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8 12: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中国医学大成(第四册)温病分册
本帖最后由 青阳升 于 2020-1-29 20:44 编辑
提要 摘:
瘟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
大抵谓伤寒自毫窍而入,中于脉络,自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
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
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表者,有表里各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 一一辨别。
引 摘:
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瘟疫初起 摘:
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
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
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
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
初起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 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
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
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
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上用水一盏,煎八分,午后温服。
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
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
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
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
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
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
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
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
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斟酌,所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
解:
吴氏认为温疫的侵入途径和部位与一般外感不同,他指出: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为表里之分界,是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膜原。邪气在经络则为在表,邪气入胃即为在里,温疫的病邪自口鼻而入后,并不同于一般外邪先表后里的传变形式,吴氏提出了“邪伏膜原”的理论,他认为: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因于经,营卫所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须俟邪毒或出表,或入里,然后随证治之,引导邪气外泄。
附:
达原饮方歌
达原饮内槟榔先,厚朴白芍知芩兼,
草果甘草须减下,午后温服用水煎。
--(清)田净意著,瘟疫安怀集,中原农民出版社,2017.03,第14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1)初期:寒湿郁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 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槟郎 10g、厚朴 10g、草果 6g、苍术 15g、藿香 10g、陈皮 10g、羌活 10g、生麻黄 6g、生姜 10g
(2)中期:疫毒闭肺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推荐处方:槟郎 10g、草果6g、苍术 10g、生炙麻黄各 6g、杏仁 10g、生石膏 30g、瓜蒌 30g、葶苈子 10g、桃仁 10g、生大黄6g(后下)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1/4294563ed35b43209b31739bd0785e67.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