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50|回复: 0

試論比較傷寒論李文海 郁保生比較學,作為一門科學,具有世...

[复制链接]

37

主题

176

积分

14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76
发表于 2020-10-18 19:40:20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試論比較傷寒論
李文海  郁保生

比較學,作為一門科學,具有世界性。比較醫學,在國外日渐勃興。國内已有專門論及。近年來,國外學者都比較重視東方醫學,尤其是中醫的歷史作用。 1977年,《美州中國醫學雜誌》改名《東西方比較醫學》,反映了這種潮流。鑑於中醫的歷史地位及其在國外日益受到重視的現狀,筆者曾提出開展”比較中醫學”研究的建議。其中以“比較傷寒論”基礎較好,條件比較成熟,可以率先展開研究。現就其内容大要,略述如下:

  一、版本的比較
中醫古代文獻,尤其是傳世之作,由於經歷了一系列寫錄、刊行、修訂、增補、缺佚、改易等演變過程,而出現了多種傅本、刊本及其派生衍化的著作。《傷寒論》一書,因漢末兵燹戰亂而亡佚。約在公元 220~256年間,由王叔和進行了第一次整理修訂,此為《傷寒論》現存最早的一種古本。此後孫思邈、王燾也收錄了《傷寒論》的部分內容。這些都是見於傳世醫書的《傷寒論》古傳本。至北宋有宋本《傷寒論》問世,明萬曆年間,又有趙開美影宋刻本刊行。此外國內和日本還有幾種版本,如長沙本、 四川本、桂林本、康平本、康治本等。為了辨别這些版本的真偽,確定其學術價值,弄清《傷寒論》版本源流及原書的編寫形式,需要對傳世版本作系統、深入的比較研究,這是《傷寒論》研究的基礎。

二、注家及其著作的比較
唐宋迄今,從事《傷寒論》研究者不下四百餘家。他們都從不同側面對《傷寒論》進行了深入而又有所創新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傷寒學的發展,已成為傷寒學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這些醫家及其著作的比較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各傷寒醫家及其學派的學術觀點、理論淵源、方法特點、歷史贡獻及相互關係,把握傷寒學形成、發展的脈絡及規律,也有利於總結和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把傷寒學研究引向深入,有關這方面比較的內容很多,形式也可多樣。它既可是同一歷史時期不同醫家及其著作的比較,也可以是不同時期的各個醫家及其著作的比較,也可是不同時期傷寒學研究的總體比較,還可以是不同醫家對同一問題認識的比較等等。例如,對歷代医家關於《傷寒論》六經實質問題認識的比較,很值得重視。諸如朱肱的經絡說,李時珍的臟腑說,張隱庵的氣化說,陸淵雷的階段說,姜春華的陰陽說等。將這些頗具代表性的觀點作一综合比較 ,對我們認清諸多觀點各自的優劣利弊,其争論焦點所在,進而更正確、更全面地認識六經實質,不無裨益。

  三、條文的比較
《傷寒論》雖然採用條文式的寫作體例,但是由於作者在寫法上充分發揮了虚實反正,含蓄吐納,參證互明的文法和布局,所以在條文之間,無論或隱或現,或前或後,彼此之間都是有機聯係的,正因為如此,歷代傷寒注家,無不注重《傷寒論》條文之間前後互參的比較研究。王叔和將《傷寒論》所用汗、吐、下、溫、刺、灸、水、火諸法加以分類比較。孫思邈首倡”方證同條,比類相符,將條文方證重新歸類,更是典型的比較方法,柯韵伯按方類證,尤在涇按法類證,陳修園按經類證,沈金鰲按症類證,錢天來按因類證,近代更有按理類證和按脈類證者。這些不同的比較分類方法,都以各自的特點,較深刻地揭示了《傷寒論》六經方證間的聯係性、差異性和内在的規律性,今天仍然是《傷寒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方劑和藥物的比較
《傷寒論》方用藥精煉,配伍嚴謹,以其稳定的結構,可靠的療效而為古今臨床所習用,歷代不少醫家都曾致力於《傷寒論》方的組方原理用藥規律的研究。其中運用比較方法者,較為典型的有徐大樁《傷寒論類方》和任應秋《傷寒論證治類詮》。這方面的比较可有同類方劑的比較和異類方劑的比較兩種方式。同類方劑的比較主要從方劑租成,功效和主治三個方面着手,其目的在於同中求異,區别各方的特殊性;所謂異類方劑的比较,主要是將能治療同一病證的異類方劑進行比較,它着重分析各方所治病證的症候、病機,並結合方劑的組成、功效,以闡述其治療機理。此外,後世醫家在《傷寒論》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减化裁出不少衍化方,這也是傷寒方比較重要的內容。通過這些比較,既可加深對傷寒方組方原理、配伍規律的認識,歸納出某些藥物的專功專效,又有助於臨證更切合病情地選方用藥,提高撩效。

  五、《傷寒論》與其它醫籍的比較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而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明確指出了與經典著作的淵源關係。為了深刻理解和闡釋傷寒學,而將《傷寒論》與《內經》等醫籍進行比較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成無已深得此中奥旨,引内難之文以注《傷寒論》,開以經注經之先河,實為比較研究《傷寒論》之發凡者。關於《傷寒論》與《內經》的比較研究,前人雖已作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不小差距。張仲景的高明之處,在於他雖然以《內經》的精神貫注全書,但却並不見於文字;雖脫胎於《內經》,但又不是其翻版或附庸,而是自成一個獨立而嶄新的辨證體系。如能從《傷寒論》全書内容上,與《內經》進行全面而具體的比較,找出《傷寒論》在哪些方面,以什麼樣的形式,繼承和發展《内經》的理論,這不僅有重要學術價值,而且也會對國際交流產生重要影響。
值得一提的還有《傷寒論》與《神農本草經》比較研究的問題。《神農本草經》是先於《傷寒論》的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它在《內經》的基礎上,全面地總結了秦漢時期的用藥經驗,系統地關述了藥性理論。《傷寒論》在臨床用藥,配伍法度,乃至藥物制劑諸方面均與《本經》有密切聯係。如《傷寒論》用藥94味,其中76味主要藥物載於《本經》,且“其用藥之義,與《本經》吻合無間”(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序)。僅以大黄一藥為例,《本經》謂”蕩滌腸胃,推陳出新”;《傷寒論》則以大黄為主藥,組成三承氣湯,主治胃腸燥實的陽明腑實證。《本經》謂大黃“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傷寒論》則以大黄配活血化瘀,破血消癥的藥物,治瘀熱互結的膀胱蓄血證,如桃核承氣湯、抵當湯等。《本經》謂大黃“去留飲”,《傷寒論》則用大黄治療胃腸水飲停蓄諸證,如大陷胸湯等。顯然,《傷寒論》與《本經》的比較研究,必定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和掌握《傷寒論》的用藥之義及規律。

  六、中日傷寒學比較
《傷寒論》東傳後,在日本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日本的傷寒學雖主要來自仲景著作,但也通過其它醫籍如《諸病源候論》、《集驗方》而引進。自江户時代初期( 1604~1715 年)名古屋玄醫排斥了劉、張、李、朱醫學,倡仲景醫學以來,傷寒學研究已有了幾百年歷史,出現了如後藤艮山、吉益東洞、香川修德、望月鹿門、湯本求真、大塚敬節等一大批對《傷寒論》傳播和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漢方醫學。但是由于不同的歷史條件,使中日傷寒學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差别。對二者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比較研究,是中日兩國《傷寒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中日《傷寒論》學術討論會,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對傷寒論的比較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七、張仲景與蓋倫的比較
張仲景與中世紀世界醫學三大名星之一蓋倫( 130~200年 )的生活年代相近,蓋倫的貢獻在於把解剖學和生理學充分運用於醫學實踐。而中國醫學之聖張仲景則繼承了《內輕》的學術思想,創立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理論向臨床過渡的基礎。如果我們從時代背景、學術思想、方法特點、歷史貢獻和地位諸方面,對這兩位在東西方醫學發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醫家進行比較研究,不僅可以加深了解這一時期兩種醫學發展的現狀和特點,而且更可加深對兩種醫學發展模式、規律的認識。

總之,比較傷寒論就是以比較的方法,對《傷寒論》進行廣泛、深入、多層次的研究。多年來,有關《傷寒論》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棟,如何使這一研究深入開展下去,比較傷寒論將可提供廣泛的研究基礎,相信它的開展,將為傷寒學研究帶來新的活力。




上一篇:太阳中风为表热证
下一篇:对方证的思考 同一方证,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病身上表现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9:47 , Processed in 0.15984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