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回复: 0

deepseek yysd--症候による漢方治療の実際

[复制链接]

10

主题

55

积分

84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5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用ai试着翻译了一段,已经达到可以看的程度,科技进步的太快了.



回首往事,那已是二十六七年前的旧事了。我在诊疗之余准备了卡片,将诊疗中值得参考的古人格言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治验案例等记录下来,这已成为我的日常习惯。不知不觉间,卡片竟积累至近两千张。我将其中方歌部分按症状分类整理,并结合自身经验,自昭和26年(1951年)1月起,以《汉方医学讲座》为题,在南山堂发行的杂志《药局》上开始连载。然而,昭和27年(1952年)春,我因眼底出血不得不静养,遂中途调整计划,于同年12月暂将此讲座搁笔。此后虽有意增补内容出版单行本,奈何光阴荏苒,转眼已近十年。
至昭和35年(1960年)秋,我与南山堂的河田孙一郎先生商议,计划撰写一部名为《症候汉方治疗之实际》的著作。时隔多年重读当年连载于《药局》的文章,发现内容过于简略,能直接用作资料的竟意外稀少。于是改变构思,以近年经验为基础,增补大量新治验案例,终成此书。此书乃忙碌诊疗之余抽暇完成,重读时深感疏漏之处颇多,未能尽如人意,但望日后逐步增补修订,使之更趋完善。
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卷末所列诸多先哲名医的文献,并大量引用了矢数道明博士及其他同侪的论说与治验案例,在此谨致谢忱。
1963年5月1日
著者

第2版序
本书初版发行之际,承蒙诸位同仁赐予诸多建议,尤以要求增补处方索引之声为多。唐津市吉富兵卫先生更率先草拟索引稿本惠示笔者。
此次再版,为响应此需求,特参考吉富先生之稿本编制处方索引,并增补前版遗漏之"头面烘热(逆上)"条目及二三处方,校正误排,略焕新颜而后刊行。谨向赐予建议诸君深表谢忱。
1967年1月15日
成人节之晨 著者

致读者
1)本书如题所示,乃以症候为核心阐述汉方治疗之实践。读者阅后当可发现,汉方医学处理患者主诉之方式,与近代医学存在显著差异。
近代医学往往更重视医师的客观诊断结果而非患者主诉,据此确定病名并制定治疗方案。因此,近代医学常出现患者虽诉诸多痛苦,却被诊断为"无器质性病变",从而被排除于治疗对象之外的情形。而汉方医学则主张:只要患者存在主观症状,就必须确立治疗方案——即以患者主诉为核心,结合腹诊、脉诊等所得体征,综合判断"证"(关于"证"的概念后文将详述),进而决定治疗方针。
故读者研习本书时,不必拘泥于病名,应着重观察患者主诉、腹候、脉象等状态,学习"随证施治"之法。
2)近代医学须先确定病名方能制定方案,而汉方医学的诊断本质是判断"此患者(非泛指疾病)当如何治愈",即诊断本身就是治疗法的选择过程——诊断与治疗之间无需病名作为中介。譬如诊断为"葛根汤证",即意味着此患者当用葛根汤治愈。
汉方医学不以泛化的疾病为治疗对象,其根本在于治疗具体的患者个体。需特别注意: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在汉方体系中,相同疾病因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
3)然则所谓"证"为何物?此"证"字虽曾与"症"同义,泛指症候,然今汉方所言"证",实具与症候不同之内涵。
昭和23年(1948年),余于日本针灸按摩师会联盟主办、厚生省协办之第一届再教育讲师养成讲习会中讲授《汉方医学概论》。今重读当时速记稿,觉其平易晓畅,故将《汉方医学之特质》中"证"之章节略作修订,附录于本节之末,以供参阅。
4)本书所引文献中,凡以汉文(古典汉语文言文)书写或文辞艰深者,皆改写为现代日语并附简要注释;至若平易者则保持原貌。另于卷末特设"用语解说",敬请参照。
5)各章卷首所列处方中:
・标有数字编号者,表示该处方设有独立小标题并附详细解说;
・无数字编号者,虽未设独立小标题,但相关论述散见于该章节之中。
6)本书中同一处方常散见于多处。如八味丸既见于"排尿异常"章,亦见于"腰痛"、"浮肿"、"耳鸣"、"视力障碍"、"精力减退"及"伴瘙痒/发疹/变色的皮肤疾患"等章。此类情形下,若某处已有详述,他处则予简略。故运用八味丸时,宜通览相关各章,其用法自明。此理于其他处方亦同。
7)另,若将本书与南山堂发行之《汉方诊疗之实际》并读,于汉方初学者而言,当更易理解。
8)关于"证",兹引《汉方医学概论》所述:
"证"者,即证据与确证之意。故言"葛根汤证",即指葛根汤之适应症。此理犹如西医诊断感冒而称"阿司匹林证",即阿司匹林适应症也。是以汉方常以处方名替代病名诊断,后缀"证"字以代病名。故诊断某患者当用葛根汤治愈,即谓此患者具葛根汤证。
《伤寒论》载:"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今须先释"太阳病"之义,然恐篇幅冗长,仅述大要:太阳病脉浮为其特征,伴头痛、项强、恶寒诸症。"几几"者,状如短羽之鸟欲飞而伸颈,乃形容项背拘急之态。据此条文析葛根汤适应症,当见脉浮有力、项背拘急、常伴头痛;若发热则兼恶寒,然无自汗。凡此诸症俱备,无论病名为何,皆可断为葛根汤证。
然《伤寒论》另载:"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亦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由此观之,葛根汤应用范围益广,其"证"亦愈趋复杂。故葛根汤不仅用于下利,亦可用于破伤风等筋肉强直之疾。
如是,葛根汤绝非单纯感冒药,实可施治于五十肩、肩凝、麻疹、腰痛、三叉神经痛、蓄脓症、结膜炎、扁桃体炎、牙痛、中耳炎、荨麻疹、结肠炎、破伤风等形形色色之疾。
然若无葛根汤证,纵用之亦无效验。辨葛根汤证之有无,恰为汉方诊疗精要所在(详见南山堂《汉方诊疗之实际》)。大抵适用葛根汤者,体质壮实而脉象有力。若施于体质虚弱、脉象细弱之人,反致病情加重。
此等"随证施治"之法,迥异于对症疗法。若仅以"肩凝"为目标施治,则属对症疗法,犹西医见热便投解热剂。随证疗法非以单一症状为标的,乃综合诸症关联模式,判明其"证"而施治。
纵有类葛根汤证者,若脉沉迟则不用葛根汤而投栝楼桂枝汤;若脉浮而弱,多示体质虚衰,此时宜用桂枝加葛根汤而非葛根汤。
"证"之构成,首重患者显现之症状:头痛、眩晕、恶寒、耳鸣、口渴、腹泻等主诉。然不可止步于患者表面陈述,须深入剖析症状特质。以呕吐为例,当细究呕吐形态:汉方所称"水逆"之呕,必伴剧烈口渴、小便不利——患者虽渴欲饮水,然饮入即吐,状如倾盆,吐尽复渴,循环往复。此等呕吐必伴尿量锐减,问诊可得小便极少之证,且无汗出。此时诊为五苓散证,投药往往一服即止渴停呕,小便通利。
然同为呕吐,若伴心下痞硬、纳呆、恶心而吐者,则非五苓散证,乃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故虽皆治呕,五苓散证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病机迥异。若仅因半夏具止呕之效而投之,则属对症疗法,非随证施治。前举水逆之呕,半夏实无寸效。
此例可鉴:凡以单一主诉为施治目标者,皆属对症疗法。随证疗法必究主诉与他症之关联,辨明"证"而后治之。
另需注意:现代医学之理化检查(如便检、尿检、血检、血压测定、X线诊断等),于"证"之判定亦具重要参考价值。
诊察已受西医治疗之患者时,须详查用药史。如服洋地黄者,其脉可现浮大有力之象,若仅凭脉断为实证而用攻法,则谬矣——需洋地黄者多属虚证,常见脉象独实而余证皆虚。故不可偏执脉象,须综合参详。又如服莨菪浸膏者常现口渴,此非石膏剂或地黄剂之证,不可误判。此类情形颇多,故遇并用他法治疗者,建议停用他法一周,以观疾病本态。
此外,体质禀赋、性别年龄等,皆为定"证"之要。然须明察:素体壮实者病可转虚,素体羸弱者病可呈实,故不可单凭平素体质判虚实。
患者嗜好、生活环境等,亦为辨"证"之重要参考。

1.头痛
头痛可见于多种疾病,既有头皮疼痛,亦有颅内疼痛。或前额疼痛,或后头痛,或左右偏侧痛;疼痛性质有搏动性、钝重感、发作性等差异,或于清晨至午间加重、午后缓解,或午后至傍晚加剧,或夜间痛势尤甚。
在诸多以头痛为主诉的疾病中,有汉方治疗显著奏效者,亦有难以期待疗效者。以下详述头痛患者所用处方及其适应症。
1. 吴茱萸汤
适用于发作性剧烈头痛。多呈偏头痛型,剧烈发作时伴呕吐。常因疲劳、过食诱发,女性多见于经前发作。发作频率每月1-2次至5-6次不等。发作时因项部肌肉收缩,致肩颈强痛,多右侧甚于左侧,痛势自耳后延伸至太阳穴。此「颈项拘急」状态为使用本方的重要指征。发作时诊察可见心下部膨满,患者多诉「胃部堵塞感」,即汉方所称「心下逆满」之证。此腹部状态亦为本方应用的重要目标。若剧烈头痛伴腹部凹陷(如脑膜炎体征),则本方无效。发作时常见四肢厥冷,脉象多沉迟,并伴烦躁不安,患者难以静卧,辗转反侧。
呕吐多见于剧烈发作时,但非必然伴随。此呕吐以剧烈恶心、吐出胆汁为特征。此类头痛患者若于无发作期持续服用本方,可预防发作。疗程因人而异,建议至少连续服用2-3个月。发作时服用可迅速缓解头痛。
若突发剧烈发作致患者无法言语仅能呻吟,需注意脉象与腹诊。
余曾将本方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及恶性脑肿瘤所致剧烈头痛,然未见效。本方所指「颈项拘急」为肌肉收缩性疼痛,非脑膜刺激征之项强。
综上指征,可推知本方对偏头痛疗效显著。然本方非仅限于偏头痛,亦可用于其他类型头痛。脉象未必迟弱,偶见数脉。





上一篇:《伤寒论再发掘》竟然有了译文
下一篇:大塚敬节先生论柴胡剂之滥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7 08:22 , Processed in 0.21264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