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平撰写)
姚荷生教授是我省一位著名老中医, 医德高尚, 学验宏富, 名声颇望。我于60 年代跟随姚师学习, 亲临教诲, 耳濡目染, 受益良多。忆先师音容犹在, 顾往事历历皆新。虽无力概其全貌, 述二三事足见一斑, 爰作此短文, 以志怀念。
一、我于1964 年参加姚老主持的湖口病临床研究, 次年又赴我地进行巡回医疗, 一直与姚老同吃同住, 在其身边学习。由于疗效卓著, 声望日高, 就诊者日众。他是马不停蹄, 从上班忙到下班, 不管是有身份的人, 或是老百姓, 都普同一等, 随叫随诊。对于较重的病人,来诊又不方便, 请姚老出诊, 他也预约应允, 有时要往返十余里, 从不叫苦怕累。对学生要求严格, 门诊病历要书写整理, 尤注重辨证论治中的理法方药各个环节。住院要写会诊记录, 有时一份病历, 要修改多次, 直到他满意为止。他特别强调, 中医要结合临床学习, 尤注重微观辨证。60 年代他就提出, 注意现代医学对中医临床的负迁移。他治学严谨, 学识广博, 为本人初涉医林, 指明方向。
二、姚老在临床上有三大特点, 一重症状鉴别, 二重脉诊, 三重病机分析。所谓重症, 姚老对《伤寒论》造诣很深, 他说《伤寒论》概括起来有两大内容: 一是辨证规律,二是论治原则( 包括药物配伍典范) 。学《伤寒论》 , 要结合临床, 要用伤寒的方剂, 因为它不仅“是治疗急性热病, 同时更主要是广泛治疗内科杂病”。所以他很崇尚“在六经中求根本, 不在病名上寻枝节”的名训。尤重视症状鉴别, 问诊详细, 往往采取排斥返思法, 了解疾病变化的全过程, 尤重视新病久因的兼夹, 以抓住现在症为主要矛盾, 突出掌握现在症的症状鉴别的特点。二重视脉诊, 这是姚老临床一大特色。他在诊脉时, 一是重视浮、中、沉取法, 二是注重寸、关、尺三部的诊候, 强调病机与脉候的相应与不相应。脉诊在四诊中的作用, 概括起来, 归纳为4 个方面, 一是辨别病因, 二是鉴定证候, 三是辨明病机, 四是判断预后。姚老指出,脉诊作为客观诊断依据之一, 往往是辨证立法的关节点。有一位诊断为肝郁犯胃的患者, 见其脉弦, 但两寸俱弱, 他即诊为肝郁犯胃, 兼素禀气血两亏, 以旋覆代赭石汤加瓦楞子、川朴, 一俟气逆见平, 再予平调气血的归芍四君图治。有一胃病患者( 寒热虚实夹杂) , 历时2个月, 多方求治未愈, 远道来诊。症见: 胃脘嘈杂(胃中疼热, 饥不欲食) , 胃脘疼痛( 得食则适, 或得食更甚) , 口渴( 饮冷较适) , 便稀溏不畅, 溺常, 舌淡嫩、苔黄白而干, 脉沉细弦弱。姚老指出, 这就是乌梅丸的脉象, 又有符合乌梅丸的症, 照方服用( 改成汤剂) , 效验立见。有一细菌性痢疾患者, 已救治3天无效, 请姚老会诊, 姚指出下痢无脉, 不出7天而死, 经中西医救治果如其言。有一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经治病情稳定, 请姚老同时诊治, 姚见其脉弦大鼓指, 就跟主管医师说, 这位病人要高度重视,有危险。事不出半日, 突然心衰而亡。
三是重视病机分析, 病机是掌握疾病证候的主要关键。姚老认为: (1)分析病机要有标准, 尺度。(2)掌握邪正要知道深浅程度。(3)分析病理转归要有阶段界限。只有层次分明, 心中才有数。姚老说, 要做到这些,首要是明理, 理明才能辨证, 洞察病机。姚老在会诊一位病毒性脑炎患者时, 指出当时主要病机是, 正进邪进,正退邪退, 虚实相持, 病难逆转。后虽中西医救治, 终于无效。有一位患小儿麻痹症的小孩, 已发病月余, 请姚老诊治, 当时小孩有点流涕, 略咳, 但症极轻微, 姚以桑菊饮加葛根、木瓜、十大功劳、杜仲、白芍, 5剂药后, 上述症状已除, 左腿跛拐程度大为改善。后以原方进数剂,症状大有好转。所谓谨守病机, 是非常重要的。
姚老还重视并善于医学教育工作, 有很强的组织指导能力、演讲表达能力; 知识渊博,平易近人;病案分析, 条分缕析, 旁征博引,详实可信;善用经方, 效法前贤而俱创新。姚老不愧是一位造诣很高的中医临床学家, 又是一位医学理论工作者, 诸岐黄家无不心悦诚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