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806|回复: 14

南阳2011经方网友聚会特诊分会场脉诊部分小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9 22: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南阳2011经方医学论坛的特诊分会场由姜宗瑞、黄波、肇永前与本人主持,相关内容已有黄波的精彩总结。本人擅长经方脉诊,黄波建议由我续写脉诊篇,感觉有些勉为其难。脉诊之难,自古就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叹,况且经方医学的脉诊研究者历来罕见,在当代有兴趣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特诊分会场介绍脉诊者主要有著名网友黎小裕以及江西省传染病医院的宋高峰。黎小裕就脉诊的一些常见脉法运用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在有关妇女孕脉的认识上与多位脉诊爱好者互动发言,气氛较为热烈。宋高峰跟随本人学习,学习期间对本人的经方脉学经验作了一些初步总结,在会上作了题为“徐汝奇三阴三阳六经病的脉证应用要略”的发言,针对提问,本人与肇永前作了一些补充。脉诊的学习,本人强调了下指法,必须注重王叔和《脉经》,除了理解文字的悟性,尚必须有“一脉相传”的师徒授受条件,尽快建立《经方脉证学》对于经方医学的推广有非常的紧迫性。
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诊脉排在最后,但它最具有中医特色,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吴鞠通也说:“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孙思邈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尤在张仲景看来,脉诊更是可以达到“料度脏腑,独见若神”的效果,所以绝大多数条文都强调了平脉辨证,脉诊的价值或可等同于当现在科技中的医学鉴别机器,病、脉、证、治这四个字环环相扣,方证、药证简简单单。毫不夸张,本人遵循医圣教导,每天都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感觉结合黄煌老师的体质望诊,色脉周全,脉证合参,方证把握之精准,经方运用之确切,自是妙不可言!
翻开《伤寒杂病论》全书白文,不难发现,医圣拟定的理法方药体系是一以贯之的,系统性非常强,但自明代医家徐灵胎以及日本医家吉益东洞倡导“类方类证”的学习以来,医学生多注重了一方一证的经验。而现代中医院校教育更是把《伤寒论》教材简单化,直把“辨脉法、平脉法”这两章竟然不屑一顾的删除了,以尊重张仲景为由而轻视王叔和,机械地剥离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以至于一代代下来,教授们的学生又成了教授,一代不如一代,如今这些教授把脉诊当做奇谈怪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兹将宋高峰发言的主要内容附上:
1.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提示太阳病主脉象浮,为阳证。
主证对应: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法对应:“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见《伤寒例第三》篇,下同。《伤寒例》为王叔和所作,其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症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此处经络辨证,仲景并无明文,徐师以为王叔和以三阴三阳六经解释三阴三阳六病,当是对方证论治的推广)。
临证所见,太阳病独脉表现多见寸部脉浮,尤以左寸浮明显。兼脉:数主表热(例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缓主表虚(例如桂枝汤证、桂枝附子汤证),紧主风寒(例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滑主风痰(例如白虎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旋复代赭汤证)。依据:“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134条),等等,凡太阳病皆当从此类推,
太阳病病位在表,主脉见主证,兼脉见兼证,符合太阳病主脉者为太阳病,否则是它病,或者为合病。
2.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条)。提示阳明病的主证是胃家实。阳明病分为三个类型:太阳阳明见脾约证、正阳阳明见胃家实证、少阳阳明见胃中燥烦实、大便难。阳明病主脉象迟。
主证对应:大便难,兼证见自汗出、潮热、谵语、欲吐。
脉法对应:“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兼脉:太阳阳明,脉实(例如大承气汤证),浮虚(例如桂枝汤证、猪苓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脉浮而紧(例如栀子豉汤证、吴茱萸汤证),趺阳脉浮而涩(例如麻子仁丸证);正阳阳明,脉迟(例如承气类方证)、脉大(例如白虎汤证);少阳阳明,脉弦浮大(例如茵陈汤证、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等等。
临证所见,阳明病独脉主要表现在寸部,尤以右寸、右尺明显。依据:“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245条)
阳明病病位在里,主脉因转变原因不同而表现有异,证候群也表现多端,但主证必见大便难,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
主证对应:口苦,咽干,目眩,兼证见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脉法对应:“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临证所见,少阳病独脉表现为脉弦细,尤以双关部脉弦明显(例如柴胡类方证)。依据:“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265条)。
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症候群表现较为复杂,但主脉、主证必备,治疗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条),却也强调“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条)。
4.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主证对应:脘腹胀,呕吐,腹泻,不渴,偶腹痛,腰困痛,身发黄。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兼脉:脉浮(例如桂枝汤证),脉浮而缓(例如桂枝加芍药汤证、),脉弱(例如四逆汤证、人参汤、小建中汤证、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证)。
临证所见,太阴病独脉表现主要为关脉弱,或寸关浮而缓。依据:“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病病位在里,证候群表现以其虚寒、湿盛症状为主,“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5.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主证对应:精神差,昏昏欲睡,欲吐不吐,恶寒蜷卧,下肢肿胀,咽干痛,烦躁,发热、便血。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兼脉:脉细沉数(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黄连阿胶汤证),脉微欲绝(例如通脉四逆汤证)。
临证所见:少阴病的独脉表现为寸关尺三部皆沉细弱,但寸、尺沉细弦紧、关沉细稍弱,均属少阴。依据:“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 脉阴阳俱紧,指寸关尺三部沉细紧,例如猪肤汤、甘草汤证、半夏散及汤证、真武汤证,多为阳气虚损,阳不制阴,阴火上冲的证候表现。
少阴病病位纯在里,证候群表现为病情危殆,似是而非,多真寒假热证,阳虚阴盛,病情危殆,认定只要符合“脉微细,但欲寐”的主脉主证。少阴病治则不可汗、不可下。如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6 .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主证对应: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上热下寒、里寒外热,上实下虚等等病情错综复杂的证候群如消渴、腹胀而下利、饥而不欲食、胃脘嘈杂、烦躁、呕吐等表现均属厥阴病范畴,主证必俱手足逆冷,兼证表现多样化,但多伴有下利即大便稀症状。
脉法对应:“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主脉象微细弱(例如当归四逆汤),兼脉可见微细弱数(例如乌梅丸证),或沉细而迟(例如麻黄升麻汤证),或沉细微弦或紧(例如瓜蒂散证)。
临证所见:厥阴病的独脉表现在寸关尺三部均沉微弱细,但以寸关沉细弱为主。依据:“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病位在里,证候群表现在上、中、下焦病均可见证, 相对三阳病的单纯的主证表现而言,主证呈多样性,错综夹杂是其特点,症状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性较强,平脉辨证,当舍证从脉,只要符合脉象微弱者,即可认定。
以上系三阴三阳六经病单一的脉证应用要略,但临证中合病者较为多见,合病从脉证其实也非常简便,如太阳、少阳合病的诊断,只需有太阳病的脉证、少阳病的脉证同时并见,即可断定。如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中“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为太阳病证,而“微呕,心下支结”为少阳病证,再从证测脉,当寸部脉浮、关部脉弦,尺脉稍弱,脉证合参,诊断明了,方治即出,将太阳病主方桂枝汤,与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两方合而为一,即柴胡桂枝汤。六经合病的诊断、经方合用方法皆可以此类推。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20 收起 理由
雍乾 + 20 理论联系实际,恢复仲圣绝学!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2011经方会议归来之华佗篇
下一篇:致宛西制药集团的感谢信

41

主题

182

积分

58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
发表于 2011-4-19 22: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徐老师倾囊相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60

积分

175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960
发表于 2011-4-19 22: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经验,这是我一直想要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3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4-19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师总结的都是干货,实用性极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1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4-19 23: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徐老师 我收藏了
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积分

12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4-20 05: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师总结的都是干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99

积分

47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9
发表于 2011-4-20 08: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候多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597

积分

232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7
发表于 2011-4-20 09: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兴奋
今天,俺江西也还有中医奇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1-4-20 10: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这些教授把脉诊当做奇谈怪论也就不足为怪了![s:180]个人阅历所见,我们不能去强求别人,中医这东西就是这样,信与不信,她就在那里,不悲不喜。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文章《小郎中实习手记二十五:把孕脉辨男女 》: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 ... 8166&page=1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发表于 2011-4-20 12: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很清晰!谢谢总结并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729

积分

795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君若问我何妙招,全靠

Rank: 3Rank: 3

积分
729
QQ
发表于 2011-4-20 12: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江网—江西日报<中医,耐得寂寞总是春>一文中写到:“七代单传但愿人无病,三指生涯何妨我独贫”。在南城县建昌镇建国路80多岁的老中医谢庄泉诊所,首先吸引笔者的是门上悬挂着的这副对联。谢老先生须发皆白,体瘦,但精神矍铄。他行医时不大说话,只是将手指搭在病人的脉搏上,偶尔问一两句,再看看病人的舌苔,翻翻病人的眼皮,然后下笔开药方,笔走龙飞,候在一旁的弟子赶忙照着方子抓药。
徐师也是这样看病的,凭脉辩证古中医之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1-4-20 17: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奇难杂病) 的帖子

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便知道十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蒋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大后方,当地有位名医听见病家不断反映,说他看脉知病,觉得很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开业术”,曾两次叫自己的染病的亲戚去他那里就诊,试试他的脉诊本领。结果,病情症候都是未经自诉而被一一写在方笺的脉案上。这位名医于是备办了礼物亲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礼回看,成了学术上的朋友。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症候,而疗效却很高。有的老先生连起因和病的传变,都能给你全部说出,恍如他亲眼所见。我所见到的这几位老先生,都已经死了。十余年来,群众们还传说着他们的神奇的技术。我来到广东,也遇见过几位这样的老中医。记得在1955年的时候,我和蕉岭的一位徐老先生会诊,他也不待病人讲病,而能叙述患者的症候如数家珍。我和他往诊各种各样的病例,他所指述的,大致都很准确。某地有一位黄老先生,看脉的经验非常丰富。由于这样,他倒不喜欢别人说病。据说,他比上述的蒋老先生的脉理还要深奥。黄老先生遇有病人对他说:“医生,我头痛目花”等,他便不高兴。今天我不是提倡这种作风,而是想通过这些我所曾耳闻目见的生动的事例,来旁证祖国医学的脉诊学方面,它所存在的的精蕴是完全肯定的。西医张公让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有一次他和一位老中医同乘火车,途中隔邻车厢有乘客患病,找医生往诊,于是张先生和那位老中医同去看他。那位老中医把脉一摸,即说:“你这是喉咙痛”。张先生大为奇怪,因此在文章里说:“中医的脉学确实是值得研究的”。据说张先生是五代祖传的中医,同时是协和医学院肄业,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的西医。从这许多事实证明,所谓把脉知病,绝不是什么臆测屡中,玄妙无稽的。凡是对脉诊有研究的人,他们的言之凿凿的脉法,极大可能是说得出,做得到,兑得现的。有关体现在脉诊的事例的一些奇迹,若非亲身历验,似亦难怪其不易置信。 转自脉诊学的宝藏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1377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1217

积分

69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17
QQ
发表于 2011-5-4 16: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老师的脉学为我们准确辨证和施药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以脉定病,以脉定方,效如桴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53

积分

5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53
发表于 2011-5-30 20: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0几年前,我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期间,一个70几岁的博导在讲座上痛斥那些把脉就知道哪里出毛病的高手是"骗子 ",当时我就对他很鄙视.
无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1-12-13 07: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徐老师学习脉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6:07 , Processed in 0.10881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