:“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那么为何说“里寒外热呢?这就要辨表里寒热虚实了。接下来有“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提示这是属于虚寒。接下来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这一个“反”字很重要。因为内(里)为本,外(表)为标,标本不一致,標是假象,本是真的。所以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內真寒外假热的的病证。“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这三个或然证的病位都在内,痛呕皆属寒无疑。最后一句“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是说由于下利无度,最终导致阴液阴精亡失,因而“利止”即无物可下,同时阳气无所依附,所以有面赤戴阳,身反不恶寒的假象。这就可以判断病机是大虚大寒,虚阳浮越。用“通脉四逆汤主之”,即是用通脉四逆汤加人参和葱治之。“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即是证候与病机皆相应者才可服之。这就是用八纲结合标本辨证的思维过程。
315条:“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是说少阴寒化,下利不止,用白通汤。是实寒还是虚寒呢?看315条:“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阴病寒化而下利脉微者,当然是属虚寒。虚到什么程度呢?主要从下利止与不止,是否有戴阳证来判断。此证“利不止”则是阴精未竭,还有物可下,提示虚寒不太甚,并且没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的假热,这也提示不是寒极。之所以厥逆无脉伴有干呕心烦者,是因为阳明胃关气机不能顺降,气化不能升降周流,心脉被寒湿郁滞,脉道不通畅之故。阳气郁滞不通是微实,虚寒不太甚是微虚。所以病机属于“微虚微实”,当先治其实。这是相对通脉四逆加人参汤证的大虚大寒而得出的结论,尽管病情也是十分严重的。
病机判断明确,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则脉“微续者生”。若是本来属于大虚大寒之通脉四逆加人参汤证,误用白通汤通阳,阳虽通而阴精亡,则“服汤,脉暴出者死”。
识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识得标本中气,识得五运六气与《伤寒论》的辨证关系,整个《伤寒论》也就比较容易解读,不光只是通脉四逆与白通如此而然。

李晓德:
我反复看了您的这次的解读,能让我信服了许多,通脉四逆汤加人参相对白通汤来证来说,通脉四逆汤阴损更重,几乎无利可下而出现阴盛格阳,而张仲景制方仅仅只加人参温阳且补阴精之物,而且加大了附子干姜温阳之物?难道张仲景忘记了孤阴不长,孤阳不生的道理?其用意是阳中求阴吗?而白通汤加猪胆汁,用了葱白通阳为君药,而且附子干姜用量反而小,并且加了猪胆汁,人尿等必人参清热滋阴强的多的药物,这首方剂,张仲景似乎更加注重滋阴,助阳似乎用的比例很小,其用意是阴中求阳吗?你老的“微虚微实”(微虚微寒容易理解一些)“大虚大寒”这个虚是指阳气而言吧,寒是指阴损的程度吧?如果是这样你老的解读就好理解一些了,否则就会让读者容易产生误解的。

益民老人:
1、通脉四逆汤证的戴阳,是虚阳外越,本质是大虚大寒,虚寒是无力格阳的,所以不能够称之为“阴盛格阳”,这一点我已经反复讲了多次了。
2、通脉四逆汤加人参为大虚大寒而设,是因为下利无度,阳随阴脱,最后无利可下的时候,阳亡阴竭就已经达到了极限,所以是大虚大寒险证。
3、临证的病情变化多端,事实上从历代的医案来看,虚阳外越,大虚大寒之证,也不光只是因下利而引起,凡慢性杂病,阴阳双虚之人,误服大辛大热的附子纯阳之剂,或误用辛温发汗之剂,都可以出现虚阳外越之险证,视其伤阴的程度,也不一定要用通脉四逆汤原方,您看看前面我介绍的古益元汤,实际就是在通脉四逆汤的基础再加上一两味滋阴之品。总之,虚阳外越的用方用药,必须在回阳救逆的同时加进人参等甘寒之品,加多加少,要看阴精虚损的程度。通脉四逆汤也有加猪胆汁之方,是不是要加,也就是要看具体病情的需要。回阳救逆当然是主要的,阳生阴长嘛。但阴根没有了,再怎么阳生,阴也不会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积分

7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98
发表于 2012-12-29 08: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编辑整理还是很费些时间的。另外,益民老人还没有出太阳、少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

积分

4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00
发表于 2012-12-29 09: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留个爪印,下次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5:14 , Processed in 0.104666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