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096|回复: 18

一九七一年在龙泉 (二)   娄绍昆

[复制链接]

127

主题

3599

积分

600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99
发表于 2011-2-14 22: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小兰姑娘经医院检查确诊为右小腿腓骨骨折,住院治疗两个月后痊愈出院。出院后在家休养一段时间,队里工人叫吴队长去探望她,我也就要求与吴队长一起去。因为我以前听小兰说过,她养母的干爹仲万春先生是一个经方派的名医,所以我想趁这次机会,去拜访仲万春先生,要他给我指点学习《伤寒论》的迷津。
  我们到了龙泉县小兰姑娘家里,看到小兰姑娘的伤好得差不多了。她听说我想去拜访仲万春先生就说:“仲先生就住在我的附近”。说完,就带我出了门。吴队长留在小兰家,陪她的父亲郭书记聊天。
  我尾随着小兰姑娘穿街过巷来到了一个杂合院里。她指着东边一间两层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说:“仲先生住的这两间房子还是租赁的,这房子已经多年失修了。想不到医术精湛的他到了晚年,还是这样地一无所有,真的令人寒心!”
  仲万春先生住房的楼下是客厅与厨房,楼上是书房兼卧室。由于他是一个人独居,疏于料理,房间里显得有些凌乱,看来他的生活处境不会太好。然而楼上房间两个大书橱里塞得满满的医藉,似乎又显示了他的精神世界依然富有充裕。书橱里有各种各样不同年代出版的医藉,各种医学杂志与笔记本。其中有陈存仁主编的三十年代出版的《皇汉医学丛书》,这套丛书十四本,占据了书橱相当大的一部分空间。我过去听说过这一套丛书的名字与内容,知道《皇汉医学丛书》主要为《伤寒》、《金匮》、《温病》等典籍文献的研究注解。但是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它们,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它们煌煌的行列,我心里的快乐难以表达。由这些医书联想到这些医书的主人,我料想他一定是一个知识渊博,医道精通的人。
  仲先生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头发花白而疏少,矮胖个子。虽然宁静寡言,但他的一双执着、明亮的眼睛已经透露出他是一个正直、聪慧、有主见的医者。
  我向仲先生问候之后,就向他作了自我介绍。
  他笑呵呵地说:“早听小兰说了,你在自学《伤寒论》。水电站工地上抬石头的工作那么累,你每天能能坚持在凌晨三点起床读书,不容易啊。”
  他看着我,继续说:“一门学问,如果能让你废寝忘食,能让你辗转反侧,并改变你的生活方式,那它一定已走进你的生命。学习经方的人,在青年时代需要这样一段生活上的磨砺。”
  他可能已经观察到我刚进入书房时的那种惊诧的目光,所以他指着两个大书橱说:“是不是感到奇怪啊?想不想知道这些书籍为什么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啊?”
  想不到这位老人的感觉还是这样地灵敏,从一瞬间捕捉到的陌生人眼光中,就这样准确地窥视到他内心隐秘的活动。这可是一个高明的中医师必备的心理素质啊。
  他后来告诉我,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四旧运动中,红卫兵们三次上门破四旧,扬言要把他的医藉通通烧掉。他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救命的书,红卫兵们也都乖乖地走了。一批医藉就这样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浩劫。
  他告诉我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一个道理:“必然性是普遍存在的,偶然性也是普遍存在的。文化大革命中,有些红卫兵也是通情达理的,并不是个个都象凶神恶煞,蛮不讲理。中医诊治疾病的时候也不例外,法外有法,天外有天。临床遇见的病症比任何医藉论叙的文字更琐碎,更复杂。我碰到的病例中,严格地讲没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千万不要认为医藉上的理论与一人一时的经验可以永远复制,可以永久仿效。”
  在他的眼中,处处有医学,处处有学问。
  他知道我在学习针灸,学习《伤寒论》,就显得格外的热情与关切,然而也透露出隐隐地忧伤。他一边说一边叹息:“仲景创立的经方医学的路上车马稀少,行人寥寥。龙泉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在历史上也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文化名人。然而在中医学这一行里真正的经方医生没有几个。我是读仲景读了一生,聊有所得,现在也无法传承下去了。真是可惜,真是可惜。”他在频频地摇头中唏嘘不已。
  我不知道他是为自己没有学术继承人而叹息,还是为经方医学步入低谷而痛惜,也许两者兼而有之。我听小兰姑娘说过,仲先生一辈子都在研究经方,脉学方面有独到的经验。由于临床疗效斐然,在县城内外医名远播。他的医风医德在街坊邻居之中更是有口皆碑。
  我向他说明了来访的目的以后,就开门见山地说:“早听说仲先生对仲景的脉学有所研究,今天能给我讲一讲学习仲景脉法的入门途经好吗?”
  仲万春先生把我从头到脚重新打量一番后,宛然一笑地说:“我只是对《伤寒论》的脉法略有有点小小的心得,对《金匮要略》的脉法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我们讨论的只是《伤寒论》脉法。”
  《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仲景的著作,原先就是一本书,为什么两本书中的脉法还会有差异?我一时脑子转不过弯来。
  只听得仲万春先生问:“你觉得仲景的脉学和现代中医教科书上的脉学理论有什么区别吗?”
  我能区别两者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有一点儿小小的察觉罢了。这一种察觉也是朦朦胧胧的,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我只能轻轻地说:“我觉得仲景的脉学和现代中医教科书上的脉学理论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怀疑对不对,希望从仲先生这里找到答案。”
  仲万春先生说:“你能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我很高兴。说明你在认真地读书,在认真地思考。”
  他有点兴奋,在书柜中取下一本《伤寒论讲义》,一边翻书,一边对我说:“在宋本《伤寒论》397条原文中,脉证并举的有150来条,这说明仲景是十分重视脉法的。”
  我频频点头。从他的开场白中,我预感到今天一定会学到许多新的东西。
  我也想到仲景重视脉法的一个例证,就兴奋地说:“《伤寒论》六病各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命名,也可以说明这一观点。”
  仲万春先生大概不大满意我的回答,就说:“你的意见没有错。但‘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命名可能是后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学家添加上去的,不能作为仲景本人的学术见解。”
  我觉得很突然,《伤寒论》中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的文字,怎么不是仲景本人的东西。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仲先生,你怎么知道六病各篇命名不是仲景的文字?”
  仲万春先生看见我少见多怪的样子就笑了,说:“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容我们以后再谈。我们先讨论一下仲景的脉学好吗?”
  他稍作思考,就单刀直入地说:“你怎么理解宋本《伤寒论》中开宗明义第一条条文中的‘脉浮’二字?”
  他的提问,也是有意识的提示。随着他的思路,我具体地感受到仲景对脉法的重视程度。所以就能轻松地回答:仲景把‘脉浮’二字撰写在宋本《伤寒论》第一条条文‘太阳之为病’之后,成为《伤寒论》的第一个体征,就足以说明脉象的辨别特别重要。如太阳病,脉浮是最重要的特征,恶寒次之,头痛项强又次之。当然光一个‘脉浮’就认定是太阳病也是不够的,因为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等,偶然也会出现脉浮。”
  仲万春先生点点头,说:“你认为太阳病的脉浮,应该是寸口脉寸关尺三部中哪一部出现‘浮脉’?”
  他总是把自己富有创见的观点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后学,使后学者在不知不觉之中通过他所铺搭成的便道到达问题的出口。这种非灌注式的教学方法真好,它使后学者在思考中学习,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说教。
  我想了想就说:“太阳病是外感病初期,病位在体表,病人抗病能力比较旺盛。在体表分布的全身气血相对地说较多,所以寸口脉脉管中的气血充盈。由此可见,‘脉浮’应该是寸关尺三部皆浮,也就是寸口脉全脉都浮脉。”
  仲万春先生对我的回答持肯定态度,点了点头后就继续说:“对宋本《伤寒论》第二条太阳中风‘脉缓者’与第三条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者’两条条文中的脉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仲万春先生讲得两条条文我都熟悉,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也比较过,然而都只有留下浮浅的印象,更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现在把太阳病两大类型的病症进行认真的互相对照后,发现除了它们一些共同具有的脉症以外,还真的存在许多对应性的东西。特别是脉象,一‘缓’一‘紧’,黑白分明。
  经过反复的比较,形成了初步的判断以后,我说:“以上讲的两条条文中的脉象都是浮脉,一个浮缓,一个浮紧,都是寸口三部的全脉。过去我认为太阳中风脉缓是脉象的速度迟缓。现在和太阳伤寒脉紧一对照,才知道如果太阳伤寒脉紧就是脉象紧张度处于紧绷、紧张状况的话,那么太阳中风脉缓就是指脉象的紧张度处于松弛、弛缓、缓和的状态了。”
  仲万春先生脸上露出了少许肯定的笑容,接着说:“太阳病是外感热病的初期。西医把这一时期称之为传染性疾病前驱期与感染性疾病前期。一般来说病人都有发烧,甚至发高烧。这个时候临床上会出现太阳中风病症与太阳伤寒病症吗?你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吗?”
  这种可能性是大量存在的,即使是温病学家也不会否定这种可能性。吴瑭的《温病条辨》一开始就讲太阳中风的主方桂枝汤。
  我想了一下就肯定地说:“完全有这种可能。”
  仲万春先生看着我,以尽量平缓的语气说:“在这样的病况下,请你想一想,这两个病人的脉象应该是怎么样的?”
  在一般情况下,发烧病人体温每升高一度,脉搏平均增加十次。只有极少数病人不是这样,譬如西医诊断为‘伤寒病’的病人才会出现相对迟脉。所以在发烧的时候太阳中风脉象应该是浮缓而数,太阳伤寒脉象应该是脉浮紧而数。
  当我把自己的的看法告诉仲万春先生时,他说:“这本来是医学的常识。然而统编的中医学教材把表热(风热)证的脉象定为浮数。中医初学者对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辨别相当困难,唯有脉象数不数最容易掌握。中医学教材认为脉浮数是风热表证的脉象依据,所以长此以往就鱼龙混杂,泾渭不分了。目前中医界大部分中医师都以外感发热脉象浮数是外感风热证而使用辛凉解表剂,相对应的方剂桑菊饮与银翘散风行大江南北。临床疗效可想而知。其实太阳表证脉浮数,《伤寒论》中就有明示,如大论57条云:‘----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日本汉方家龙野一雄在《中医临证处方人门》中说过:‘例如伤风有发热、头痛。其脉诊所见:浮紧数者用麻黄汤、葛根汤等;浮弱数者用桂枝汤’。 临床上风寒表证发烧的病人,脉象都是浮数。,我用麻黄汤、桂枝汤与葛根汤一二帖药就能解表退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临床疗效不好甚至无效,就在所难免了。一个中医师连外感表证都处理不好,病人怎么还会信任他,他自己还会有什么自信。”
  统编的中医学教材存在如此低级的错误,中医临床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我想都没有想过。听他这样一说,真的振聋发聩。仲万春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愈来愈高大了。
  仲万春先生看我一心向学,就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指教我学习仲景脉法了。
  他把手中的《伤寒论讲义》翻到了另一个地方,看了几眼以后,就说:“你能说说《伤寒论》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脉象吗?”
  我对他的问题还没有充分理解,就随口回答:“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脉象不是前面讲得‘浮缓’吗?”
  仲万春先生知道我错听了,把翻开的《伤寒论讲义》递过来,用手指着第十二条条文,说:“也许是我讲得不清楚,我们要讨论的是桂枝汤证的脉象。”
  我知道他的所指了,他指得是《伤寒论讲义》第十二条条文中的桂枝汤证的脉象。然而我把第十二条条文反复看了几次。《伤寒论讲义》明明白白写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四十三个字里也没有找到一个‘脉’字啊。
  仲万春先生看见我在《伤寒论讲义》书上看来看去,寻找不到东西的样子。恍然大悟,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由于《伤寒论》的不同版本问题,我讲的是《康平本伤寒论》中桂枝汤证的脉象。而你读的《伤寒论讲义》是依据现行宋本《伤寒论》编辑而成的,所以同一条桂枝汤证的条文,但条文中的文字不一样”。
  原来如此,版本不一样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他继续说:“你刚才不是问我,怎么知道六病各篇命名不是仲景的文字?我是搞经方临床的,没有专门研究《伤寒论》的版本。然而在日本《康平本伤寒论》中,各篇的标题简明扼要,仅仅是‘辨太阳病’‘辨阳明病’字样。没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的文字。所以现行宋本、成本《伤寒论》中每一篇的标题有可能是北宋以后的医学家添加的。”
  我对他那么确定《伤寒论》中每一篇的标题是北宋以后的医学家所添加很不理解,就问:“为什么不是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医学家添加的呢?”
  仲万春先生对我缺乏版本学知识不以为怪,笑着说:“康平本是北宋的手抄本,在这个手抄本没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的字样,可见这些文字的出现可能在北宋之后。”
  噢,原来如此。看来版本学的知识还是有根有据,脚踏实地的。
  仲万春先生说:“我个人信服康平本的文字。我读的这本书是1954年上海千倾堂书店出版的《康平本伤寒论》再版本。1946年,我国中医药学家叶橘泉先生与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先生互相交换著作,而获得了《康平本伤寒论》的排印本。叶橘泉先生亲自校勘,于1947年由上海千倾堂刊印首版本。康平本与现行宋本、成本《伤寒论》在条文编排、文字内容、旁引嵌注等方面确有许多不同,而现行宋本则将叔和嵌注、旁注的内容全部混入正文。这种明显系后人注解文字混入正文的现象,说明现行宋本、成本《伤寒论》可信度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经他一介绍,我对《康平本伤寒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前面刚开始关于桂枝汤证的脉象讨论一事撂在一边,就冒昧地冲口而出:“日本汉方家是怎么发现《康平本》的?为什么称它为《康平本》。”
  大概我的不依不饶的提问离开主题太远了。仲万春先生脸色有点儿不悦,但他又不愿扫了我的‘雅兴’,还是非常耐心地告诉我:“1937年大冢敬节先生在利根川尚方家藏遗书中发现丹波雅忠的抄录本,参校和气氏家藏抄录本,又对照《宋本伤寒论》和《注解伤寒论》,对其进行了校勘,并加以眉注,由日本汉方医学会刊行。《康平本伤寒论》系由日本侍医丹波雅忠先生于康平三年二月十七日(1060年)抄录,全书共1卷,12篇。所以丹波雅忠的抄录本被命名为《康平本》。”
  我没有及时地领会他的苦心,依然不假思索地对《康平本伤寒论》穷根究底。我问:“仲先生,《康平本伤寒论》和现行宋本、成本《伤寒论》具体地有什么不一样?”
  仲万春先生知道我求知心切,不责怪我的唐突无礼。依然温和地教导我:“那可多啦,譬如太阳、太阴的‘太’字均作‘大’字,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作回逆汤、回逆散、当归回逆汤等等。你觉得四肢寒冷的病人吃了这些方药以后而肢温手暖的现象,称为‘回逆’合适呢,还是‘四逆’合适?”
  我觉得这是不言而喻的,‘四逆’那是病名,仲景没有以病名作为方名的先例,以病名作为方名也不合情理。相反,以疗效为方名,仲景著作中比比皆是,如理中丸、大小建中汤、温经汤、排脓散等等,再说以疗效为方名也顺理成章。所以‘回逆’比‘四逆’合适。但我还是不明白,现行宋本、成本为什么把‘回逆’错写为‘四逆’呢?
  我又问了仲万春先生,他还是笑着说:“可能是笔误,也就是抄写的时候比较草率,把‘回’字错写为‘四’字,你看这两个字的草书体不是非常相似吗?”
  我感到真有意思,还不断地提出有关《康平本伤寒论》方面的种种问题,仲先生都作了不厌其烦的解答。
  后来他说:“这可是一个大问题,我一时无法解释清楚。我们还是回到原来讨论的条文上来吧。”
  我这时一下子意识到,刚才的一些提问已经偏离了正题。就提出了一个回到桂枝汤证脉象讨论的问题上来:“仲先生,是不是康平本《伤寒论》第十二条中有桂枝汤证的脉象?”
  他点着一支香烟,吸了一口。看着我一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就把这一个问题向纵深展开:“你的问题中的有一个提法是不正确的,需要首先纠正一下。”
  怎么一开口就犯错,我心里很紧张,脸上一阵阵地发烫。
  仲万春先生看到我惴惴不安的样子,就笑着说:“我们能够一起讨论《伤寒论》的问题,是天生的缘分。我讲的话不一定句句都是对的,但是都是我心里真实的想法。”
  我看仲万春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心里就放松了。集中精力想了一下他提的问题,就说:“希望仲先生指正。”
  仲万春先生看见我虚心求教的表情就说:“康平本无条文编号,其章节纯系自然而成,保留了古朴风貌。它哪里来的第十二条?”
  在烟草的芬芳中,仲万春先生侃侃而谈:“康平本中桂枝汤证的条文和现行宋本、成本《伤寒论》在文字内容有所不同,它是这样叙述的:‘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原来‘阳浮而阴弱’的前面多了一个‘脉’字,变成了‘脉阳浮而阴弱’。就由对桂枝汤证病机病理的论叙变成为对桂枝汤证脉象的表达。
  仲万春先生说:“仲景重视脉象症状与汤方药物的叙说,而把病因、病理、病机深深地蕴藏在文字的背后。所以这里的‘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比较恰当,如果是指病理病机的话就显得有点儿抽象与空泛。”
  仲先生的话客观公允,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仲万春先生继续他的话题,然而他总是不忘使用提问的方式,他说:“你想想,把这条桂枝汤证‘脉阳浮而阴弱’的脉象和宋本第三条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的脉象互相做一比较,能比较出什么东西来?
  与他交谈既轻松又紧张。轻松就是心情是放松的,没有顾忌,甚至还能感受到亲人似的温馨;然而我的思想是高度紧张的。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放在平时我是难以解答的。但奇怪的是,经过他巧妙的铺垫与提示,我通过艰苦的思考以后都能磕磕巴巴地回答了出来。
  我的回答是:“把桂枝汤证的‘脉阳浮而阴弱’和太阳伤寒的‘脉阴阳俱紧者’一比较,仲景脉法的特点就凸显了出来。一、仲景脉法是寸口脉的全脉,没有分寸关尺各部。二、仲景脉法中‘阴阳’主要是指诊脉的时候医者的手指轻(浅)按和重(深)按,轻按以探其阳,深按以测其阴。”
  仲万春先生点点头,示意我继续讲下去。
  我说:“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脉象是‘脉阳浮而阴弱’。阳脉浮,说明病人有表证;阴脉弱,体现了病人体质虚弱。太阳伤寒的脉象是‘脉阴阳俱紧者’。 就是不论医生轻按还是深按,病人都会出现紧脉。轻按所得的紧脉就是浮紧脉。”
  仲万春先生笑着说:“依循着仲景的笔法去探寻仲景的意图是一件快乐的事。在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才有意义,才会进步。然而话又要说回来,对一个医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临床实践。不能读了《伤寒论》徒作空谈,一定要把书上的东西经过亲力亲为,再从临床磨炼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仲万春先生不动声色的鼓励与词真意切的告诫让我铭记不忘,他的学习方式与读书方法更值得借鉴。当我的思绪还流连在刚才谈话的回味中时,仲万春先生又提出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大问题。
  他一脸认真地说:“上叙桂枝汤证条文的‘脉阳浮而阴弱’后面是‘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十二个字康平本是作为后人的旁引嵌注而没有进入正文的,也就是说这一段话不是仲景的原意。如果按照现行宋本、成本《伤寒论》的文本,把后人的旁引嵌注的见解当做仲景的观点。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离开原典越说越远了。”
  我有点不理解,‘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十二个字即使是对‘阳浮而阴弱’做病理病机的嵌注,也是符合桂枝汤证的临床表现的,为什么会离开原典越说越远了呢?
  仲万春先生肯定对我的心思洞若观火,看我一眼以后就说:“有人认为桂枝汤证病人一般都是有汗,其实不然。仲景认为桂枝汤证临床存在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无汗,另一种类型是有汗。这一条条文就是论叙无汗的桂枝汤证。”
  他的这种观点打破了我已经建立起来的对桂枝汤证的认识模式。他有什么根据呢?我的心里嘀咕着,焦急地等待着他的解密。
  仲万春先生说:“读《伤寒论》要几个版本对照着读,读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独立思考,择善而从。读《伤寒论》一定要联系《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相互对照。除此之外,条文后面的方后注也是不可轻轻放过的。譬如这一条桂枝汤的方后注,就非常重要。”
  我以前读《伤寒论》的时候,的确对方后注不注意,读的时候草草带过。我听他一说,就把他手上翻开的《伤寒论讲义》拿来,把桂枝汤后面的方后注读了一遍。
  仲万春先生说:“看到了吗?请注意其中的‘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假如病人有汗出的症状,这些文字就成为无中生有的梦话了。”
  现代宋本、成本《伤寒论》第十二条桂枝汤证中存在如此明显的逻辑上、医理上的矛盾与破绽,一直没有被发现。历代医家被条文所困囿,只能以注解经,不能越雷池一步。《康平本伤寒论》的发现,为正确理解仲景原意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我想这一条条文经过这样一层层地分析大概研究得差不多了,谁知道并不如此。
  仲万春先生点上一支香烟以后对我说:“《伤寒论》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矿,深藏着无穷的医学秘密,我们要慢慢地寻找。”
  我觉得太玄秘了,就问:“仲先生,这一条桂枝汤证的条文中难道还可以发掘出临床上需要的东西吗?”
  “当然” 仲万春先生肯定地说:“你把它和下一条的桂枝汤证对照着看,除了上述的出汗和不出汗以外,你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就把《伤寒论讲义》中的第十三条很轻松地一口气读完:“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不知道为什么,在《伤寒论》中我最喜欢这种形式的条文,简明、清晰,一看就懂,没有需要解释的字与词。
  我根据仲先生的要求把两条桂枝汤证进行比较也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区别。
  仲万春先生看见我半天也不说话,就提示了一句:“注意脉象。”
  我其实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新的这一条桂枝汤证没有脉象。但是这有什么奇怪,不就是仲景常见的省略笔法吗?但我转念一想,事情可能不会就象我想的这样简单,省略笔法难道仲先生不知道吗?我一下子糊涂了,一直沉默着,低着头无话可说。
  仲万春先生看见我这个样子,以劝慰的口吻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想不出来一点儿不奇怪。”
  我抬起头来,看着他的神采奕奕的眼睛,听他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仲万春先生说:“如果用心地把《伤寒论》通读几次,你就会发现,如果哪条条文中几个重要主症完备,症状叙说清楚,并且和其他方证没有混淆的地方的话,仲景就会把脉象省略掉。这种省略不仅仅是笔法上的省略。而是在临床上,出现这类主症齐备,症状叙说清楚的方证时,可以不需要再考虑脉象如何如何。所以仲景在这一条的条文中才没有讲到脉象。《伤寒论》中,仲景所论叙的方证和其他方证相类似,难以辨别清楚时,仲景一般会特地地加上‘脉象’来帮助医者加以区别。譬如第一条桂枝汤证,正因为它是无汗,当同时出现发热、恶风、恶寒等一系列症状时,就很容易和麻黄汤证相混淆,诊治时难以鉴别,所以仲景在这条对脉象作了‘脉阳浮而阴弱’这般详尽地论叙。仲景的这一层意思在条文上也有记载,它就是:‘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舆之。’可以作如下解读:‘太阳病,发热汗不出,可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如果脉象出现浮紧,不可以使用。’这条条文虽然是一条准原文,但它能准确地表达了仲景的医学思想。”
  我听了仲万春先生的话,心里震动很大。学医以来,所有的中医读物,所有我所接触到的医生,在诊断方面都强调四诊齐备,脉症并治。但他却说在临床上遇到‘主症齐备,症状叙说清楚的方证时,可以不需要再考虑脉象如何’。 仲先生是一生研究仲景脉法的,怎么会延伸出这种离经叛道的想法?我有所保留。
  仲万春先生看见我一声不响,似乎洞察到我内心的想法,就开导说:“刚才讲的脉象的省略一说,仅仅只限于对桂枝汤证条文的破解。千百年来,众多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师,对一些由于时间空间限制的病人,因此在无法触摸到他的脉象的情况下,只要病人症状叙说清楚,主症齐备,就可以斟酌着处方用药。虽然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其诊治处方的理念和《伤寒论》这条桂枝汤证条文的医学观点是一致的。”
  经他这样一说,又觉得事实的确如此。我心中的疑窦也渐渐地消退了一些。
  仲万春先生给我泡了一杯茶,说:“脉诊在中医四诊中有重要的位置,所以不能因为这条桂枝汤证没有脉象,就忽视了临床诊察时脉诊这一环节。”
  仲万春先生的谈话,既新颖,有创意;又面面俱到,不留破绽。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就问仲先生:“仲景脉法以寸口部的全脉为脉象依据,但是他在《伤寒论.序》中为什么批评‘凡医’诊察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马虎做派。这样的批评是不是好像有点儿无的放矢?再说仲景在《伤寒论》‘平脉法’与‘辨脉法’中还有诊趺阳脉的条文。”
  仲万春先生喜形于色,以赞许的口气说:“你的问题提得好。学问,学问,能提出有分量的问题是求学的第一步。”
  他盯着我的眼睛询问我:“的确如此,在《伤寒论.序》的后半部分中强调寸关尺分部诊法与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以及《伤寒论?平脉法》与《伤寒论?辨脉法》中还有诊趺阳脉的条文。但问题是这些文字能够真实地反映仲景脉法吗?《伤寒论》文本中,仲景诊治疾病时为什么大量使用的寸口部全脉诊法,而闭口不谈寸关尺分部诊法与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这又是为什么?”
  我想了想后说:“按常理来说,应该是《伤寒论》文本中寸口部全脉诊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仲景脉法”。
  仲万春先生一不容置疑的神色看着我,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光是这样想,还是缺乏客观的依据。现在我们在在康平本里可以找到了明确的根据。首先,我们知道《康平本伤寒论》中没有《平脉法》与《辨脉法》这两篇。《康平本伤寒论》版本形式非常特殊,其字行有十五字行、十四字行、十三字行之分。据专家研究,十五字行是仲景原文,十四字行是准原文,十三字行是后人的追文。据此版本形式推想,则现行宋本、成本中的《伤寒论.序》并非仲景一人之手笔。上叙《伤寒论.序》中作者批评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文字,均出于文章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的版本形式都是十三字行,所以是后人追文的可能性很大。《康平本伤寒论.伤寒例》中更明确地提到仲景脉法是寸口脉的全脉,如它对六病各自的纲脉是如是论叙的:‘尺寸俱浮者,大阳受病也。’‘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沉细者,大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我问:“我还是不明白仲先生为什么对仲景诊脉时寸口部全脉总按诊法这样重视?为什么把仲景诊脉法和现行的偏重于寸、关、尺各部单按的脉诊法严格地区分开来?”
  仲万春先生神秘地一笑,说:“我想通过仲景诊脉法研究来证实仲景诊治方法的理论基础不是经络脏腑学说。”
  我对仲先生的研究意图还是不理解。不过可以肯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仲先生意犹未尽,抽了一口烟以后,接着说:“我想和你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桂枝汤是一个解表的方剂吗?”
  他又用讨论的方式提出一个表面看去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根据前几次的经验教训,使我学会了面对貌似简单的问题也不要贸然作答,而是要多转几个弯,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想了想以后,吞吞吐吐地说:“仲先生的意思桂枝汤不是一个解表的方剂?”
  仲先生知道他的启发式的问题已经产生效用,我原有的方剂分类模式开始动摇。
  仲万春先生说:“有一个想法,我早想跟人交流,但是一直找不到机会。我认为方药自身的功效和它们在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是一样的,然而现行方剂学的教材对这一差别表达得不很清楚。或者是我理解能力差,没有体悟出来。譬如桂枝汤,它的自身功效应该是调和营和,补养气血。它在治疗体表功能虚弱无汗的病人时,能产生鼓舞强壮补益的功效而达到解肌出汗的作用;它在治疗体表功能虚弱自汗的病人时,能产生鼓舞强壮补益的功效而达到止汗固表的作用。”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问:“为什么仲景把一个调和营和,补养气血的桂枝汤,摆在诊治外感太阳病所有方剂的首位?”
  仲先生高兴地笑了,说:“问得好,问得好。这就是《伤寒论》异于寻常之处。一般来说,外感表证用辛散发汗的麻黄汤类方剂是常法,应该首先论叙。而使用是调和营和,强壮补体的桂枝汤来治疗外感表证是变通的方法,应该摆在次要的位置上。仲景认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是有一定的规律与秩序,然而疾病的变化发展往往会超越了人为规定的认识。所以临床时医生就要有规可循,又要善于随机应变。有时候不拘成法随机应变更为重要。”
  在香烟的氤蘊之中,我大脑仿佛受到一下重击,整个人感到有一点失重。心里感到既失望又兴奋。失望的是,自己读了这么久的《伤寒论》,到头来连桂枝汤的作用还是摸不着边;兴奋的是,仲先生的一席话语使我蓦然回首。
  我在恍惶之中,又听见仲先生在问:“你知道李东垣最重要的方是什么?”
  我随声而应:“补中益气汤”。
  仲万春先生说:“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就象张仲景的桂枝汤一样是他的整个医学世界中的核心的方剂。它和桂枝汤,原来的功效都是调和营和补益中气,但是在脾胃虚弱者的外感热病表证阶段却能够起了解表退热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李东垣是张仲景的好学生。他生前唯一手订的《内外伤辨惑论》不仅仅是一部论脾胃的医藉,更是一部诊治外感热病、瘟病的著作。张景岳就说过:‘补中益气汤,凡劳倦伤脾,中气不足,以致外感发热者宜此。’明确指出补中益气汤可以治疗虚人外感发热。”
  我把仲先生的话反反复复地想了几次,觉得情理上,逻辑上都是无懈可击,就非常真诚地说:“仲先生,你真了不起,能在一条平平常常的条文中读出那么多不平常的东西来。”
  仲万春先生连忙作答:“不敢掠美,我知道的这些东西大部分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都是日本汉方家的研究成果。”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指划着前面大书柜里的一排排《皇汉医学丛书》。
  我凝神注视着他书柜是十多本《皇汉医学丛书》,这可是他国异乡的医生研究我们祖先医学典籍的成果啊。我们要在努力学习祖先医学典籍的同时,也要认真地学习日本汉方医学。这样就有所比较,有所借鉴。
  仲万春先生看见我虔诚肃穆的神态,就从书橱中抽出一本笔记本,递给我,说:“我最怀念的是《皇汉医学丛书》原典夜读的那些岁月。每当人静夜深,只有我家二楼的灯光亮着。我打开书,安安静静,一字一句,细细咀嚼张仲景、吉益东洞、丹波元胤、山田宗俊、长尾藻城等等中日医学先哲的文章,聆听他们的教诲,这是何等的快乐啊。”
  他的思绪沉浸在往日的回忆里,那种秉烛夜读的日子也许就是他一生最幸福最温馨的时光。
  我的手里拿着他递过来的笔记本,听他说:“我在学习《皇汉医学丛书》的时候,曾经写过一些笔记,现在不妨给你看看,请你看了以后提提自己的看法。”
  我恭恭敬敬地打开了这本蔚蓝色16开笔记本的封面。在扉页上我看见“《皇汉医学丛书》读书摘记”十个字。这用钢笔书写的工整秀丽的楷书字体风神洒落,雄健挺拔。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笔记是以阅读了山田宗俊的《伤寒论集成》,丹波元胤父子的《伤寒论辑义》、《伤寒论述义》,吉益东洞的《药征》,吉益为则的《药征续编》等等人日本汉方家著作以后的心得,以及这些医藉中的重要观点的摘录。
  他的读书笔记中,许多东西我在当时是难以理解的,但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医生求知的激情与求真的勇气。
  我只想把他的这些笔记全部抄写下来,但是限于时间,只能抄写了极少的一部分。
  在前言部分,他写下的一些话对我以后学习经方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下面几个片断,虽然只是随想与杂记,但可以从中了解到他的一些独特的见解。我把它摘录如下,以留纪念。
  一、吉益东洞把诊治重心放在处方的适应证上,大力倡导“方证主义”, 对病因和阴阳五行学说强烈否定。东洞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或者三个流派:出现最早的“疾医”,汉代出现的“阴阳医”,晋唐时期的“仙家医”。 他认为书中方剂的来源是先秦扁鹊等“疾医”,但自东汉张仲景之后,“疾医”之道已然灭绝。他力图抨弃后世的思辨,展现《伤寒论》的本来面貌。通过对于论中“药物”与“病症”之关系的分析,以求在恢复扁鹊和张仲景的“方证相对”的诊治方法和历史地位。这种方法非常符合日本人轻理论、重实际的民族性格特征,所以渐渐地被日本民族传统医学所接受,形成日本汉方医学的古方派。吉益东洞弟子传人为了纠正“方证主义”极端化的弊病,就加入了气血水学说,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辨证论治的 “碎片化”和“无序化”。
  二、日本汉方医学中古方派理论,既是对中国古典经方的一个总结,也是现代经方的一个源头。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发挥的范式,而且有力地伸张了经方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直言不讳地说吧,历史以诡异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经方医学移植在大和民族医生的身上,移植在一个和我们文字、习俗、文化、制度等有很大差异的国度中。阴错阳差,中医经方在日本却得到长足地发展。日本汉方家把庞杂的中医理论进行了执简以御繁地扬弃,竟然尽显其仲景思想的本色之美。章太炎先生有‘吾道东矣’一语,暗指这一令人难以启齿的历史事实。
   三、近百年来,日本汉方家重新燃起了对《伤寒论》的兴趣,形成了“经方医学的复兴”。当然这一“复兴”不是对传统经方医学的简单的“回归”,而是在坚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对《伤寒论》的重新阐释。目前对我们来说,学习和研究日本汉方是在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它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思。当然,学习日本汉方应该有更冷静的思考、更清醒的认识,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更多的智慧。不是照搬照抄,不是机械地运用或拙劣地模仿,更不是故弄玄虚,卖弄和唬人,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基本的理论素养,有了这种素养,然后脚踏实地地观察、研究我们自己的临床对象,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要密切跟踪日本汉方医学的变化演进,整体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四、《伤寒论》有许多注释本,读了以后能使你豁然领悟的不多。日本汉方著作简明清晰,不故弄玄虚,就象一架有台阶的云梯,只要你敢于攀登,你就可以一步一步地走入《伤寒论》的大门,然后登堂入室。所以,学习经方医学从日本汉方入手,是一条轻车熟路的快车道. 如果顺着日本汉方这个藤蔓摸过去,就能寻找到《伤寒论》的学术大门。所以日本汉方医学著作是《伤寒论》优质的入门教材。
  
   打扰了仲万春先生一个半天,也耽搁了他休息的时间。假如不是小兰姑娘带吴队长来催我回工地,我真的把什么都忘了。他无与伦比地论析《伤寒论》的情景,启迪着我的灵性,使我对经方医学产生了无限的憧憬与美好的向往。离别的时候,仲先生送我们到门口。我们握手告别时,仲万春先生说:“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不得不说。现行中医教科书上的诊脉部分是比较重视单按的,左右手寸口部分各分寸、关、尺三部,它们各自和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对应。这是沿袭《难经》、《濒湖脉学 》而编写的,其实最早是为针灸家所用,后来才渐渐地渗透到方药治疗这边来。经方家一般承袭仲景《伤寒论》脉法,诊脉比较重视总按。你再等等----”
  他话未说完,又返身回屋,上楼取书,又登登地下楼,把书给我,说:“日本针灸家夲间祥白先生撰写的《经络治疗讲话》非常好,其中就有对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单按时怎么样为针灸医学与医经学派所用的论叙。希望你带回去看看,你就全明白了。这本书就送给你,作为一个小小的纪念。”
  我十分惊喜,以无限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仲先生,腆然地接过了他的书。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这座使我终身难忘的老屋,离开了仲万春先生。在返回工地的汽车上,我把《经络治疗讲话》翻来覆去地浏览,在寻找着夲间祥白先生对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是为针灸医学与医经学派所用的论叙。
  仲万春先生事先已经给我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思考题:1—111 ,谜底是:从《伤寒论》中一个方剂出发,怎样衍化为111个方剂?
  这的确是一个回味无穷的问题,我带着这个谜语样的思考题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困难的时候思考着,在顺利的时候思考着。在高兴的时候思考着,在痛苦的时候思考着。只要我在经方的路上走着,我就不得不对它进行思考。但思考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我还没有寻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这也许就是仲先生给我留下的永远做不完的作业。




上一篇:一九七一年在龙泉 (一)  娄绍昆
下一篇:【正月十八在即,让我们一起陪仲景过生日去】

16

主题

599

积分

47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9
发表于 2011-2-14 23: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loushaokun) 的帖子

娄老师辛苦。
娄老师把几十年前的故事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了下来,如同一个个电影画面呈现我们面前,如身临其境。含蓄地向读者传递经方学说和大医家的观点,婉转地告诉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应该读的书籍,真是大开眼界,对经方的激情与渴望被激发了。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8

积分

27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208
发表于 2011-2-14 23: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文,伴随着文中的问题,我也尝试着回答了一下。觉得还是先生的见解高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1-2-15 08: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娄老!!这样的文章多多益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3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2-15 09: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那个条件,还有娄老那种孜孜不倦求学的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2-15 09: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菲浅。近年来用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治疗外感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说李是仲景的好学生,高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85

积分

7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85
发表于 2011-2-15 12: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7

积分

102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27
发表于 2011-2-15 13: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菲浅。感谢娄老!!这样的文章多多益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289

积分

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89
发表于 2011-2-15 14: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仲万春不过如此。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86

积分

73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86
发表于 2011-2-15 18: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娄老师的文章给人很多的启迪!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1081

积分

3121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81
发表于 2011-2-15 19: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loushaokun) 的帖子

受教了,不过我在临床虽只实验了十几例“趺阳脉”诊法,但确实有些感悟,确实有用,只要有用,就应该学习继承。不管是谁写的。
    一切从实用出发,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2296

积分

80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杏林小子

Rank: 5Rank: 5

积分
2296
QQ
发表于 2011-2-15 21: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真的好文章啊,看得津津有味。
希望老师继续
仲景门墙,平脉辨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积分

30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2-16 1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后面离别时,仲先生的殷殷之情让人感动~!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630

积分

81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经方迷

Rank: 3Rank: 3

积分
630
QQ
发表于 2011-2-16 20: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随神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676

积分

336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76
发表于 2011-2-18 22: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s: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主题

4519

积分

21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19
QQ
发表于 2011-2-19 19: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娄老师的博客已经收藏,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娄老师!
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1-2-24 16: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高手,论述朴实,引人入胜,很喜欢老师的美文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536

积分

329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11-3-11 21: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8

积分

131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想做个会治病的中医!

Rank: 1

积分
88
发表于 2011-3-13 1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啊!!
医衷仲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3:17 , Processed in 0.12128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