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388|回复: 11

[推荐] 好书三本!推荐给经方研习者。

  [复制链接]

45

主题

1338

积分

1910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338
发表于 2017-10-11 22: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360截图20171011220234715.jpg 360截图20171011220313834.jpg 360截图20171011220257490.jpg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作为工具书,随查随分析。
《伤寒论求真》,是基于康平本伤寒论“”求真“”。
《连建伟手写医案》,像是一种内涵艺术品。
淘宝网发现这三本书,好像刚出版,推荐给大家。

点评

请楼主简要的介绍这几本书的特色在哪里?读者才能感受到它的好。  发表于 2017-10-12 13:06




上一篇:好书2本!《皇汉医学选评》 杨大华 ,已经出版了!
下一篇:推荐樊正阳的四本书

13

主题

1958

积分

235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58
发表于 2017-10-12 06: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本估计要100大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2

积分

18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12
发表于 2017-10-13 08: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本估计要100大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9

积分

11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49
发表于 2017-10-13 17: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求真·自序


邢斌

按:此书写作大约始于2012年9月,至今尚未完稿。现先发布自序。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历来为世所重,因此学中医且希望深入堂奥者很少有不读此书的。但《伤寒论》颇不易读,所以半途而废、读不下去者比比皆是;即便对《伤寒论》下了很大苦功,熟读能诵,乃至撰述专著者,其能真正解决一些该书疑难问题,不是附会曲说的,确乎少之又少。
还是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从大学期间开始读《伤寒论》,至今已十多年。那时候下过一定的工夫,浏览过很多名家注解,但是应该说很多条文仍是看不懂的。在此情况下,不得不先挑容易做的事儿做,那就是更多地关注经方——读不懂全书,至少从实用角度讲,先尽可能掌握临床运用吧。
毕业后,几度想重新研读《伤寒论》,结果总是半途而废。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读不懂的地方,依然读不懂。那些疑难条文,翻遍名家注解,觉得没有一人是不牵强附会的。不认可别人的解读,但自己也束手无策,所以能做的依然还是研究经方的临床运用。第二是惰性,不肯迎难而上,柿子捡软的捏。研究经方,对临床肯定有裨益,但止步于此,就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
这一僵局的彻底被打破,是在这一两年,我研读了康平本之后。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有康平本这一《伤寒论》传本,因为至少在我大学毕业之前就翻阅过钱超尘先生的《伤寒论文献通考》[1]。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翻阅《金匮玉函经》等《伤寒论》传本后发现并无助于解决那些疑难条文,所以想当然地以为康平本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吧。
实际大不一样!
2012年春,娄绍昆先生《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2]出版。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棒的回忆录,可以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收获。而对我来讲,除了一些具体临床经验的获取外,最重要的帮助就是让我重新拿出康平本来!
那还是1971年,娄先生当时在浙江龙泉县一处工地上做小工,因为某些机缘得以拜访当地名医仲万春先生。
在解答青年娄绍昆的疑问时,仲先生提到了康平本。[3]
他说:“《康平伤寒论》本是最佳文本,它比通行已久的成本,以及赵开美的复刻本更接近于仲景原著。”
在谈话中,仲先生曾通过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的脉象比较来阐述仲景脉学的特点,从宋本第12条的方后注以及第28条来证明桂枝汤证存在着“无汗”的类型,并从桂枝汤证的有关条文来说明“在临床上遇到主症齐备、症状叙说清楚的方证时,可以不需要再考虑脉象如何”的道理,这些论述都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并不牵强,相反是有理有据的,而其所据正在康平本中。
还有更让人震惊的呢!
青年娄绍昆问仲先生:

仲景脉法以寸口脉的全脉为脉象依据,但是他在《伤寒论·序》中为什么批评“凡医”诊察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马虎做派。……再说仲景在《伤寒论》“平脉法”与“辨脉法”中还有诊趺阳脉的条文。

仲先生回答说:

的确如此,在《伤寒论·序》中的后半部分中强调寸关尺分部诊法与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以及《伤寒论·平脉法》与《伤寒论·辨脉法》中还有诊趺阳脉的条文。但问题是……《伤寒论》文本中,仲景诊治疾病时为什么大量使用寸口部全脉诊法,而闭口不谈寸关尺分部诊法与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这又是为什么?

仲先生认为,在这个矛盾的现象里,《伤寒论》文本中大量使用的寸口部全脉诊法才能更真实地代表仲景脉法。他进一步指出:

我们在康平本里可以找到明确的依据。首先,我们知道康平本《伤寒论》中没有《平脉法》与《辨脉法》这两篇。康平本《伤寒论》版本形式非常特殊,其字行有十五字行、十四字行、十三字行之分。据专家研究,十五字行是仲景原文,十四字行是准原文,十三字行是后人的追文。据此版本形式推想,则现行宋本、成本中的《伤寒论·序》并非仲景一人之手笔。上述《伤寒论·序》中作者批评“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文字,均出于文章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的版本形式都是十三字行,所以是后人追文的可能性比较大。康平本《伤寒论·伤寒例》中更明确地提到仲景脉法是寸口脉的全脉,如它对六病各自的纲脉是如是论述的:“尺寸俱浮者,大阳受病也”;“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沉细者,大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娄先生马上想起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条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因而问:

仲万春先生,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条文中的“脉关上浮者”这句话难道在康平本《伤寒论》中不是这样写的吗?

仲先生笑着回答道:

你猜对了,康平本《伤寒论》中只有“脉浮者”,其“关上”一词的确是后人的旁注。

两人的这番对话,涉及仲景究竟是怎样应用脉诊的,涉及《伤寒论》文本中的一些自相矛盾,涉及康平本独特的版本形式,涉及《伤寒论·序》的真伪问题,乃至其他条文的真伪问题。
“真伪”二字,仲先生虽未直接点出,但那是明摆着的事。其实绝大多数让人困惑不已的问题,都是真伪问题导致的。因为有后人的文字夹杂在某一条文中,导致这句话读不通,或者自相矛盾。又或者整条条文,或整个篇章都是后人的文字,导致整个文本存在不同的思想,因而自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所以,这本“更接近于仲景原著”的康平本,它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辨真伪上。
读了娄先生的书,看了仲先生这位临床家的谈话,你还能无动于衷吗?
对我来说,我有了一定要将康平本拿出来看一看的冲动!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5 收起 理由
r109 + 5 感谢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0

积分

1338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50
发表于 2017-10-13 17: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来简单。“在临床上遇到主症齐备、症状叙说清楚的方证时,可以不需要再考虑脉象如何”
那么:在临床上遇到主症不齐备、症状叙说不清楚的方证时,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2
发表于 2017-10-13 18: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

积分

11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62
发表于 2017-10-14 19: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58

积分

1739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8
发表于 2017-10-16 18: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书,康平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1229

积分

113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29
发表于 2017-10-17 16: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建伟手写医案》淘宝上还没有此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8

积分

68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08
发表于 2017-10-18 08: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研究大辞典,这书有时候阴阳二字印刷错误,第四页三阳印刷成太阳阳明少阴,哎粗心,但是整体瑕不掩瑜很喜欢此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7-10-18 08:41:53 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本也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33 , Processed in 0.27335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