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283|回复: 9

转贴——道少斋主人精彩中医论述

[复制链接]

44

主题

438

积分

46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8
发表于 2007-7-24 2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第一讲 从 “中 医 有 用 吗” 说 起

在临床带教中,常常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中医有用吗”?我回答:“有用!”。学生又会问到:“那为什么有那么多学西医的人看不起我们学中医的呢”?
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中也有人在若干年回到母校见到我时,这样对我说:“老师,我们学中医的真的被西医看不起,中医的疗效太不肯定了,在医院我们没地位”。
我想这样的问题在年青的爱友中一定也有人想问我!
中医真的疗效不肯定?!真的不被西医所看起?!还是我们自己缺乏信心,自己看不起自己?没掌握中医真谛,没有发挥中医的优势 ?我不做答复!我只和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让大家自己思考。
1.故事一----西医大教授虚心抄方
这事的主人翁是某前医科大医院的心内科主任,该省心血管专业第一把交椅,留美博士,他是美国心血管学会的老派会员(我们暂代之以A教授吧),他带的博士,出国进修学习只要他写上一个推荐信,去美国就象走亲戚一样容易。
在该省医界工作的人不知道他,那和中国人不知道毛泽东没区别,呵呵。
听有些中医界的老一辈说,A教授当初是该省反对和岐视中医代表,是一个顽固中医岐视者,这话可能有水份,我不信。为什么?这位老教授常常讲座,我听过他的很多课,每次只要是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会议他都会讲到中医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门医学。他常常拿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说某省级干部的家属在他的手中住院,病情很重,病人做了气管切开,肺部感染不能控制,无法撤机,痰液粘稠,西医用尽了抗生素、雾化等也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于是家属提出中西结合治疗。这A老教授便看了中医书,书中有个二陈汤,是化痰的,呵,他不知中医还要辨证。用下去了,有没有效,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没效了,那省级的大干部请来的中医学院的某名教授,教授便起手开了一个沙参麦冬汤,不想2 天病情大为好转,痰很快就变稀了,排出顺畅了,肺部感染也就很快好转,呼吸功能就不用说了, 很快病人脱离危险了。这心血管的老教授便放下架子请教中医为什么,当然了,得到一句--辨证施治!于是乎,这位西医的名牌教授就认真的学起中医来。并且每场讲座都会说到中医之精髓在于辨证施治!
两年前,从他的手中转过来一个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病人重度心衰,全身高度水肿,胸水、腹水。西医治疗两个月,当然西医的那一套全用尽了,效果不好。这病人自动要求转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病人是我管的。进来的时候全身高度水肿,胸闷气促,端坐喘息,每天小便量只有300ml,每天推200Mg速尿也不过500ml尿量,稀释性低钠,房颤,心胸比率70%,心脏超声检查也是非常典型的,瘀血性肝大,肺部感染,当然营养状况也非常差。可以这么说---行将就木了。我们采用了中西结合的办法,西医也就是西地兰、硝普钠、多巴胺、氨茶碱等等西医院常用的一些东西。在此基础上我们予中药治疗。经过辨证,施以全真一气汤,效出意外,从用方的第3天开始,患者每天不用速尿,尿量在2000ml以上,而且电解质监测没出现低钾、同时低钠迅速的得到了纠正,用药半个月,患者体重减轻40斤,呵,那40斤是什么,是水!各种证状得以基本缓解。
凑巧的是不久以后我们请那心血管的名家来会诊另一位病人,他提起了这个病人,问转到我们医院效果怎么样?是否已经死亡。我们告诉他病人情况现在很好,他非常惊呀。看过那病人,A老教授要学生们拿来病历,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笔记本,把我们一本病历的中药处方全抄下了。并对跟随他的博士后说,中医是一门了不起的医学,有空的时候你也应该努力学习!。当时我们的一个老教授和他戏言,我们请你会诊给你400元会诊费,你抄我们的方要留下200元买方费!呵,后来我们科有同志在他们那进修回来说,他们现在治疗难治性心衰,也主张用中药。用的方就是那个全真一气汤。这我没亲眼见,不知是实否?但在以后我听老教授讲心血管病的时候,每说到心衰的治疗,他都会说别忘了中医有个参附汤效果非常好(这老先生可能不识全真一气汤,全真一气汤中有参附汤的组成)!
目前他带的一个博士后(教授职称)和我很要好,就我所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中药治疗顽固性心衰的课题!一个西医的大名家却热衷于中医的研究,说明什么呢?
真的是所有的西医在岐视中医吗?我看不是。关键在于你是否看好病!你看不好病,就是你是留学的西医,同样没人看起! 看的好病,中医又怎么样,同样是吃香的,喝辣的!
上周有人向我提的问题:“为提高中医的地位,您认为(或建议)每位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应该作出怎样具体的努力?”我的回答是:“呵,最重要的是你得拿出疗效,看好病,特别是一些西医没好治疗方法的病!” 你还怕西医看不起你吗?

提问一:中医治疗心衰从哪几方面入手?
提问二:你知道全真一气汤的组成吗?
提问三:心衰中医最常见的证型是什么?
http://www.yswgj.com/viewthread. ... a=page%3D1#pid73264




上一篇:[原创]村边的老树
下一篇:【推荐】你希望遇到一位什么样的医生?
静心止念体药性,金石草木有真情。

44

主题

438

积分

46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1: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2.故事二---被自己的孩子骂



每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被很多人骂过,被父母骂,被老师骂,被仇人骂?可是真能让你刻骨铭心,给你以触动,鞭策你的骂有多少呢?

我从十四岁开始学习中医,在临床上多年,常常很自负,为什么,看过很多疑难病,也取得过不少好的疗效。可我是真的自信吗?

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那时我在外读研,孩子的妈怕影响我的学习一开始没告诉我,孩子病了近一个月,发热不退,在我们老家的省立医院诊断治疗,最后什么也没确诊,只能告诉孩子的妈妈可能是血液系统病,孩子的妈是学西医的,一听这就急了,一个长途,我是学业不要了,也没请假,立即就飞回家!

回家看完孩子的所有检查结果、病历资料,我傻眼了,我也弄不清是什么病!怎么办?中药。辨证施治,蒿芩清胆汤加减,这是我们中医长项。3天热邪全退,孩子的精神就来了,慢慢的调理一切就没事了,从此这孩子一般生病,都要中药吃,为什么,一个月的病,他打针打怕了!

8岁的时候,这孩子又病了,上学淋雨了,高热、畏寒、咳嗽,体温40℃,正值热天。带到医院一检查,呵,白细胞、中性很高,胸片呈支气管肺炎征象。病重了,不行,还是先用点西药吧!怎么办!抗炎、补液,总是要做的吧。大天热不补液可不行,高热会脱水呀!

常言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带到内科吧,给他开点药,其他的床位费、治疗费也就省了。呵,大家会笑话我这教授思想境界不高。

可是问题出来了,这孩子长的很胖,加上高热脱水,静脉根本不显,内科的护士可不能和小儿科的护士比,打小儿静脉针那就会差一点,连扎了好多针,没进去!这孩子可不干了,从床上跳起来对着我骂:“你还什么大博士、大教授,狗屁,一个小小的发热,你给我打什么针,看看,1、2、3、4、5、6……这么多针,我不打了,你给我吃中药!”说完从病房跑出去了。护士们是满脸愧容,可我脸也挂不住。是呀,学了中医这么年,这么一个病怎么就不敢单用中药治疗呢?

没办法,孩子不打针,只好开中药了,一剂新加香薷饮下午5时服下,8时热退净。发热再也没反复!

众位群组朋友看完,可能会感到教授是在说笑。

呵,我是要告诉你,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中药的疗效不好,也不是你没掌握中医的辨证,问题是在于你不自信!!!记住,一个学科的兴旺,与那个学科的自信有关。中医学的载体是我们每个从事中医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是丧失了信心,结果会不想而知了,当然就会认为中医没用了!

3.故事三---心衰巧用桂枝汤

爱友联想的风,在上周给我提出了个问题:“我是中医专业毕业,尽管是系统的学习很多的中医知识,但在临床中的运用并不是那么熟练。尽管可以熟练的背诵伤寒条文,但真遇到外感的病人还是分不清楚六经,呵呵,我总说是自己的悟性不好,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

现在我们就讲一个与《伤寒论》有关的真实故事。

上海有个非常出名的医院,叫龙华医院,其中一届的某院长便是从我们这儿调过去的。话说其一孙在老家,10岁,患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继发了心衰,在某医科大学附院治疗,心衰未能有效控制,后又转至某省级西医院治疗病情仍为见好转。反反复复,心衰有20余天。患者的家长急了,怎么办?求助远方的外公,当然这外公就是那院长,博导。很出乎意料的是这博导建议把小孩转到我们医院来,为什么,这博导是学中医的,深信中医临床疗效!

次日会诊,跟随我院某知名内科教授(全国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查房,推开病房门的时候,患儿口中叫冷,身子便向被中缩进,症见小孩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心电监护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教授做了常规的体查,听听心肺,也没问多少情况,把手伸进患儿的背上摸了摸摸,看完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便带着大家离开了病房。

其后那教授在细阅了病历资料后,便起手开了一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

不想患儿在服药的第二天,喘平,胸闷缓解,当然了,所有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也就跟着停了下来。随证调治,渐向坦途。

但有点我必需说出,当这位老教师开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时候,全科有10名实习进修的同学,还有几位工作几年的同事,竟然有一半人没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有人直问教授,这么重的心衰,你这方行吗?

为什么有些人说中医没效,那是因为你没有学好中医,中医很多的基本理论你没掌握好,扎实理论基础是指导临床不可缺少的!
这个病案该怎么分析?为什么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我想请爱友“联想的风”联系《伤寒论》有关条文给大家讲解。

提问四:你能从病案中罗例辨证用方的要点吗?教授在孩子的背上摸什么?摸到了什么?

提问五:为什么会用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提问六: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有那些?

4.故事四----来自学生的叙说

说起湘西,可能爱友们很多人知道,最有名的电视剧叫什么《湘西剿匪记》,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多少会对湘西留下一点印象。关于湘西众多的神秘传说、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我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我的两个学生。

今年的执业考试结束,这两位参加完中西结合考试的学生来看望了我,谈起了他们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其眉间总少不了很多骄傲的神气。

这两位学生本来是一对恋人,呵,大学里谈恋爱可不好,大家别学他们,呵呵~,男人家在湘西大山中,父亲是一个乡卫生院的院长,两人均跟我临床实习过近一年时间。那院长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仅要学好西医,而且要把中医掌握好,在他们乡里的唯一中医已经去世了几年,正缺人呢!

毕业后带着对大山的眷恋,遵照父亲的嘱托,二人回到了那缺医少药的茫茫大山中。

他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院里就交给他们一个病人,这病人是个小儿,也只6岁,患乙脑10天,经全院为数不多的几位医生艰苦抢救依旧是昏迷不醒。湘西那地方穷呀,没钱,交通更不方便,家长已和医生达成协议,能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死了也不怪你们,说白了,放弃了。

正值这两个学生到了,医生们都失去信心了,说你们年轻,能吃苦,在省城大医院学习过,就看你们的了,就把这危重病人推给了他们。怎么办?能说什么,谁叫你们是后来的?!

西医依旧是那套,照书上来,他的父亲给予一点指点。

父亲告诉他们,这病毒性疾病,中药抗病毒还是很可靠的,放胆的用,出了事我给你们担着。能出什么事,家属都放弃了?!只不过是父亲在鼓励他们。

按中医的辨证,先予清热凉肝熄风,鼻饲羚羊钩藤汤。加上清热开窍,静滴清开灵30ml/天,这两小子胆子也够大了,他们说,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

也真是该这两个小子出名了,用药的第二天,患儿热势就开始下降,抽搐止了,第三天,神志转清了,尽管这孩子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但必竟活了过来。

于是二人在那地方名声雀起,停开了了3年的中药房生意也兴隆起来了!

“我们还看过很多奇奇怪怪的病,有些病老师可能你都没见到过”,二人不无骄傲的,“原来在学校我们很怀疑中药的效果,怀疑你说的中医的疗效好的话,现在我们信你的话了,现在我们两个人每天要看30多号中医病人!”

我一直微笑着,聆听,不时的给予赞许的目光,一席谈花了我整整四个小时!

关于这两个学生的故事我就说这儿,我只是要告诉大家,中医有效没有效,关键在于你在系统学习后,你大胆的实践过没有?你是否在临床上用心的摸索过,总结过,实践出真知,不要人云亦云,随意的怀疑这几千年我们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第一讲我就随意的讲这么多,总结一下。“中医有地位吗?”、“中医有效吗?”这问题最好你自己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请你记住这几点:

1.要自己看起自己,不要动不动说西医看不起你。

2.相信祖国医学,树立信心。

3.打好中医的基本功。

4.勇于实践。

做到这几点了,我想到时候你一定会得出一个你自己信服的答案来!
第二讲 扎好中医的基本功




-----请用实例检查一下你的中医基本功
学习任何东西,关键的是要首先打好基础,这就像砌房子一样,地基没打牢,要砌的很高,是非常困难的,学中医也一样。
中医的基础课是什么,爱友们一定认为我这问题提的太简单了,不就是《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吗?
一、出两个病案考考你就是这几门吗?我先不回答这几个问题。要真的是这么几门课,那你是否真的读懂了?也许你会说谁不知道,差不多我都会背了,呵呵,下面我就来谈几个病人的治疗,考考你的基本功!
病案1------腋下汗出症
这个案子是看看你的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学的如何?
某男,30岁,左腋下汗出,记住只有这地方汗出,每小时可以小酒杯(八钱)接上一杯汗,症已1年,极为苦恼,证见偶有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前医各法尽用,什么益气固表,滋阴清热,疏肝解郁,调理阴阳,调和营卫。呵,厚厚的一本病历。
这个病人是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跟随皖南名医宋庸(上海名医丁甘仁学生)实习亲眼见到的、抄录的病案,当时,宋老先生看了看病人的舌象(舌质偏红,苔薄黄),切了脉。便起手开了一个方,什么方,猜一猜,我想绝大部份的爱友想不到!
什么方?导赤散!出乎你的意料吧,汗证谁说过用导赤散?导赤散能有止汗的功能吗?可能没一本书上这样记载!但结果是病人服方5剂,二诊的时候是汗就止住了!
你能弄清这宋老先生怎么会开出这么个方来吗?
弄明白了,说明你中医的基础学的可以!
请你思考后再向下看!!!
可能一些爱友们对这腋汗证开出个导赤散来很困惑,别急,我们慢慢的分析。
先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脏象学说中的心的功能有哪些?心主神明、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好了,我们再回个头来看看主要兼证: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舌质偏红,苔薄黄,主要的兼证都表现在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心经有热呀,心火循经上冲,心开窍于舌,呵,这还不简单?那我问你,心经有热和腋下汗出有什么关系?怎么会用到导赤散呢?
我们再来看看手少阴心经的走向:《内经》里是这么说的:“手少阴心主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手少阴心经在腋下有一穴叫“极泉”,为什么叫“泉”?说明这地方易出水!古人取名自有其道理!
这病人心火旺盛,循经上冲于舌,所以有舌质糜烂的症状,烧坏了舌头,这火还不行,蒸心液外泄,心在液为汗呀,从哪儿泄?当然先从泉眼里外泄了。呵,于是就腋下出汗了。想一想温泉是怎么来的?呵,思考中医别忘了“取类比象”!
凡治病有实邪,你得给邪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这热邪你得找条路让他泄出去,从哪儿泄?心与小肠相表里,用导赤散清热利尿,使心火从小便而泄,所谓的引火下行。邪去了,正也就安了,一年的病廖廖四味药也就解决了。
用方简单,所涉及的理论也都简单,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上有的,对吧?可能说你会背,但你在分析这个病案的时候都用上了吗?没用上,尽管你会背,那也不能算你基本功打好了

2.病案2---入门导师考我的考题
这个医案考考你的中药、方剂基本功和临床思维!
当年我在读研的时候,真正带教我的临床是位老教授(一讲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那位教授)。我的导师忙于行政,便把我拜托给他。这老教授十多岁便跟随湘中名医---他的叔父学习中医,后来进到中医学院学习过5年,再后来跟师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曾某抄方5年。不仅理论学的好,临床水平也高,是一个不是名家的真正的名家!这话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是说这老先生临床中医水平极高,而淡于名利,从不喜写文章!所以尽管在当地非常有名望,但在全国名声也就不大了!但是他的病人却是极多,常有疑难杂症应手起效!
这老师脾气很怪,他对年轻人很是不感兴趣,为什么?基础差呀!现在的年轻人就在学校学那么几年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般就当选修课学了,一知半解的,有几个人能背上几条?!还有的学生学了五年竟然有四物汤背不得的! 也就是说,这不能怪他,是我们没接好中医的班。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在他那一开始遭受到的冷遇态度。
当时我读研都快一年了,每次去看这导师,我说:“老师,我来了”。他就说:“啊,你来了”,就没下文了。然后我说“老师,我走了”,他就说:“哦,你走了”。不能不热的,让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级了我要上临床了,我找到他,我说老师我要跟你坐坐诊了。他未置可否,却给我出了这么个病案:
他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临床名家的刘炳凡老教授出的。题如下,极简,但占一张试卷的70分。当时参考的人员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们院里15参考,一大半的人没通过! 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证3年,进中药诊治,不效,出现呕吐,甲医诊之,予《伤寒论》吴茱萸汤症不缓解,乙医诊治,仍予吴茱萸汤,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数剂证平。
问:
1.此案病机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为何甲医用吴茱萸汤无效,乙医用吴茱萸汤有效?
3.三棱、莪术、制大黄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这个案子的略加思索,便给出了老师答案。他无明确表态,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让人不易感到的满意,接下便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的医家一路考下来。完了,给了我一句话,“没事的时候你来”。
这老师从内心收了我,整整一年时间,每天晚上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倾囊尽受其学!
说了很多题外话,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这病案该怎么分析?别急着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虽然前有消渴,新发呕吐,总以呕吐证为主,兼顾消渴之病理特点。
消渴,常作热论,作虚论。虚论之中,又以阴虚为主(消渴的病机特点是阴虚燥热,多表现为热证)。医甲(乙医也如此)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投之。反推之,患者必有阴寒(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见证。阴寒(中焦虚寒)之证从何来?或与前医(受消渴阴虚燥热病理特点所束缚,于是)过投白虎、玉女、地黄之辈,耗消中焦阳气有关。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阳明寒呕本是十分贴切,甲医用之何以无效?非寒之过重,乃寒与它邪互结,滞留中焦所致。此所谓它邪,或为食,或为瘀,或三者兼而有之。中焦虚寒,脾胃失于温煦运化,寒食互结乃是意料中事。或有人云:三棱、莪术、大黄皆可行血,此它邪或为血瘀。不错,消渴日久,阴虚难免,阴伤则血少,气失载而血不行。此论亦有道理。
不过就我个人来讲,偏向于寒食互结。三棱重于破血,莪术兼可行气,制大黄缓泻,而三者皆有消食化积之功。如果说是活血化瘀,用酒大黄岂不更贴切?如果泻下为主,生大黄才是首选。可见在此用制大黄是取其缓泻消食之功。三者合用,消食化积之义可见”。
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前医予寒凉药过服,遂致中阳虚则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不化,阻于中焦,胃气上逆。甲医用吴茱萸汤已经合乎中焦虚寒病机,然未能消除积滞,积阻于中,则胃气不能下降,故呕吐不止。乙医加三棱、莪术、制大黄均为消积,且大黄能导滞,如此标本同治,治疗面面周到!病能向愈!
这第二个病案其实也是在考中医的基本功,考的什么,考你的方剂、中药的基本功!
为什么参考的人有一半以上不能过关,说明什么,基本功不扎实,为什么看不好病?就是这!
考副高的人都有一半不能过关,这下你还敢轻易的说自己中医的基础好学吗?
二、那如何扎好中医的基本功呢!
上面两个病案做的好的人,请你再试着读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如果你读起来不感到困难,那你是中医基本功能就算是扎实了,接下来只要你能坚持实践,你一定会有所造化!
如何学好中医的基本功能呢?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苦背
熟读五大基本课程,要达到乱熟于胸,哪五大基本课程? 就是上面说的 《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中基》随便点出一点,你都能很正确地、完整地表达,比如说到卫气,卫气的概念、生成、特点、功能,一样也不能忘了。《中诊》也一样,说出个症状,你就要能不假思索的说出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中药》你的把性味归经、功效牢牢的记住。内科学随便谈到什么病,你就要如数家珍般说出常见的证型、方药等等。
五大基本课掌握了,不能说你的基本功就行了,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汤头歌诀》、《频湖南脉诀》、《珍珠囊药性赋》等。你必须得背会,只掌握了五大基本课程,只能说你对杂病的治疗有一个了解,外感病、温病怎么治疗,少一样,你都不能做好中医。
背,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背了,也就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了,到了用的时候,说不定一个灵感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说一个例子,请大家看看背诵的重要性。
病例3---特殊类型小柴胡证
当初我在农村工作的时候,在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我都看见一个50余岁的农民抱着被子来输液,前前后后,有20余天。
那天下午体他的主治医生不在,我值班,这病人来开输液,我就问,怎么老看你天天来打点滴,怎么了?这农民和我说,发热20多天了,一直不能退热。我就问怎么发热呀,他说,每天晚上发热,早晨退热。当时我就想,这夜热早凉是阴虚发热最典型的症状,有了这先入为主印象,也就忽视了兼证的问诊(做医生最忌先入为主),随便的问了问,就说,你这病吃三副中药就会好,不信你试试!那时做医生时间不长,缺少经验。呵,病人说那好呀,你给我开,看好了我要好好的感谢你!什么方,青蒿鳖甲汤,有效吗?要是有效我就不和大家说了,我把这牛皮给吹炸了!
三天后病人来了,只说了一句话:“医生,我的烧没退,你的方没用,害的我还卖了一担稻!”
当时我呀差点没找个洞钻进地里去!
但不行啦,既然吹牛了,怎么也得撑下去,哪儿跌倒哪爬起来呀!
于是我就为自己找脸,我说你都病了20多天了,正气早亏了,我这3付药,是先给你补正气的,正气足了我才好给你祛邪治病,要不你受得了?其实,根本就是辨证不准!
面对病人,心里就发毛了,什么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所有的证型我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那个也不象,手把着病人的脉,一副认真切脉的样子,是在切脉吗?是在苦思对策呢!
这病人坐在我面前,面色极为沉默,话语极少,我不说他决不说一字。 “默默然!”,突然一个灵感上来了,于是《伤寒论》的条文立即就浮现在脑海里,“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协苦满,默默然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梗,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吃饭怎么样?答:不想吃。口苦吗?答:口苦。咽干吗?答:咽干!
小柴胡证! 每日一发热,寒热往来的特殊类型!
当然了,结果是2剂热邪尽退!
背,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是万万不能少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一些重要古籍背的很熟,可是因为不是学针灸的,对经络路线根本记不得,这对于临床是十分不利的,如果说某病在某个局部,你就没法进行辨证了,局部的病变不仅辨证需要用到经络,而且在选药组方时也要考虑到走经,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下下功夫!以后的讲座中我会谈到具体的病例!
2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二要诀-----多思
背完了,你还的多思考,在学院教学多年,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勤思的习惯,背下去的东西,你不进行思考,是很难真正消化吸收的!
在我们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句话叫做“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为什么不是肝升于右,肺居于左,有人思考过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有人能回答吗?(问题一)
又比如说前面的第二个医案中,用到三棱、莪术,二药均有行气破血的功效,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都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你想过没有,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两位药物?消食我们在临床上多采用山楂、鸡内金、神曲之类。为什么上面的乙医使用了这两味?
有一年我到全国的第一所民办中医大学义务讲学半个月(九嶷山大学,象全国的著名教授—朱良春等都曾到此学院义务讲学,可见老一辈对中医事业的重视!),在授课中我讲到食积的治法,第一堂课我说用吐法,第二堂课在我举的例子中我讲到用泻法。于是有同学问我,老师,这食积你一会儿用消法、一会儿说要用泻法,一会儿说用吐法,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治疗?
这学生我可以说他基本功不好,但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勤于思考,慢慢的他会对中医理解很深。
为什么会出现一病三法,我在这儿不解释了,请各位爱有回答。
问题二 为什么食积会出现在吐、消、下三种治疗方法?在病机上这三法对应的食积病机病位上有什么区别?临床上各自都有什么些典型表现?
3.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三要诀-----多练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了基本理论之后,你的进行实际的练习,怎么练?有些同学说,我们很少看中医,很少在临床上用到中医。练法有两种,一是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病例进行练习,开出处方来,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你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这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你那儿没多少中医的病号,进行补缺的方法,大量的读古今医案。有些同学说,我看过很多病案,可我的临床水平就是提不高。我要问你,你是怎么读的?
读医案,首先你的仔细的看完案子,然后自己根据医案提出的信息开出处方来,再和作者对比,看看是否一致。不一致你的思考为什么不一致?一致了,为什么作者会对原方进行加减,为什么要选用方中的几味药物,加减的理由是什么?
读医案入手最好读有点评的。
我曾要求我的学生看一本医案,然后告诉我学到了什么?那学生一本医案像看小说一样几个晚上就看完了,你说他能学到什么?!我告诉大家,我是医案从不离枕边的,但有时候花上一个小时,一个案子都看不完,为什么,要思考,弄不明白的你得查资料,要不看了也白看!
还有入手学中医要多看医话,医话看起来比一般地的医案入手快,为什么,因为医话多对治疗的认识、疾病的转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关于疾病的治疗要点、用药关键也都有点出,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也最能启迪人的思维。像《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就是一本非常值得学的一本书,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
从书本上看,到临床上练,你就会增加不少信心。
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没有大量的进行医案的学习、练习,是很难的。
建议阅读的医案:
《全国名医医案类编》
《柳选四家医案》
《名医类案》
《寓意草医案》
《杏轩斋医案》
《王孟英医案》
《吴鞠通医案》
《潜斋医话》
《黄文东医案》
《蒲辅周医案》
《章次公医案》
《岳美中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等等。
另外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闻过喜医案》,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启蒙恩师写的,和一般地医案不同的是,在卷六记载了很多失治、误治的案子,很能给人启迪。
4.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四要诀-----多反省

提高中医基本功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要多反省,很多人在临床上工作多年,可是你看他的处方,你不难看出他的中医基本依旧很差,学了那么多年,实践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基本功就是扎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反省!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个病看完了,你的跟踪疗效,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出了错,错在哪?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多写一写临床笔记,写作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看一辈子的病,就是不长进,为什么?没效的,不再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不进行总结,这样是不行的。
反 思、写作,这对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理解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看我的临证笔记一则。看一看你在这个失败的案中是否能学到一些东西,是否对中药“石膏”的作用功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道少集医话(节选)------误用石膏,残阳消息而忘
《神农本草经》云石膏甘大寒。但到明清以后,部分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清热非大剂不能取效,轻则四两,重则半斤(八两),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石膏 为甘微寒之品。其后一直争论不休,以至初学中医者莫衷一是,笔者现从一临床医治失误案谈一谈个人对石膏性味的体会,或许对理解石膏的性味有所俾益。
余曾治一余某患者,患肺心病,3级心衰,喘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并有大量胸腔、腹腔积液,经西医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后经病案讨论用大剂参附汤加丹参、葶苈子、黄芪 、车前子等味进退治疗十余日诸症皆平。时为炎暑,患者贪风取凉,遂又发病,证见恶风发热,喘息,咳嗽咯痰 、痰白质粘,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先予柴胡、葛根、防风、薄荷、前胡、杏仁、桔梗、甘草 等味辛凉解表、化痰止咳。服方二剂,恶寒症除,发热益甚、口干口苦、思冷饮而饮之不多、咳痰黄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证已解、肺热壅盛,欲用苦寒清解肺热,虑其本阳虚,苦寒有伤阳之弊,故改用甘寒之竹叶石膏汤加减。方用石膏甘微寒清肺热、麦冬甘寒养肺阴,半夏化痰有石膏、麦冬监制其辛燥,虽痰热亦可用之,竹叶甘淡质地轻清透热外出,粳米、甘草顾护中土。自认方药对症,岂料一服热退,两服而大便溏泻不止,喘息气短,气息渐微,肢冷脉弱。后虽经中西医结合抢救终不能力挽狂澜,阳气衰亡而殁。
对此案之变化之急骤,余颇困惑。遂请教于师,师闻详细治疗之经过后云:此患者心衰反复发作,屡用参附而起沉疴,心肾阳气式微十分明了,汝今用大寒之石膏清热而伤阳,正犯“虚虚”之戒,此其一失也。中病即止,热退当及时停药,汝未更方再进,继用大寒之石膏,使残存之阳殆尽 ,故有其变也。余言叶天士、吴鞠通等治热病多用大剂石膏,张锡纯则明言石膏性微寒。况患者病痰热壅肺,热势鸱张,其变责之于用石膏当难以令人理解。师云:古人书当活读,温病学派形成以前,即明清以前本草多言石膏甘大寒,盖其时人多生活居住条件较差, 最易为寒邪所伤,脾胃易损,用寒凉之石膏,弊端立现,故云石膏甘大寒。明清之所以温病学术得以形成体系,与其时温病肆起不无关系,患温病之人多为阳盛之体,复感温疠之气,两阳相合,病者无不内热炽盛,故用小剂石膏清热常难以取效,故有石膏性甘微寒之说。从另一方面,在选择药物时须勿忘患者之体质,阴盛之体,虽微寒亦不能耐受;阳热之体,虽大寒亦不为凉。故论药物之性味当根据病情、患者之体质综合分析,尚须考虑时令气候,古人有“冬用麻黄,夏用香薷”之说,即言此也。若能如此,对某一味药物的性味进行分析,即使是众说纷纭,亦难为其蒙弊。简言之,对于阴盛之体而言,石膏性大寒也;就阳盛之体而论,石膏则为甘微寒也。此案之败 ,败在石膏也!
余闻其言,茅塞顿开。盖读书当须知成书之时代背景,对药物性味之认识勿忘“因人、因病、因时”,苟能如此,方可为上工。
反思对于进一步加深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面的一则临证笔记中你也会有所收益吧!
扎好中医基本功是学好中医的第一步,希望各位爱友多下些功夫。
这一讲就讲到这儿。
常言道:“光说不练,不是好把式”,下一讲将结合实际病例和大家说说心衰的治疗。]
静心止念体药性,金石草木有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438

积分

46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1: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2.故事二---被自己的孩子骂



每个人在一生中可能会被很多人骂过,被父母骂,被老师骂,被仇人骂?可是真能让你刻骨铭心,给你以触动,鞭策你的骂有多少呢?

我从十四岁开始学习中医,在临床上多年,常常很自负,为什么,看过很多疑难病,也取得过不少好的疗效。可我是真的自信吗?

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那时我在外读研,孩子的妈怕影响我的学习一开始没告诉我,孩子病了近一个月,发热不退,在我们老家的省立医院诊断治疗,最后什么也没确诊,只能告诉孩子的妈妈可能是血液系统病,孩子的妈是学西医的,一听这就急了,一个长途,我是学业不要了,也没请假,立即就飞回家!

回家看完孩子的所有检查结果、病历资料,我傻眼了,我也弄不清是什么病!怎么办?中药。辨证施治,蒿芩清胆汤加减,这是我们中医长项。3天热邪全退,孩子的精神就来了,慢慢的调理一切就没事了,从此这孩子一般生病,都要中药吃,为什么,一个月的病,他打针打怕了!

8岁的时候,这孩子又病了,上学淋雨了,高热、畏寒、咳嗽,体温40℃,正值热天。带到医院一检查,呵,白细胞、中性很高,胸片呈支气管肺炎征象。病重了,不行,还是先用点西药吧!怎么办!抗炎、补液,总是要做的吧。大天热不补液可不行,高热会脱水呀!

常言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带到内科吧,给他开点药,其他的床位费、治疗费也就省了。呵,大家会笑话我这教授思想境界不高。

可是问题出来了,这孩子长的很胖,加上高热脱水,静脉根本不显,内科的护士可不能和小儿科的护士比,打小儿静脉针那就会差一点,连扎了好多针,没进去!这孩子可不干了,从床上跳起来对着我骂:“你还什么大博士、大教授,狗屁,一个小小的发热,你给我打什么针,看看,1、2、3、4、5、6……这么多针,我不打了,你给我吃中药!”说完从病房跑出去了。护士们是满脸愧容,可我脸也挂不住。是呀,学了中医这么年,这么一个病怎么就不敢单用中药治疗呢?

没办法,孩子不打针,只好开中药了,一剂新加香薷饮下午5时服下,8时热退净。发热再也没反复!

众位群组朋友看完,可能会感到教授是在说笑。

呵,我是要告诉你,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中药的疗效不好,也不是你没掌握中医的辨证,问题是在于你不自信!!!记住,一个学科的兴旺,与那个学科的自信有关。中医学的载体是我们每个从事中医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是丧失了信心,结果会不想而知了,当然就会认为中医没用了!

3.故事三---心衰巧用桂枝汤

爱友联想的风,在上周给我提出了个问题:“我是中医专业毕业,尽管是系统的学习很多的中医知识,但在临床中的运用并不是那么熟练。尽管可以熟练的背诵伤寒条文,但真遇到外感的病人还是分不清楚六经,呵呵,我总说是自己的悟性不好,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

现在我们就讲一个与《伤寒论》有关的真实故事。

上海有个非常出名的医院,叫龙华医院,其中一届的某院长便是从我们这儿调过去的。话说其一孙在老家,10岁,患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继发了心衰,在某医科大学附院治疗,心衰未能有效控制,后又转至某省级西医院治疗病情仍为见好转。反反复复,心衰有20余天。患者的家长急了,怎么办?求助远方的外公,当然这外公就是那院长,博导。很出乎意料的是这博导建议把小孩转到我们医院来,为什么,这博导是学中医的,深信中医临床疗效!

次日会诊,跟随我院某知名内科教授(全国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查房,推开病房门的时候,患儿口中叫冷,身子便向被中缩进,症见小孩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精神不振,心电监护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教授做了常规的体查,听听心肺,也没问多少情况,把手伸进患儿的背上摸了摸摸,看完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便带着大家离开了病房。

其后那教授在细阅了病历资料后,便起手开了一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

不想患儿在服药的第二天,喘平,胸闷缓解,当然了,所有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也就跟着停了下来。随证调治,渐向坦途。

但有点我必需说出,当这位老教师开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时候,全科有10名实习进修的同学,还有几位工作几年的同事,竟然有一半人没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有人直问教授,这么重的心衰,你这方行吗?

为什么有些人说中医没效,那是因为你没有学好中医,中医很多的基本理论你没掌握好,扎实理论基础是指导临床不可缺少的!
这个病案该怎么分析?为什么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我想请爱友“联想的风”联系《伤寒论》有关条文给大家讲解。

提问四:你能从病案中罗例辨证用方的要点吗?教授在孩子的背上摸什么?摸到了什么?

提问五:为什么会用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提问六: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有那些?

4.故事四----来自学生的叙说

说起湘西,可能爱友们很多人知道,最有名的电视剧叫什么《湘西剿匪记》,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多少会对湘西留下一点印象。关于湘西众多的神秘传说、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我就不说了。

我要说的是我的两个学生。

今年的执业考试结束,这两位参加完中西结合考试的学生来看望了我,谈起了他们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其眉间总少不了很多骄傲的神气。

这两位学生本来是一对恋人,呵,大学里谈恋爱可不好,大家别学他们,呵呵~,男人家在湘西大山中,父亲是一个乡卫生院的院长,两人均跟我临床实习过近一年时间。那院长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仅要学好西医,而且要把中医掌握好,在他们乡里的唯一中医已经去世了几年,正缺人呢!

毕业后带着对大山的眷恋,遵照父亲的嘱托,二人回到了那缺医少药的茫茫大山中。

他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院里就交给他们一个病人,这病人是个小儿,也只6岁,患乙脑10天,经全院为数不多的几位医生艰苦抢救依旧是昏迷不醒。湘西那地方穷呀,没钱,交通更不方便,家长已和医生达成协议,能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死了也不怪你们,说白了,放弃了。

正值这两个学生到了,医生们都失去信心了,说你们年轻,能吃苦,在省城大医院学习过,就看你们的了,就把这危重病人推给了他们。怎么办?能说什么,谁叫你们是后来的?!

西医依旧是那套,照书上来,他的父亲给予一点指点。

父亲告诉他们,这病毒性疾病,中药抗病毒还是很可靠的,放胆的用,出了事我给你们担着。能出什么事,家属都放弃了?!只不过是父亲在鼓励他们。

按中医的辨证,先予清热凉肝熄风,鼻饲羚羊钩藤汤。加上清热开窍,静滴清开灵30ml/天,这两小子胆子也够大了,他们说,反正是死马当活马医!

也真是该这两个小子出名了,用药的第二天,患儿热势就开始下降,抽搐止了,第三天,神志转清了,尽管这孩子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但必竟活了过来。

于是二人在那地方名声雀起,停开了了3年的中药房生意也兴隆起来了!

“我们还看过很多奇奇怪怪的病,有些病老师可能你都没见到过”,二人不无骄傲的,“原来在学校我们很怀疑中药的效果,怀疑你说的中医的疗效好的话,现在我们信你的话了,现在我们两个人每天要看30多号中医病人!”

我一直微笑着,聆听,不时的给予赞许的目光,一席谈花了我整整四个小时!

关于这两个学生的故事我就说这儿,我只是要告诉大家,中医有效没有效,关键在于你在系统学习后,你大胆的实践过没有?你是否在临床上用心的摸索过,总结过,实践出真知,不要人云亦云,随意的怀疑这几千年我们先辈们留下的珍贵遗产。

第一讲我就随意的讲这么多,总结一下。“中医有地位吗?”、“中医有效吗?”这问题最好你自己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请你记住这几点:

1.要自己看起自己,不要动不动说西医看不起你。

2.相信祖国医学,树立信心。

3.打好中医的基本功。

4.勇于实践。

做到这几点了,我想到时候你一定会得出一个你自己信服的答案来!
第二讲 扎好中医的基本功




-----请用实例检查一下你的中医基本功
学习任何东西,关键的是要首先打好基础,这就像砌房子一样,地基没打牢,要砌的很高,是非常困难的,学中医也一样。
中医的基础课是什么,爱友们一定认为我这问题提的太简单了,不就是《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吗?
一、出两个病案考考你就是这几门吗?我先不回答这几个问题。要真的是这么几门课,那你是否真的读懂了?也许你会说谁不知道,差不多我都会背了,呵呵,下面我就来谈几个病人的治疗,考考你的基本功!
病案1------腋下汗出症
这个案子是看看你的中医基础理论到底学的如何?
某男,30岁,左腋下汗出,记住只有这地方汗出,每小时可以小酒杯(八钱)接上一杯汗,症已1年,极为苦恼,证见偶有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前医各法尽用,什么益气固表,滋阴清热,疏肝解郁,调理阴阳,调和营卫。呵,厚厚的一本病历。
这个病人是我在做学生的时候,跟随皖南名医宋庸(上海名医丁甘仁学生)实习亲眼见到的、抄录的病案,当时,宋老先生看了看病人的舌象(舌质偏红,苔薄黄),切了脉。便起手开了一个方,什么方,猜一猜,我想绝大部份的爱友想不到!
什么方?导赤散!出乎你的意料吧,汗证谁说过用导赤散?导赤散能有止汗的功能吗?可能没一本书上这样记载!但结果是病人服方5剂,二诊的时候是汗就止住了!
你能弄清这宋老先生怎么会开出这么个方来吗?
弄明白了,说明你中医的基础学的可以!
请你思考后再向下看!!!
可能一些爱友们对这腋汗证开出个导赤散来很困惑,别急,我们慢慢的分析。
先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脏象学说中的心的功能有哪些?心主神明、主血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好了,我们再回个头来看看主要兼证:口干,时有舌质溃疡,舌痛,舌质偏红,苔薄黄,主要的兼证都表现在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心经有热呀,心火循经上冲,心开窍于舌,呵,这还不简单?那我问你,心经有热和腋下汗出有什么关系?怎么会用到导赤散呢?
我们再来看看手少阴心经的走向:《内经》里是这么说的:“手少阴心主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手少阴心经在腋下有一穴叫“极泉”,为什么叫“泉”?说明这地方易出水!古人取名自有其道理!
这病人心火旺盛,循经上冲于舌,所以有舌质糜烂的症状,烧坏了舌头,这火还不行,蒸心液外泄,心在液为汗呀,从哪儿泄?当然先从泉眼里外泄了。呵,于是就腋下出汗了。想一想温泉是怎么来的?呵,思考中医别忘了“取类比象”!
凡治病有实邪,你得给邪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这热邪你得找条路让他泄出去,从哪儿泄?心与小肠相表里,用导赤散清热利尿,使心火从小便而泄,所谓的引火下行。邪去了,正也就安了,一年的病廖廖四味药也就解决了。
用方简单,所涉及的理论也都简单,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上有的,对吧?可能说你会背,但你在分析这个病案的时候都用上了吗?没用上,尽管你会背,那也不能算你基本功打好了

2.病案2---入门导师考我的考题
这个医案考考你的中药、方剂基本功和临床思维!
当年我在读研的时候,真正带教我的临床是位老教授(一讲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那位教授)。我的导师忙于行政,便把我拜托给他。这老教授十多岁便跟随湘中名医---他的叔父学习中医,后来进到中医学院学习过5年,再后来跟师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曾某抄方5年。不仅理论学的好,临床水平也高,是一个不是名家的真正的名家!这话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是说这老先生临床中医水平极高,而淡于名利,从不喜写文章!所以尽管在当地非常有名望,但在全国名声也就不大了!但是他的病人却是极多,常有疑难杂症应手起效!
这老师脾气很怪,他对年轻人很是不感兴趣,为什么?基础差呀!现在的年轻人就在学校学那么几年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般就当选修课学了,一知半解的,有几个人能背上几条?!还有的学生学了五年竟然有四物汤背不得的! 也就是说,这不能怪他,是我们没接好中医的班。这也就不难理解我在他那一开始遭受到的冷遇态度。
当时我读研都快一年了,每次去看这导师,我说:“老师,我来了”。他就说:“啊,你来了”,就没下文了。然后我说“老师,我走了”,他就说:“哦,你走了”。不能不热的,让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级了我要上临床了,我找到他,我说老师我要跟你坐坐诊了。他未置可否,却给我出了这么个病案:
他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临床名家的刘炳凡老教授出的。题如下,极简,但占一张试卷的70分。当时参考的人员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们院里15参考,一大半的人没通过! 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证3年,进中药诊治,不效,出现呕吐,甲医诊之,予《伤寒论》吴茱萸汤症不缓解,乙医诊治,仍予吴茱萸汤,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数剂证平。
问:
1.此案病机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为何甲医用吴茱萸汤无效,乙医用吴茱萸汤有效?
3.三棱、莪术、制大黄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这个案子的略加思索,便给出了老师答案。他无明确表态,只是眼中闪过一丝让人不易感到的满意,接下便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的医家一路考下来。完了,给了我一句话,“没事的时候你来”。
这老师从内心收了我,整整一年时间,每天晚上让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倾囊尽受其学!
说了很多题外话,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这病案该怎么分析?别急着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虽然前有消渴,新发呕吐,总以呕吐证为主,兼顾消渴之病理特点。
消渴,常作热论,作虚论。虚论之中,又以阴虚为主(消渴的病机特点是阴虚燥热,多表现为热证)。医甲(乙医也如此)以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投之。反推之,患者必有阴寒(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见证。阴寒(中焦虚寒)之证从何来?或与前医(受消渴阴虚燥热病理特点所束缚,于是)过投白虎、玉女、地黄之辈,耗消中焦阳气有关。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阳明寒呕本是十分贴切,甲医用之何以无效?非寒之过重,乃寒与它邪互结,滞留中焦所致。此所谓它邪,或为食,或为瘀,或三者兼而有之。中焦虚寒,脾胃失于温煦运化,寒食互结乃是意料中事。或有人云:三棱、莪术、大黄皆可行血,此它邪或为血瘀。不错,消渴日久,阴虚难免,阴伤则血少,气失载而血不行。此论亦有道理。
不过就我个人来讲,偏向于寒食互结。三棱重于破血,莪术兼可行气,制大黄缓泻,而三者皆有消食化积之功。如果说是活血化瘀,用酒大黄岂不更贴切?如果泻下为主,生大黄才是首选。可见在此用制大黄是取其缓泻消食之功。三者合用,消食化积之义可见”。
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前医予寒凉药过服,遂致中阳虚则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不化,阻于中焦,胃气上逆。甲医用吴茱萸汤已经合乎中焦虚寒病机,然未能消除积滞,积阻于中,则胃气不能下降,故呕吐不止。乙医加三棱、莪术、制大黄均为消积,且大黄能导滞,如此标本同治,治疗面面周到!病能向愈!
这第二个病案其实也是在考中医的基本功,考的什么,考你的方剂、中药的基本功!
为什么参考的人有一半以上不能过关,说明什么,基本功不扎实,为什么看不好病?就是这!
考副高的人都有一半不能过关,这下你还敢轻易的说自己中医的基础好学吗?
二、那如何扎好中医的基本功呢!
上面两个病案做的好的人,请你再试着读一下《临证指南医案》,如果你读起来不感到困难,那你是中医基本功能就算是扎实了,接下来只要你能坚持实践,你一定会有所造化!
如何学好中医的基本功能呢?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一要诀-----苦背
熟读五大基本课程,要达到乱熟于胸,哪五大基本课程? 就是上面说的 《中基》、《中诊》、《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中基》随便点出一点,你都能很正确地、完整地表达,比如说到卫气,卫气的概念、生成、特点、功能,一样也不能忘了。《中诊》也一样,说出个症状,你就要能不假思索的说出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中药》你的把性味归经、功效牢牢的记住。内科学随便谈到什么病,你就要如数家珍般说出常见的证型、方药等等。
五大基本课掌握了,不能说你的基本功就行了,还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汤头歌诀》、《频湖南脉诀》、《珍珠囊药性赋》等。你必须得背会,只掌握了五大基本课程,只能说你对杂病的治疗有一个了解,外感病、温病怎么治疗,少一样,你都不能做好中医。
背,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但当你背了,也就在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了,到了用的时候,说不定一个灵感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说一个例子,请大家看看背诵的重要性。
病例3---特殊类型小柴胡证
当初我在农村工作的时候,在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我都看见一个50余岁的农民抱着被子来输液,前前后后,有20余天。
那天下午体他的主治医生不在,我值班,这病人来开输液,我就问,怎么老看你天天来打点滴,怎么了?这农民和我说,发热20多天了,一直不能退热。我就问怎么发热呀,他说,每天晚上发热,早晨退热。当时我就想,这夜热早凉是阴虚发热最典型的症状,有了这先入为主印象,也就忽视了兼证的问诊(做医生最忌先入为主),随便的问了问,就说,你这病吃三副中药就会好,不信你试试!那时做医生时间不长,缺少经验。呵,病人说那好呀,你给我开,看好了我要好好的感谢你!什么方,青蒿鳖甲汤,有效吗?要是有效我就不和大家说了,我把这牛皮给吹炸了!
三天后病人来了,只说了一句话:“医生,我的烧没退,你的方没用,害的我还卖了一担稻!”
当时我呀差点没找个洞钻进地里去!
但不行啦,既然吹牛了,怎么也得撑下去,哪儿跌倒哪爬起来呀!
于是我就为自己找脸,我说你都病了20多天了,正气早亏了,我这3付药,是先给你补正气的,正气足了我才好给你祛邪治病,要不你受得了?其实,根本就是辨证不准!
面对病人,心里就发毛了,什么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所有的证型我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那个也不象,手把着病人的脉,一副认真切脉的样子,是在切脉吗?是在苦思对策呢!
这病人坐在我面前,面色极为沉默,话语极少,我不说他决不说一字。 “默默然!”,突然一个灵感上来了,于是《伤寒论》的条文立即就浮现在脑海里,“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协苦满,默默然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梗,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吃饭怎么样?答:不想吃。口苦吗?答:口苦。咽干吗?答:咽干!
小柴胡证! 每日一发热,寒热往来的特殊类型!
当然了,结果是2剂热邪尽退!
背,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是万万不能少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一些重要古籍背的很熟,可是因为不是学针灸的,对经络路线根本记不得,这对于临床是十分不利的,如果说某病在某个局部,你就没法进行辨证了,局部的病变不仅辨证需要用到经络,而且在选药组方时也要考虑到走经,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下下功夫!以后的讲座中我会谈到具体的病例!
2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二要诀-----多思
背完了,你还的多思考,在学院教学多年,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勤思的习惯,背下去的东西,你不进行思考,是很难真正消化吸收的!
在我们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句话叫做“肝升于左,肺降于右”,为什么不是肝升于右,肺居于左,有人思考过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有人能回答吗?(问题一)
又比如说前面的第二个医案中,用到三棱、莪术,二药均有行气破血的功效,这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同都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你想过没有,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两位药物?消食我们在临床上多采用山楂、鸡内金、神曲之类。为什么上面的乙医使用了这两味?
有一年我到全国的第一所民办中医大学义务讲学半个月(九嶷山大学,象全国的著名教授—朱良春等都曾到此学院义务讲学,可见老一辈对中医事业的重视!),在授课中我讲到食积的治法,第一堂课我说用吐法,第二堂课在我举的例子中我讲到用泻法。于是有同学问我,老师,这食积你一会儿用消法、一会儿说要用泻法,一会儿说用吐法,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治疗?
这学生我可以说他基本功不好,但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勤于思考,慢慢的他会对中医理解很深。
为什么会出现一病三法,我在这儿不解释了,请各位爱有回答。
问题二 为什么食积会出现在吐、消、下三种治疗方法?在病机上这三法对应的食积病机病位上有什么区别?临床上各自都有什么些典型表现?
3.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三要诀-----多练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了基本理论之后,你的进行实际的练习,怎么练?有些同学说,我们很少看中医,很少在临床上用到中医。练法有两种,一是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病例进行练习,开出处方来,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你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这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你那儿没多少中医的病号,进行补缺的方法,大量的读古今医案。有些同学说,我看过很多病案,可我的临床水平就是提不高。我要问你,你是怎么读的?
读医案,首先你的仔细的看完案子,然后自己根据医案提出的信息开出处方来,再和作者对比,看看是否一致。不一致你的思考为什么不一致?一致了,为什么作者会对原方进行加减,为什么要选用方中的几味药物,加减的理由是什么?
读医案入手最好读有点评的。
我曾要求我的学生看一本医案,然后告诉我学到了什么?那学生一本医案像看小说一样几个晚上就看完了,你说他能学到什么?!我告诉大家,我是医案从不离枕边的,但有时候花上一个小时,一个案子都看不完,为什么,要思考,弄不明白的你得查资料,要不看了也白看!
还有入手学中医要多看医话,医话看起来比一般地的医案入手快,为什么,因为医话多对治疗的认识、疾病的转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关于疾病的治疗要点、用药关键也都有点出,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也最能启迪人的思维。像《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就是一本非常值得学的一本书,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
从书本上看,到临床上练,你就会增加不少信心。
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没有大量的进行医案的学习、练习,是很难的。
建议阅读的医案:
《全国名医医案类编》
《柳选四家医案》
《名医类案》
《寓意草医案》
《杏轩斋医案》
《王孟英医案》
《吴鞠通医案》
《潜斋医话》
《黄文东医案》
《蒲辅周医案》
《章次公医案》
《岳美中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等等。
另外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闻过喜医案》,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启蒙恩师写的,和一般地医案不同的是,在卷六记载了很多失治、误治的案子,很能给人启迪。
4.掌握中医基本功的第四要诀-----多反省

提高中医基本功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要多反省,很多人在临床上工作多年,可是你看他的处方,你不难看出他的中医基本依旧很差,学了那么多年,实践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基本功就是扎不好,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反省!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个病看完了,你的跟踪疗效,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出了错,错在哪?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多写一写临床笔记,写作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有些人看一辈子的病,就是不长进,为什么?没效的,不再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不进行总结,这样是不行的。
反 思、写作,这对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理解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看我的临证笔记一则。看一看你在这个失败的案中是否能学到一些东西,是否对中药“石膏”的作用功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道少集医话(节选)------误用石膏,残阳消息而忘
《神农本草经》云石膏甘大寒。但到明清以后,部分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石膏清热非大剂不能取效,轻则四两,重则半斤(八两),清末民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石膏 为甘微寒之品。其后一直争论不休,以至初学中医者莫衷一是,笔者现从一临床医治失误案谈一谈个人对石膏性味的体会,或许对理解石膏的性味有所俾益。
余曾治一余某患者,患肺心病,3级心衰,喘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悸心慌,周身浮肿,并有大量胸腔、腹腔积液,经西医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曾连续静滴硝普钠月余不能缓解)。后经病案讨论用大剂参附汤加丹参、葶苈子、黄芪 、车前子等味进退治疗十余日诸症皆平。时为炎暑,患者贪风取凉,遂又发病,证见恶风发热,喘息,咳嗽咯痰 、痰白质粘,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先予柴胡、葛根、防风、薄荷、前胡、杏仁、桔梗、甘草 等味辛凉解表、化痰止咳。服方二剂,恶寒症除,发热益甚、口干口苦、思冷饮而饮之不多、咳痰黄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此为表证已解、肺热壅盛,欲用苦寒清解肺热,虑其本阳虚,苦寒有伤阳之弊,故改用甘寒之竹叶石膏汤加减。方用石膏甘微寒清肺热、麦冬甘寒养肺阴,半夏化痰有石膏、麦冬监制其辛燥,虽痰热亦可用之,竹叶甘淡质地轻清透热外出,粳米、甘草顾护中土。自认方药对症,岂料一服热退,两服而大便溏泻不止,喘息气短,气息渐微,肢冷脉弱。后虽经中西医结合抢救终不能力挽狂澜,阳气衰亡而殁。
对此案之变化之急骤,余颇困惑。遂请教于师,师闻详细治疗之经过后云:此患者心衰反复发作,屡用参附而起沉疴,心肾阳气式微十分明了,汝今用大寒之石膏清热而伤阳,正犯“虚虚”之戒,此其一失也。中病即止,热退当及时停药,汝未更方再进,继用大寒之石膏,使残存之阳殆尽 ,故有其变也。余言叶天士、吴鞠通等治热病多用大剂石膏,张锡纯则明言石膏性微寒。况患者病痰热壅肺,热势鸱张,其变责之于用石膏当难以令人理解。师云:古人书当活读,温病学派形成以前,即明清以前本草多言石膏甘大寒,盖其时人多生活居住条件较差, 最易为寒邪所伤,脾胃易损,用寒凉之石膏,弊端立现,故云石膏甘大寒。明清之所以温病学术得以形成体系,与其时温病肆起不无关系,患温病之人多为阳盛之体,复感温疠之气,两阳相合,病者无不内热炽盛,故用小剂石膏清热常难以取效,故有石膏性甘微寒之说。从另一方面,在选择药物时须勿忘患者之体质,阴盛之体,虽微寒亦不能耐受;阳热之体,虽大寒亦不为凉。故论药物之性味当根据病情、患者之体质综合分析,尚须考虑时令气候,古人有“冬用麻黄,夏用香薷”之说,即言此也。若能如此,对某一味药物的性味进行分析,即使是众说纷纭,亦难为其蒙弊。简言之,对于阴盛之体而言,石膏性大寒也;就阳盛之体而论,石膏则为甘微寒也。此案之败 ,败在石膏也!
余闻其言,茅塞顿开。盖读书当须知成书之时代背景,对药物性味之认识勿忘“因人、因病、因时”,苟能如此,方可为上工。
反思对于进一步加深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面的一则临证笔记中你也会有所收益吧!
扎好中医基本功是学好中医的第一步,希望各位爱友多下些功夫。
这一讲就讲到这儿。
常言道:“光说不练,不是好把式”,下一讲将结合实际病例和大家说说心衰的治疗。]
http://www.yswgj.com/viewthread. ... a=page%3D1#pid73264
静心止念体药性,金石草木有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积分

2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7-7-25 1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 浅谈如何提高个人临床技艺
      ----从实例谈谈个人治疗经验的积累


这一讲临时改一下题目,暂时不谈心衰的治疗,谈谈如何提高临床技艺。
有人在发贴中说到:“大家别总拿破烂教材当圣经,行不?这种西医模式的中医教材,能治好病才怪。多看看古人的书,尤其是刘力红力推的《内经》《伤寒》《郑钦安三种医书阐释》等”,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
但我依旧强调学好教材的重要性,古人说的好“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教材便是入门的台阶,当然不只指五大基础课,而且包含我前面说到的《伤寒论》、《温病学》及《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内经知要》等,最好你还要能系统的看看古代医籍如《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阴证略例》、《丹溪心法》、《儒门事亲》、《素问病机十九式》、《景岳全书》、《医贯》、《医学心悟》等等,只有系统的阅读了古代医籍,才能具备较扎实的基础。
我前面在谈到如何扎好中医基本功的时候就提到,如果你能读《临证指南医案》就说明你的基本功扎实了,为什么?请看《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一段话:“看此案,须文理清通之士,具虚心活泼灵机,曾将灵素及前贤诸书参究过一番者,方能领悟其中意趣,吾知数人之中,仅有一在知音者,潜深默契。若初学质鲁之人,未能踏等而进,恐徒费心机耳”。
我为什么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说明什么?我不须加以分析,诸位爱友即能看的明白。说真的,在校时我就知道,学中医的人都读读《临证指南医案》,等我好不易弄到此书,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想买到一本古代中医书很难。我就看的一头雾水,大部份的医案根本弄不清白,于是我便去请教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便把这段话在我的书上画出,给我开出一个读书清单,说等你读完了这些书,你再读《临证指南医案》吧,于是我便苦苦是读了几年古代医家家医书。后来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便有了很大的收获。
此是闲话,下面我谈谈个人提高临床技艺的一下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还是从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说起吧,叶氏治疗中风以“阳化内风”为总旨,认为本证基本上是上虚下实,在治法上提出以“质厚填阴,甘味息风,节劳戒饮”为治。具体的治法有:“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为宜”;“肝肾脏阴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纯爱温药耳”;“清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且有熄风功能”;“气火升腾所致,以苦寒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痰火壅盛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也”……。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评价其说:“《指南》所载泄木安胃、镇阳熄风、浊药轻投、辛甘化风,种种妙义,直驾古人之上。
关于叶天士治中风的学术思想我不想深谈,大家看看这本书便能知道。我只想说一下我在读案时遇到的一个疑惑。叶氏治疗中风常在方中加上“火麻仁”一味,因叶案精简意赅,很少详细的描述症状,所以对于叶氏的用药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对于叶氏用火麻仁一味治疗中风,多数医家都认为火麻仁在方中的作用是“滋阴熄风”,现在的《中药学》教材中火麻仁有滋阴熄风的功能即出于此。诸位不知想过没有,火麻仁滋阴不及生地、首乌等味,熄风不及天麻、钩藤等品,叶氏真的是使用火麻仁滋阴熄风吗?我一直非常怀疑,但在十余年内问过不少前辈,答案都一样!
后来我遇到了全国的一位中医史学家彭坚教授,该人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当我向他提到这个问题时,他先是问我你看的中风病人多吗?我说看过一些,他说请你想想中风的病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很差,常常多有便秘的症状,是这样吗?试想叶氏为一代中宗师,其病案常言病机用法,用字极简,症状亦多不描述,很显然,为什么大部分的写书人多说火麻仁的功效的滋阴熄风呢?写书的人多是理论好,而缺少临床经验,因此,有些见解不免会出现一些误差,火麻仁在方中是润肠通便!我认为这种解释不仅符合中药理论,而且与临床极为一致,近十年的疑惑在这位名家寥寥数语间便化解了。
读书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有些爱友可会问,当基本功能尚未完全扎实的时候,对于很多问题是不能够鉴别怎么办?那你就先接受,在临床中慢慢地体会,用心思索,慢慢地你就会有收获。
下面我给家一个医案,提一个问题: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 杏仁四钱 鲜桑枝五钱 云苓块五钱
防己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姜半夏五钱 广皮三钱
问题一:这方治法吴鞠通为什么叫做开肺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0

积分

253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0
发表于 2007-7-31 13: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扩张型心肌病可用经方真武汤治疗。我国2007年最新版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16)也建议:临床实践发现真武汤、生脉饮、黄芪等中药可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 [s: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3-9 21: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道少斋主人的精彩论述,使末学收益非浅,同时为我指明了方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主题

3730

积分

4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30
发表于 2008-3-10 10: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一----西医大教授虚心抄方
这事的主人翁是某前医科大医院的心内科主任,该省心血管专业第一把交椅,留美博士,他是美国心血管学会的老派会员(我们暂代之以A教授吧),他带的博士,出国进修学习只要他写上一个推荐信,去美国就象走亲戚一样容易。
………

看到这里总觉得很危险。
为什么没有中医大教授虚心抄(西医)方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主题

3730

积分

4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30
发表于 2008-3-10 10: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遂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 杏仁四钱 鲜桑枝五钱 云苓块五钱
防己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姜半夏五钱 广皮三钱
问题一:这方治法吴鞠通为什么叫做开肺法?
……
我看应该首先问问:滴水不能下咽,怎么能服药。
即便勉强服一些,吴鞠通的方子也不是最好的——不可必其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25
发表于 2008-10-19 10: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今水入即呛,为水道不通,所以先得调肺.开肺即提壶揭盖法是也.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5

积分

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法仲景汤液

Rank: 1

积分
45
发表于 2008-10-20 09: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背上轻摸一把,看看有汗也无?
学而时习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19 14:01 , Processed in 0.16312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