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国栋 于 2020-2-28 07:23 编辑
学习经方,要注意方证的连续性,要在细节上用心。忽略了细节,也就忽略了精准度。尤其是在关键的细节上不能弄错。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上出错,往往就会整体上出错。正确与错误,常常只差一步之遥。
《伤寒论》方证,非常富有逻辑性,一个方证之中的几个症状之间富有关联性,一个方证的症状与另一个方证的症状之间也富有连续性,这就是经方的魅力所在。
例如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有学者认为,38条“太阳中风”之“中风”二字,是传抄之误,“中风”应为“伤寒”,因为太阳中风是脉浮缓,太阳伤寒是脉浮紧。但是,我们寻《伤寒论》所集,就有答案了。如12条之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服法:“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此服法说“不汗”“又不汗”“汗不出”,为什么不说“无汗”“无汗”“无汗出”,这就是与太阳伤寒麻黄汤证的“无汗”作区别。太阳中风汗自出,服桂枝汤,可以变为不汗出。如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而出现心烦,发热不解,就是由于服汤后不汗出,表郁不解,反而加重,表热有入内之势,故心烦。桂枝汤证无心烦,反烦,是桂枝汤证的反常表现(也是12条服桂枝汤若不汗,更服仍用原剂量而不加大剂量的缘故)如果这时候不刺风池、风府,则表郁增重就会由脉浮缓变为脉浮紧,脉浮紧而不汗出,则表热不能从外解,就会入内,表热入内就会由“反烦”变为“烦躁”,成为38条“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再如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条是太阳伤寒的变证。伤寒脉浮紧、无汗、身疼,是因为太阳伤寒者营卫俱强,营气强则脉紧,卫气强则脉浮。营卫俱强,邪气在身体表部郁滞过重,故身疼,这种情况必然无汗。假如有汗出,则表郁得以释放,必然由脉紧变为脉缓。那么,伤寒脉浮紧、无汗、身疼,变为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则为营气入内了。营气入内,则表郁得缓,脉浮紧变为脉浮缓,身疼变为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身不疼,是营强减弱了,正邪在表部交争不那么强烈了,所以脉也由浮紧变为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是正邪交争,不得汗出,表邪不得从外解而入内的表现,故为表实无汗之证。无汗而表邪不解,脉由浮紧变为浮缓,也是表邪入内的反应。身重乍有轻时,是表部的邪气乍有所去,表邪轻了,故而身重乍有轻时。表部的邪气哪里去了呢?此证没有汗出,也没有小便利,表邪并没有被排解,那么表部的邪气轻了,就必然是由外入内了,所以治疗“脉浮缓,身重乍有轻时”的方药需要用石膏清内热。
无少阴证者,是无38条“(汗出)恶风、烦躁不得眠”之证,如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干姜附子汤主之。”务必防止以大青龙汤发汗于少阴虚人。少阴证是虚寒证。38条“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就是少阴虚寒烦躁。烦为阴虚,躁为阳虚。少阳不得眠者无阳虚,故少阳不得眠者无躁。如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都是只有心中烦热而没有肢体躁动。38条之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者,必为少阴虚寒。
38条的大青龙汤证有烦躁,但不是烦躁不得眠,故大青龙汤证的烦躁是实热烦躁,不是虚寒烦躁,其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是表热入内,热伤正气了。故大青龙汤之甘草用量倍于麻黄汤,而且加生姜、大枣,以甘草扶助正气,以生姜大枣扶助胃气。
39条的大青龙汤证身重,是内有湿热,湿热弥漫于外故身重。石膏解肌,清泄湿热,故实热身重者当加石膏。38条烦躁,是热入胸肺,热伤血气则烦躁。39条身重,也是热入胸肺,热伤血气则停湿,湿停表部故身重。热入胸肺烦躁者可与石膏清热。热入胸肺而湿停表部身重者,也可与石膏清热。如第6条、219条“自汗出、身重”,就是石膏证。不汗出而身重者是邪气未离表,并已入里。自汗出而身重者是邪气已离表入里,里热外熏故汗出、身重。
关于营卫气的研究,后世医家还有创新的学说,例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的卫气营血辨证。现代医学借助现代科技,将人体组织细胞分辨的越来越细微,越来越数字化。例如白细胞计数高者,通常为病菌感染;淋巴细胞计数低者,通常为病毒感染。以中医理论思维,白细胞计数高者,通常为阳热证;淋巴细胞计数低者,通常为阴寒证。现代中医,应该继续营卫气的研究,将现代医学的数字化,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也就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化也就是细微化。有细微化才能有标准化。标准化是中医学发展的方向。所以,以中医学基础理论驾驭西医学的细微化,实现中医学的数字化,是中医学发展的方向。
|
上一篇:原来MERS疫情还未得到控制下一篇:CDC需要更大的权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